峨眉武术纵横谈 |
 
峨眉武术纵横谈 吴信良 峨眉山经历了神仙文化,道文化,佛文化各领风骚自数千年的历史变迁,在客观上为峨眉武术融神仙文化、道佛文化于一体奠定了无可非议的理论基础,形成了与少林禅佛武术、武当道家武术有着明显区别的鲜明特色。 一、峨眉武术奠基于神仙文化和巫觋之术 “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 (唐?李白)先秦以來,峨眉山就被人們視爲仙道之地,据《魏書、释老志》载:“轩辕皇帝問道于峨眉山”,向誰問什麽道?《抱撲子》十八卷(地真)中云:“到峨眉山见天真皇人于玉堂,请问真一之道。皇人曰:子既君四海,欲复求长生,不亦贪乎?”。原來是求長生之道。《三洞珠囊.相好品》还想像出“皇人身长九尺。玄毛被体,发才长数寸,居峨眉北绝岩之下。”又山上有伏羲、女娲、鬼谷诸洞… 天真皇人、伏羲、女娲、鬼谷子等都是当时人们心目中的神仙。 在汉代文士刘向,晋代著名养生家葛洪的文章中,俱称峨眉山为仙山,有仙人修信。由此可见,在道佛文化进入峨眉山以前,峨眉山乃是人们心目中想往与憧憬的仙山,是神仙居住的地方。“仙” 字正是“人”经过修行能长生不老而迁居“山”中的意思。《释名·释长幼》曰:“老而不死曰仙,仙,迁也,迁入山也,故其制字人旁作山也。”説明在古人心目中,仙是人做的,人长寿非常就能成仙。而且一旦成仙,往往离开人世,迁居山上,并具有超人的能力。俗语说,快乐如神仙。神话中的神仙长生不老、无所不能。故引起上到天子皇帝,下到平民百姓,无不对神仙充满向往。峨眉山作为古巴蜀先民向往的神仙之境,神仙文化自然而然渗透到了古巴蜀地区的每个角落,方方面面。作为当时赢得战争的重要手段,武术也不例外,中国最早的历史文献《竹书纪年》载:在殷王河亶甲统治时期,“三年。彭伯克邳 四年。征蓝夷 五年。侁人入于班方。彭伯韦伯伐班方。侁人来賔 ” 作为一介养生家的彭伯(篯铿)能攻占下作乱造反的邳州(今江苏除州),伐班方而使侁人前来进贡,没有震摄人心的“法术” 和卓绝的武功是不可思议的。《华阳国志·序志》說:“彭祖本生蜀,为殷太史”,彭祖无疑是巴蜀峨眉武术萌芽阶段的先驱。彭祖原名篯铿,因率兵征服當時名叫“邳”的徐州,在历史上留下了 “彭伯克邳” 的輝煌一頁。受封徐州的篯铿將徐州改名为彭城,因此后人方称篯铿爲彭祖。生长并晚年寿终在蜀之武阳(今四川彭山县)的彭祖自幼受当时流行于峨眉山的神仙文化和川东地区巫觋文化的影响,“天人合一”、“物我相融” “以生为贵”的经验思维以及用歌舞儀式來接通鬼神的巫觋作法在当时科技并不发达的岁月中必然会对彭祖这样的智者产生深刻的影响。可以说:“神巫现象是四川上古精神文化的主要创造者,它对四川的文化和武术的推进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举凡天文、地理、历法、术算、军事、历史、乐舞、医药、技艺等无不与神仙文化和巫觋的活动和创造有关。” 《华阳国志. 巴志》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 “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 这里的歌舞即是“巴渝舞” 实质上就是峨眉武术套路的雏形,是一种巫术和搏杀术高度融合的实战术。 近年来,在三峡库区开县,渠口镇余家坝考古发现一处罕见的特大战国墓葬群,发现的每一墓中都有七、八件戈、矛、剑、钺等青铜兵器,这种情况除了充分地显现了古巴蜀先民的尚武情结外,而青铜兵器上神秘的符号、纹饰、虎、蛇、怪兽等图腾更是无不显示出神巫文化的痕迹。这些雕刻着精美图案的青铜剑在巴蜀先民的心目中不是一般的剑,它是具有强大而神秘力量的神剑、巫剑!是古巴蜀先民心中的战神! 最早的神仙(职业巫师)其实就是最早的有名有姓的老祖宗。黄帝、蚩尤,都是把巫术练到顶级的神仙(巫师)。黃帝是 “有熊”部落的酋長,蚩尤則是圖騰為牛的部落酋長,雙方大戰一場,各自出動火神、雷雨之神、魑魅魍魎、旱魃等等神怪人物。蚩尤作法请神下雨,黄帝则驱动旱神天女止雨。在黄帝蚩尤大战中,蚩尤斗法失败,于是被杀。最後是黃帝部落得勝,統領了中原。这是典型的巫师斗法!这一仗决定了我们把自己称为“炎黄子孙”而不是“蚩尤子孙”。 其实除了宗教目的的神仙以外,很多所谓的“神仙”,实际上就是百姓心目中的贤人名臣。人们寄希望于他们为自己扺御天灾人祸,惩恶扬善,招财纳吉,增福添寿……如黄帝、关公、玛祖、伏羲、女娲、鬼谷、八仙、彭祖、岳飞等都是人们心目中的神仙。 春秋战国时期,有不少文人方士为修练成仙隐居峨眉山。有位武士司徒玄空,号动灵子,耕食于山中,在与峨眉灵猴朝夕相处中,模仿猿猴动作,创编了一套攻守灵活的"峨眉通臂拳"。因为司徒玄空常着白衣,徒众尊称为"白猿祖师"。《中国武术史》记作“战国白猿,始白名士口,字衣三,号动灵子”。1989年四川科技出版社《四川武术大全》称“通臂拳,春秋战国时,由白猿公所创,(姓白名士口,字衣三,道号洞灵子,即四川的司徒玄空。司徒年迈时人称白猿道人,在峨眉山授徒甚众)”。2001年版《乐山志》载为“白衣三,相传战国时仿山猿动作创编峨眉通臂拳,攻防灵活,在峨眉山授徒甚众。”。《峨眉山县誌》記载:战国时期,‘白猿公’ 司徒玄空(姓白名士口,字衣三,道号洞灵子)創峨眉通臂拳,猿公劍法傳世。 东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列传第九》中记载,女侠越女应越王勾践之召赴朝廷途中,持剑与自称“袁公” 的老翁以竹过招,“袁公飞身上树,变为白猿”;明代著名的爱国将领,右佥都御史唐顺之(西元1507-1560年,嘉靖会试第一名),曾观峨眉道人练拳,写下了《峨眉道人拳歌》见《荆川先生文集》卷二,其中有两句:“道人更自出新奇,乃是山中白猿授” ,这与“白猿祖师” 的说法一脉相承,有将司徒玄空神化的倾向。 综上所述,从以养生术载入史册的彭祖开始(《庄子、刻意》云:“吹口句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之所好也”)到为最初的祖国统一大业立下了不朽功勋的“巴渝午” 及巴蜀先民,(《华阳国志》称:“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故世称之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牧野之战,巴蜀先民辅佐周武王建立了周朝数百年的基业;秦大将“司马错率领巴蜀众十万,大舶船万艘,米六百万斛,浮江伐楚” 结束了春秋战国五百多年的战乱。)直至创峨眉通臂拳的司徒玄空。作为神巫文化奠基下的峨眉武术,一开始就非常注重內修和外練的统一融合,注重天人合一,物我相融,讲究通过修练获得健康长寿,致使峨眉武术还在孕育期就具备了形神兼备,內外双修,刚柔相济的武学特征。 二、神仙文化是峨眉武术融道、佛文化于一体的凝聚力。 东汉末年,道教在峨眉山上兴起,修筑宮观,称为“虛灵洞天”“ 灵陵太妙天” 。神仙思想作为一种文化凝聚力被道家大量吸收,设置了三清尊神(上清灵宝天尊 玉清元始天尊太清道德天尊)、玉皇大帝、四御尊神、东王公、西王母等各种等级森严的众多神仙,在神仙文化“以生为贵” 的思想指导下,道士们把从彭祖那里承传下来的养生术作为一种求長生不老的手段,主張在清靜无为中進行自我的性命双修,強調体內精气神的修练,追求今生今世得道成仙。道家养生术与古巴蜀导引行气术融合,形成了通過“吐納,导引,坐忘,心斋,守一”的內练法門。 佛教进入峨眉山的时间比道教晚不了几年,東漢明帝時(西元57-85年)峨眉山藥農蒲公在長老坪發現“鹿迹”追尋到山頂看到“佛光”,去請教寶掌和尚,又到洛陽去見騰,法二師(印度僧人)二師認定是普賢祥瑞,蒲公回山之後,在發現“鹿迹”的地方舍宅爲寺,即“初殿”,從而開創了峨眉山佛教的歷史。然而峨眉山佛教的兴盛却当在宋朝以后。西元980年,宋太宗趙光義遣使鑄造了重62噸,高7.5米的巨型普賢銅佛以及三千鐵佛供奉白水普賢寺(今萬年寺),從此,峨眉山便以“普賢道場” 逐步蜚聲海內外。 1983年,在武術挖掘整理工作過程中,峨眉山佛教協會的昌敘法師給笔者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南宋時期,峨眉山佛道雜處,每當山空夜寂之時,便有二盞神燈出現,有道士前往參拜,往往有去無回,峨眉山金頂寺明果(白雲?)禪師爲探究竟,仗劍前往,方知系巨蟒作惡,明果(白雲?)斬巨蟒,剖蟒腹,道冠發骨尚存其中。衆道友甚感其德,紛紛棄道隨佛,由此,峨眉山道教日趨衰微,佛教日漸弘大……,這雖是佛門中的一個傳說故事,但峨眉山由道轉佛,最終成爲佛門聖地卻是千真萬確的事實。 道家在发展的过程中吸收大量的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神仙思想不足为奇。可佛教在乔达摩悉达多王子菩提树下顿悟开始,直至佛文化在东西方广为传播的过程中,也无处不显现着神仙文化的风采。佛教神话承接古印度神话的传统,恢弘恣肆,想落天外。佛教神话主要可分为世界神话与佛陀神话这两大类,世界神话主要见于佛教有关“世界”、三界诸天、四洲、转轮王、地狱、四生、劫、灾和世界毁灭、人类社会和四种姓起源等种种神话传说;佛陀神话主要表现在如:“佛经记佛陀从兜率天降世,化身六牙白象进入母胎,当摩耶夫人游蓝毗尼园,右手扶无花果树枝时,佛陀从其右胁降生,当时有神龙吐水浴佛母子,佛一出生就北行七步,宣称三界唯我独尊”。 “佛陀开口而笑,口光五色”, “尔时如来结跏趺坐,身毛孔中放千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一光中有千莲花,其一莲花有千化佛结跏趺坐,如释迦牟尼”。等佛经的述事之中。 其实,神話是古代人理解自然的方式,而巫術則是他們控制自然的嘗試,神話並不是憑空的幻想,而是來自人類的心靈深處,是集體潛意識的表現,是人類集體的夢境。夢境中浮現了神話的意像,這些神話意像恰好能夠解答他們想要瞭解的事物,補償他們所受到的壓抑,滿足在現實中無法實現的願望。所以坎伯說:“神話是公開的夢,而夢是私人的神話。” 正因为这种共性的存在,神仙文化成了峨眉武术融道、佛文化于一体的凝聚力。峨眉武术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人物 南宋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的金顶寺高僧“白云” 禅师及他所创编的“峨眉十二庄” 就充分地体现了这种现象。 白云禅师原来也系一道士,他根据道家内养练丹术,导引吐纳法和医家对人体阴阳虚实脏腑盛衰的机理,结合佛门中的一些动静气功的功法与峨眉武术中的技击之法融为一体而创编的一种溶“庄”“技”为一体,合身心为一炉的健体强身,防身自卫的功法套路“峨眉十二庄”,十二庄中所讲的技击原则,“擒拿封闭,背锁刁揉,钩弹针踢,吞吐浮沈”等要诀,直到今天仍然是峨眉拳系中各分支流派的传世秘诀,《峨眉十二桩、拿云庄、旋风庄合诀》说的:“粑粘联钩搭、套托随绷挤”八种技击诀法,“粑粘”是听劲分经的基础,钩搭是分筋错骨擒拿手法的运用,“套托”是得势进身的前提,“绷挤”是借力发劲,将对方发放出去的手段,这些都是峨眉武术中重要的技击指导原则。(峨眉十二桩包括:天字桩、地字桩、之字桩、心字桩、游龙桩、鹤祥桩、拿云桩、旋风桩、大字桩、小字桩、幽明桩、悬明桩) 三、峨眉武术套路的雏形---巴渝舞、元鹤舞… 《华阳国志·巴志》说:“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 这里所说的歌舞,就是峨眉武术的雏形---巴渝舞,这种巴渝舞由于以搏杀术和巫术为主体,迷惑性和实战性都很强,因此而令殷纣王的军队闻之胆寒而载入史册。根据古文字的记载使人不由自主的产生了这样的意境:“…巴蜀之师头戴鹄羽,赤身裸躯胸被牛凯,膝肘以竹搬子裹缠,腰间几片棕榈裹臀…完全一付原始人打扮。更有甚者,前队数百人手中俱无兵刃,十指都套着尖尖竹指搬。 后队数千人前手持板盾,后手持剑、矛、戈、钺… 随着鼓乐声声骤起,巴蜀将士一唱众和,群情激奋,阵前跳着奇奇怪怪的舞… 殷纣军先前还戒备森严,严阵以待,渐渐地被那滑稽的动作惹得开怀捧腹,前仰后倒不能自已。 随着鼓乐的变幻,巴蜀兵渐渐融汇到了殷商军之中,不少殷商士兵不自觉地跟着鼓乐舞蹈起来… 整个情景哪还有战争的气氛,完全成了一场巴蜀军和殷商军的大联欢… 突然鼓乐一变轻松为激越。巴蜀士兵膝肘和十指上套的竹搬子一下成为了武器,俱各对着身旁的殷商兵扎了过去,一则是没有防备,二则是两军完全混在一起,殷商士兵手中的戈矛等长兵器根本无法施展。瞬时间只闻得殷商兵哭爹叫娘乱成一团。 待他们反应过来已经晚了,还未动手,那竹搬子上喂过的麻药发作开来。殷商士兵一个个头轻脚重栽倒在地…” 《后汉书、南蛮传》记载:“阆中有渝水,其人居多水左右,天性劲勇,初为汉前锋,数陷阵,俗喜歌舞,高祖观之,曰:‘此武王伐纣之歌也’。乃命乐人习之,所谓巴渝舞也” 。汉武帝承袭祖业,北伐匈奴,南征鸥越,纵横大漠,常以巴渝舞来耀武观兵于万国使节,使平时桀骜不顺的草原民族诚惶诚恐,臣服纳贡。 在峨眉武术发展初期,四川的古先民们“喜则相戏,怒则相斗” 把与野兽相搏、与敌人战斗中所获得的搏杀技巧用简单的“舞”的形式总结起来,形成了便于记忆和传承的套路雏形---巴渝舞。在古巴蜀地区除了这种典型的巴渝舞外,还有很多以“舞”出现的峨眉武术套路雏形,如:“剑器舞”“斗牛戏”“角抵戏”“跳剑戏”“板盾舞” “傩舞”等,此外,唐代峨眉山田道士还创编了“元鹤舞” ,彭道士创编了“玄鹤舞” 。还些以“戏”“舞”出现的峨眉武术套路雏形都具有神巫文化浸透的地域性特色,它们既是古巴蜀人训练军队搏杀能力的手段,又是峨眉武术早期的套路雏形,为峨眉武术的成熟和发展奠定了大量的物质基础。 至今在川东地区还有源于原始社会图腾崇拜的傩祭演变而来的傩舞。演员们头戴柳木面具扮演传说中驱除瘟疫的神──傩神,用反复的、大幅度的带有武术神韵的程序舞蹈动作表演,多在固定的节日演出。这种以神巫文化为底韵、既娱神又娱人的巫歌傩舞据说早在先秦时期就有。 四、历史上的南北大融合及杂家思潮对峨眉武术的影响 战国中期。公元前329年。秦王(惠文)派大将司马错率军伐巴灭蜀,废除奴隶制,改巴蜀二国为巴郡,蜀郡,并多次“移秦民万家实之”由此,大量的楚越文化,中原文化和武艺注入四川,与巴蜀文化,巴蜀武术进行了历史上的第一次大融合。 公元221年,刘备,关羽,张飞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大量的北方文化和武术,中原文化和武术再次注入四川,与巴蜀文化和武术进行了历史上的第二次大融合。 明代张献忠(公元1606-1646)于崇祯十七年入川,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张部游击官兵将大量中原武术带入四川,与巴蜀武术进行了历史上的第三次大融合。 峨眉武术的发祥地峨眉山地处古西南夷,春秋战国以来,杂家实学思潮就对四川的政治、经济、文化乃至武术的影响极大(宋代就提倡儒,释,道三教合一,宋元佑五年时建造的大足石刻造像中就有“孔子龛”“三世佛龛”“老君龛”甚至有三教共雕塑于一个合龛中的),峨眉山经历了由道转佛的过程,与其相邻的青城山,成都青羊宫仍为古今道教圣地,峨眉武术处于这种“佛”“道”之间;加之历史上的三次与楚越,北方,中原武术的大融合(近代的融合如抗战时期等尚未计算在内),又使峨眉武术处在了“南”“北”“内”“外”之间,峨眉武术取百家之长,汇百川而成大海,庄枝一体,内外兼修,形神合一,技击上讲究后发先至的技术特点自然就非常容易解释了。 综上所述,峨眉武术正是在这种集楚越武术,中原武术与巴蜀武术大融合之精妙;以神仙文化为基础,纳佛道养生行气术之精奥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地域性武术。 明末清初是峨眉武术的成熟期,它在经过唐武则天创建武举制,元代选仕制,明清代武举制和历代打擂比武制推动民间练武的过程中,承传夏商时期彭祖的“养生长寿功” ,商周年代的“巴渝午”;春秋战国时期司徒玄空的“白猿通臂拳” ;唐代峨眉田道士的“元鹤午” ,松潘羌族樊梨花的梨花枪;宋代大文豪,四川眉山人苏轼的气功著述《苏沈良方》,峨眉长老德源撰写的《峨眉拳》,峨眉高僧白云禅师的《峨眉十二桩》;明代四川(安徽?)新都县著名军事家程冲斗的峨眉抢法,白眉棍法,巴子拳棍,口拳。历经北宋青城山茶农王小波,李顺起义造反,建立大蜀农民政权的战争洗礼;元代明玉珍在四川建立大夏政权,清代白莲教义军入川斗争为峨眉武术带来的发展契机。至此,峨眉武术已成熟地发展为鼎立中华武术的三大流派之一。 这一时期,峨眉武术更强调功与技,内与外的结合,所谓“打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练功不练拳,登峰难上难”,“打拳不装桶子,(内功)必定是个空子(门外汉)”。明代著名的爱国将领,右佥都御史唐顺之在观峨眉道人练拳后写下了《峨眉道人拳歌》(见《荆川先生文集》卷二),形象地描述了峨眉道人的精湛武功,其硬功,一顿足则“崖石迸裂惊沙走”;其武技“拙里藏机人莫究”;其盘功柔术:“百折连腰尽无骨”;其灵活“一撒通身皆是手”其内功修为“余奇未竞已收场,鼻息无声神气守”从起势到收势,变化莫测,峨眉武术庄技一体,内修外练,后发先至的特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明吴殳著《手臂录》云:“西蜀峨眉山普恩禅师,祖家白眉,遇异人授以抢法,抢法中包括治心,……攻守,审势……破诸器……”等篇。 明末清初,峨眉武术拳种流派已大有发展,晚清湛然法师所著的《拳乘》(残本)开篇就有:“一树开五花,五花八叶扶,皎皎峨眉月,风义满江湖”的诗句,“一树”指峨眉。“五花”是指灌县的青城,丰都县的青牛,通江县的铁佛,开县的黄陵和涪陵县的点易等五个当时袍哥组织连络的堂口地名。“八叶”是指“四川武术”当时影响面最广,传人最多的“僧、岳、赵、杜、洪、会、字、化”八大武术门派。但《拳乘》(残本)注释中未肯定“僧、岳、赵、杜、洪、会、字、化”等“八叶” 就是“峨眉武术”。除这八大门派之外,还有其它一些门派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传人,有的甚至遍及国内外,如明代嘉靖年间由峨眉山碧云,静云两位法师传授下来的八盘掌,经河北文安县董海川在清代嘉庆末年来川习学,苦心习练,结合自己游历江南习学的各家拳法之精华,经八年而创编成“八卦掌”,现在国内外广泛流传;又相传峨眉山万年寺旁一道长,在深山观察群猴互斗及蛇兽相搏之态,取猴的机灵和蛇的柔猛融入拳中,创编出“火龙滚”“四平拳”等为主的拳术,因万年寺楹联中有黄林二字,遂取名为“黄林派”;清末仙峰寺太空法师及神灯长老和九老洞清虚道人合作创编了一种吸内外家之长的拳术,因太空法师禅修在子午二时,故称“子午门”。“侠家拳”是侠客李胡子从峨眉山学去的,“白眉拳”是峨眉山白眉道人所创,此二拳现流传广东、香港、澳门等地,此外,不少由全国各地流传来川的各种拳派,在与峨眉武术多年的交流,融合中逐渐被同化,慢慢也演变成为峨眉拳系中的成员,为峨眉武术增添了更为丰富的武学内涵。 时至今日,峨眉武术可以当之无愧地向外宣称:“峨眉武术是一种历史悠久,起源最早,体系最为完整庞大,内容最为丰富的地域性武术大派系,峨眉武术蕴含了极为丰富的文化底蕴,凝聚了四川巴、蜀、羌、宾各族人民千百年来所集聚整合的武艺和智慧的结晶。 五、浅析峨眉武术与少林武术、武当武术的风格特点差异。 俗话说:“武以寺名,寺以武显” 少林寺之所以天下闻名,完全是因为禅武结合,相得益彰,集禅武于一身所至。而少林武术依托河南少林寺得名,佛文化为少林武术的发展奠定了丰富的文化基础,佛教系印度传入的外来宗教,而少林武术的运动特征又是以外刚为主,故千百年来,武术界俱称少林武术为外家功夫。 武当武术依托湖北武当山道教而得名,道家祖师爷李尔(老子)是中国人,唐朝天子姓李,唐高宗追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一度视道教为国教,道文化为武当武术的发展创造了很好的条件,而武当武术的运动特征又是绵里藏针,以内寓刚,故千百年来被武术界称为内家功夫。 峨眉武术起源于神仙文化,凝聚集合了道、佛学说的精华,充分吸收了历史上三次南北武学在巴蜀大地大融合所带来的优秀基因,这一切,为峨眉武术的广博优秀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无欲则刚少林宗,专致气柔武当功。三足鼎立平秋色,庄寓刚柔峨眉风 在风格特点上:少林武术主要以朴实无华、内静外猛、勇猛强悍著称。以先下手为强、先发制人、不给敌人喘息机会而形成一种技击性强、利于实战的风格。以拳打一条线、威发卧牛地、声如雷、势如火、动如闪电,打人不见形、打了还嫌迟、拳打一气连等特点,而独创一家,在国内外均享有盛名。 武当拳以内养行气、外柔而内刚、制敌自卫为目的,其技击原则是舍己从人、后发制人,以静制动,以逸待劳,乘势借力,要求斗智不斗力,尚意不尚力。在对敌时,要求化去对方的劲力,而不宜以硬对硬(贵化不贵抗);步走弧形(圈步),进以侧门(从敌方身侧抢进);动如蛇之行,劲似蚕作茧,心息相依,闪展巧取。 峨眉武术显著的特点是:内修外练、刚柔并济、庄技一体、形神和一。出手指掌当先,身法柔灵步为先,五峰六肘活为先。技击上讲究擒拿封闭,背锁刁揉,钩弹针踢,吞吐浮沉,后发先致;实战中要求粑粘联钩搭、套托随绷挤。在承传彭祖养生精要;博采金顶白云禅师的峨眉十二庄精髓,道教“山中宰相” 范长生,“近代寿仙”李真果的长生久视之术后所形成的“使人在享受健康生活带来乐趣的同时获得长寿的峨眉养生之术”更是令人叹为观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