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炳灵寺石窟雕塑艺术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炳灵寺石窟雕塑艺术

  作者: 董玉祥、岳邦湖

  炳灵寺石窟是中国石窟中最具代表性的石窟之一。其中以169窟内十六国西秦时期的造像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我国早期佛教艺术的特色。窟内造像大部分为公元四世纪末到五世纪初的作品,以泥塑和石胎泥塑为主。

  我国传统的雕塑艺术,特别注意作品的神采和意境的表现。炳灵寺169窟内西秦造像,在很大程度上,也充分地体现了这一艺术特色。其中如第18、23、6、7、9等龛内的造像,就是最突出的作品。18龛内的造像,是窟内最早的造像,为石胎泥塑。尽管石胎上的泥塑大部分脱落,也由其身躯的矫健,轮廓的清晰和一丝不苟的风格,反映出古代工匠们创作态度的认真,23龛内的佛像,也是窟内较早的造像之一。五尊佛像,并排而坐,由其丰满的体量、挺拔的身姿和庄重的神情所体现出来的是佛的威严与神秘,使观者自然地产生一种肃然起敬之情。第6龛内的一佛二菩萨像,佛的身姿健伟,匀称和谐,刚健中透出英武智慧的气概,与菩萨的温婉慈祥形成强烈的对比。从佛与菩萨的风韵神采中,显示着巨大的力量和生命感。第9、7诸龛内的立佛像,轻薄透体的通肩大衣,使躯体的轮廓充分地暴露,挺拔潇洒,刚劲有力。体现了人体的美感。

  由炳灵寺十六国时期造像可知,当时的雕塑作品,不仅注意到了作品神态的表现,同时也注意到了造像躯体各部分的构造和对肌肉的表现。比较强调雄伟刚劲和矫健饱满的气质。这些佛、菩萨形象,在实际生活中并不存在,但作者在进行自己的创作时,从现实生活的实际出发,给它们赋予了人的感情,每尊造像所流露出来的神情,也都体现了现实生活中某些典型人物性格的特征。古代的工匠们赋予自己的作品以各种性格,说明了他们对现实生活感受之深,也反映了创作者们对生活深刻的观察及优良的技巧。十六国时期的雕塑作品,也可以说是秦汉雕塑艺术的延续和发展。炳灵寺石窟内的早期作品,就是当时富有才华的工匠们,在积累了长期的艺术实践和丰富的创作经验之后,有选择地吸收了外来艺术的营养,并把它融合在我国雕塑艺术之中。

  炳灵寺石窟内的北魏造像,无论就其内容的丰富、形式的多样和造像技巧的纯熟诸方面,都大大地超越前代。在造像内容上,除了十六国时期通常出现的近似圆雕的佛、菩萨等形象外,又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表现佛传或佛本生故事的大面积的浮雕。这些浮雕作品,一方面丰富了佛教雕刻艺术的内容,另一方面装饰了窟龛的壁面,使北魏时期窟龛更加庄严辉煌,艺术风格也由十六国时期粗犷奔放转而成为细致入微。宗教的神秘色彩逐渐地趋于淡薄,无论是造像的神情气派,衣着装饰,都出现了面目为之一新的气象,同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浓郁的地方特色,使其成为典型的具有中国民族气魄的佛教石窟寺艺术。

  炳灵寺石窟中,西魏、北周、隋代的作品数量不多,但这一时期,对佛教艺术风格的逐步突破与改革,使雕塑以崭新的面貌呈现于各石窟内而使人耳目一新。特别是北周和隋代雕塑艺术家及工匠们,在他们不断地实践和探索中,使雕塑艺术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唐代的雕塑,无论是石雕,还是泥雕,都以其饱满富丽、热情奔放和充满活力为特点。这些风格的形成与发展,从某种角度来说,也体现了一种意气奋发和蒸蒸日上的时代精神与社会风尚。炳灵寺石窟的唐代造像,也是这种时代风尚的具体反映。唐代的雕塑家和工匠们,以对生活强烈的爱,创作了一尊尊多彩多姿、端庄秀丽和充满生命活力的宗教偶像。炳灵寺第64龛内的一佛二菩萨像,是最能反映当时造像技艺水平的代表之作。龛内的佛体态丰满,通过面部眼眉的微妙动态和身躯及双手的姿态,体现了一种宁静与安祥的神情,具有胸怀开阔和豁然大度的气派与风度。两侧的菩萨,身段优美,由其倾斜的肢体、轻举和下垂的手擘和均衡、对称富有豪华的动态中,雕造出具有女性特征的温柔与高雅的典型形象。第38龛内的一佛二菩萨像,也是非常成功的上乘之作,其中北侧的菩萨比例匀称,动作舒展,流露出一种高尚典雅的情操,袒露的上身,肌肉极富弹性,婀娜的身段,具有唐代造像中的曲线美。这些造像以其结构的准确,技巧的成熟,造型的完美以及情感的充沛,反映了唐代工匠们雕刻技艺之高超。成为我国古代美术作品中理想与现实相结合的成功的重要范例。

  炳灵寺石窟内唐代雕塑的艺术成就,首先表现在创作者们的写实能力的普遍提高,创作者们已能正确地掌握人体比例以及解剖学方面的知识,使作品比例协调。在艺术风格上理想的追求和手法的真实,相互统一,完美结合,具有传移感情的无限魅力。

  炳灵寺石窟中的宋代雕塑,数量不多,在雕塑技艺上注重写实,十分接近实际生活中的人物。

  炳灵寺石窟雕塑,既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千百年来雕塑创作的伟大成果,也是我国历代各族劳动人民辛勤血汗和聪明才智的高度结晶。同时,它们也是我国艺术史上的精华。现在,产生这些艺术作品的时代和社会制度,早成为过去,但这些艺术作品却并不因此而消亡,古代劳动人民的这些伟大创作,曾经丰富和推进了当时文化和思想的发展,今天,仍能给予我们以美的享受和艺术创作上的巨大启迪。

 
 
 
前五篇文章

炳灵寺石窟雕塑像欣赏

比丘尼当住持,印度有一座中国寺庙

北周观世音菩萨石造像

北宋时期陕北佛教石窟文化中的信仰与仪式

北石窟寺“武则天”造型佛像

 

后五篇文章

炳灵寺石窟造像艺术分期

倡植“生态茶林”为禅茶发展注入新元素

大足、安岳宋代华严系统造像源流和宗教意义新探索

地藏寺,隐于喧嚣的谜团

调腔目连戏浅探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