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库车石窟壁画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库车石窟壁画

  朱英荣

  库车石窟包括库木吐拉、克孜尕哈、森木撒姆、玛扎伯哈和苏巴什等五处千佛洞,其壁画数量之多,质量之精,在国内的佛教石窟中是罕见的,特别是它的富于民族色彩的艺术风格和包含着东西方多种文化成分的纷繁复杂的内容,使人如处于古代的中亚艺术博物馆中。现在,我根据其不同的窟形作一个比较详细的介绍。

  一、   中心柱形支提窟的壁画

  中心柱支提窟是库车的支提窟中保存壁画最多的一类石窟。根据其主要部位的壁画内容,即窟顶、左右壁、后室壁的壁画内容,综合成四大类:因缘—说法—涅槃 类;因缘—立佛类;供养—立佛类;千佛类。

  (1 )因缘——说法——涅槃 类

  这类窟有库木吐拉千佛洞2 号窟、31 号窟、43 号窟、46 号窟、58 号窟,克孜尔尕哈千佛洞11 号窟,13 号窟、14 号窟、30 号窟,森木撒姆千佛洞1 号窟、22 号窟、41 号窟等。

  佛教常以事物相互的关系来说明它生起和变化的现象。其中为事物生起或毁灭的主要条件的叫做因,为其辅助条件的叫做缘,合称因缘。如库木吐拉千佛洞58 号窟左窟顶有一幅画,画中有一佛在山林中坐禅,旁边有一狮子。此乃根据《贤愚因缘经·坚誓师子缘品第六十一》的故事绘制的。故事如下:昔有大国王,名提毗。有辟支佛,在山林中坐禅,诸野兽咸来亲附。有一狮子,名坚誓,躯体金色,光相明显,食草果,不害群生。是时猎师剃头著袈裟,内佩弓箭,行于泽中,见有狮子,甚怀欢喜。适值狮眠,便以毒箭射之。狮子警觉,欲害之,见著袈裟,害意还息,毒发身死。时天地大动,无云而雨。天雨诸花,供养其尸。是时猎师剥狮皮以奉国王提毗,求赏。王念此狮身金色相,必是菩萨之人,遂向狮死时迹象,又请仙人解义,后作七宝高车,张狮皮,烧香散花而以供养,复打金棺,盛狮皮,起塔。狮子由于发大善心,得以成佛。

  显然,此类因缘故事讲的是属于小乘佛教的义理,因缘故事画也属于小乘佛教的艺术作品。

  早期佛教宣传的主要内容是“苦、集、灭、道”四种说教,称为“四谛”。而“涅槃 ”学说则是“四谛”学说的归结点。

  据说释迦成道后在波斯奈斯的鹿野苑对他的五个弟子初次说法,宣讲了“四谛”。所以,说法和涅槃 往往是连在一起的,反映了早期佛教的一种宣传趋向。在库车的库木吐拉千佛洞46 号窟、58 号窟,克孜尔尕哈千佛洞14 号窟中,其左、右壁都是说法图,其中心柱后壁则都是涅   图。正是反映了这种宣传趋向。故而说法图和涅槃 图也是早期佛教绘画艺术的一种主要内容。

  通过上述分析,我认为库车中心柱形支提窟中的因缘—说法—涅槃 类壁画是一种早期佛教的艺术作品。

  但是,在仔细观察之后,还可以发现在因缘—说法—涅槃 类壁画中尚存在着一些差别,也就是说可以再把它细分为三类:

  a. 除了因缘故事、说法图、涅槃 图的内容外,窟顶的因缘故事下端有一行本生故事画,洞门上壁有弥勒说法图,甬道、后室顶有菱格图案和山林苦修图。这类石窟有库木吐拉千佛洞2 号窟、43 号窟、46 号窟等。如库木吐拉千佛洞43 号窟,其窟顶部分除中心为天象图外,两侧满绘着因缘故事。但是在因缘故事的最下面一行,则绘着本生故事画,能够看清楚的有《熊本生》中的熊在树上抱着小猴在斥责老虎时的画面,有《鸽本生》中梵志为动物说法时的画面。

  本生的梵文名为阇 陀伽(Jataka )为佛教十二部经之一。凡佛教经典里释迦自己说过去为菩萨时受种种生、行菩萨道的事,都属于本生的范围。《大般涅槃 经》卷十五中说:“何等名为阇 陀伽经?如佛世尊,本为菩萨修诸苦行。”因此本生故事画和山林苦修图“反映了接近原始佛教所主张深山苦修目的,为了自身解脱(涅槃 )的小乘教派的某些情况”1 ,它们都是佛教壁画中出现的早期作品。

  弥勒说法图在整个库车石窟壁画中出现得很少,而且都出现在绘有因缘故事和本生故事的石窟中。如库木吐拉千佛洞31 号窟、43 号窟、46 号窟洞门上壁都绘有弥勒说法图,而这三个窟的窟顶部分都绘有因缘故事和本生故事。这当然也不是偶然的现象。

  弥勒,梵文Maitreya ,为佛教的菩萨名。根据佛教的传说,佛曾经预言,弥勒将继承释迦的位子,在释迦寂灭后而为佛,即未来佛。按照佛教绘画的规范,说法图的中间应该是一尊头上高髻、身著袈裟的佛像。但是,在库车石窟的弥勒说法图中,弥勒被画成菩萨的打扮,头戴宝冠,身披璎珞,这是说明他尚未成佛。任继愈先生说:“小乘原始佛教把释迦牟尼当作旗帜,奉为唯一的佛。” 2 在石窟壁画中突出释迦,只画一佛的作法,也符合于小乘原始佛教的宗旨。

  菱格图案是库车石窟壁画中比较常见的图案,它是伴随着本生故事画和因缘故事画而产生的。因为这些故事画都绘在菱形格中,构成了一种为国内其他石窟所罕见的画面。所以美术家们往往把菱格画作为库车石窟壁画中的一个特征而加以赞扬。

  总之,这类壁画为库车石窟壁画中最早作品。

  b .与a 类相比较,除了因缘、说法、涅槃 的内容外,窟顶的本生故事画不见了,山林苦修图也消失了,弥勒说法图和菱格图案尚且保存着。这类壁画显然是继承了a 类壁画的传统,但是早期的内容逐渐减少了。库木吐拉千佛洞31 号窟就是这类石窟的代表:窟顶中只有因缘故事画,洞门上壁的弥勒说法图、左右甬道的菱格图案和后室的涅   像仍保存着,但出现了供养菩萨、飞天等新内容。

  c .与a 、b 类相比较,除了因缘、说法、涅槃 的内容外,本生故事画、山林苦修图和弥勒说法图都不见了,菱格图案仍然保存着,但是,新出现了立佛像和天宫伎乐图。如在库木吐拉千佛洞58 号窟,因缘故事画、说法图、涅槃 图和菱格图案依然存在,但在中心柱正壁和洞门左右壁出现了伎乐图。又如在克孜尕哈千佛洞13 号窟,除因缘故事、说法、涅槃 等内容外,左甬道顶出现了立佛像,左甬道左壁出现了龟兹供养人。

  立佛像的出现,说明了只供奉释迦一佛的小乘原始佛教的宗旨开始遭到挑战,佛教绘画已经开始了向供奉多佛的方面过渡,而天宫伎乐对于山林苦修图来说,强调的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主题思想。山林苦修所宣扬的是小乘佛教徒所追求的累世修行、以达到“涅槃 ”之乐,而天宫伎乐图所宣扬的却是大乘佛教徒所追求的类似人世间的欢乐歌舞的“天堂”之乐。所以在这类石窟壁画中已经包含了大乘佛教的一些因素。

  (2 )因缘——立佛类

  在这类石窟壁画中,因缘的内容存在着,说法图不见了,涅槃 画也只剩下一点尾声。立佛的数量增多了。在原来绘着说法图的地方都绘上了立佛;立佛的形象在这类石窟中占有突出的地位,有的立佛被绘成等身的规模,成为壁画中的主像。克孜尕哈千佛洞46 号窟,森木撒姆千佛洞44 号窟、45 号窟就是这类石窟。如在森木撒姆千佛洞44 号窟中,窟顶的因缘故事画,后室的涅槃 图依然存在,但在原来绘着说法图的前室左、右壁出现了等身的大立佛。

  (3 )供养——立佛类

  在这类石窟壁画中,因缘故事不见了,代之以供养故事。立佛与天宫伎乐图继续出现,成为重要部分。属于这类石窟的有库木吐拉千佛洞23 号窟、38 号窟、50 号窟的玛扎伯哈千佛洞9 号窟。

  “供养”是佛教徒进行宗教实践的一种形式。佛教称以香花、灯明、饮食等资养僧尼为“供养”,并分“财供养”、“法供养”两种。供养香花、饮食等叫“财供养”;修行、利益众生叫“法供养”。佛教大肆号召世人向佛门作供养,并说只有供养佛门,才能成为菩萨。佛经中有很多供养故事。如《撰集百缘经》中《鹦鹉子王请佛缘》的故事,说的是鹦鹉子王曾经供养佛及其众弟子在树林中住了一宿,“于其夜中即便命终,生忉利天,忽然长大,如八岁儿。便作是念:我造何福,生此天上?寻自观察,知从鹦鹉由请佛故,一宿止位,得来生此我。”“供养”的功德如此大,故而佛教壁画中出现了许多供养故事画。在这方面,库木吐拉千佛洞50 号窟是一个有代表性的石窟。它除了窟顶中心部位画出天象图、洞门上壁画出说法图外,其余的左、右窟顶,前室左、右壁,洞门左、右壁,左、右甬道,后室前、后壁,全画着供养图:有向佛供养香花的、有供养珍宝的、有供养饮食的、有供养衣帽的、有供养器皿的、有供养乐舞的,千姿百态,无奇不有,真是集供养图之大成了。

  供养故事在大小乘的佛教经典中都有,但是,在教义中强调供养,布施等等则是在大乘佛教产生后才有的。大乘经典《决罪福经》说:“大福者皆用货财,乃得成耳。夫布施者,今现在世有十倍报,后世受时有亿倍报,不可计数。”大乘经典《示所犯者瑜伽法镜经》说:“成佛皆因旷劫行檀布施,救济穷贫困厄众生,十方诸佛亦从布施而得成佛。”因而任继愈先生说:“佛教的修习方法很多,大乘佛教归结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六波罗密,即六种教人得到解脱的方法。” 3 显然,供养故事画是宣传大乘佛教思想的一种艺术作品,它出现的时间应该是晚于宣传小乘佛教思想的因缘故事画,对于这一点,季羡林先生曾作过明确的阐述。他说:“从佛教本身的教义的输入和发展来看,最初传到中国来的是小乘教说一切有部和禅定。这同佛教在印度本土发展的历史是相适应的”,“在印度是先有小乘,到了公元三世纪阿育王时代,才开始有了大乘思想的萌芽。又到了公元后一世纪,中观派的理论,所谓空宗(创始者为龙树)才开始产生。” 4

  所以,在这类壁画中,大乘佛教的思想已经占了主导地位。虽然在壁画中还夹杂着说法图,那也只是小乘佛教艺术的微弱余脉了。

  (4 )千佛类

  在这类石窟壁画中,不仅在过去画本生、因缘和供养故事的地方画上了千佛,而且在左右壁和甬道全画上了千佛,大量的千佛成了壁画中的主要形象。立佛像尚且保存着,而更多的新内容出现了:西方净土变、东方药师变等经变画以及阿弥陀佛、大势至和观世音菩萨等西方三圣的形象。库木吐拉千佛洞的10 号、15 号、16 号、45 号、46 —1 号等窟就是这一类的石窟,其中库木吐拉千佛洞10 号窟则是一个典型的千佛窟,除中心柱正壁为立佛、后室为涅槃 图外,其余部位全画着千佛。

  千佛是大乘佛教思想的反映。原来小乘原始佛教只承认现世有一个释迦牟尼佛,不能同时有两个佛。吕征先生说:“部派佛学只承认现在世界有一个释迦牟尼佛,过去曾有六佛,将来有弥勒佛,佛的出世有先后,不能同时有两个佛。” 5 但是,大乘佛教打破了这一限制,认为在空间上同时有无量无边的国土布于十方,即可以有无量无边的佛。故大乘经典《般舟三昧经》说:“云何行,心一等念,十方诸佛悉在前……”

  而西方净土变、东方药师变和阿弥陀佛、大势至、观世音菩萨西方三圣的出现则是中原地区大乘佛教净土宗教义在古代库车传布的结果。净土宗由唐代僧人善导所创立,主要依据《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和《阿弥陀经》。净土宗所宣扬的不仅有西方净土,还有天上净土,东方净土等。东方净土的内容是根据《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的描写而绘制的,故而又称东方药师变。至于西方三圣中的阿弥陀佛,他是净土宗的本尊,而大势至,观音菩萨则是阿弥陀佛的左右两胁侍。西方净土变、东方药师变和西方三圣形象的出现,反映了公元七世纪中叶安西都护府移往龟兹以后,大量汉僧纷纷西来,把中原净土宗教传入古代库车的情况。因此,这类石窟壁画在时间上都属盛唐及其以后时期,是库车中心柱形支提窟中最晚期的壁画。

  二、   大象窟的壁画

  这类石窟的特点是高而大,它似乎是中心柱支提窟的无限扩大与升高,如森木撒姆千佛洞第11 号窟的主室竟然高达十八米余,远远望去似大厦拔地而起,其雄伟磅礴的气势令人自然地产生一种恭敬景仰的心情,加上当年矗立在主室正中那尊高约十八米的金光闪闪的大立佛,这种宗教艺术的伟大力量确实是能征服每个人的,它不愧是古代佛教艺术的瑰宝。

  库车大象窟中的壁画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本生——供养类;因缘——立佛类。

  (1)    本生——供养类

  这类石窟有克孜尕哈千佛洞23 号窟,森木撒姆千佛洞11 号窟和43 号窟等。如在森木撒姆千佛洞43 号窟的纵券顶中,左右两侧各画三条幅,第一,二条幅俱为本生故事,有舍身饲虎本生,大意抒海本生,六牙白象本生,猴王本生,兔本生等。而在十分残破的森木撒姆千佛洞11 号窟中,在左甬道左壁尚能看到太子须大拏 本生。

  本生故事画原是早期佛教的艺术作品。当时,佛教雕塑和绘画中都避忌佛像出现,认为这是对佛的最大亵渎。因此,在需要出现佛的地方,往往用某种象征物来代替,例如:一只小象就暗示着“托胎”,一匹空马象征着“出家”,一株树和一空座表示“成道”,一个法轮就是“说法”。恩·克·辛哈和阿·克·班纳吉在《印度通史》中谈到了这个问题,他们说:“在早期的佛教雕刻中,像在高质和拜鲁特的雕刻,我们找到了取材于《本生经》以及有关释迦生活的其他故事的场面的绝妙描绘,可是找不到释迦本人的石刻。他的存在是以各种各样的象征(例如:脚印、雨伞等)来表示的。”本生故事中的主角都是佛的前身,就以本生故事画来象征佛的存在,也是原始佛教的一种做法。

  而在供养图中却出现了佛像。常任侠先生说:“以前佛教艺术的规律,避忌使佛像出现,故不雕塑佛像,至大乘佛教,许民众礼拜佛像,于是开始了佛像的雕塑……”, 6 因此,供养图的出现和大乘佛教的传布有关。

  这样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如下的结论:库车大象窟的壁画艺术混合了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的内容,是一种正在从小乘佛教向大乘佛教发展中的艺术作品。这一点,还可以从对因缘一立佛类壁画的分析中得到进一步的印证。

  (2)    因缘——立佛类

  这类石窟有库木吐拉千佛洞63 号窟和克孜尕哈千佛洞16 号窟等。在克孜尕哈千佛洞16 号窟的纵券形窟顶上,全画着因缘故事,其内容能够比较明显地看清楚的,有《贤愚因缘经》中的《金财因缘品第九》、《华天因缘品第十》、《宝天因缘品第十一》、《贫人夫妇叠施得现报缘品第二十一》等。

  因缘故事画的出现也很早,英国人查尔斯·埃利奥特曾作如下的描述:“十二因缘法在佛教艺术中已经变成了‘生命的车轮’。在阿旃陀壁画中已经发现有古代的实例。代表中世纪印度流行的说明的现代图解,仍然可以在西藏和日本见到。”“车轮的中心有三个女人表示贪、嗔、痴,辐条之间的空隙中画有人生情况的图景。外轮周围画有一系列图画,代表十二因缘。第一和第二因缘以盲人或盲骆驼和正在制造陶器的陶匠来表示。第三因缘(即识)以猿猴表示。……这一形象也可能是指三藏经典中所说的一个譬喻,这个譬喻把没有休止变化不定的心比作是在树上跳跃的猴子。” 7 这段话说明两个问题:因缘故事画是早期的佛教艺术作品;因缘故事画以人和动物来象征佛和表现佛的教义。

  而立佛像则是把佛作为神的形象描绘出来,供信徒们朝拜、敬礼。大乘佛教提倡绘制佛像,并宣称绘制佛像本身就是一种功德。《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中说“若复灭后,施设形像,心存目想,生正忆念,还同如来常住之日。”大乘佛经中如《作佛形像经》、《造立形像福报经》、《大乘造像功德经》等都详细地描写了造佛像之无量功德。

  这种把因缘故事画和立佛像绘在一个石窟里的做法,也说明这类艺术正处于发展、变化的阶段中,是一种反映小乘佛教向大乘佛教过渡时期的艺术作品。

  三、   方形平面穹庐顶支提窟的壁画

  穹庐顶的出现和游牧生活有关。在萨珊王朝时期,波斯各地出现了筑有小穹庐顶的火神庙,它传入新疆,就和当地游牧生活习惯相吻合,从而产生了库车石窟中的穹庐顶窟形,成了一种富有本地民族文化气质的新窟形。

  库车的方形平面穹庐顶支提窟壁画可以分为六种类型:天龙八部—佛传类、立佛—说法类、立佛类、立佛—供养类、伎乐—天宫类、千佛类。

  (1)    天龙八部——佛传类

  根据《舍利弗问经》的记载,天龙八部为:一、天众,即欲界之六天、色界之四禅天、无色界之四空处天中之神;二、龙众,即八大龙王等,为水属之主;三、夜叉,即飞行空中之鬼神;四、乾闼婆,为帝释天奏俗乐之天神;五、阿修罗,又称非天,为常与帝释战斗之神;六、迦楼罗,又名金翅鸟,佛的护法神;七、紧那罗,又称人非人,为帝释天奏法乐之天神;八、摩睺 罗迦,又称大蟒神,为佛之眷属。

  库木吐拉千佛洞34 号窟是一个方形平面穹庐顶支提窟,其穹庐顶壁画中之天龙八部都作人形:天众头戴宝冠,装饰钏环,珠光宝气,富丽华绮;龙众作菩萨装,服饰庄严整饬,顶上有七个龙头;乾闼婆顶上有八角冠,发髻有焰鬘 冠;紧那罗头上有角,持巾作舞蹈状,矫健婀娜……。《舍利弗问经》属小乘典,天龙八部画是小乘佛教传布时期产生的一种宗教艺术作品。

  库木吐拉千佛洞34 号窟的正壁、左壁和右壁,画有佛传故事,描写得的是佛一生的事迹。按佛传故事有“四相”“八相”之称。“四相”即释迦之诞生、成道、说法、涅槃 等四种变相;“八相”,即释迦之受胎、诞生、出游、逾城、降魔、成道、说法、入灭等八种变相。佛传故事多出自《菩萨本行经》、《佛本行集经》、《佛本行经》、《佛所行赞》等佛教经典。如《佛所行赞》为印度马鸣所著,北凉昙无谶所译,共五卷二十八品,用诗体记颂释迦的生平事迹;又如《佛本行集经》为隋   那堀多等所译,共六十卷六十品,叙述了释迦及其主要弟子的前生、今生、传道三期的活动情况。这些佛经都属小乘经典,因此佛传故事画也是小乘佛教的一种艺术作品。

  故而,我认为库车方形平面穹庐顶支提窟中的天龙八部一佛传类壁画是这类窟中的早期作品。

  (2)    立佛——说法类

  森木撒姆千佛洞42 号窟和玛扎伯哈千佛洞1 号窟同属这类石窟。这两个石窟的穹庐顶条幅中都画有立佛,而正壁、左壁、右壁都画着说法图。

  我在分析中心柱形支提窟壁画中已经说到,说法图是早期的佛教艺术,而立佛像则已经包含了一些大乘佛教的因素。因此,这类石窟壁画是一种处于小乘佛教向大乘佛教过渡时期的作品。

  (3)    立佛类

  森木撒姆千佛洞47 号窟是这类石窟的代表。这个窟的四壁俱画着等身的大立佛。在这类石窟壁画中,小乘佛教的成分逐渐减少,立佛成了壁画中的主要形象。

  (4)    立佛供养类

  库木吐拉千佛洞沟口20 号窟是这类石窟的代表。这个窟的穹庐顶条幅中画着立佛像,而左右两壁以及洞门两壁则画着供养图,有《撰集百缘经》中的《贫人须摩持缕施佛缘》、《婆持加困病缘》、《王家守池人华散佛缘》等供养故事。

  在这类石窟壁画中,属于大乘佛教的供养图的出现与大量绘制,说明大乘佛教的成分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立佛像虽然被保存下来,但是其地位与作用逐渐变小了。

  (5)    伎乐——天宫类

  库木吐拉千佛洞沟口21 号窟是这类石窟的代表。这个窟的壁画以服饰华丽、载歌载舞的伎乐天和富丽堂皇、类似人间帝王宫殿的天宫图作为主要内容。

  据《妙法莲华经·化城喻品》中说:“四天诸王为供养佛,常击天鼓。其余诸天,作天伎乐。”另据佛经的记载,在欲界六天中第五重天,叫做化乐天,在那里,诸天以种种美妙音乐,自相娱乐。《佛地经论》卷五中说:“乐变化天,乐自变化,作诸乐具,以自娱乐。”

  天宫即净土。《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中说:“地狱天宫皆为净土,有性无性齐成佛道。”在佛教的经典中记载着无数的净土,如《妙法莲华经》讲灵山净土,《大乘密严经》讲密严净土,《无量寿经》讲阿弥陀净土等。由于佛教中有无数净土,故而也有无数天宫。天宫图就成了佛教壁画中的重要内容。

  上面所引用的佛经都属大乘部,净土说则起于印度。龙树造《无量寿经》、《阿弥陀经》以及《观无量寿经》,首次提出谁肯念佛。便可往生净土。后来,印度僧人世亲作《净土论》,北魏僧人昙鸾作注释,改书名为《往生论》,“净土”就此兴起。龙树为古印度大乘佛教中观学派的创始人,世亲为古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创始人。因此,伎乐一天宫类壁画完全属于大乘佛教的艺术作品。

  (6)    千佛类

  库木吐拉千佛洞79 号窟是这类石窟的代表,这个窟的左、右壁全为千佛,洞门右壁还有回纥文题记。

  佛教从因果轮回的教义出发,指出一个人的一生存在时间有三际:过去(前世)、现在(今世)、未来(来世),故又称三世。佛教经典还说,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中都各有一千佛出世。过去世为庄严劫千佛,现在世为贤劫千佛,未来世为星宿劫千佛,合成为三世三千佛。《法华经玄义》卷六中说:“摩耶是千佛之母,净饭是千佛之父,罗睺 罗是千佛之子。”佛教壁画中的千佛图是根据大乘经典绘制的。而从美术史的角度来看,这种千佛图千篇一律,没有变化,缺少生气,是佛教艺术中的下乘之作。库木吐拉千佛洞79 号窟的回纥和尚旁边有一行回纥文题记,更可以说明方形平面穹庐顶支提窟中的千佛窟,是这类石窟中的晚期创作品了。

  四、   方形平面小型支提窟的壁画

  库车的方形平面小型支提窟由于数量很少,只有两个,一个是玛扎伯哈千佛洞35 号窟,一个是库木吐拉千佛洞60 号窟,特别是残破太甚,因此难以作出全面的介绍,现只能就残存的壁画略作分析。

  在玛扎伯哈千佛洞35 号窟的拱券顶上画着月兔图和因缘故事。

  在库车石窟壁画的天象图中,月亮的形象大概有以下四种:一、乘双轮车的月亮神(库木吐拉千佛洞58 号窟);二、月兔(玛扎伯哈千佛洞35 号窟、森木撒姆千佛洞48 号窟);三、一轮满月(库木吐拉千佛洞11 号窟);四、一弯新月(库木吐拉千佛洞14 号窟)等。在这四种形象 中,乘双轮车的月亮神应该是最早的。因为古希腊神话中的月亮神阿尔迪美斯,又是狩猎女神,好在希腊的古雕像中被表现为一个细心地扣拢衣襟的女性,乘着双轮战车。 8 显然,这一形象是先由希腊文化影响了印度文化,然后再传入库车的。

  接着乘双轮车的月亮神的是月兔图。这时,月亮不再被描绘成一尊神,而是一轮圆月中的一只兔子。关于月中有兔的传说,佛经中曾有论及,如商羯罗主所著,唐玄奘所译的《因明入正理论》中就说道:“世间相违者,如说怀兔非月。”意思是说,如果认为有兔的不是月亮,那是与世间公认的逻辑相违背的。可见,印度人早就相信月中有兔了。因此,季羡林先生在《印度文学在中国》一文中说:“从公元前一千多年的《梨俱吠陀》起,印度人就相信,月亮里面有兔子。梵文的词汇就可以透露其中的消息。许多意思是月亮的梵文字都有sasa (兔子)这个字作为组成部分,譬如sasadhara 和sasabhrt ,意思是带着兔子的;sasalaksana ,sasal

  -aksmana 和sasalasman ,意思都是‘有兔子影像的’。此外,印度神话寓言里面还有许多把兔子同月亮联系起来的故事,譬如巴利文《佛本生经》(Jataka )第3 —6 个故事。在中译佛经里面,也有不少这样的故事。”9 而生活在战国时期的我国大诗人屈原在他的著作《楚辞·天问》中也提出了月中有兔的说法。他说:“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惟何,而顾菟在腹?“王逸注”言月中有菟,何所贪利。居月之腹而顾望乎。菟一作兔。”看来,古代中国和印度都有月中有兔的传说。

  但是,库木吐拉千佛洞60 号窟窟顶上的千佛和正壁的带榜题的佛像是比较晚期的佛教绘画。在库车石窟壁画中,佛像旁边的榜题上绝大多数是汉文,有极少数是回鹘文。因此,这些壁画可能都产生于安西都护府迁往龟兹以后,是汉人开窟绘画所留下来的遗迹。

  五、   长方形平面纵券顶支提窟的壁画

  库车的长方形纵券顶支提窟的数量不多,只有库木吐拉千佛洞11 号窟、14 号窟和37 号窟等三个,而且保存的壁画也残缺不全。这类石窟的壁画十分雷同,变化不多,主要内容是:窟顶中心为日月星辰、左右窟顶为千佛,四壁为经变画或千佛。

  (1)   日月星辰

  在库车石窟的壁画中,日月曾被描绘成多种不同的形象。如以日为例,有绘成坐四马拉车的太阳神,有绘成坐双轮车的太阳神,有绘成十日并存的,有绘成一轮圆日的。然而,在长方形平面纵券顶支提窟壁画中,日月都不再被绘成神的形象,出现的是一轮圆日、一轮满月或一弯新月,周围是一颗颗的星星。这种日月星辰图完全是天空中真实图像的写照,已经没有一点宗教的味道了。日月星辰图从神的形象到物的形象的转变,从对神秘的宗教世界的描写发展到对现实的人间世界的描写,反映了宗教艺术世俗化这一进步的倾向,这是一切宗教艺术都曾经经历过的一条道路。

  (2 )千佛—立佛

  千佛在这类石窟壁画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在库木吐拉千佛洞11 号窟、14 号窟和37 号窟的纵券顶中,除中心部位画出日月星辰外,其余都满画着千佛,而库木吐拉千佛洞37 号窟的四壁也都画上了千佛。这些千佛一行行地布满了整个石窟,一样的脸相,一样的姿势,一样的服饰,一样的格式,似乎是从一个模子里印出来的,呆板、贫乏、空洞、无力,图式化和概念化极为明显,它是佛教艺术进入晚年时期的一种反映。

  立佛像在这类石窟壁画中只是个别的了。

  (3 )经变画

  经变画就是用绘画形式把佛经中的内容表现出来的一种绘画艺术品。经变画中最常见的是净土宗的三大经变,即东方净土变(又称药师经变)、西方净土变(又称阿弥陀经变)、天上净土变(又称弥勒经变)。这三大经变都是进入唐代净土宗佛教流行后才出现的。

  因此,库车长方形纵券顶支提窟的壁画是整个库车石窟群中的晚期佛教艺术。

 
 
 
前五篇文章

库车的壁画艺术

库车:一部古老的西域文明史

克孜尔石窟的分期问题

克孜尔石窟壁画漫谈

克孜尔石窟壁画画法综考

 

后五篇文章

楚布寺的冬季法会

少林寺塔林断想

佛学生态智慧对构建大生态文化的启示——林劲松

华严论坛:气候变迁的冲击与调适——简又新

华严论坛:从“华严法界观”谈地球共生与佛教生态思想——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