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龙门石窟一千五百年断想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龙门石窟一千五百年断想

  龙门石窟创始以来,经历了1500度雨雪风霜。历史从这里走过,留下了2345个窟龛,十万多尊造像,2860个碑刻题记。在我们发思古之幽情时,揣摩这些被时间和空间永远凝固成典型的文化积淀,不禁思潮起伏,感慨万千。

  494年,北魏王朝从大同迁都洛阳,抖掉了狭隘贫穷落后,开创了恢宏博大辉煌。这个结局不是轻易出现的,需要勇气和魄力。流动着塞北草原游牧民族豪爽血液的鲜卑人这样做了,靠的是进步的愿望,改革的决心。迁都之前,他们断然抛弃了弓马生涯,采取了农耕生产方式。这样,不仅儒家学说可以奉为圭臬,以不杀生为基本戒律的佛教也不再与生活方式冲突,于是乎奉佛成为必然。迁都以来,便继营建大同云岗石窟之后,在伊阙(龙门)营建佛窟。魏孝文帝致力汉化,诸佛也得听令。宾阳洞、古阳洞、莲花洞中的佛,脱去了云岗常见的那种印度式袒露右肩或通肩的轻薄袈裟,换上了汉族的褒衣博带。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皇权要支配神权,只不过是民族心理和审美情趣在起作用。被窃往美国的宾阳中洞两组大型帝后礼佛浮雕,让人感觉到头戴皇冠手持政柄的最高统治者拜倒在佛的脚下祈求佑护,是何等的可怜。这是与历史进程同步的合乎逻辑的现象。

  在弥勒信仰的高潮中,北魏时大量出现弥勒造像。当时的206尊造像中,释迦牟尼佛以43尊居于首位,弥勒仅次之,共35尊。魏字洞、古阳洞的弥勒像是菩萨,同敦煌石窟早期泥塑风格一致。他头戴五佛冠,长发披垂,身饰璎珞,交脚而坐。而古阳洞壁的题记却标明弥勒是佛,当时国内的通行形象是身穿通肩袈裟,手作禅定印,或结跏趺坐,或双腿下垂倚坐。弥勒上生经典说他作为弟子,受释迦牟尼预言,将上生兜率天净土演说佛法,解救世间众生,使他们转生到这里来享受清福,并获得解脱。弥勒下生经典又说他将接替释迦牟尼而成为未来佛,下生到世间,使社会安宁,人寿年丰。现在全国佛寺天王殿习见的弥勒佛像,却是肥头大耳,咧嘴长笑,身荷布袋,袒胸露腹,盘腿而坐,这是根据五代后梁时一位自称弥勒佛的浙江和尚契此的形象塑造的。不少楹联对弥勒佛随意调侃揶揄。如:"日日携空布袋,少米无钱,却剩得大肚宽肠,不知众檀越(施主),信心时用何物供养;年年坐冷山门,接张待李,总见他欢天喜地,请问这头陀(苦行僧),得意处是甚么来由?""笑古笑今,笑东笑西,笑南笑北,笑来笑去,笑自己原来无知无识;观事观物,观天观地,观日观月,观上观下,观他人总是有高有低。"弥勒佛在这种世俗化的过程中,不过被人们看作世间一个乐呵呵的胖和尚,庄严凝重神圣的意蕴荡然不存。谁还会相信某些宗教所说的神造了人,恰恰相反,倒是人造了神。龙门的弥勒造像早于契此,侥幸地逃过了这样的命运。

  在众多的佛教偶像崇拜中,观音菩萨的运气最好。佛经或说观音是妙庄王的三女,或说是阿弥陀佛的长子。唐代对于观音来说,称得上是世纪之交,当时妇女地位相对崇高,加上观音被《法华经》描绘为能现妇女身而为之说法,便开始定型为女性形象。唐高宗时完成的万佛洞,洞口南侧有观音立像浮雕,左手拿净瓶,右手举麈尾,虽然胸部尚未明显隆起,但臀部宽大,腰肢纤细,已像一位身姿婀娜含睇微笑的女性了。国人的谦虚美德由来已久,谁敢奢望自己成佛,只不过祈求佛教的佑护和解救。佛虽然崇高完美,但既不可望又不可即,一种敬畏感拉开了人们同他的距离。而观音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是那样的和蔼可亲。人们需要她,也在世间寻找她。一位洛阳县令勤政惠民,调离之后,洛阳民众依照他的形象在龙门雕成一尊等身观音石像。把握住这个度,人们信仰宗教的真实目的便昭然若揭。

  报身佛卢舍那的雕像也在唐高宗时完成。唐玄宗敕令镌刻的碑文说:"相好希有,鸿颜无匹,大慈大悲,如月如日。"日月是具体的,但要化为佛像的造型,则是抽象的。卢舍那像的模样是那样俊逸,神态是那样慈祥。工匠们化具体的抽象为抽象的具体,技艺高超,出神入化,令人叹为观止。

  宾阳三洞在北魏时尽管没能全部完成,但24年中就用工80多万,绵延及于北宋,近五个世纪的大规模营造,耗费的人力物力,恐怕可以说是天文数字。当时劳而后世乐,这些艺术瑰宝同龙门山上的明月和伊河谷中的清风一起,成为人类的共同财富。它的价值远远超出了营造者当初狭隘的宗教目的和功利目的。只要人类存在,它就会永葆魅力,永远玩味不尽。

  (原载洛阳历史学会《河洛春秋》1993年第4期)

 
 
 
前五篇文章

龙门奉先寺石刻造像

岭南泰岳寺觅迹

林下遗贤 名重天下——圆通寺僧与名士的交游

辽阳广佑寺与白塔

辽阳广佑寺:巍峨古塔展雄姿

 

后五篇文章

庐山佛教茶文化的又一表现

湘山寺与历史名人

淮安楚州区民族宗教志(佛教部分)

放眼曼谷游

《隋书·经籍志》中婆罗门典籍与隋以前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