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塬上北石窟 |
 
黄土塬上北石窟 庆阳北石窟寺与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永靖炳灵寺石窟一样,属甘肃早期的一座规模较大的石窟寺,其风格与山西云冈石窟和河南龙门石窟相近,在中国佛教石窟艺术史上,有其典型性和代表性。她是陇东古代佛教圣地,全面体现了古代陇东佛教活动的兴衰与发展,也是古丝绸之路东段上的一颗艺术明珠。 陇东,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周先祖曾在董志源一带开华夏农耕文化的先河。北石窟寺位于董志塬的西侧,东北距庆阳市所在地西峰区25公里。这里古代属于雍州,秦属北地郡,西汉至晋代为安定郡,北魏时归泾州,明清属镇原县。其地东抵陕西榆林,西通黑水,南接泾渭,北达贺兰,自古以来,就是中原地区北达宁夏、内蒙古、西抵河西的军事重镇和交通要冲。北魏以来,随着佛教的兴盛和开窟造像的风靡,这里又成了萧关古道上的一大佛教圣地。据史料记载,北魏永平二年,就是公元509年,“泾州沙门刘慧汪聚众反,沼华州刺史奚康生讨之。”“康生久为将,及临州,多所杀戮,而乃信向佛道,每舍居宅立寺塔,凡历四州,皆有建置。”奚康生在泾州平定了沙门刘慧汪叛乱后,为了安定民心,巩固北魏王朝的统治政权,于宣武帝永平二年,大耗民财,“命匠呈奇,竞工开剖,积节移年,营构乃就”,创建了北石窟寺和泾川的南石窟寺。无论奚康生当初开窟建寺的动机如何,足见当时佛事活动之兴盛,而陇东的劳动人民竞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聪明的才智,在粗犷的黄土高坡上为后世留下了一份极为精美的艺术瑰宝。 北石窟寺自北魏开窟建寺后,历经西魏、北周、隋、唐、宋、清,各代不断增修扩建,形成了这样一处规模宏大的石窟群。宋、清碑文记载,历代寺院,殿宇、龛像俨然,丹素炫彩,金玉垂辉,佛光普照,僧众云集,阁楼峻丽,蔚为壮观。岁月悠悠,斗转星移、清末战乱烽起,寺院建筑,付之一炬。僧众遭戮,佛事废弃。新中国成立后,1959年甘肃文物工作队在陇东进行文物普查,重新发现了北石窟寺;1963年成立文管所,对这一佛教文化古迹开始清理保护。寺院现有大小窟龛296个,石雕造像2126尊,碑碣7通,各代游人题记150余方。其窟宪密集,形如蜂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窟院南北长125米,宽40米,面积为5000平方米。窟龛的岩石断面南北长120米、高20米,大小相间,分三层雕凿,造像均为高浮雕和圆雕,形象逼真,风格各异。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陇东著名的旅游胜地。 165号窟是北石窟寺最大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洞窟,位于窟区正中,是北魏永平二年奚康生主持开凿的“七佛窟”。窟门两侧有高浮雕两尊天王,其身高5.8米,身着铠甲,足蹬战靴,怒目锁眉,神情威严,大有震慑一切邪魔的气魄。身旁横卧两尊雄狮,虽年久残损,却依旧张口舞爪,威风凛凛。 该窟好像一座高大的殿堂,空间宏大,气势磅礴。覆斗式顶,距地面高14米,南北宽21.7米,进深15.7米,平面为长方形,面积340平方米。窟内东(正壁 )、北、南三壁有七尊立佛,佛高8米,磨光高螺髻,面相方圆,细眉大眼,鼻大唇厚,体魄雄建,褒衣博带袈裟,施无畏手印,俨然一派华夏民族伟人的形像。关于七佛图和七佛造题材,全国早期开凿的其他石窟也有实例,然而完整意义上的七佛窟和七佛造像,惟北石窟寺最早、最宏伟、最有代表性,为以后七佛窟的兴建开创了先例。《魏书?释老志》简述佛教经义时,曾说:“释迦前有六佛,释迦继六佛而成道,处今贤劫。文言将来有弥勒佛,方继释迦而降世。”《增一阿含经》卷四云:“七佛天中天,照明于世间。”这些记载,说明七佛在佛教中的重要地位。佛经中的七佛,不但能“宣说法教”,“照明于世间”,而且可“解除”一切众生的生死病痛之苦。北魏王朝编造七佛的种种“功德”,对七佛和弥勒的宣扬是在于极力沟通人神之间的界限。北魏从道武帝拓跋硅到宣武帝元恪正好七位皇帝,奚康生秉“皇帝即当今如来”之旨意,为北魏七个正式皇帝大造七佛,一则歌颂佛教历史,加强佛教正统思想的传播;二则讨好朝廷,歌颂皇帝功德,安抚民众,巩固北魏统治政权。因而,供俸七佛在当时陇东地区十分盛行。七佛造像成为北石窟寺的一大特色,从北魏一直延续到晚唐,题材形象十分突出。这说明北石窟寺在陇东古代是一处非常正统的佛教圣地。而当年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陇东劳动人民用自己的双手,不惜血汗来雕凿如此宏伟、众多的七佛像,也寄托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种种愿望。165窟还有十尊4米高的胁侍菩萨和两尊5.8米高的交脚弥勒,3.05米的骑象菩萨和阿修罗天王像。胁持菩萨面目俊秀,身材修长,亭亭玉立,神态自若。交脚弥勒头戴方冠,颈戴璎珞,肩披天衣,下着长裙,面带微笑,恬静尔雅。骑象菩萨风姿娟秀,仪容恬静,柔情绰态,嫣然含笑,堪为驱除邪恶的善与美的化身。三头四臂的阿修罗天王像酷似埃及金字塔前的狮身人面像,雕刻刀法粗犷简练,形象生动奇特,三副面孔,三种表情,一喜一愁一怒,表现了他面对人生的不同心态;一手举日,一手擎月,一手执降魔杖,一手握金刚杵,表现其法力无边;勇猛不屈的气魄,显示了劳动人民不甘屈服封建统治势力,勇敢捍卫美好生活的坚强斗志。 除以上造像外,该窟四壁还浮雕众多的佛传故事和干佛、飞天,特别是洞窟门内上部西披,有一副长15米、宽2米的“太子舍身饲虎”本生故事浮雕。人物形象逼真,情节生动感人,是国内各大石窟同一题材浮雕画中所少有的。它是研究北魏浮雕艺术的一份极为珍贵的资料。 北石窟寺始创于北魏,兴盛于唐代。现在窟龛中唐代作品占三分之二,共有198个窟龛。第222窟是唐代的代表洞窟之一,位于窟群北段中部。该窟为盛唐时完成的一个习禅石窟,窟高6.1米,宽6.48米,进深8.4米,覆斗式顶,正壁有坛基。正壁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佛高4.05米,弟子高2.8米、菩萨高3米,佛作磨光高螺髻,面相圆润、细眉大眼,鼻大口方,肩宽腰圆,着通肩袈裟,结跏趺坐于一方形台座上,双足踩半圆形莲台,弟子菩萨侍立。此窟内本尊及弟子菩萨为北石窟寺唐代造像中最完整的,雕作技巧娴熟,风格质朴大方,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从内容看,主尊体态健壮,表情庄重自如,弟子菩萨神情潇洒,面带微笑,应为弥勒宣说佛法的造型。 除正壁高大的造像而外,窟内南、北、西壁布满小佛龛,基本分为四层,共计62龛,217身造像。这些佛龛多作方形,圆拱顶形或长方形,每龛内有雕一佛二菩萨的,有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的或一佛二弟子的。佛均结跏趺坐,弟子或菩萨侍立。大部分保存完好。整个窟内显得富丽堂皇,庄严肃穆。小龛内的造像,特别是下层的小宪内造像雕刻尤为精细生动,其衣纹如出春水,自然而流畅。菩萨发髻高耸,上身袒露,下着长裙,轻纱透体,披巾自双肩搭下,或用一手举起,形式多样而富有变化,身躯活泼优美而有曲线,婀娜多姿,富有情感,显示出旺盛的青春活力。这些优美的人物造型,虽展示极乐世界佛国生活情景,却充分反映了我国盛唐时期,政治稳定,社会开放,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歌舞升平的空前盛况,给我们以极大的启示。而这些造像工匠都没有留下自己的姓名。倘若他们没有虔诚的心态,对艺术精益求精,执着追求的精神,是断然雕造不出如此精美的作品的。 北周在我国虽然历史较短,但经济文化均有所发展。这一时期在北石窟寺开凿了13个窟龛。位于222窟北侧的240窟,就是北周时期开凿的一座很有代表性的大形洞窟。窟平面基本为方形,覆斗式顶,窟高4.23米,宽5.26米,深5.3米,窟内东(正壁)、南、北三壁凿高坛基,坛上各雕一坐佛,佛两侧侍立二菩萨,古称“三佛窟”。此三佛应为“三方佛”,正壁为释迎佛及普贤、文殊菩萨,南壁为西方三圣,北壁为琉璃世界的药师佛与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雕像外层原包有清代重装泥塑层,1981年,经国家文物局批难,并派专家指导,剥去了大部分壁面清代的泥塑,恢复了原貌。 正壁原来雕有一佛二菩萨,佛高2.17米。低平肉髻,面相方圆,细眉小眼,高鼻小唇,颈粗肩宽,体魄雄健,结跏趺坐于一方台上,清代改变了佛的坐式。二菩萨侍立,表面的清代泥塑未能清除。 南壁佛高2.17米。菩萨高2米。佛的面形基本与正壁的相同,内着僧只支,腰束带结于胸前,圆领下垂的袈裟,半结跏趺坐于方形台上,两侧菩萨鼻高口小,面带微笑。西侧菩萨高发髻,宝缯束发于两侧打结后折叠下垂,戴宽项圈,内着僧只枝(覆肩衣),下着大裙,披巾自双肩下搭交叉于腰际并垂至膝部,又上卷穿肘下垂,左手持一如意香包。东侧菩萨戴项圈,下着裙,长璎珞直至膝部,披巾自双肩搭下后穿肘下垂。北壁佛与菩萨身高与南壁相同,佛着圆领下垂袈裟,衣纹疏稀,半结跏趺坐于一方形台座上,衣据垂于佛座前。菩萨高髻上束花蔓冠,立于两侧。窟门内南北两侧,有盛唐时期所凿的四个长方形浅龛,每室内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这一洞窟内现存三个朝代的作品,北周开窟造像,盛唐增修小龛,清代重修泥塑妆彩。三个时期风格迥乎不同,北周时期继承了前代优良传统,具有显著的发展变化,技法熟练形状多样。盛唐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鼎盛时期,雕刻技艺娴熟,造像生动逼真,富于活力,服饰质感强烈,飘然欲动。清代末年,政治腐败,经济崩溃,社会动荡不安,思想禁锢僵化,文艺衰败粗俗。这个洞窟可谓北石窟寺历史的写照。 看完240窟,向北前行,上至二台高处,在窟区最北端,有清代宣统元年村民筹资修建的一座“娘娘庙”。造像为泥塑,以《封神演义》故事为背景。主尊彩塑“三霄”坐像,两侧彩塑四身,三面墙壁均有《封神演义》的故事壁画,色彩艳丽如初。其艺术价值比其他洞窟大为逊色,然而作为一种民俗文化的遗产,已有近百年的历史,透露出当时社会的影子。那深受封建礼教束缚的良家妇女,其“三寸金莲”引人注目。或庄重慈善,或笑容可掬的村妇信女,使人感到淳朴可亲。那希望除恶扬善、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望,祈求上苍保佑人丁兴旺的心愿,以及陇东近代的风土人情,在这里得到了充分体现。 北石窟寺还较为完整地保存有自隋唐以来各个朝代的碑刻题记,它不但确切地记载了开窟年代,而且反映了社会历史的各个侧面,为研究历代社会生活和阶级矛盾提供了很有价值的文字资料。 北石窟寺除了众多的石雕造像,丰富的碑刻题记之外,自然环境也是优美的。举步登上石窟高处,凭栏远望,南侧鸡头山雄伟高耸,对面大坡山绵延不断。滔滔蒲河水自北向南拍岸而过,茹河水从鸡头、大坡二山间滚滚而来,汇入蒲河婉蜒南去。近处清泉明澈如镜,松柏苍劲挺拔,桃红柳绿,繁花点点,蝉声悠扬,鸟雀争鸣。曾有诗云:“古洞石佛几千秋,景物非凡在此留。鸟舒双翅树间语,鱼显五色水内流。”这里不失为欲界仙境,世外桃源。每逢阳春三月,此处山川秀丽,芳草绵绵,百花飘香,争奇斗研,是踏青郊游的好去处。夏日骄阳当空,绿树掩映、泉水丁冬,溪流潺潺,凉风习习,松涛阵阵,又是避暑纳凉的好地方。秋日来临,天高气爽,每当夕照时,古寺仿佛镀上了一层薄薄的鎏金。高坡上羊群片片,窟院里霜叶烂漫,陇原的金秋,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格外分明。隆冬之际,一场大雪,站在窟前抬眼望去,山裹银装,川似玉龙,宁静而又素雅,另有一番景色。山涧里时有野兔出没,崖畔上雉鸡舒翅长鸣。此时到北窟寺游览,既可观赏黄土高坡的雪景,又可游玩狩猎,别有情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