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赛社献艺——山西洪洞广胜寺水神庙元杂剧壁画研究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赛社献艺——山西洪洞广胜寺水神庙元杂剧壁画研究

  沈希飞

  [摘要]山西洪洞广胜寺水神庙元杂剧壁画是重要的元代戏曲文物,对研究元代戏曲的演出形式具有重要的形象史料。其形成与内容,和当地迎神赛社祈雨而献艺有重要的关联。本文主要是在当地的水利情况和戏曲演出情况的分析的基础上,对这一戏剧壁画进行研究。

  [关键词]戏曲 元杂剧 风俗 水利

  一、当地的水利情况

  水神庙在洪洞县城东北17公里霍泉源头,是为当地人民求雨而建,与山西当地缺水的地理环境有密切关系。明清以来,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汾河沿线的森林植被遭到了极大的破坏,汾河及其支流的流量逐渐减少,各地争水的水案不断升级,水资源的紧张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在这样缺水的山西,霍泉是当地最好的供水资源,围绕争夺霍泉的斗争经常发生。在山西,鉴于水资源的匮乏及其在传统农业社会中的重要价值,广大农村社区历史地形成了一套以“水”为中心的社会关系体系,我们可称之为“水利社会”。围绕霍泉而形成的“水利社会”便是洪洞、赵城二县。

  二、当地的戏剧演出情况

  史料记载中,元代时期的大都和山西平阳一带,戏曲演出活动十分活跃。每年农历的三月十八日,洪洞广胜寺都会举行一年一度的古庙会。农历三月十八日,是传说中的水神诞辰。

  赛社献艺是中国戏曲生成与生存的基本方式。赛社演剧指以祈福禳灾为目的的宗教祭祀活动中的戏剧演出。赛社原指报祈土地神。社,即土地神。此外,社又指祭祀社神之所——社坛。赛社礼仪灵活机动,繁简不一,场面热烈火暴,所献乐艺也以百姓喜爱的俗曲杂戏为主,到后来,演戏就成为赛社献艺的一项最重要的内容了。到宋代以后,赛社逐渐泛指中国“古代宗教”中所有的民间祭祀活动。本文以赛社指称古代民间祭祀以及民间化、世俗化了的官方祭祀活动。

  三、寺庙壁画

  山西洪洞县境内的明应王殿,俗称水神庙,为祭祀“霍泉神”而建。始建于唐大历十四年 (779),金泰和间补修正殿,金末毁于战火。元至元二十年(1283)重建,延祐六年(1319)再次重建。

  现存元杂剧壁画在正殿内南壁东侧,绘毕于泰定元年 (1324)。壁画宽311厘米,高411厘米,连同顶部题记总高 524厘米。画上横额正书“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上款直书“尧都见爱”,下款直书“泰定元年四月日”。

  明应王是水神,殿西壁绘《祈雨图》,上画明应王高踞龙座,众神罗列,下跪一士人祈雨。东壁为《行雨图》,明应王居中坐,众神罗列,云端雷公,电母、风伯、雨师正在行雨。南壁东次间所绘就是“忠都秀作场”壁画。

  霍泉泉水同时惠泽洪洞、赵城两县,因此水神庙为两县共建,庙中壁画也是分别绘制。明应王殿南壁上方东西两侧都有一处题记,记写了此画的作者。以水神坐像为中线分左右东西两方,西壁“祈雨图”由霍泉南霍渠受益户集洪洞画师完成,东壁“降雨图”由北霍渠受益户赵城画师完成。

  四、杂剧壁画

  壁画内容为民间剧团唱戏酬谢水神降雨,图中舞台的横额上写着“尧都见爱太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忠都秀应该是当地一位戏曲名角,专家认为前排居中者就是领衔主演忠都秀,“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中的“作场”即登场作戏之意。元代杂剧艺人在演出时,要将主要演员名字写在帐额上,悬挂在舞台上方,这是一种惯例。之所以如此,一是为了扬名。二是以主要演员的名字相标榜,以招徕看客。

  1.演出内容

  画面是演出的舞台,靠后有大幅“台幔”(帷幕),上有绘画两幅。左绘壮士一手掌剑,一手亮掌高擎,背景为云漫青松,右方为一张牙舞爪的青龙。有的说是绘晋人周处斩蛟故事,有据明应王为水神,认为此是灌口二郎斩蛟图。元明时有无名氏《灌口二郎斩健蛟》杂剧,而周处《除三害》的故事也是流传甚广的故事。

  关于这一壁画演出的是杂剧的哪一部分,在学界有不同的看法。归纳起来有三,即参场说、打散说、正剧说。

  2.脸谱

  前排的五个人,除了左起第二人之外,都是“洁面”化妆。左起第二人,画粗黑眉,勾白眼圈。这种在面部中心画大白斑的粉墨化妆,实为后世戏曲的丑角脸谱的主要样式。

  壁画中后排左起第三人,涂粉红脸,眉、眼均用黑墨作了浓重的描画,在眉、眼之间加了一道白粉,戴着假髯。这个正面人物形象的脸谱,夸张幅度不大,但却有点性格描写的色彩,这是元杂剧为了塑造一系列性格豪放或粗犷的正面人物形象在化妆上的创造,打破了以往副净那种白底黑线的基本格局,开后世戏曲脸谱的“整脸”谱式之先河。这个创造使得元杂剧的涂面化妆,具备了三种基本形式:一般正面人物的“洁面”化妆;滑稽和反面人物的“花面”化妆;性格粗放豪爽的正面人物的性格化的勾脸化妆。这比宋代两种基本化妆形式,有了突破性发展。

  3.乐队

  画面上的人物,除左角有一揭幔窥视者不计,共十人。前排五人为化装的剧中人。后排第三、五人为剧中人。其余三人则为演奏鼓、笛、拍板的伴奏者。此为“鼓板”乐队。这幅画将化装后的剧中人物与伴奏者绘在一起,只有前后行列之分,是因为依中国戏曲传统,伴奏者都是在舞台上活动。直至近代,各地方剧种的乐队(又称“场面”)仍置于舞台两侧,有的乐队人员兼做“检场”等杂务。

  4.角色

  图中忠都秀虽然穿着男装,但从俊俏的面容与耳环来看,应该是个女性,也就是说,早在元代,我国戏曲就已经是男女同台,而且女演员可以反串男角。

  台上十人分两排站立,前五着戏装,后排五人着元人常服,手执乐器或且末。有二人亦挂髯化妆,显然也兼当角色。他们分别拿着鼓、笛、节板等乐器,前排居中者,头戴展翅幞头,身穿圆领宽袖红袍,手持朝笏,这是元杂剧的“正末”,是由宋金的“末泥”演变而来。

  忠都秀右边的那演员,头戴软罗帽,身穿镶边土黄色开襟长袍,浓眉白眼,袒胸侧立,双手屈举作势,这是元杂剧中的“净”角。是由原来的“副净”演变来的,其中三人,都是“末角”,一人挂髯拱手,两人各执长刀与素扇,或提襟欲步,或挽刀欲舞,都在静立中显示了欲动的舞姿。元杂剧中角色行当更为完整,“末角”就分出了“正末”、“外末”、“小末”;“旦角”分出了“正旦”、“外旦”、“小旦”、“老旦”等。所有角色的服装、且末、化妆,都比宋杂剧,金院本精美华丽。他们的舞蹈在不断继承传统歌舞,吸收杂技,武术的融汇中更为丰富多彩。这从右玉县宝宁寺的水陆画便可清楚地看出来。

  参考文献:

  [1]行龙.汾水清,山西盛.山西日报,2008年5月20日.

  出自: 《商情 》 2010年6期

 
 
 
前五篇文章

日本室生寺金堂彩绘背光图案

日本长泉寺法器

人间净土郎木寺

浅析毗卢寺壁画的艺术风格及其特点

浅析俄查德东塔尔兰木寺

 

后五篇文章

三教皆尊大月寺

山顶上的圣水寺

神奇迷人的圣阳寺

世界奇观:山西省应县佛宫寺释迦塔

敦煌西千佛洞壁画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