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调腔目连戏浅探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调腔目连戏浅探

  目连戏又名《目连救母劝善戏文》,简称《救母记》。据《东京梦华录·中元节》所记:“构肆乐人自过七夕,便搬演目连救母杂剧,直至十五日止,,观者增倍。”是我国迄今见于记载的最古老的戏剧演出,故目连戏亦有戏娘,戏祖之称。由于目连戏包罗万象,扑朔迷离,故专家们对它所下的定义也是众说纷纭,以笔者管见,应该从三方面予以认识:

  1,是宗教剧,又非单纯的宗教剧

  由于目连戏来源于佛经,宣扬的是多元的宗教思想,其演出又是和宗教活动联系在一起,故在学术界普遍把它视为宗教剧。郑振铎先生称《劝善记》为“出之以宗教的热诚、充满了恳挚的殉教的高贵精神之伟大的宗教剧”(见其所著《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徐斯年先生也认为“在戏曲史上,目连戏又是最具代表性,影响最深远的佛教宗教剧。”(《目连戏学术座谈会论文选》)然而,目连戏在长期的演出与流变中,人民群众总是根据自己的意愿,予以增删与改造。目连戏由原始到完善,从单一性到多元化的发展过程,也即是人民群众再创造的过程,而且这种创造一直没有停止过。故而,目连戏虽然借取了宗教的题材,思想和表达方式,但表现出来的却是一种世俗化的内容。世俗化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是集民间多种信仰、风俗人情、习惯和娱乐方式为一体的。世俗性和宗教性既有调和的一面,也有对立的一面,故而使其更具有人民性、民族性、地方性。特别在一些与“目连救母”主线无关的出目中,世俗性就表现得尤为鲜明。很有意味的是,这些出目实质上并不是在宣扬宗教,而是对宗教极尽讽喻、嘲弄、鞭笞之能事。故而,目连戏随着人民群众对它的改造和改作后,已越来越离开原来的属性,而趋向世俗化决不是单纯的宗教剧了。它应该是宗教剧,又非单纯的宗教剧”。

  2.目连戏是三教合流的产物

  翻开中国思想文化史,一直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学说,土生土长的道教和外来文化----佛教,这三大思想体系,汇成了中国思想文化的滚滚洪流。佛教既是无甚根基的外来宗教,进入中国这片广袤的市场又比中国固有的儒家,道家晚了五百多年。它要跻身其间并与之竞争当然并非易事。除了倚仗提倡众生平等的教义,迎合人们想脱离今生苦难,向往来世的愿望去招睐信徒外,还得向固有的思想文化吸取营养,使自己能适应这片土壤并扎下根来,这一适应和发展的过程,就是儒,释,道三教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同化的过程。到了一定程度,也就求同存异,变成我中有他,他中有我了。其目的三者是一致的,即均得谋求广大群众的信奉。作为佛家故事的目连救母记,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后,为了赢得观众就更非如此不可。特别当它由杂剧变成戏文后,就不再是单一地体现佛家思想,而是儒,释,道三教合流的产物了。它借的是佛家的躯壳(佛家的故事情节和因果轮回);主导思想是儒家的”孝”道

  以及忠义与节烈;表演形式则成为道家的了(绍兴一带的目连班,往往就是道士演唱班)。

  3.目连戏是民间百戏的大杂烩

  由于目连戏的演出,往往和当地的宗教活动、祭祀典礼、民间习俗、人文景观、伦理道德、自然环境、历史积淀、民间艺术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而且基本上都用当地的方言土语进行演唱,故各地的目连戏民间演出本虽然以目连救母故事贯穿始终,然皆穿插许多游离于剧本主题以外的杂戏,如滑稽、相扑、调傀儡、堆罗汉、武术、杂技、莲花落、十不亲、弄蛇、背疯、佛事、道场、杂耍......等等,成为”百戏”纷呈的大杂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大量的与宗教无关,甚至与宗教教义背道而驰的出目,最能代表人民性和现实主义精神,也正是这些出目,对今后各艺术门类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

  目连救母故事起源甚早,佛经《经律异相》、《杂譬喻经》、《选集百缘经》、《目连缘起》、《佛说目连所问佛》、《佛说盂兰盆经》、《大藏经》中都有目连故事记载,随着佛经传入中国。唐朝初期开始出现有说有唱的《大目犍连冥间救母变文》,开说唱文学之祖;北宋,变文向戏剧转化,在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即记载了《目连救杂剧》在京都演出的盛况。元末明初,出现与”变文”有脉络关系的宝卷在最早的宝卷中即有《目连救母出地狱升天宝卷》。明代,目连被改编成传奇,正而八经地被搬上戏剧舞台,见明郑之珍《目连救母劝善戏文》至清代,该戏文已由三卷敷衍成十卷,又名《劝善金科》。这就是目连戏衍变的大致脉络。

  调腔目连戏属于民间演出体系,流布在浙江绍兴一带。绍兴素来谄神佞佛,据《绍兴府志》载:”......谨祭祀......会稽俗YIN祀,好筮卜。”故目连戏传入绍兴甚早。明徐乃昌在《藏书多录》中对此已有记载,远在郑之珍《目连救母劝善戏文》成书之前。

  流行在绍兴一带的目连戏均唱调腔,迄今仍保持老南戏”干唱”形式,可见形成时间之早。浙江省艺术研究所陆小秋先生在<目连戏五题>一文中,以生动事例证明郑之珍的《目连救母劝善戏文》极可能就是在调腔目连戏等民间演出本的基础上删节,改编而成的。这一论点被日本东京大学教授田仲一成所肯定,并引用于他的巨著《中国乡村祭祀研究》一书中,他还在附录”十一种目连戏剧目对照表”中,将调腔目连戏前良抄本置于首位。调腔目连戏源流之远,影响之广可见一斑。

  据一些专家考证,目连戏的各地民间演出本均同出一源,其祖本可能就是北宋时在汴京演出的《目连救母杂剧》,调腔目连戏也不例外。但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已根据当地的民俗习惯、风土人情、人们的喜好予以改造和丰富。无论从内容或表演形式来说,无疑是大大改观了。以调腔目连戏前良本(清咸丰庚申年抄本)而言,他无我有的剧目就有六十五出之多,脍炙人口的<白神>、〈女吊〉、〈请医〉诸剧即在其中。

  调腔目连戏因种种历史原因及其自身的局限已渐绝响,仅在前良(原属新昌,1958年划归嵊州)一隅之地被保留下来。目连戏是何时传入前良呢?说法有二:

  一。据老艺人吕顺铨(即调腔目连戏吕顺铨抄本传抄者)说:”目连戏到前良已二百余年,系山西洪洞县南雁黄宅陈忠传来。”它既点出了省县,又具体道出”南雁黄宅”地名和”陈忠”人名,似可作据。然而后来发现,”南雁黄宅陈忠”和目连救母故事的发生地”南耶王舍城中”声音相似,”山西洪洞县”又常出现于戏剧舞台,为一般人所熟知,故此说恐系以讹传讹,并无多大依据。

  二。据老艺人王维则(现已去世,是比吕顺铨早一辈的艺人)说:”前良目连戏在太平天国(1851)以前由绍兴斗门传来。”当时斗门有一鼓板师傅来游盘山寺,随身带有目连戏总纲,当地有心人得知这一讯息即出面热忱招待,宾主之间甚为款洽。当酒绿灯戏,杯盘狼藉之时,主人提出了借看目连戏总纲的要求,客人碍于情面,殊难推诿,但又怕目连戏总纲外传,归去难以向班社交代,只好以明日回归为由,限借一宿。谁知工于心计的主人早已作好准备,请来八个秀才,花了一夜工夫,就将目连戏总纲抄好,调腔目连戏随即流入新昌,嵊州一带。

  又据老艺人吕顺铨,王增产回忆,前良目连戏迄今已历五代:第一代为薛一璋,王绍棠等;第二代为吕齐成等;第三代为吕如铨,王维则等;第四代为吕顺铨等;第五代为俞岳明,陶中生等。这与王维则所说,在年限上大体相符。如果后者说法成立,清咸丰庚申年(1860)抄本可能就是前良目连戏第一代抄本。[按:1991年,为了抢救调腔目连戏,由笔者牵头,浙江省艺术研究所、嵊县文化局、新昌调腔剧团三家合作,笔者和陆小秋负责重排前良目连戏部分精彩剧目,并予录像保存。这样,前良目连班已有了第六代。]表演与演唱方式(干唱)仍循其旧,只是吸收了个别年轻女角,改变了过去目连戏清一色由男性扮演的单调局面。

 
 
 
前五篇文章

地藏寺,隐于喧嚣的谜团

大足、安岳宋代华严系统造像源流和宗教意义新探索

倡植“生态茶林”为禅茶发展注入新元素

炳灵寺石窟造像艺术分期

炳灵寺石窟雕塑艺术

 

后五篇文章

敦煌石窟里的佛国

敦煌“净土变”壁画源于经典又突破于经典

敦煌莫高窟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

风雨沧桑金山寺

佛教祖庭的文化意义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