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鼓山涌泉寺史勾沉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鼓山涌泉寺史勾沉

  马海燕

  鼓山位于福州东郊,屹立于闽江北岸,自古以来就名闻遐迩,晋代著名学者、文学家郭璞在其《迁城记》中对鼓山就已有 “右旗(山)左鼓(山),全闽二绝”之赞誉[1],今人赵朴初也有“虎伏龙翔据上游,鼓山雄秀甲南州”[2]之句。鼓山地势险要,不仅是赏玩风景之地,也是兵家严守之区:“兹山屹立省东,内扼省城,外控大洋,寺之绝顶,即为屴崱峰,东望溟渤,万里茫然,大小琉球,如青螺数点,至于海帆舶远近往来,无不历历可数,此实省城藩篱重地,外洋了望要逼之区。”[3]

  鼓山名字之由来,据称是因顶峰有一巨石如鼓,每当风雨交加之时,能闻鼓声咚咚,故得名“鼓山”。鼓山风景奇丽,有山之博大与雄峻,亦得水之细腻与温存。鼓山景点,据《鼓山志》载主要是屴崱峰(大顶)、白云峰(小顶)、凤池山、灵源洞、狮子峰、钵盂峰、香炉峰、舍利窟、东峰、天镜岩、白云洞、桃源洞等[4],每处皆有特色,联结着美丽而动人传说;加之有历代诗人墨客,登山揽胜,怀古思今,诗文绚丽,更增添了鼓山神韵。

  古人云:“天下名山僧占多[5]”,鼓山最著名者莫过于山上涌泉禅寺,该寺建于鼓山海拔455米的山腰处,相传因寺前有罗汉泉涌出地面而得名。涌泉寺作为一个宗教的神圣场所,必然有着灵异的渊源:“每一个神圣空间都必然包含着一个圣显,这是神圣的介入,使它与周围的宇宙氛围分开,并在本质上有所不同。”[6]有关涌泉寺早期情况,据史料记载:“鼓山涌泉寺在山之半,其先为潭,毒龙居之,每作风雨,伤人禾稼。唐建中四年(783),郡从事裴胄请灵峤禅师入山,栖西园,诵《华严经》,龙出听法,遂去不为害,因奏建华严寺。会昌中,汰僧徒,鞠为榛莽,垂七十年。梁开平二年(908),闽王审知填其潭为寺,请雪峰僧神宴法师居之。”[7]灵峤禅师生平事迹不详,虚云《增订鼓山列祖联芳集》云:“唐开山灵峤禅师。师生中唐时,姓里不传。考载诸籍,曾证心于马祖。”[8]可知其曾从学马祖道一。

  涌泉寺曾一度香火旺盛,僧众云集,其中高僧辈出:“昔鼓山之盛也,僧众万指,施者唯恐其后。”[9]“闽中诸刹,首必推雪峰,而鼓山实次之,岂以岩峦之秀丽,登眺之奇伟哉。良以列祖之主斯席者,率皆慧光浑圆,足以辉映人天,而光大我觉皇之教也。”[10]

  鼓山涌泉寺最令后人崇敬和向往的莫过于第一代祖师神晏禅师:“昔当五代之际,象骨峰头,玄波海涌,其间首出一枝,号圣箭子者,则兴圣国师是也。国师应闽王之请,居鼓山涌泉寺,唱三毬下事,拥毳徒一千五百人,禅风大播域中,厥后联灯续焰者,七十余代,可谓罕匹其林者也。”[11]

  神晏(?-939年),嗣法雪峰义存,是一个非常神奇的人物,给鼓山增添了许多灵异气息。“鼓山国师和尚,名神晏,大梁人,姓李氏,卫州白鹿山受业,得法于雪峰存和尚,寿七十七,腊五十八,石头第六世,五代晋天福中示寂。”[12]据说神晏“幼不茹荤,乐闻钟梵,年十二时有白气数道腾于所居屋,神晏题诗壁间,气随灭,遂依白鹿山规禅师披削,久之乃参雪峰。”五代梁开平二年(908),闽王审知填龙潭旧址为寺,设香花百戏而请神晏为住持,雪峰送至法堂曰:“一只圣箭直射九重城里去也。” 神晏加号“兴圣国师”:“先是,唐会昌时除佛汰僧,有村民于鼓山灵源洞旁凿井三尺余,得古砖刻‘僧晏兴法’四字以献于州,至神晏居此,大兴法教,砖文始验。尝诵经灵源洞,厌西涧水声喧嚣,喝之,水乃逆流东涧,西涧遂涸。时移坐涧底,或掇石乳而食,至今岩石尚有爪痕,其灵异盖不胜述。”[13]神晏之禅,“语言不尚奇险,不事文饰,但于寻常口头显石火电光之用,瞬目千里,难为凑泊,凡出一言半句,则千人万人摇撼他不得,拟议他不得,此非肘后悬符,顶门具眼者,其能然乎?当知象骨家传,本自如是,师能深得其旨,故当日有圣箭子之称也。”[14]然不幸者,其语录散乱,错讹百出,其语要曰《玄要广集》,经人整理收于《古尊宿语录》卷三十七。元贤曾收集、校订而成《兴圣国师玄要集》,刻板流通。与鼓山和雪峰义存有关的还有神异的扣冰古佛,古佛入灭于鼓山[15]。

  神晏在福建传法的弟子主要有清护禅师、智作禅师、智俨禅师、智岳禅师、清谔禅师等。清护禅师,福州长乐人,姓陈氏,从神晏禅师纳戒,国师圆寂,乃之建州白云,得闽帅王氏奏赐紫,号“崇因大师”。[16]智作禅师,俗姓朱,永贞人,礼鼓山神晏披剃,得法后游吴楚,后归闽中。南唐宝大七年亦即“汉乾祐二年(949年)巳酉,江南国主李氏延居‘奉先’,赐紫衣师名。”[17]智严禅师,号了觉大师,闽侯康山卓氏子,继神晏为鼓山第二世住持。周显德六年(959年)退居东山眠云寺,住持凡二十一年。[18]智岳禅师,福州人,姓高氏,出家受业于福州鼓山,曾离山参访黄龙,未得契,返归鼓山,得法于神晏,后为鼓山第三代住持。[19]清鹗禅师,福州人,姓林氏,嗣法神晏,后为鼓山第四代住持。[20]

  北宋真宗咸平二年(999),涌泉寺赐额为“鼓山白云峰涌泉禅院”。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二年(1152)祖珍禅师住持鼓山,开始大规模扩建禅院。祖珍禅师,号别峰,兴化林氏子,为鼓山第二十六代住持。[21]宁宗嘉定二年(1209),行谦禅师(第三十九代住持)再行扩建,其时寺僧众多,达千余人。据称宋时涌泉寺内供奉“窑燮大士”,其像长三尺余,黑巾蓝衣、白裳,两手倒持净瓶,灵感非常,祈雨特别灵验,每逢旱季,当地官员迎至于山,叩祷必有灵异,闽人极信之。[22]窑燮大士可能就是观音大士,鼓山喝水岩旁今仍有一石刻谕示云:“为晓谕事,照得鼓山喝水岩奉祀观音大士石像,每因乡民求雨争迎滋事,兹本分府增塑金像两尊,嗣后各乡求雨,只许迎请金身,不得再迎石头像。”所言极似。[23]

  宋元以前,鼓山就已经列名禅宗大法窟之中,据宋元之际郑思肖追述此前的江南禅宗的盛况时言:“向者径山、灵隐、天童、净慈、育王、中竺、雪峰、雪窦、蒋山、道场、能仁、东林、仰山、黄龙、开先、百丈、双林、鼓山、大沩、石霜、西禅、宝宁……名刹百余,皆为法窟。”[24]足见此前鼓山门庭之兴盛。

  元代鼓山兴盛依然,鼓山第六十一代住持海翁禅师(讳如山),“当山十余载,山中颓废,悉皆修举,元统甲戌,诸道广立教府以统僧众,乃请如山居当山以兼之。未几,遂专其席。经营勤苦,十有八年,寺宇一新,诏赐紫衣,兼‘正宗颖悟’之号。”[25]如山弟子不传和尚(法名崇祖),至正十三年(1353)继师住持鼓山,其时广交权贵,鼓山声势颇为兴隆:“闻誉远著,卿相礼重,由是声彻禁中,朝廷特赐玺书,褒美护持,更赐紫衣,并号曰‘慧正普照’。故寺门有曲皆得理而直之,白云廨院为寇所焚,崇祖重建之,规模视昔有加,一时盛称之。”[26]

  明代鼓山第七十三代住持独芳禅师(讳宗繁),精于文学,以诗名称盛。第七十五代住持了心禅师(讳善缘)永乐五年(1407)曾应诏入京说法,得赐号“成就(幢)”。[27]

  寺院曾经屡遭火灾,所以历代以来皆有修复。了心禅师住持鼓山时期(永乐三年至宣德六年,1405-1431年),“寺毁于火,善缘重兴殿宇及诸寮舍。”[28]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二月十三日,涌泉寺又遭遇了严重的火灾。当时士人黄用中目睹了这场火灾,并作诗记录之。该诗序文中描述此次火灾的情况曰:“比壬寅二月之十三日也,予病烦不寐,夜起披衣,远稻烛梁,开棂骇视,则近峰涨火,红障东南矣。初谓樵儿举燎,遗炽荆榛,虽恐延鱼,未为深念。迨晓,乡人来告,谓寺已焚。骇叹交生,扶病走视,则檐箱胥泯,煨烬犹嘘;唯一二残僧对予陨涕而已。兴悲无极,漫有短章,用叙所由,备遗岁月。”[29]

  曾经兴盛一时的古刹,化为灰烬,真是“一夜狂飚嘘烈焰,千年灵迹化飞灰。荒凉满眼无僧住,瓦砾盈庭有鹿来。从此登临俱草莽,繁华锁歇不胜哀。”[30]焚毁后的涌泉寺,已成废寺,无数的士子游人,登山怀古,无不感慨万千。从他们的诗歌中可以感觉到寺院不尽的凄凉:

  涌泉废寺 谢兆申

  何年辟地布黄金,讵意灰飞灭古今。杳杳孤云依店冷,萋萋荒草没阶深。

  遥怜神宴开山处,哪识闽王施宝林。俯仰兴亡只如此,游人谁予叩禅心。

  涌泉废寺 曹学佺

  半岭犹存古寺名,空林惟有涌泉声。僧从破屋云边住,客向回廊草里行。

  讲席虚无山月在,斋钟寂寞海潮生。布金知是何年地?更觅残灰作化城。[31]

  万历四十七年己未(1619年),曹学佺等建大雄宝殿,但因种种原因,修复工作进展并不良好,涌泉寺院的残破一如其前,时“僧之欲力起其废者,不一其人,需之至九十载,不一其时,而卒莫底绩。”[32]

  天启七年(1627年),请博山无异和尚[33]为住持,观察曹学佺为之护法。博山无异和尚参慧经禅师得印可,授以心法,为曹洞宗第二十七世。他是禅门高僧,海内闻名,住山始创规约、立职事,宗风大振,涌泉寺复兴在望,但是他主持鼓山不久便归博山。“至远延博山父子主其席,彼望重一时,僧众乐归,诸檀乐护,则兹寺之复,宜同插草而竟,以博山任重辞去,此岂非时之未至,虽巨力任之,而弗就者乎?”[34]

  继博山之后的是其嗣法弟子雪关禅师。雪关(1584-1637),法名道訚或智訚,江西上饶傅氏子,参元来禅师,得其印可,为曹洞第二十八世。[35]崇祯五年(1632)由曹学佺等地方士绅推请住持鼓山,其住持鼓山时间也甚短,不久就返回博山,看来鼓山兴复尚待来贤。

  [注]略

 
 
 
前五篇文章

古老的萨迦北寺

历史感应统纪语译──鲁桓公

故国怀思──万里长城

行愿法师:取消寺院门票制 敞开大门迎众生

李永斌:废除寺庙门票制不可意气用事

 

后五篇文章

江西省新余市崇庆寺

解开萨迦寺经书墙之谜

近距离接触神秘的假面神舞

灵岩寺的塔林与宋塑

穿梭于秦晋—云冈石窟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