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神灵的殿堂:寺院建筑显示着热贡艺术的惊人绝技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神灵的殿堂:寺院建筑显示着热贡艺术的惊人绝技

  置身“热贡”这条“充满希望的,金色的谷地”,星罗棋布的圣洁白塔,金碧辉煌雄伟屹立的座座藏传佛教寺院;以及农家庭院中高高飘扬的猎猎经幡,使这块土地弥漫着浓郁的宗教文化氛围。

  厚重的宗教文化积淀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整合一体,精美绝伦的藏传佛教艺术从佛教寺庙的神圣殿堂走入民间,使这块土地钟灵毓秀,人杰地灵,艺术大师代有人出,知名的“吴屯”画师誉满海内外。

  正是这种深厚的佛教文化的人文基础,使这里宗教寺院的建筑显得更加华丽溢彩,金碧辉煌,雕梁画栋间处处显示着热贡艺术的惊人绝技。走过这“金色的谷地”,林立的寺塔宛如凝固的乐符,协奏着藏传佛教文化独特的恢宏乐章。

  寺院建筑的规模与群落有大有小,建筑规模的大小取决于寺院本身的发展。小寺院一般只有一座经堂和一座佛殿,另建活佛囊欠(府邸)和僧舍,较大寺院则有全寺集体诵经的大经堂,下属各大学院僧众集体诵经的扎仓经堂以及各大扎仓供奉神灵的不同殿堂,此外还有佛塔、藏经殿、印经院、经轮房、经轮廊、僧舍、活佛囊欠等建筑,建筑群落比较大。藏区黄教六大寺院一般都有六大扎仓,因此,这些寺院的建筑规模也非常庞大。隆务寺是黄南地区最大的寺院,有四大扎仓,而附近郭麻日寺、年都乎寺、吴屯上下寺、尕沙日寺等均属隆务寺属寺,一般只有一座佛殿和一座经堂。

  隆务寺在隆务地区寺院中历史悠久,规模最大,又是建筑艺术的集大成者。坐落在隆务河谷西岸的台地上,坐西朝东,负山面河。隆务河自南向北从寺院脚下流过。据记载该寺最早建于元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建寺之初属萨迦派,至明万历年间改宗格鲁派。隆务寺法名“隆务德钦曲科尔郎”,意为“隆务大乐法轮洲”。鼎盛时期建筑占地约700亩,殿堂几十座,经过七百年的发展,逐步发展成庞大的建筑群落。寺院主体建筑有:大经堂,小经堂,释迦牟尼佛殿、文殊菩萨佛殿、弥勒佛殿、千佛殿、宗喀巴殿、南色殿、护法殿、灵塔殿和夏日仓囊欠以及印经院、嘛呢经轮廊房、群塔等,建筑面积8400余平方米。虽然,寺院各部分建筑是不同时代修建,是长期逐渐扩建而成,但总体布局上却具有一种浑然天成的统一感。

  经堂是集体诵经的地方,一般分为大经堂和扎仓经堂。大经堂藏语称为“措钦朵康”,是全寺僧众集体诵经,举行重大法会和活佛坐床等典礼的场所。扎仓经堂是各学院僧众集会诵经的场所。隆务寺大经堂位于寺院中央,是全寺的中枢建筑,也是该寺现存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坐西面东,建于明万历年间,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由曲哇仁波且洛桑旦贝坚赞重修。整体风格为汉藏合璧式,建筑面积达1700多平方米。经堂前廊面阔五间,整体略呈横长方形,四面厚墙围绕,不开窗,只有在左、右两侧墙前端开通通向院外的门。殿内有周长150厘米、高12米的通天雕龙巨柱18根,短柱146根。其中内柱120根,在内部排成边长相等的正方形网格,南北11间,东西10间。四壁另有附壁柱45根,嵌在墙体内。经堂全为平顶,但在中部进深3间、面阔9间的范围内木柱加高,共18根通天柱,高12米,抬起平顶,利用平顶的高差在高处开侧窗采光。这种经堂平屋中部加高,开侧窗采光的建筑手法,独具匠心,是藏族建筑的一种创造。紧贴经堂后面是后殿,藏语称“赞康”,为三层楼房,一至二层为藏式建筑,三层为汉宫殿式单檐歇山顶风格,殿正脊中央装有宝瓶,两端各饰一条砖雕飞龙。青瓦屋面,斗拱飞檐,雕梁画栋。后殿面阔11间,进深3间,为佛堂,正中供奉着释迦牟尼等十尊佛像,其中,宗喀巴大师像高11米,底座周长26米,通体镀金,镶嵌有众多珍珠和红绿宝石,雍容华贵,金碧辉煌。

  经堂屋顶除中部高起开高侧窗外,四沿都有建筑。左、右、前三面是群房,群房朝向内部有廊,朝向外侧开窗。后面是进深两间的廊高,廊子后墙就是后殿前墙的上部。从廊中通过窗子射人后殿的微弱光线是后殿惟一的自然光来源。这条廊子宽敞明亮,地铺地板,是僧众拜佛之地。经堂中部屋顶突起,是下层的采光口,经堂顶部群房的设置,一方面增加了可容空间,一方面又抬高了经堂的立面高度,使经堂显得高大,与后面高出的后殿更加协调。群房在外墙上开窗,与下层经堂不开窗的实墙取得对比,又丰富了立面构图。从群房此层通过楼梯上可进入后殿的二层(同前殿比为三层),再上为后殿平顶,平顶中部又耸起一座小殿,采用歇山顶式,覆鎏金铜瓦。

  经堂屋顶四角竖立四通法幢,正面顶部竖有法轮和两个卧式金鹿。前廊面阔五间,廊房墙面有四大天王像,大红漆门,共 3门6扇,虎头门环,威严庄重。

  经堂内四壁挂佛经画壁挂“唐卡”,立柱上饰以锦绣柱饰,整个经堂内挂满彩色幡帷,在幽暗的光线中显得神秘、压抑,形成藏区寺院特有的浓厚气氛。

  从经堂的建筑结构上看,大部分使用密梁平顶结构,外墙包以很厚的石墙或土墙,墙根厚实,墙面内平外斜,斜面收分显著,内部木结构,以木柱支撑密梁平顶,室内墙面也包镶木板,所谓“外不见木,内不见石”。窗户很小,因而建筑显得雄壮坚实,檐口和墙身上大量的横向饰带和运用一些较为定型的装饰手法,使经堂建筑显出多层的立体感觉。

  半开敞的经堂前廊是一个过渡空间。进入经堂,空间顿感压抑。一座约1700平方米的大殿,四周完全不开窗户。林立的柱网和低垂的帷幢,昏暗中闪动的酥油灯光和金色的佛像宝座,增加了神秘而沉重的气氛,只有经堂中部的凸起和由侧窗射人的光线,才给压抑单调的空间带来一些对比,起到了丰富空间感的作用。

  经堂是僧众聚集诵经之地,节日和重大庆典时要容纳更多的僧众聚诵,因此要有很大的面积,但不一定建得很高,因此建筑采取了平顶式的建筑风格,这种建筑,只要调节立柱的数目,面积就可以随意确定。经堂只在其前方设计一个院落,石板铺地,相对而言,院落的空间处理并不那么重要,更重要的是建筑的内部空间和从院落到室内的空间过渡。隆务寺大经堂在空间的大小、高低、明暗方面都形成强烈的对比,给人以不同的心理感染,造成不同的氛围。建筑设计构思奇巧,匠心独具,显示了藏族寺院建筑很高的艺术水平。明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熹宗皇帝题赐“西域胜境”匾额,悬于大经堂门首,因此,隆务寺名声大振。

  明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圣·噶丹嘉措从西藏返回寺院后建立了法相学院,法相学院闻思堂,创建于明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学院经堂为藏汉合璧式二层楼建筑,底层为藏式建筑,顶层为汉宫殿式歇山顶建筑,屋面用琉璃瓦覆盖,时轮学院由第三世夏日诺们汗根登程勒拉杰创建于清康熙五十二年 (公元1713年),学院第一任经师卡尔夏活佛根登旦巴拉杰出资修建了僧舍,购置了法器。密宗学院经堂建于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由二世夏日仓俄巷程列拉杰筹资修建。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修建时轮金刚密乘昌盛殿。佛殿建筑是寺院的主体建筑,是僧人诵经和缁素朝拜的场所。小寺院一般只有一座佛殿,或者是经堂兼佛堂;中等寺院有一至二座佛殿;大型寺院佛殿既多又大,形成经堂和佛殿建筑群体。每个扎仓都有自己主供的佛殿,供奉本学院信奉的主佛。如曼巴扎仓(医学院)主供藏族医药祖师宇妥·元丹贡布等。

  佛殿以所供奉的佛名命名,如护法殿、弥勒殿、释迦牟尼殿、宗喀巴殿等。佛殿正堂并列供奉各佛塑像,主佛居中,造型高大,左右伴佛造型较小,主次分明。佛像前一般为一排供桌,上供酥油灯和香水净碗。供桌前为一片可供缁素朝拜的空地。隆务寺是青南地区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拥有四大学院,有多座佛殿。1958年前,隆务寺有大小佛殿35座共1730间。现有文殊菩萨佛殿、弥勒佛殿、释迦牟尼佛殿、观音殿、宗喀巴大殿,灵塔殿等多座佛殿。其属寺郭麻日寺、年都乎寺、尕沙日寺、吴屯上下寺等都拥有一座或多座佛殿。

  隆务寺的佛殿建筑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种是佛像居正中,前后左右为回廊,殿内中部空间高通两层或三层,形成天井,光线从二、三层窗孔射人,可及于佛像上部,使佛殿内光线明亮,易于礼佛者就近瞻佛。另一种佛像置于后墙靠墙,沿边设栏杆,成三面围绕佛像的跑马廊,殿本身面阔如前廊。但无论哪一类佛殿,平面一般都为方形。建筑形式一般是起台之上为汉宫殿式二檐或三檐斗拱式,内部二层或三层贯通,以容纳佛像的立体局度。

  弥勒佛是隆务寺及其属寺供奉的主要神灵之一。弥勒佛殿建筑宏伟,在几座寺院中占有突出的地位。隆务寺弥勒殿坐落在寺院东南角,座北面南,形成独立的院落,大殿起台很高,殿前两侧各有群房,院门与主体建筑采作中轴对称格局,前廊面阔三间,前排明柱6根;进深1间,高一层,平顶,前部向外凸出,有四大天王彩绘像,两厢东西墙上分别绘有阿尼玛卿和阿米夏琼山神像。大殿内纵横5间,平面为正方形,佛像居平面正中,由于宅佛高大,因此中间为深三层贯通天井,各层饰以木板藻掩,佛像面部在三层高空间,佛像底层周围为宽1间的跑马廊。佛殿内光线明亮,光线从二、三层窗户口照射进入殿内,使佛像金碧辉煌。建筑风格为汉歇山式三檐四脊斗拱式,正脊饰以鎏金金顶。

  隆务寺所供奉的弥勒菩萨大像历史悠久,落成于1742年,由隆务寺堪钦更登嘉措始建,第四辈堪钦端尧嘉措在原殿堂基础上修建了三层的汉式屋顶建筑,1929年第六代堪钦进一步对该佛堂进行修葺,成三层飞檐式,由著名的热贡艺人在供奉神灵四周镶嵌七珍宝珠,佛像通体贴上金粉金纸,对整个佛殿进行彩绘并饰以佛画,使殿宇雕梁画栋,工艺精美绝伦。弥勒大殿内的弥勒佛像高14.7米,左右塑造的观音菩萨和金刚手菩萨像均高7米,造像精美,高大威严。由于佛殿在20世纪70年代遭损毁,1996年该寺第七世堪钦对此进行了重修,现存弥勒佛像高约14米,左右两尊菩萨像均高4.83米,殿堂整体为汉藏合璧式飞檐斗拱风格,三檐四脊歇山式建筑。

  郭麻日寺弥勒殿建于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该殿供奉的弥勒佛像是省内最高大的弥勒佛像,在青海藏区享有盛名。该殿建筑风格和内部格局与隆务主寺之弥勒大殿类似,建筑为汉宫殿式飞檐斗拱建筑,共三层,为三檐歇山顶,青瓦屋面,殿前凸出进廊一间,殿内平面为纵横5间正方形,佛像居于平面正中,两侧分别为释迦牟尼和文殊菩萨像。

  另一种类型的佛殿建筑,平面多为长方形,佛像在平面最后处,没有外凸的部分或外凸的部分很少,一般也没有特别强调的高起,此种类型佛殿如灵塔殿、怙主殿、文殊菩萨殿等。

  隆务寺各大扎仓都有自己主供的佛殿,各扎仓都有独立的院落和经堂等建筑设施。但各扎仓佛殿建筑总体上都是统一的建筑风格,各扎仓经堂也和大经堂一样,风格类似。

  “囊欠”是藏语音译,“囊”是内、内部、内室之意,“欠”是大的意思。“囊欠”是活佛府邸的专用词。藏族地区的宗教寺院均有活佛府宅囊欠。如1958年前隆务寺有四十三院囊欠。

  囊欠有等级之分,其规模大小及建筑形式以活佛佛位和经济实力而定。同仁县隆务寺夏日仓活佛的大囊欠,规模最大,建筑最宏伟壮观。囊欠的建筑形式可分为三种,一种是汉宫殿式建筑,一种是起脊瓦房,一种是土木结构的平顶房。宗主寺院的最高活佛可修建汉宫殿式佛宫;凡受到国家最高当局册封的国师、禅师、呼图克图、诺们汗、扎萨克喇嘛等名号活佛,可修建宫殿式瓦房,房舍纹饰可以彩绘,大门可雕龙凤花鸟等装饰图案;没有册封的活佛一般不准修建和居住起脊瓦房,内壁、门窗仅可彩绘一般花藻,不准雕刻龙凤花藻。一般囊欠均系四合院,藏式平顶转廊楼房或平房。

  夏日仓宫殿位于寺院西面最高处,坐西面东,依山而建,次第而上,从低到顶共四级台地,最高处建夏日仓佛殿,宫殿为藏汉合璧歇山式斗拱飞檐建筑,黄琉璃瓦屋顶,正脊饰以三宝瓶,共四脊正檐,四脊各饰以龙首向外,整个佛殿为四层,底部二层为藏式,上二层为汉宫殿式,第三层为八脊飞檐。底部藏式建筑有鞭马女儿墙,饰以六字真言铜镜和藏式盲窗。整个宫殿位居高处,从宫殿可以俯瞰全寺,同时也使宫殿建筑本身显得十分突出耀眼。

  僧舍是普通僧侣居住的小院。一般每院僧舍居住着一位可收徒传经的僧人和数名僧徒,也有独居僧人。僧舍建筑均为土木平顶小屋,按格鲁派规定,僧舍一律不许建楼房起脊,也不准彩画油漆,禁止使用起脊琉璃瓦、鞭马女儿墙等,一般用夯土围墙四合院,内分佛堂、起居室等。僧舍外墙一律只能刷饰白色。隆务寺僧舍集中于寺院北侧,许多小院连成大片,以小巷间隔。朴素的僧舍与巍峨华丽的佛殿主体建筑相衬映,突出了主体建筑的统率作用。

  此外,组成隆务寺建筑群落的还有印经院、群塔,麻呢经轮廊房等,这些附属建筑为整体的和谐和统一增添美感。

  隆务寺建筑群落规模庞大,整个建筑从隆务河畔的二级台地上开始逐渐漫上山坡,由低而高,轮廓错落,虽然寺院的各个部分是不同时期相继扩建而成,但建筑群落却具有一种浑然天成的一体感,巍峨壮丽,金碧辉煌。这是因为藏传佛教的寺院建筑有着一种建筑艺术群体布局的原则,这些原则的运用,使建筑群落的不同部分达到了风格上的统一,从而使寺院建筑表现出一种整体的美感。

  隆务寺建筑风格堪称汉藏合璧的典范,主体建筑多以藏式回廊平台、板筑高墙、鞭马女儿墙、宝镜盲窗为主,配以汉式重檐,三重檐歇山天井大顶,或小巧的单檐、重檐歇山小顶,加上瓦顶墙帽、斗拱雀替,互相衬映,在浑厚中显出高贵,在朴实中透出典雅。其建筑装修更是集中了热贡艺术之精华,呈现出金碧辉煌,富丽华贵的艺术效果。

  “鞭马女儿墙”是藏族寺院建筑的一大特色,隆务寺大小经堂,各扎仓、囊欠等多处建筑使用这一手法,使建筑物别具一格。

  “鞭马”又称红柳,是藏区一种野生的灌木。鞭马墙的做法是将红柳枝条砍下扎成小束,浸过暗棕色的染液后,铡齐,将其根部向外密密排在墙头,中间用垂直木棍贯穿,固定在上下墙中(仅外墙面为鞭马,内墙仍用石砌),然后用木锤将其墙面拍齐。鞭马墙上下各有一条水平木枋,表面刻出一个圆饼形,黑底白饼,称为月亮枋,下枋之下和上枋之上各有一列小齿,用短方木排成,出头处刷红色,墙带上又常贴以铜质鎏金的圆形饰,上有细致的佛教图案或梵文字符,在深色的底子上闪闪发光。鞭马墙面显出似毛绒的质感,整条墙带形象丰富,装饰华丽,是藏族建筑特有的装饰手法。建筑物墙头置鞭马荆棘具有明显的实用功能,坚固耐腐,减轻墙基承重负荷。同时,建筑艺术家们将其与墙面装饰的铜镜,铜碑六字真言相互搭配,互相衬映,美观大方,庄重典雅,别具风格。

  藏族建筑中的藏式窗户也是藏族建筑的一大特点,是藏式建筑最具特色的建筑风格之一。鞭马墙下的藏式窗子,开口呈纵长方形,与整体建筑的宏伟庞大相比较,窗户显得较小,在口外两侧和下沿抹出黑色梯形窗套,上沿挑出木窗檐,挂布帷。不大的窗口更增添了厚墙的坚实感,窗檐和梯形窗套又加大了整个窗子的尺度,使之与墙面有良好的比例;梯形的斜边则与倾斜的墙角轮廓取得呼应,再加上飘动的窗帷,使整个墙面显得很生动。

  从建筑结构而言,隆务地区佛寺建筑有土木结构和石木结构两类。经堂和佛殿采用石木结构,墙基和墙体以石垒成,墙基厚实;活佛囊欠和普通僧舍采用土木结构,以土夯墙,以木修房,活佛府宅多修二层转角楼,普通僧舍则只修一层平顶屋。石木结构就是用石块和石片砌筑外墙,墙面外斜内平,斜面收分明显,内部是木结构,以木柱支撑平顶,室内墙面也用木板包镶,“外不见木,内不见石”。土木结构是外墙用夯土板筑而成,内部是木柱支撑横梁结构。隆务寺主要建筑的木结构部分装饰华丽。木结构做法一般是在柱顶置坐斗,斗上横置(即垂直于纵轴线方向)大替木,顺着替置梁,在前后排横梁间置许多水平方椽,椽上铺木板,或密铺半圆形断面的木棍,圆面向下,最上部为沙土屋面,压实。柱子通常是方形或在方柱的四边再贴上一条或两条逐步减窄的长方立木,使柱子断面成多角字形。柱上细下粗,柱身漆红色,上部四周贴木雕饰。坐斗表面也浮雕花饰。大替木轮廓线十分丰富多样,前后两面满布雕饰,所有雕饰部位都漆成彩色。梁的表面通常都有彩画或雕饰。所有彩画和雕饰使用对比度强烈的色彩,如石绿、群青、黄色、大红等,又用大量的金色把各色统一起来,浓烈而鲜明,鲜丽浓重的色彩和装饰,显示出一种粗犷和豪放的美感。

  隆务寺经堂佛殿建筑华丽辉煌,各种建筑装饰构件如金幢、金宝瓶、金轮、金顶、金鹿、宝盘、云纹、莲珠、花草、八宝祥瑞图等。使建筑主体不再是一种简单立方体的单调,丰富了建筑的天际线,使建筑物的体积显得更加高大。尤其是金瓦屋顶和建筑装饰更是画龙点睛之笔。金瓦屋顶俗称金顶,它是加盖在寺院主殿、佛殿、王宫屋顶和佛塔顶部特制的金属屋顶瓦,是藏传佛教寺院常用的豪华建筑装饰,也是世界建筑艺术百花园中惟独藏民族才特有的一大奇观。在宫殿、寺院、佛塔建筑上加盖金瓦屋顶,其目的是让主体建筑突出于群殿建筑之上,使其宫殿、寺院、佛殿建筑更加富丽堂皇,辉煌夺目,巍峨壮观、气势宏伟,壮丽非凡。它对于丰富天际线和整体造型起了极大的作用,使寺院辉煌壮丽,表现出独具特色的整体美感。

  登临高处俯瞰全寺,经堂佛殿巍峨华丽,金碧辉煌,鲜明耀眼。大起大落强烈对比的体形和体量,以及鲜丽浓重的色彩与装饰朴素而淡雅的附属建筑和僧舍建筑形成显明对比,突出了主体建筑的统率作用,使整座寺院主体突出,错落有致,又在错综纷繁的布局之中,显示出总体的有机联系,显示出隆务寺在建筑艺术上的突出成就。

  来源:中国广播网青海分网

 
 
 
前五篇文章

神与魔的博——对《西游记》主题的文化学阐释

生活禅:会心当下一杯茶

生活禅:缘分是一杯茶

试论《西游记》的主导思想

寺院的别称

 

后五篇文章

日本茶道和茶道中人

日本茶道茶事

日本尺八与杭州护国仁王禅寺

日本茶道介绍

北京隐士与锡兰郑和碑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