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修凉州护国寺感通塔碑 |
 
重修凉州护国寺感通塔碑 西夏碑即《重修凉州护国寺感通塔碑》。因其正面刻西夏文,简称“西夏碑”。 西夏碑由西夏第四个国王崇宗李乾顺在天民安五年(1094年)所立。碑身高2.5米,宽0.9米,厚0.3米,两面都有刻文。正面以西夏文篆字题名,正文为西夏文楷字,背面为汉字小楷篆题名,正文为汉字楷体字。 西夏碑是武威人张澍首先发现并确定为西夏碑的。西夏碑是迄今所见惟一的西夏文和汉文对照、文字最多、保存最完整的西夏碑刻。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今保存在武威文庙。 碑文内容叙述:凉州城内护国寺有一座佛塔,前凉时期(314-376)就显“灵瑞”,西夏时“灵瑞”更多。特别是西夏天民安三年(1092)武威地震,佛塔被震倾斜,正要派人维修时,竟又自行恢复了原状。于是,西夏皇太后、皇帝下诏对塔重新进行修建装饰,工程完毕后立碑记功,以颂扬佛的“灵瑞”和西夏皇朝的功德。 据黎大祥介绍,西夏碑碑文给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史料。概括起来,主要有几个方面:一,反映社会经济方面的材料,如记载装修宝塔时有“百工”,可见当时武威工商业经济的繁荣和所处地位的重要。二,反映官制的材料,如“大恒历院正”、“内宿神策承旨”、“中书正”、“皇城司正”、“南院监军”等职官,可与史籍参校补充。三,反映民族关系的材料,如“番汉僧”、“番汉四众”等,说明汉族与党项等族人民关系密切,共同从事建设和生活。又如碑文中提到“先后之朝,西羌梗边,寇乎凉土”。这里的“先后”应指西夏惠宗时期梁太后,“西羌”应指当时在青海的吐蕃政权。这次战争,据西夏文碑铭记载,发生在大安八年(1082)。汉文史籍语焉不详。四,关于l092年武威地震,也是过去文献未载的。五,碑中题名不用“大夏国”,而用“白上国”。这个国名,汉文史籍中未见记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