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情香炉寺 |
 
寄情香炉寺 □ 贾正兰 黄河边的香炉寺。资料图片 位于陕西省佳县的香炉寺始建于明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几百年来,在游人的声声惊叹中,名扬天下的香炉寺就这样令偏远的佳县熠熠生辉。 香炉寺占地约600多平方米,由3个小院落组成。走进寺院细观,院落构建颇为考究。古寺内有龙王庙、娘娘庙等殿堂数座,祥云绕柱,香炉盘龙,泥塑的神像寄托着信徒们美好的愿望。香炉寺现存石碑8块,古柏2株,壁画54幅,另有石坊一座,上书“天柱胜境”四字,笔法独到,遒劲有力。寺南10米处,有一石柱兀自耸立,直径5米,高20米,形似香炉,古寺因之而得名。石柱之顶,方丈石头之上,建有一玲珑小阁观音阁。观音阁与崖畔之间有一座3米长的木桥相连,名曰悬桥,人行其上,堪称奇险。畔置身香炉古寺,抬头仰望,葭芦古城与天相接,其势巍巍;低头俯看,滔滔黄河奔流不息,佳临大桥如龙卧波。在雄浑大气的山城与黄河之间,精巧奇险的香炉寺犹如秦晋大峡谷中的山水盆景,极富灵气与韵味,成为令人赞叹的古建筑经典。 对于喜欢寄情于山水的人来说,香炉寺寄傲亭是个绝妙的去处。穿过古寺僧人居住的院落,向下跨过两个台阶,是一个清静的小院。院子中间的古碑经历风剥雨蚀,字迹有些模糊不清了,一棵悬挂着古钟的老柏树却是躯干硬朗,枝繁叶茂,数百年舒展着生命的顽强。在小院的东边,横在直立而起的悬崖边上的建筑,便是香炉寺里有名的寄傲亭了。 说是亭子,其实木梁横悬,四壁落墙,称得上是个厢房或是厅。推开两扇古老厚重的木门,“吱呀”作响。室内青砖铺地,白灰罩墙,一块壁碑,几叶木窗,于简单拙陋间更显自然质朴。在这样的环境中,料想任凭是怎样一颗烦扰的心,也能安静许多。更让人惊异的是,稍停片刻,寄傲亭便现出了它夺人心魄的一面,室内清风拂面,身边涛声阵阵,循声望去,声音由窗而入,推窗一看,啊呀!宽阔的河面,汹涌的波涛,我们中华民族伟大的母亲河黄河就在眼前!据碑文记载,400年前,寄傲亭就是个文人雅士饮茶品茗、论道言志的地方。摆几张木桌,煮一壶清茶,得志或是失意,喜亦或是悲,种种情绪,皆可释放于此。站在窗前,看大河东去,天地不老,默想人生之短暂,一己得失又有多少值得记挂在心?走出寄傲亭,默立于幽静的古寺,看天上云卷云舒,渐渐心有所悟,不少经典古建筑之所以通人灵性,愈久弥珍,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建造者将其全部的心智融入了其中,没有功利,没有浮躁,就像母亲抚育自己的孩子。 香炉寺虽然位居偏僻的佳县,但因其绝无仅有的独特景致,从古至今,一直是文人墨客留连忘返的地方,香炉寺也因而一次又一次地入诗、入画。清朝有个叫尚崇年的佳州知州就写了这样一首咏香炉寺的诗:“孤城薄暮任徜徉,紫气飞凝万仞傍。明灭夕阳悬峭壁,峥嵘怪石借余光。峰头目断落霞远,渡口人归秋水长。漫说垆垂真宰炼,且邀月色入流觞。”黄土画派创始人、当代著名画家刘文西先生对香炉寺更是情有独钟,从1963年至今,他先后20多次前来采风,笔下画过的香炉寺不计其数,其中1964年发表于人民日报的名作《佳城东望》,让大范围的国人领略了香炉寺的独特魅力。2008年金秋时节,75岁高龄的他在香炉寺写生完毕后,欣然提笔,为古寺题写了“万里黄河第一奇”的珍贵墨宝。当代著名国画家苗重安先生也是非常钟情于佳县山水美景的一位艺术家,他的许多名作,如《高原春色》、《琼崖仙阁》、《香炉晓月》、《万里黄河千古流》等等,画的都是香炉寺。艺术家眼里、笔下、镜头中的香炉寺晨昏有别,四时不同,其美其韵画不够,拍不尽,道不完。有人说香炉寺加上古城和黄河是取之不竭的创作源泉,以此为题材的作品每每能获大奖,此话颇有些道理。尽管香炉寺几百年来以一种姿态淡看世事,但它确确实实是艺术家心中的圣地,也是成就艺术家的摇篮。 从香炉寺至山下黄河边上的桃花古渡,有一条我极为喜爱的小路,路面由本地混石随意拼接而成,天然去雕饰,与石山古寺甚是协调。尽管少土多旱,但小路两旁,杂草丛生,野花开放。走在黄河边上,回头望一眼香炉寺,忽然间觉得,风雨路上,大自然其实是最好的朋友。有山水为伴,无论贫富贵贱,谁又说不是幸福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