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不楞寺建筑外观色彩的形成原因管窥 |
 
拉不楞寺建筑外观色彩的形成原因管窥 张斌 从公元16世纪起,西藏实行政教合一的制度,因此,宗教活动成为大多数藏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拉不楞寺为藏传佛格鲁派(黄教)的六大寺院之一,寺院由第一世嘉木样活佛创建于1710年,现已成为甘肃、青海、四川地区最大的藏族宗教和文化中心。拉不楞寺位于甘肃省夏河县城西,背依凤山,面对龙山,地处“金盆养鱼”(泥沙冲积而成的小盆地)之地。 藏族人民终年生活在高寒地区,艰苦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他们乐观热情的性格,强悍坚韧的气质,朴实而豪爽,并且勇于挑战和改造生产、生活环境,虽然在广袤的西藏高原,人烟稀少,但只要是人口聚集之地,藏民们就自然创造出一种热烈的环境气氛,这种气氛在建筑色彩的应用上也得以体现。通过对众多关于藏族建筑的图片的研究,可以发现,从色彩方面来讲,总体上体现的是一种绚丽、明快却不失稳重、沉着的感觉,灰色调与纯色在同一建筑群落的不同的场合同时运用,给人们以粗犷、厚重、原始、朴素的民族特色的感受。 藏族建筑的外墙大多采用白色,但是宫殿、寺庙、贵族庄园外墙装饰也会采用土红色或土黄色,以示威严。建筑的门边、窗边饰有上小下大的黑色边框,寓意为藏族图腾“牛角”,装饰性极强,这也是统一藏式建筑风格的主要因素之一,入口大门及窗的上部,一般都有两到三层逐层出挑的木椽,木椽以及大门边框、额枋雕往往画有生动细致的几何纹样、卷草图案,用彩绘的方式进行装饰。而在门窗的上部悬挂有白色多褶的香布,将木橼上色彩绚丽、对比强烈的图案笼罩在香布的阴影中,香布的使用是同西藏喇嘛教义相结合的,既装点、统一了建筑的整体美、环境美,又对木橼上的彩画起到了保护作用。另外,颇具特色的是屋顶的色彩,除开我们熟悉的琉璃的绿色、砖瓦的灰色,还有金色的使用,除开创造豪华、威严的感受,强烈的宗教意识也由此体现出来。下面,我们从自然环境与宗教原因两方面来进一步研究其色彩特点形成的原因。 1、自然环境 拉不楞寺地处海拔近三千米的陇西高原,昼夜温差很大,光线充足、紫外线强烈,天空一般呈现出透明的蓝色,但天气的变化非常快,一块乌云会很迅速地带来一场瓢泼大雨,整个夏河的色彩也会随之立刻暗淡下来。但是无论是阳光还是暴雨,拉不楞寺的色彩总是鲜亮、明快的,这一方面与拉不楞寺白色的大面积使用有关,另一方面,夏河远离城市,没有什么工业污染,再加上高原地势,空气的能见度高于一般地区,因此,同样色彩的建筑,地处高原的拉不楞寺却要显得更加清晰、明丽。同时从科学意义上来讲,白色的使用可以更好地抵挡高原上强烈的紫外线辐射。 陇西高原干旱、广袤、在许多地方呈现出的是没有植被覆盖的土地的原始色彩,即使有的地段被植物覆盖,但是受气候的影响,一年四季变化很大。我们可以想象,在南方,一段土墙隐于常绿的植被中,不会让人感到单调,而拉不楞寺的土墙,随着季节变化,很有可能湮没于同样色彩的枯草、枯树之中,这个时候,大面积的白色、土红色的院墙就起到了最好的衬托作用,使得这个藏民朝圣的重地时刻都清晰地呈现在藏民眼前。 从许多关于拉不楞寺的图片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一望无际的、厚实的白云漂浮在广阔、深邃的碧蓝色的天空中,白云沉甸甸的质感、天空干净、纯粹的心灵感受,给人带来的是触手可及的错觉与向往。在这种色调的天空下,无论是绿草茂盛的春夏,还是枯黄的秋天,拉不楞寺的白墙、红墙、金顶都在无形中就给了人们心灵的震动。 此外,我们还可以从自然环境对人的心理的影响来分析拉不楞寺色彩的形成原因以及作用。恶劣的自然环境铸就了藏民坚韧、豪放、质朴、骠悍、热情、隐忍等性格特点,建筑外观的色彩特点同样也体现出这些特质。拉不楞寺的外观色彩不是江南白墙灰瓦的清淡、雅致,也不是紫禁城红黄二色的威严、壮观,在体现宗教的威严、神秘的同时,明快的色彩对比,也体现了藏民的热情、纯朴的性格特点,只要是人口聚集之地,就自然创造出一种热烈的环境气氛,明暗对比强烈的黑、白、土红、土黄用于外墙装饰鲜明、厚重;用于彩画装饰的则大多采用艳丽的、遍及全色相范围的色彩,如红、黄、绿、蓝、黑、白、金等,这种色彩对比强烈的装饰图案则更体现了藏族人民的性格特点。 2、宗教影响 由于藏传佛教在藏民生活中的主导作用,宗教在建筑实践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比如在藏族建筑中常用的三种颜色——白、红、黑的使用就是宗教因素的典型代表。白、红或黄、黑或蓝几种色彩的应用,集中体现了对于天上、地上、地下三层世界的顶礼膜拜,因为每一种颜色都是献给这三层世界的最高主宰的。三层世界和三界神灵的宇宙观,起源于西藏先民极为古老的原始宗教信仰,不仅早于佛教,也早于西藏的本教,这种观念已为藏传佛教所接受并成为其宗教仪式的一个组成部分。与之相对应的是:“天上神——白年神”、“ 地上神——红年神” 、“地下神——黑年神”。 藏族建筑应用白色,一方面来自对原始神灵之一的天上神即白年神“拉”的崇尚,一方面来自佛教的影响,在藏传佛教的信条中,白色是神圣、崇高的象征。藏民们生活在皑皑雪山之中,喝白色奶,住房的色彩也喜欢使用白色,而白色的哈达是最珍贵的礼物以及最具藏族特色的标志物之一。这样的宗教因素决定了传统藏式建筑(个别寺庙建筑除外)应用白色,从古至今,历久不绝。 藏族建筑应用红色(土红色)或者黄色(土黄色),则是来自对地上神即红年神“赞”的崇尚。对土红色的应用,也可能与藏族古老的本教有关。“本教”为一千三百年前雪域高原的原始宗教。它把宇宙分为“神、人、鬼”三个世界。为了避免鬼的侵犯,在人们的面部普遍涂上褚红色染料(牧区也有涂黑色的习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信仰的变化,这种红色不再往人们的脸上涂,却在建筑中保留了下来,而且一般用于宫殿、寺庙、贵族庄园外墙装饰,以示威严。对土黄色(黄土)的应用,在藏区为数很少,民居一般不用,一般用于主要宫殿以及寺庙建筑群中的经堂外墙,同时,黄色也是黄教的色彩象征。 藏族建筑应用黑色或者蓝色,是来自对地下神即黑年神“鲁”的崇尚,民居院内矮墙、院外墙经常采用黑色做装饰,门、窗边饰都大胆使用黑色牛角图腾,与院墙形成了黑白分明、简练、概括的艺术形象。 同时,因为宗教的原因,拉不楞寺的流动色彩也为这座没有山门、更像一座小城的黄教寺庙增添了不少活力。这里要讲的流动色彩,是指在拉不楞寺修行的数千名喇嘛。不同于内地的佛教僧人们的日常服装色彩的青灰色或者土黄色,喇嘛们的服装色彩多是深深的玫瑰红、大红,但是,虽然很多是这样的色彩,却绝对不娇媚,一则是因为色彩的饱和度以及明度不是很高,另外喇嘛们在高原环境中所形成的黝黑肤色也使得这些色彩沉淀下来。身着这种红色调的喇嘛服,无论是游走于白色或者土红色院墙背景中,都能融合在建筑群落中,成为了建筑不可缺少的元素了。 另外,在建筑不同部位的色彩应用也体现了宗教因素的影响。比如镏金顶,它遵循了宗教建筑的标准,巧妙地揉和了汉、藏技术和艺术风格,金顶与金顶上的宗教符号、饰物,在高原特有的阳光照耀下,显得金碧辉煌、熠熠生辉。它不仅提高了建筑的豪华感、威严感,还增强了建筑的神秘感,同时在功能上还成为了古代建筑的防雷设施。 总之,彩度低、明暗对比强烈的色彩,如黑、白、土红、土黄一般被用于外墙装饰;彩度很高、暖色调的色彩,如大红、朱红、橘红、橘黄、中黄等,用于院内、室内墙体;艳丽的、遍及全色相的色彩,如红、黄、绿、蓝、黑、白、金等,则被运用于彩画装饰。这样的色彩运用方式一方面是由于雪域高原的艰苦的自然环境以及自然环境中形成的质朴、粗犷的民族心理的影响,另一方面又与几千年的原始宗教以及后来传入藏区的佛教息息相关。拉不楞寺的建筑外观色彩,无论是古代建筑还是现代建筑,与我们内地日常所见的色彩相比,都是大相径庭的,它的吸引力在于它将热情与沉着融于一体,将宗教与世俗统一在同一气氛中,而且如此和谐,令人神往。 (作者单位: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 责任编辑:杨建 出自: 《艺海 》 2007年4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