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南县志——佛教篇 |
 
屏南县志——佛教篇 第一节 源 流 唐朝初期佛教传入境内。据明朝弘治庚戌(1490年)版《八闽通志·寺观》记载,境内(是时属古田县管辖)有寺、院、庵计23所。 表32-1 明代境内寺院一览表
经历五代、宋、元、明各代,佛教在境内有所发展。到清乾隆五年(1740年),全县有寺、庵62所。道光六年(1826年),全县有寺、院71所,是其鼎盛时期。清朝中后期政治腐败,内忧外患频繁,民不聊生,佛教也受到一定影响。到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全县寺、庵仅剩22所。 民国时期,屏南系边远山区县,政治相对稳定,佛教有所发展,先后修复部分寺院。据民国30年(1941年)版《屏南县志·名胜·寺观》载,有寺41所、院2所、庵2所、室1所、堂6所,计52所。民国33年,国民党屏南县政府以反对迷信为名,各地寺院佛像(包括神像)雕塑被毁达2000多尊。到新中国成立时,全县寺院只有21所。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规定宗教信仰自由,僧尼生活来源由过去的封建地租收入或自耕寺田改为“禅农结合,以寺养寺,自食其力”。 表32-2 1990年 屏南寺庵一览表 单位:人
第二节 组织 活动 经费 一、组 织 屏南建县之前,境内寺庵归古田县僧会司管辖。建县后,乾隆间福州鼓山僧戒元钦定为屏南僧会司,管理县内寺院事务。 民国30年(1941年),成立中国佛教会屏南分会(简称屏南佛教会),其任务是严肃教规,处理不称职住持,调处纠纷,保护寺产。 1983年,屏南县佛教协会筹备会成立。 1986年9月,以“爱国爱教”为宗旨,在宝兴寺召开屏南县第一届佛教徒代表会议,通过选举产生屏南县佛教协会,在各寺开展遵守国法佛规活动。1990年12月,在天宝寺召开县佛教协会换届选举,产生第二届理事会。 大寺设有住持。天宝寺还组织执事委员会,会内设当家师、僧值、库头师、香灯师、知客师、招客师、田头师等。寺内还订有规章制度,分工协作,民主管理。当地信众也组织有理事会,协助寺院解决具体问题。 二、活 动 屏南县佛教属于“临济宗”。该派有许多清规戒律,主要有戒杀生、戒偷盗、戒邪YIN、戒妄语、戒饮酒等五戒。僧尼每天早晚要课诵经文,白天除老、弱、病、残者,均参加生产劳动或做一些公益事业如修桥补路,实行禅农结合或禅工结合。平时应信徒请求,替他们做功德佛事,超度亡灵。 几个大寺常住僧尼主要活动仪式:①日常佛事。主要有五堂功课和早晚功课。②佛叹喜日,即僧自恣日。寺中僧人齐集一处共诵《戒本》,进行自查和互查有无违反戒律之事,也叫“忏悔集会”。③佛诞节,亦称浴佛节。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日各寺举行“浴佛法会”,准备香花、灯烛、茶果供奉。僧众、居士和信众以香汤沐浴太子(即释迦牟尼像),作为对佛诞生纪念。④盂兰盆会,也称盂兰盆节。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各寺僧众举行追荐历代祖先的佛事,有诵经法会、水陆道场、放灯等。 屏南也有在家吃素礼佛的居士,各村以老者为多,女性又多于男性。他们每逢农历每月初一日和十五日或佛诞节,早上吃素,换上干净衣着,到寺院焚香念经。 表32-3 若干年份屏南县寺院数及有正常佛事活动的僧尼和居士数表
注:1.“文化大革命”中僧尼数5人,未被占用的寺院4所。 2.僧尼多来自古田、建瓯、福安等县。 屏南县还有一些寺院和尚以其医药知识为周围群众治病。乾隆版《屏南县志》记载,资福寺“内有僧照诚世传眼科,能开远年瞽目,远近求者无不立验。”其术代代相传,到民国时仍有和尚如长为人治疗眼疾颇验。 解放战争时期,佛教寺院以其地理条件,成为工农红军游击队营地或医院,为革命作出贡献。民国37年7月,福建省保安第四团一个连队到宝兴寺搜查游击队,该寺住持华志甘冒危险把伤病员的头发剃光,又给他穿上僧衣扮成沙弥,而后僧众集中起来念经,把保安团蒙骗过去。鹫峰寺和长福寺也为左丰美和黄垂明的红军游击队提供食宿方便和一些情报。资福寺曾作为红军闽东独立师一个营准备北上抗日的集训地。还有许多寺院如白莲寺、九峰寺、瑞竹寺、天宝寺、北岩寺等办过书院或小学,为屏南教育事业作过贡献。 三、经 费 新中国成立前,寺庵均置有田产,各寺和尚根据土地的多寡决定收租或自耕维持生活。还有佛事活动、化缘和香火钱收入。 1951年土地改革,各寺庵中土地和森林依法征收,僧尼和农民一样分到土地和森林,自耕自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宗教政策重新落实,贯彻“农禅并举,以寺养寺”的方针,寺院都有生产基地。此外,还有化缘(僧尼外出向施主募捐现金或实物)、香油资(香客向随喜功德箱投现金)、经销部(经营香、烛、和签诗利润)、道场红包(根据不同佛事收取红包)和为拜佛者书写疏文收取现金等收入。 附:名寺简介 宝兴寺 原名宝音寺,在甘棠乡王林村北,后唐长兴三年(932年)建。几经兴废,清顺治四年(1647年),王林、卓坑、梅花地、梧洋等村信众捐资修建,到道光初才初具规模。民国初,华志和尚进寺为住持,寺务大有起色,取宝音寺再兴之意改名为“宝兴寺”。“文化大革命”中佛像被毁。1979年,住持和尚发动善男信女集资修复部分佛身,又修整殿宇面积1300多平方米。该寺四周青山环抱,苍松翠竹成片,环境幽静。农历每月初一日和十五日以及佛教节日,烧香及游客众多。1986年经宁德地区批准为开放寺院。1990年,宝兴寺有水田10亩、山林200余亩,常住僧尼6人,负责管理寺务及接待香客和旅游者。 天宝寺 在长桥村东南约1公里的屏琴山(又名龙江冈)上,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建。后曾三次遭火灾,又重修。民国6年(1917年)起办过私塾和小学。1979年落实党的宗教政策,释道真进寺为住持,香火又盛,又发动附近信众组织董事会,主持募资重修。先后修复大雄宝殿等11座,其中山门门庭为港胞黄立华独资兴建,全寺修建面积4861平方米,初具丛林格局。每逢佛诞等节日,附近各村及古田和建瓯等地善男信女到寺焚香拜佛,日达千人之多。侨胞回乡探亲,也时有到寺中烧香或游览,常有文人到寺赋诗志游。1987年,经宁德地区批准为开放寺院。1990年,该寺有水田10余亩、竹林40余亩、油茶50余亩、茶园30余亩、油柰20余亩、松杉80余亩。常住僧尼和居士21人,人数为县内各寺之首,并组织有执事委员会。 北岩寺 俗叫下院,在旧县城双溪出东门约1.5公里处,宋雍熙元年(984年)建。该寺深44米,宽27米,土木结构六排五开间。寺左右及后倚山,山门外比较开阔,四周景物颇多,历代文人墨客多有吟咏。寺内牡丹国色天香,雍容华贵,名闻遐迩。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闽县名士福州鳌峰书院教授陈恭甫在《万青堂文集》序中,称“牡丹出洛阳、曹州,屏南为最。”“文化大革命”期间,寺中佛像被毁。1982年双溪村信徒募资重修。同年10月,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为该寺题匾。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日和六月十四日有盛大庙会,游人和香客络绎不绝。1988年,县人民政府公布该寺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后经宁德地区批准为开放寺院。1990年,该寺有水田2亩、山地200亩,常住僧尼5人。 祥峰寺 在棠口村千乘桥头,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建,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重建,面积849平方米。寺边有花圃,天井内有花坛。大门面对绿水翠竹,四周景物有双峰、双涧、鉴湖、松岛、钓台、鳌柱、石印、八角亭、千乘桥等。据当地族谱记载:祥峰寺原在山腰,建于宋淳祐三年(1243年),明天启五年(1625年)遭火灾。康熙时于今址建新寺。道光间为鼎盛期,拥有佛像122尊。1985年棠口信徒组织理事会,自动集资重塑佛身。现寺内尚保存旧时石锣、石鼓各1对,石碑4块,颇有文物价值。该寺有寺田11亩,常住僧尼3人。后经宁德地区批准为开放寺院。 九峰寺 在熙岭与四坪二村交界处,明景泰元年(1450年)建。寺四周奇峰突起,含阳九之数,故名九峰。后,几经兴毁,最后修建是清道光五年(1825年),主体建筑大雄宝殿巍峨壮观,画栋雕梁古朴端庄,仍保留明朝建筑特点,很有历史价值。“九峰禅林”四字系明万历东阁大学士叶向高手迹。殿内如来佛高6米多,为屏南各寺之首。其他如观音阁、魁星阁、僧房、客房、读书楼等配套齐全,建筑总面积3000多平方米。殿前庭院精砌花坛,种植奇花异卉众多,尤以四季杜鹃花闻名遐迩。每年农历六月初一日和十五日,到寺烧香者均在千人以上。 鹫峰寺 又叫长老寺,在距岑洋村约3公里的鹫峰山脉分支罗坑山腹地,宋元祐七年(1092年)建。该寺先后遭火灾4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岑洋及附近信徒组织理事会,募资兴建,又请来释法刚为住持。到1990年,又建大雄宝殿、观音堂等面积900平方米,已动工续建地藏王、天王等殿,面积可达3800平方米。寺四周群山环抱,层峦叠嶂,翠竹苍松相映成趣,风景优美。该寺有水田5亩、竹林30余亩、水蜜桃和油柰30余亩。常住僧尼6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