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浅谈巩县石窟寺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浅谈巩县石窟寺

  宋洋

  【摘要】北魏晚期开凿的巩县石窟,以中心柱为主要的窟室结构,周壁整齐地布满千佛图与礼佛图,带有强烈的规律性,石窟内的布局简洁明快,予人整体之感。巩县石窟寺中心柱窟结构可说是中国早期石窟中难得一见的珍品。由此可知,巩县石窟寺实奠定?北朝晚期中心柱窟的发展基础。不难看出其承先启后的历史定位了。

  【关键词】北魏;石窟寺;中心柱;石窟形式

  位于河南省中部的巩县(现改为巩义市),在商代称阙巩,周称巩伯国。巩县石窟寺位于巩县县城西北,石窟开凿于邙山岩面上,邙山本是一道缺石少水、草木稀疏的黄土岭。在邙山脚下却露出一层巨大的灰黄色岩石,犹如斧砍刀削,形成一个一个的悬崖峭壁。巩县石窟就雕造在这个天然的石壁上。石窟前建有寺庙,始建于北魏晚期,原名希玄寺。唐宋两代称为净土寺,明代改称净土禅寺,清代时才改为石窟寺。

  巩县石窟寺有正殿三间,整个石窟寺共雕刻大小石像7743个,有碑刻题记200余块。巩县石窟的规模整齐画一,布局严谨、造像惟妙惟肖。在开凿之初,巩县石窟曾经过详尽的规划。石窟内的布局简洁明快,予人整体之感。以中心柱为主要的窟室结构,周壁整齐地布满千佛图与礼佛图,带有强烈的规律性。

  佛教传至中国向来说法不一,基本认为时间大约在东汉初年,东汉末年逐渐获得广大信徒的信仰,而佛教石窟的开凿,即是佛教成熟的象征之一。北魏是佛教活动兴盛的朝代之一,上层贵族崇佛、礼遇高僧,当时的佛教仪式相当隆重、华丽,且佛教的思想与信仰也影响北魏的社会文化。北魏时期是中国佛教造像艺术发展的顶峰。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石窟开凿的重心转移至洛阳附近的龙门石窟。这个时期的最为典型代表的造像在敦煌,麦积山,龙门,巩县都有大量极其精美的代表作。数量庞大,风格鲜明。而洛阳附近仅次于龙门石窟的又一重要遗址,就是开凿于北魏末期的巩县石窟。且巩县石窟在石窟开凿形式上更甚于龙门石窟。

  中心柱窟为巩县石窟寺的主要窟形。龙门北魏窟与巩县石窟的地理位置、时间均相近,但由于龙门石窟并没有出现中心柱窟,因此巩县的窟形更加引人注目。巩县石窟的开凿经过详密的规划,主要以中心柱窟为开凿重点,中心柱四面开龛。就中心柱窟的表现方式而言,巩县石窟中心柱与敦煌石窟较为接近,就中心柱的造型而言,敦煌石窟的中心柱则与巩县石窟较为类似,同为单纯方柱体、下有方形基座。但从中心柱窟的窟形来看,可以发现有越来越简化的趋势,敦煌石窟主室中心柱前设有人字披顶,到?巩县石窟,其窟型趋于方正,五个洞窟之间的规模也趋于一致。由于中心柱窟频繁出现于北魏早期的克孜尔、敦煌以及云冈石窟中,如从早期的石窟开始讨论,就会注意到中心柱与塔的关系,随着图像的不同而逐渐产生了变化。

  简单地说,印度的佛塔与舍利有密切关系,而巩县石窟则完全省略佛传故事,以三世十方佛为主,更突显(法身塔)的意涵。中心柱的出现,与(塔)有相当密切的关系。塔,梵文本义是坟冢。根据佛教经典,释迦牟尼涅槃火化之后,将舍利分予八国,各归其国起塔供养。由此而知,佛塔信仰的起源与舍利有密不可分之关系。因此,塔也可分为最初安置佛身舍利的舍利塔,以及后来放置佛经及其它象征物的法身塔。这两种塔,当然是法身塔出现的较晚,虽然其确定年代已无从考查,但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中记载(印度之法,香末为泥,作小窣堵波,高五六寸,书写经文,以置其中,谓之法舍利),可见印度法身塔的历史十分悠久。而中心柱是从印度的支提堂演变而来的,印度的支提堂是将塔置于礼拜堂中,供人绕塔礼拜,因此,中心柱原本就有(塔)的意义。虽然舍利塔与法身塔由来已久,然而,随着中心柱窟内造像内容的不同,中心柱的意涵也有所转变。

  《法华经》是一部与佛塔有密切关联的经,在北魏时期非常的流行。在《法华经》的一开始,即点名了佛塔的主,诸佛的智慧难以理解,但只要供养、礼拜佛塔,也能够得道。可见佛塔信仰是《法华经》的基本内涵,这是最具体而古老的传统。把释迦、过去佛、与佛塔紧密地连结在一起。巩县石窟频繁出现塔与二佛并坐像,无庸置疑地是受到了《法华经》的影响。概观巩县石窟的图像配置,可以发现巩县石窟的图像最为简单,强调中心柱为(法身塔)的意涵,也更进一步地突显中心柱与千佛龛的重要性。巩县石窟是北魏晚期的重要石窟,且格局方正,窟内布局简洁、规律。窟顶为方格平綦,具有平面感,从窟形的表现来看,巩县石窟如同集大成的表现,参照北魏早期几个佛教石窟的窟形,并从中选择,因此我们能在巩县石窟上看到若干早期石窟的影子。但这并不代表巩县石窟仅具模仿性而已,而是该窟站在早期佛教石窟的基础上,再次开创中心柱窟的新样貌。由此可知,巩县石窟寺奠定了北朝晚期中心柱窟的发展基础。

  整体而言,巩县石窟寺拥有如此缜密的整体设计,可说是中国早期石窟中难得一见的珍品。中国早期佛教石窟类型繁多,其中中心柱窟不仅早在公元四世纪就已有兴建,并延续到北齐、北周,这足以显示中心柱窟在中国佛教石窟发展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因此,以巩县石窟的中心柱窟型为切入点来作讨论分析,侧

  重于中心柱窟的发展。因此各洞窟间不论窟形、窟室规模、风格以及图像等,皆极为相似。甚至,我们还看到巩县石窟影响了略晚的北齐响堂山石窟与北周须弥山石窟,这两处皆为中心柱窟,且窟室大小规模亦与巩县石窟相近,由此可知,巩县石窟寺实奠定了北朝晚期中心柱窟的发展基础。这正是巩县石窟引人入胜之处。然而,将巩县石窟放置于中国佛教石窟的发展脉络上来看,也就不难看出其承先启后的历史定位了。

  【参考文献】

  [1]吴茂林. 浅析巩县石窟寺的雕刻艺术[M]. 中原文物, 1989.

  [2]宿白. 中国石窟研究[M]. 文物出版社, 1990.

  出自: 《东京文学 》 2010年2期

 
 
 
前五篇文章

浅谈佛教心理学说中的理想人格构建

浅谈佛教雕塑在中国的演变与发展

浅谈承德藏传佛教皇家寺庙的建筑风格

普陀山普济寺植物景观效果分析

毗卢寺,大隐隐于市

 

后五篇文章

浅谈古德寺建筑风格中的设计元素及传播来源

浅析佛教文化对《聊斋志异》艺术想象力之影响

邱塘佛教摩崖石刻画像

“千年古刹”当阳市玉泉寺旅游景点开发

巴戎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