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乐山大佛的审美心理效应 |
 
浅析乐山大佛的审美心理效应 嘉州山水之魂 [摘要] 举世闻名的乐山大佛,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自然景观和文物古迹,是人类智慧和大自然神奇造化的极品。作为世界级的“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具有丰富的审美心理效应。 [关键词] 乐山大佛;文化与自然遗产;审关心理效应 乐山古称嘉州,是当代中国第一个与联合国城市管理中心建立合作关系的城市,她之所以享此殊荣,主要原因之一当在著名的“嘉州山水”。嘉州山水之所以美甲天下,原因不一,举要者大约有二:一为世界著名的乐山大佛;一为佛教圣地峨眉名山。乐山辖地铺陈在伟岸巨佛与雄秀峨眉之间,沃野千里,苍翠满目,人杰地灵。旷世巨佛依山端坐其间,目存天地万物,正是嘉州山水魂之所系,是为天地间大美的“诗眼”。1996年12月6日,乐山大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此举可视为乐山大佛作为“嘉州山水”大美之魂的旁证。本文拟就乐山大佛的审美心理效应作几点粗疏的描述和解析。 一、气象 乐山大佛系世界第一宏伟巨佛。 阿富汗帕米昂佛号称世界第一大佛,然而,乐山大佛与之相比,净高超出18米之多。乐山大佛凿建在凌云山栖鸾峰绝壁临江处,头与山齐,通高71米,其中头高14.7米,肩宽28米,眼长3.3米,鼻长5.6米,嘴阔3.3米,耳长7米,耳朵中间可并立2人,脚背宽8.5米,脚趾长8.3米,一只脚背上可停放轿车十余辆或围坐一百余人。 如此鸿篇巨制,被人以“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相誉…。单是其规模,已足以对人产生强烈的心理效应。大佛并非随意选址建造,而是背负苍翠绝壁,脚踏浩荡三江①,遥望雄秀峨眉。如此格局,既隐含“大江东去佛法西来”的潜义,又具有美学上的恢弘气韵,两者相互映衬,遂成古今世人趋之若鹜的自然人文奇观。 二、气质 乐山大佛的气势,不仅出于其形体的伟岸,更在其非凡意象和独特的气质美。 大佛双手平置双膝,巍然端坐于山水之间,脚跟广平,足跌高满,稳踏莲花座,超凡脱俗,不染于世,用宁静神韵凸显出佛性威严。头顶有一大肉髻,意谓“佛生长肉髻”,系佛家仪轨所规定,体现佛陀伟大,象征佛法无边。 大佛的仪容,鼻梁挺直,眉目清秀,丰腴秀美,融男性的庄严与女性的仁慈为一体,慈祥中有威严,凝思中含智慧。双目微睁,凝神三江之野,既似冥想,又如远眺,神秘威严而又尔雅可亲。 三、比例 乐山大佛的建造,系严格以佛家《造像度量经》为准绳,佛身各部均据该经所定尺寸按比例施工:身高120分,头顶肉髻高4分,由肉髻之根下至发际长4分,面长12分,颈长4分,颈下到心窝为12分,由心窝到脐为12分,由脐至胯为12分。以上为上身量,共60分,当全身之半。下身胯骨长4分,股长24分,膝骨长4分,胫长24分,足踵长4分,亦为60分。大佛宽度:由心窝向上6分处横量至腋为12分,由此下量至肘为20分,由肘向下量至腕为16分,由腕向下量至中指尖为12分,共为60分,当全身之半。左右合计为全身之量。 由于造法有度,佛身比例匀称,气象和谐。大佛鸿篇巨制,如果亲身涉江登临,大抵只见其一趾、一足、一腿、一手、一耳,不能概览全部。然而,如果隔江远望大佛,则韵味浑然:绿叶丛中的大雄宝殿,两旁倚崖凿造的卫士,乃至九道拐登崖石阶、凌云攀岩栈道、壁津倚岩酒楼,甚或凌云诸峰、乌尤山禅院、绿水环绕的嘉州古城,尽在一览之间。 四、构造 乐山大佛经历1200多年风雨而不朽,得力于佛身巧妙的排水系统:大佛头部共18层螺髻中,第4层、第9层和第18层各有一条横向排水沟,分别用锤灰垒砌修饰而成;衣领和衣纹皱折即兼排水沟功能;正胸向左侧亦有水沟与右臂后侧水沟相连;两耳背后靠山崖处,有洞穴左右相通;胸部背侧两端各有一洞,孔壁湿润,底部积水,洞口不断有水淌出,因而大佛胸部约有2米宽的浸水带。正是这些水沟和洞穴,组成了大佛全身科学的排水、隔湿和通风系统,防止了佛身的被侵蚀性风化。 五、系统 绝大多数人认为乐山大佛就是一尊弥勒佛像,连权威的《中国大百科全书》也采取了这种说法。然而,事实上,完整意义上的乐山大佛还包括两侧崖壁上的护法天王,三者构成“一佛二天王”的不可分割的系统工程。乐山大佛系统工程继承南朝“依山镌像,露顶开龛,并接构木阁”的造像龛制,结合凌云山山形采取了分龛造像之法而建。从大佛脚前的江面上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出,大佛系统由居中的“弥勒龛”和两侧的“天王龛”组成完整的龛像群。弥勒龛和天王龛均依山镌像。弥勒龛系露顶开龛,并接构木阁,其木阁即著名的大像阁。天王龛虽未见露顶开龛,但也前接木阁。 由于岁月的销蚀,今人已不能亲眼目睹历史上这一“佛龛系统”的雄浑景象。然而不难想象,当年主体的大像阁和两侧的天王龛落成时,一组高低错落、金碧辉煌的佛阁临江矗立,不啻为一首巧夺天工的壮丽乐章,谱写出佛教弥勒净土的宏伟庄严。阁内的主尊弥勒及其两侧的护法天王俯瞰大干众生,令人震撼。 六、背景 大佛外围,由乌尤山、凌云山、龟城山连襟而成的“乐山巨型睡佛”,全长4200余米,佛头、佛身、佛足形态逼真自然,四肢齐全、体态匀称。其中“佛头”最为惟妙惟肖,乌尤山为“佛头”,景云亭如“睫毛”,山顶树冠各为“额、鼻、唇、颌”,富有神采。自广东游客潘鸿忠先生首先发现巨型睡佛以来,轰动了世界五大洲。巨型睡佛平卧江面,安祥凝重,乐山大佛则不偏不倚正好端坐于睡佛的心脏部位,正合佛教所谓“心中有佛”、“心即是佛”的禅语。两尊巨佛一坐一卧,形成“佛中有佛”的奇观。 整个乐山大佛风景区所辖范围为17.57平方公里,2001年首批荣登中国4a级旅游区之列。大佛所处的凌云山,山上有九峰:集凤、栖鸾、灵宝、丹露、拥翠、望云、就日、兑悦、祝融,犹若莲花,风景绝佳。丹露峰上的凌云寺、灵宝峰上的十三层唐塔、栖鸾峰上的东坡楼,珠联璧合,形成一组既雄伟又秀丽的景观,难怪宋人邵博咏出:“天下山水之冠在蜀,蜀之胜日嘉州,州之胜日凌云之寺”的名句。将凌云寺风景誉为天下山水之冠,全因世界第一大佛置于其中之故!若将视线放开阔一些,站在更大的天地间观察乐山大佛,只见大佛“带领群山来,挺立大江边”,南面乌尤山的孤峰卓立、北面凌云山的俊秀、再加上西天云浮峨眉,与庄严雄伟的大佛浑然一体,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水乳交融,大佛为山河增色,山河为大佛壮雄,使嘉州山水雄浑中见秀丽,赢得“美甲天下”的盛誉。 七、意蕴 乐山大佛为倚坐弥勒巨像,是南北朝时兴起的雕造弥勒倚坐大象之风的延续,也是武则天时期弥勒崇拜风气的产物。弥勒,在佛教里是“如来佛”,佛经说他是佛主释迦牟尼的弟子和接班人,于华林园龙华树下成佛,广传佛法,在佛教中有着显赫的地位。当初发愿修造大佛的海通禅师,正是想借助弥勒佛的法力,减杀水势、以镇风涛;并宣传佛的威力,达到发扬光大佛教教义的目的。大佛建成后,三江水势平缓,不再有昔日“惊流怒涛”、“哮吼”之状,“舟随波去,人亦不予”的事件亦大为减少。大佛正襟危坐、神情肃穆而亲切,一展“弥勒净土”的风姿,据称可令善男信女“由内及外,观心类境,则八风澄而爱河静”。大佛脚下莲台前,巨大的香炉里香火旺盛。对比乌尤寺门联:“不作风波于世上,别有天地非人间”,则不难理解南宋大诗人陆游的相关诗句:“不辞疾步登重阁,聊欲今生识伟人”,可能会生出“始知神力无穷尽”的感慨,由此得以体会大佛肩旁的山体上一幅巨大的摩崖石刻,其内容系苏东坡一阙名诗:“生不愿封万户侯,亦不愿识韩荆州。颇愿身为汉嘉守,载酒时作凌云游。” 八、历史 唐代海通法师,大佛创建人,时任凌云寺住持,见嘉州三江水势汹涌,“突怒哮吼,雷霆百里”,舟楫至此,常常船毁人亡。遂发宏愿,依山开凿佛像,欲“夺天险以慈力,易暴浪为安流”。 距离大佛头部左后侧约30米处的栖鸾峰峭壁上,有一洞穴深约10米,相传为海通禅师当年栖身之地。洞额“海师洞”三字,为清代四川按察使顾光旭所书,洞内狭窄幽暗、寒气逼人。今人很难相信,1200年前,一位掌管巨额资金、主持一项浩大工程的高僧,竟然起居于如此阴冷潮湿的岩洞,绳床竹杖,蔬饭裹腹,晨钟暮鼓,黄卷青灯,雨夕风朝,年复一年,最终为世人留下不朽的纪念。 海通法师曾为筹集佛像工程款项四出募化,20年间,足迹遍布江淮湖海。资金基本募齐后,又卷入与地方索贿官吏的斗争。唐代韦皋《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载:“彼海上人发诚之至,救物之宏。时有郡吏,将求贿于禅师。师日:自目可剜,佛财难得!吏发怒日:尝试将来。师乃自抉其目,捧其致之。吏因大惊,奔走祈悔。”师为护佛财,自抉其目!这一“夫专诚一意至忘其身”的海通精神,被续建者章仇兼琼、韦皋所继承,章仇兼琼“持俸钱二十万,以济其费”,韦皋“以俸钱五十万佐其费”,不懈努力,历经三代人、历时9年,终于建成世界第一石刻大佛!这一精进、廉洁、忘我献身的海通精神,与巨佛的恢弘气象相互辉映,其意义已然超越了时空编织的历史。 徐泽虹,四川乐山师范学院教育系副教授,四川乐山 6140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