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佛教造像艺术的典范——云冈石窟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佛教造像艺术的典范——云冈石窟

  从北京西行350公里,就到达历史文化名城山西大同。早在1600年前,这里曾是中国历史南北朝时期北魏王朝的都城,从大兴安岭南下的鲜卑族拓跋氏在这里定都近一个世纪。出大同城西约半小时的车程后,一处四面环山的小盆地之中,矗立着一座平缓的山丘,苍白的砂岩石壁布满了大大小小的洞穴,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云冈石窟。山顶土黄色的古堡和烽火台告诉来者,这里也曾是硝烟弥漫的边镇重地。

  “云冈”之名源自山上高耸入云的山岗,而石窟起初是佛教信徒们坐禅修行的场所,窟内的佛像是修行时的观想物,而后来民间的造像则成为祈福、求愿的一种功德行为。

  云冈石窟与洛阳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窟,都是源自印度的佛教在中国的产物。不同于其他两者的是,云冈石窟工程集中在北魏一朝开凿,历时半个多世纪,用工匠百万余人,全部为石雕,是北魏王朝定都平城(大同)后精心打造的一处皇家佛教圣地。而莫高窟以壁画、泥塑为主,历朝都有营造,工程断续几百年。龙门石窟则是北魏从大同迁都洛阳后才开凿的,受云冈影响较大。所以云冈石窟在艺术性和地域上都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留存至今的石窟东西长约1公里,编号洞窟45个,附洞207个,大小造像51000余尊,其中最大的佛像高17米,最小的仅2厘米,总雕刻面积约2万平方米。

  石窟创始人——昙曜

  云冈石窟第16到20窟前,一块巨石立在宽阔的广场边,石上刻有北大教授宿白题写的“昙曜五窟”四个大字。这五个窟是云冈最早开凿的洞窟,主像高度都在13米以上,身躯高大、气势雄伟,分别象征着北魏的五个皇帝,因为是由一位叫昙曜的和尚主持开凿的,所以也叫昙曜五窟。

  昙曜是一位神秘的高僧,少年出家,人们对他的身世知之甚少,生卒年份都没有详细记载,只知道北魏太武帝灭凉前,昙曜就在北凉弘法,后由凉州(甘肃武威)被掠到平城(山西大同)。太武帝灭佛时,其他僧人都还回世俗,而他逃匿于民间,不改变信仰。太武帝的长子恭宗拓跋晃亲自劝说多次,他才不得已停止念经,但法服法器仍不离身,人们听到这件事情,都叹服和敬重他。信仰坚定的昙曜期待着佛光普照的那一天来临。不久,恭宗拓跋晃的长子,也就是太武帝的孙子文成帝继位,他推崇礼仪,恢复佛法。文成帝复法的第二年(453年),昙曜就受命从中山(河北定县)到京城(大同),在路上正遇文成皇帝出行,皇帝所乘车驾的马匹上前衔住昙曜的衣服,当时的人们认为,这是马匹认识善人的缘故。皇帝因为这事把昙曜奉为师傅。昙曜借机向皇帝建议:在京城西面的武州山,开凿山崖石壁,建造石窟五所,里面各镌刻一大佛像。也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昙曜五窟”。

  昙曜不仅是石窟的主创者,还是寺院的管理者和佛法弘扬者。

  他上书建议:让民众每年向佛寺供奉一定数量的粮食,这些粮食在歉收之年还可拿出赈济百姓。还让犯有重罪的人和官奴作为寺院的洒扫人员,并耕田种地,交纳米粟。这些建议文成帝都同意了。昙曜还与印度来的僧人一起译出佛经14部,云冈成了当时继长安、洛阳之后又一大译经之地,有些佛经内容直接体现在云冈的一些洞窟雕刻中。

  昙曜,这位为佛教事业贡献毕生精力的人,没有人知道他在云冈守候了多少年,高龄多少,也不知他生活在哪个地方,安葬于何处。

  富丽堂皇的中部洞窟

  时光流逝,文成帝的儿子献文帝于和平六年(465年)继位,尊文明皇后为皇太后。生性猜忍、聪明果决、善于权术的冯太后执政后,定计诛杀了专权跋扈的丞相乙浑。而献文帝非太后所生,听政后诛除太后内宠。权力之争,硝烟弥漫。皇兴五年(471年)献文帝迫于压力,让位于时年不满5岁的儿子拓跋宏。不甘寂寞的献文帝禅让帝位后仍过问大政,五年后,被皇太后冯氏毒死。这场宫闱之变后,冯氏开始了长达14年的临朝称制的政治生涯。她也是太和元年(477年)至十四年(490年)孝文帝一系列改革的实际主持者,死时年仅49岁。她的历史功绩毫不逊色于后来的武则天和慈禧太后。云冈石窟的中部洞窟就开凿于孝文帝与其祖母太皇太后冯氏共同执政的这一特殊历史时期。

  中部的十余个洞窟是云冈石窟开凿鼎盛时期的作品。外观与早期的昙曜五窟有较大区别。一窟一像的做法有所改变,出现了众多的、大规模的“二佛对坐”龛和两窟为一组的“双窟”,石窟形式体现出了当时二皇并立的政局。建筑出现了中国殿堂式的结构,服饰出现了中原“褒衣博带”式服装,装饰纹样出现了华丽多样的动植物纹样,这些都反映出那种多元的、开放的、善于变革的时代风潮。

  第9窟到第13窟俗称五华洞,这些洞窟里的人物造型富于变化,装饰图案特色鲜明,因开凿于北魏太和年间,其造像被称为太和风格。人们从这五个洞窟中可以看到外来文化怎样与中国文化相融合:装饰纹样里有中国的勾栏纹,也有波斯的忍冬纹;有中国的博山炉,也有印度的摩尼宝珠;有中国建筑斗栱造型,也有古希腊特色的廊柱式建筑。天人手中的乐器有从中亚传入的箜篌(kōng hu)、琵琶、筚篥(b l),也有中国传统的乐器排箫、古琴、古筝、埙等。被誉为音乐窟的第12窟有数十位手持各种乐器的天人共聚一堂,同奏一曲。

  第5窟和第6窟是工程浩大、雕饰华丽的典型洞窟。第5窟主像是云冈石窟第一大佛,坐佛高17米,盘腿宽15米,四壁2300余尊造像无一雷同。第6窟最为华丽壮观,15米高的方形塔柱直接窟顶,塔的四面和周围四壁没有一块不曾雕刻的地方。下层还有保存完整的反映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成佛的30多幅佛传故事浮雕。整个石窟既烘托出佛国世界的神圣与庄严,也反映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从中部窟出来,就像在佛国世界畅游了一回,心灵受了一番洗礼,佛像那“蒙娜丽莎”般的神秘微笑、菩萨伺立于佛两侧俯首倾听的姿态、护法怒目直发震慑一切恶人的面孔、手持供养物的飘逸灵动的飞天、还有手拿各种乐器演奏佛乐的伎乐天人??这里一切大小有序,和谐共处,呈现出一幅美妙的场景!

  武州唱晚

  太皇太后冯氏太和十四年(490年)九月去世后,孝文帝亲政大权,他办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要迁都洛阳。当时平城地区土地贫瘠,社会动荡,起义不断,统治者急需汉化政策,但鲜卑贵族势力强大,竭力反对。而洛阳地处中原,土地肥沃,交通发达,占据其地可攻伐江南,统一全国。

  孝文帝决心迁都。他以南伐为名率军南下,进军到洛阳时,正遇秋雨绵绵,道路泥泞,大军难以前行,再加上将士长途行军,疲惫不堪。鲜卑旧族不愿南行,并请求只要不南伐,什么条件都行。孝文帝便说出迁都之事,群臣只好答应。孝文帝又赶回平城说服了其他贵族,终于在太和十八年(494年)底迁都洛阳,顺利完成了他的迁都计划。

  孝文帝迁都使得皇家大规模造窟工程在云冈结束,而小规模的开凿仍在继续。云冈石窟西部那布满山崖,密密麻麻的小窟便是孝文帝迁都后的产物。那些遗留的空当便成了民间贵族、邑社人士和不能适应气候而来往于大同、洛阳的“燕臣”们开窟造像的乐土。这些人或祈福生时远离苦海,或求愿死后腾升净土,或开一窟,或捐一龛,形成了林林总总、大大小小、参差不齐的云冈晚期石窟风貌。这一时期的造像没有了中期雍容华贵的风格,呈现出清秀俊逸的样子,人称“秀骨清像”。佛像面容消瘦、细颈、削肩,菩萨体态修长、秀丽典雅。不难理解,工匠们无意间把北魏后期社会动乱、经济萧条、生灵涂炭的社会信息刻在了佛像羸弱病态、忧郁倦怠的眉目之间。佛像再也没有挺拔健硕、气势雄伟的那种气质了。佛像没有了西域风格,中国化进程至此完成。

  北魏之后的云冈一度萧条。唐贞观十五年有人重修局部佛像。辽代云冈的修建工程大约持续了半个多世纪,窟前分别建立了十座寺院,可惜辽末时毁于战火。金代向南改拨了窟前的河道,设立军堡,金末曾有全真教道士入主云冈,在东部窟留下“碧霞洞”、“山水有清音”、“云深处”等道家遗迹。元代云冈仍然荒芜。明代云冈修了上堡和下堡驻兵把守,山上和山下的一小块地方作了军事要地,我们今天看到的山上高高的土墙就是那时的堡墙。清代除了5、6窟阁楼建于那时,还有康熙帝曾亲幸于此,御笔题写了“庄严法相”匾额悬挂于寺,现已失传。清末民初,云冈再度荒芜,石窟寂寞于世。二十世纪初,日本学者伊东忠太、法国人沙畹先后考察了云冈,发表一些论文和图片,石窟才又被世人重视。1938年至1945年日本军队占领大同期间,日本学者对云冈进行了数次调查,战后出版了16卷32本的考古报告。

  解放后,石窟这一人类文化遗产受到更多的重视和保护。1973年,周恩来总理陪同法国总统蓬皮杜参观云冈石窟,这座艺术宝库再度吸引了世人的眼球,总理此行也揭开了石窟保护的序幕。如今,经过多年来的抢险加固、排除险情、修旧如旧的持续工作,石窟落石、坍塌的险情基本排除,环境大为改善。而岩石日益风化剥蚀严重的现象,催促着以防水防风化为主旨的保护工程尽快实施,以便让人类文明传承下去。

  链接部分: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

  列入名录年份:2001年

  意义:云冈石窟开凿于公元5世纪中叶,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是北魏建都平城(今大同市)期间留下的皇家工程,代表当时佛教造像艺术最高水平,是佛教艺术中国化的先驱,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历史事件:

  /398年(北魏天兴元年)7月,北魏由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建宗庙,立社稷。

  /453年(北魏兴安二年)沙门统(当时佛教中最高领导者)昙曜奉命开始营造云冈石窟工程。

  /494年(北魏太和十八年)10月,孝文帝亲辞太庙,奉迁神主,率群臣,由平城(大同)出发,于11月迁都洛阳,云冈石窟的大规模开凿工程告终。

  /1045年(辽重熙十四年)进行长达十年的修整,石窟前建起十座大寺。

  /1574年(明万历二年)山顶上修建新堡,女墙砖包,高三丈五尺。

  /1651年(清顺治八年)重修云冈石窟第5、6、7窟前的木结构窟檐。

  /1696年(清康熙三十五年)12月11日,康熙回銮幸云冈石佛寺驻跸一日。并御书“庄严法相”匾额。

  /1961年3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云冈石窟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73年9月15日,周恩来总理陪同法国总统蓬皮杜参观云冈石窟。

  /2001年12月1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5届全会一致通过云冈石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来源:《文史参考》

 
 
 
前五篇文章

佛教在历史发展中的吸收与圆融

佛教文史类典籍——传记

佛教塔寺

佛教圣境——天柱山三祖禅寺

佛教胜地翠峰山

 

后五篇文章

佛教重地九峰寺兴衰略考

福州鼓山涌泉寺与基隆月眉山灵泉寺派

《李长者与盂县》之四:长者生平记载

《逝去的风韵——杨泓谈文物》红莲朵朵出“化生”

《逝去的风韵——杨泓谈文物》蓟县独乐寺辽塑十一面观音像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