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和“龙兴寺” |
 
朱元璋和“龙兴寺” 作者:祝俊生 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一生极具传奇:流浪的少年,当僧侣的青年,参加红巾军的壮年,从吴国公到吴王,明太祖。他出生在安徽凤阳,出身极为贫寒,为了生存他先后两次到家乡孤庄村头的于皇寺(又叫皇觉寺,后由朱元璋改为龙兴寺)出家。明洪武二年(1369),朱元璋龙椅尚未坐热,就不顾群臣的反对,“取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在家乡凤阳大兴土木,建中都城,扩建于皇寺。他认为自己能由一小沙弥成为一国之君,乃于皇寺是潜龙暗生之宝地之故,因此改“于皇寺”为“龙兴寺”,寄“潜龙在此处生”之意。当时民谚说“十万两黄金,八万两黄铜”扩成龙兴寺。明朝时,龙兴寺为皇家寺庙,一直为全国佛教中心。被朱元璋称为“皇图巩固帝道遐思”的龙兴寺数百年来一直为国内名刹之一,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元天顺帝天历元年(1328),九月丁丑,朱元璋出生,乳名“重八”。父亲朱五四,母亲陈二娘。 元顺帝至正四年(1344)春,淮北大地爆发瘟疫,朱元璋先后丧了父、母、长兄、次兄,仅剩下了两个姐姐。过了不久,大姐近嫁,二姐远嫁。六亲具断的朱元璋因生活所逼,在邻居汪大婶的建议下,那年九月,入村口的于皇寺当了一名沙弥。因朱元璋不识字,不懂佛法佛经,不能算是一个正式的和尚。只能干着最下等的扫地、涮瓮等体力活。朱元璋天性聪慧,个性很强,在寺庙里能干有恒,赢得方丈的好感。只可惜那年头天灾严重,寺庙入不敷出,方丈在无奈之下,先后打发了几个小沙弥,朱元璋也在其中。 元顺帝至正五年春,朱元璋带着一箬帽、一木鱼、一瓦钵,外出云游,开始了三年的流浪生计。他南下合肥,西向信阳,北到汝州,东及亳州和颖州,三年艰苦生活,为以后的戎马生活打下了基础。朱元璋后来在《皇陵祭文》中写到:“众各为计,云水飘觞。我何作为,百无所长。依亲自辱,仰天茫茫。既非可倚,侣影相将。突朝烟而急进,暮投古寺以踉跄。仰穷崖崔嵬而倚碧,听猿啼夜月而凄凉,魂悠悠而觅父母无有,志落魄而徜徉,西风鹤唳,俄淅沥以飞霜。身如蓬逐风而不止,心滚滚乎沸汤。” 一晃三年过去了。元顺帝至正八年(1348)年,21岁的朱元璋听说家乡濠州一带很不太平,有反元的宗教和队伍在活动,儿时的几个伙伴汤和等人都已秘密地加入了红巾军,朱元璋渐渐有了参军立功的心愿。是年十二月初,朱元璋在濠州城参加了红巾军。后因他体质好,记性强,又有思想,很快在部队里发迹,几年后成了郭子兴元帅的小女婿,“元璋”这个名字就是郭子兴起的。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元朝被朱元璋红巾军部队灭掉。朱元璋登上了皇帝宝座,国号明。 朱元璋称帝后,不忘家乡的于皇寺,觉得是自己当上皇帝的风水宝地。洪武三年(1370)起,花巨资在于皇寺原来的地方扩建,赐名为“龙兴寺”。花黄金白银数万两,于洪武八年(1375)建成,朱元璋先撰《龙兴寺碑碑文》,并赐字“天下第一山”。并亲撰对联:“生于沛,学于泗,长于濠,风郡昔钟天子气;始为僧,继为王,终为帝,龙兴今仰圣人容”。 龙兴寺历六百年风雨,至今仍是江淮名刹之一,全国有名。 来源:皖江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