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大足石刻宝顶山大佛湾“缚心猿锁六耗图”研究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大足石刻宝顶山大佛湾“缚心猿锁六耗图”研究

  陈灼

  摘要:刻在宝顶山大佛湾的“缚心猿锁六耗图”,以猿喻人心,以犬、鸦、蛇、狐、鱼、马喻人的眼、耳、鼻、舌、身、意,是佛教对人的行为“一切唯心造”形象的认识。然而以前大足石刻的所有著录和研究并未阐明其变相于佛教何经。本文探究出其主要依据的是公元五世纪上半叶译出的《达摩多罗禅经》、《杂阿含经》等经典。

  大足石刻宝顶山大佛湾的“缚心猿锁六耗”龛,邓之金《大足宝顶山大佛湾“六耗图”龛调查》[1]:“王恩洋考察时未列名;(1945年)大足石刻考察团把‘六耗图’列入‘地狱变’。常常被参观考察的学者忽视,更没有涉及学术研究。”

  笔者将前人有关“缚心猿锁六耗”龛(以下简称“锁六耗龛”)的文献一并作过检阅,包括《民国重修大足县志》,陈习删《大足石刻志略》[2],温廷宽《大足摩崖造像的艺术价值及其现状》[3],郭相颖《相识满天下 知心能几人》[4]以及其他文章中涉及“锁六耗龛”的记录,发现都没有阐明“锁六耗龛”依据的是佛教何经。因而,作本文以探究竟。

  摩崖“锁六耗龛”,位于大足石刻宝顶山大佛湾“天堂”与“地狱”之间,上宽下窄,通高790cm,上下宽360——190cm。龛顶部横刻“缚心猿锁六耗”六个大字,首尾竖刻小字“弥勒化身”,“傅大士作”。龛上部正中刻一披发修行者趺坐置于一方櫈的莲台上,怀中抱一猿婴。修行者头顶上发一毫光上飘形成瑞云,云上凿圆龛内坐一佛,佛像左壁刻菩萨、俗人,右壁刻鬼卒、畜牲等十余身;修行者趺坐的方櫈下悬吊一如意柱,柱上牢拴着六条绳缚着左右的犬、鸦、蛇、狐、鱼、马。

  全龛文字全为竖刻,以“」”分行。由上而下录题刻。

  上部修行者两侧:天堂及地狱」一切由心造」作佛也由他」披毛从此得」

  上部修行者左壁:人天五欲」四禅八定」二乘寂灭」菩提自在」如来究竟」

  乐福」善」

  心猿颂」牢缚心猿脚」壮锁六贼根」心神得清净」福乐自然清」

  咏乐诗」乐是无疆福」福乃善由因」超凡入圣道」尽在此心修」

  十善四弘四禅八定」厌苦求寂期出三界」孤调自度悟世观空」自利利化上求下化」慈悲□□□□□□」

  起诸妄念恣攀缘 造善造恶轮生死」

  上部修行者右壁:地狱极苦」饿鬼饥渴」畜生患难」修罗斗战」人中贫贱」

  苦祸」恶」

  咏苦诗」苦厄人皆惧」灾祸有谁争」想非天地赐」心恶自然生」若了心非心」始得心心法」

  贪婪杀害荒迷酒色」嗔嫉奸狡谄曲虚诳」愚痴耽欲作恶无耻」多疑好胜恃己凌物」百行五常三皈五戒」

  修行者莲台座面: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惟」心造」

  犬、鸦、蛇、狐、鱼、马六动物旁依次题刻:

  眼如走犬」逐五色村」

  耳如」乌鸦」逐空」 起」

  鼻如」毒蛇」□□」□□」

  蛇如」野狸」寻尸」旧□」

  身如」大鱼」常思」浊海」

  意如」野马」奔走」无闲」

  下部题刻:

  独坐思维赡部州几人作业几人修不因贪爱因名利不为新冤为旧仇意逐妄缘如野马心随意转似猿猴多缘执此迷真性致使轮回不肯休」

  咏心歌 心心难伏难擒形象不大难度」浅深收之则吉应放之则祸侵智明通大」道浊乱起邪淫静则万神皆助动则众魔」来寻若将真心为至宝何愁本性不成金」

  咏心偈 方寸心非心 非浅亦非深」宽则遍法界 窄则不通针 善则生福乐」恶则祸殃侵 苦乐多般事 皆缘一寸心」眼 终日寻来填不满生死事因何却□见」耳 是非闻来烦恼起这火坑谁人替得你」鼻 恶气闻时皆远离身归空香嗅亦如是」舌 千经万论由公说心若悟炉炭一时灭」身 筋缠血裹岂为亲百年后化作一堆尘」意 三界本来无暂止少贪嗔达取无生理」

  论六耗颂」堪恨随身六耗鬼 奔走飞腾何日止」从前贪爱执迷人 好引心神都是你」

  锁六耗诗」眼耳鼻舌身共意 暗使心神不自由」若能锁得六耗住 便是神仙大觉修」

  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西方极乐国 此去非遥 南海普陀山 到头不远」

  天堂地狱 只在目前 诸佛菩萨 与我无异」

  “锁六耗龛”以猿喻心,以犬、鸦、蛇、狐、鱼、马喻眼、耳、鼻、舌、身、意。即所谓人的“六耗”(“六根”、“六贼”、“六情”)。其主旨是说一个人如心发妄念,似猿猴般躁动不肯静,指挥放纵“六耗”之贪婪,所感识的“六境”(色、声、香、味、触、法。)便要迷其真性,因而达不到“不求欲,不生厌”的修习要求。明确指出人的行为后果皆系“一切唯心造”。

  “锁六耗龛”据龛顶刻文是“傅大士作”。傅大士,名翕,字玄风(497——569),南北朝萧梁时东阳乌伤县(今浙江义乌)人,二十四岁结庵于双林树下修行为居士,自号善慧大士,自云是弥勒应身。唐楼颖作《善慧大士录序》评论其“六度四等、清心净行以严持于身;放生蔬食、医病救苦以泛爱于物;造立塔庙、崇饰尊像以严佛;敷演句偈、阐扬经论以广多闻。”今存南宋楼炤辑《善慧大士录》四卷里未记有“锁六耗龛”以及里面的偈、颂、诗、歌。“锁六耗龛”是依据什么创作变相的呢?

  查《佛光大辞典》,有“六生喻”条,即用狗、鸟、毒蛇、野干、失收摩罗、弥猴,分别喻人的眼、耳、鼻、舌、身、意。言出自《杂阿含经》卷43和《俱舍论记》卷30称为《六生喻经》。而佛典中未见《六生喻经》单独列经。

  《杂阿含经》卷43:“世尊告诸比丘,譬如士夫游空宅中,得六种众生。一者得狗,……次得其鸟,次得毒蛇,次得野干,次得失收摩罗,次得猕猴。得斯众生,悉缚一处。其狗者,乐欲入村;其鸟者,常欲飞空;其蛇者,常欲入穴;其野干者,乐向冢间;失收摩罗者,长欲入海;猕猴者,欲入山林。……眼根常求可爱之色,不可意色则生其厌;耳根常求可意之声,不可意声则生其厌;鼻根常求可意之香,不可意香则生其厌;舌根常求可意之味,不可意味则生其厌;身根常求可意之触,不可意触则生其厌;意根常求可意之法,不可意法则生其厌。……如彼士夫系六众生于其坚柱,正出用力随意而去,往反疲极,以绳系故,终依于柱。……六众生者,譬犹六根。坚柱者,譬身念处。”

  《俱舍论记》卷29:“言六生喻经者。彼经说以绳系鸟、蛇、猪、鼍、野干、弥猴,令不得随意。鸟飞空中喻眼根远见,蛇多住穴喻耳根在深孔内,猪受粪秽臭物,喻鼻着香,鼍乐水中喻舌着味,野干乐住山林草庵喻身着触,弥猴性[跳-兆+参]动不停喻意多缘虑。以六众生喻彼六根,名六生喻经。”

  除上二经外,还见载于《达摩多罗禅经·修行观入第十六》:

  “六入各于境界,缚无智众生贪欲心故常起净想。修行当知,于诸根境界防制非法,摄心所缘系令不动正观六入。……佛言,……若修行舍正念,开诸入门驰纵六境,六境恶贼劫夺净戒失诸功德。……复次如世尊修多罗说六众生喻:所谓眼为狗,走逐五色村;耳为鸟,随空声起;鼻为毒蛇,随逐香穴;舌为野干,贪五味死尸;身为输收磨罗,常乐入触海;意为猿猴,常乐游纵三世法林。若六种众生系着一处,不能自在,各游所乐,修行如是。”

  而《达摩多罗禅经·修行方便胜道决定分第八》曰:“当知是决定,修行善系心。……心犹不调马,如幻如猿猴。”

  各经所译比喻“六耗”之“六生”名称略有不同,且均用猴喻“意”。而有的佛经或将猴喻“心”,或将马喻“心”。为了对照阅读方便,我们且将诸经所述列表并与宝顶大佛湾“锁六耗龛”对照。

宝顶大佛湾 锁六耗龛 傅大士作 497——569 走犬 逐五色村 乌鸦 逐空 起 毒蛇 □□□□ 野狸 寻尸旧□ 大鱼 常思浊海 野马 奔走无闲 猿婴
达摩多罗禅经 佛陀跋陀罗 408—415译 狗 逐五色村 鸟 随空声起 毒蛇 随逐香穴 野干 (狐狸) 贪五味尸 输收磨罗 (鳄鱼) 乐入触海 猿猴 常乐放纵 猿猴
杂阿含经 求那跋陀 436—454译 狗 乐欲入村 鸟 常欲飞空 毒蛇 常欲入穴 野干 (狐狸) 乐向冢间 失收摩罗 (鳄鱼) 常欲入海 弥猴 欲入山林
俱舍论记 普光 述 645以后 鸟 飞空远见 蛇 住穴深孔 猪 粪秽臭物 鼍 (扬子鳄) 乐水中 野干 (狐狸) 山林草间 弥猴 躁动不停
维摩洁所说经 鸠摩罗什译 384——420 猿猴
禅法要解 鸠摩罗什译 384—420 猿猴
注维摩洁经 僧肇 选 401—409 猿猴
说无垢称经 玄奘 645—665译

  表中“野干”是梵语音译,即狐之一种;“输收摩罗”、“失收摩罗”是同语音别译,意译就是鳄鱼;逐空 起的“ ”为“ ”的碑别字,义为“怒、大声也”;乐入触海的“触”,义通“污、浊”。

  《杂阿含经》和《俱舍论记》以猴喻“意”;《维摩诘所说经》、《禅法要解》、《注维摩诘经》以猴喻“心”;《说无垢称经》以马喻“心”;《达摩多罗禅经》以猴既喻“意” 又喻“心”;而傅大士作“锁六耗图”则以马喻“意”、猴喻“心”。

  在佛经里,“心”、“意”都是讲“心性”的,说如猿猴般难化的“心”要像驯马一样加以调伏。《维摩洁所说经·香积佛品第十》:“以难化之人心如猿猴故,以若干种法制御其心乃可调伏;譬如象马[怡-台+龙]悷不调加诸楚毒乃至彻骨然后调伏。”而僧肇《注维摩洁经·香积佛品第十》解释得更明白:

  “什曰:马有五种。第一见鞭影,实时调伏;第二得鞭乃伏;第三以利锥刺皮乃伏;第四穿肌乃伏;第五彻骨乃伏。……然后乃悟也。

  肇曰:非钩捶无以调象马非苦言,无以伏难化。”

  佛经解释由心(意)发妄念,如猴、马一般躁动不停、奔走无闲。使“六根(五根)”造作恶业。《汉语大辞典》释“意”:“佛家用语。……意根,是意识所赖以发生的依据。《正字通·心部》:意,释氏六根,意居终。眼、耳、鼻、舌、身五根如箭,意如弩,皆起于意。”晁回《法藏碎金录》认为“意为心之足”。可见,佛教说的“心”和“意”指的是同一对象。但具体到说明事物时,则需要细加阐释,其以“六生”喻“六根”,便是如此。故,猴、马皆可喻“心”,也可喻“意”。傅大士自称是弥勒应身,他在与其弟子讲“无为大道诸法因缘”时说:一切“心”役使我身,眼贪华丽之色,耳贪非法之声,鼻贪非法之香,舌贪非理之味,身贪细滑,意缘恶境,一切诸行皆是魔业。故傅大士代表弥勒开示众生“是故应须控制诸根不令放逸”。基本上就是以《达摩多罗禅经》和《杂阿含经》作教材而备的教案。可想他作“锁六耗图”用“六生喻”时作了深思熟虑的比较,认为用马喻“意”、猴喻“心”更加形象,更能阐明其意趣。

  “锁六耗图”里面的偈、颂、诗、歌,题刻“六生喻”出自《达摩多罗禅经》;莲台座面题刻“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惟心造。”出自武周时实叉难陀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80卷)。其余题刻有小部分如“人天五欲,四禅八定,二乘寂灭,菩提自在,如来究竟。”可能出自佛经中,但一时又找不见;大部分如咏心歌、咏心偈、论六耗颂、锁六耗诗等,都是阅佛教的“心性”、“六耗”论有感而作,极有可能是傅大士以后的人创作的;而中间的披发人像左右题刻“天堂及地狱,一切由心造。作佛也由他,披毛从此得。”更像是宝顶石窟主持者赵智凤有意安排“锁六耗图”于“天堂龛”与“地狱龛”之间所作。因而,我想“锁六耗图”上部图像和少量文字是傅大士的构思创作,到南宋时,“宝顶石窟主持者赵智凤结合萧梁时傅大士禅教思想,又据自己的主张,创造性地变为文图并举的图象安排凿出。” [5]于是就有了宝顶山大佛湾的“锁六耗图”。

  至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宝顶山大佛湾的“锁六耗图”变相主要依据的是公元五世纪初译出的《达摩多罗禅经》、《杂阿含经》等佛教经典。

  最后,还想说明一下,在研究“锁六耗图”所据何典的过程中,最初想走捷径,是从查成语心猿意马开始的,企图有所得。但我所见到的词典,或曰成语心猿意马“完成于元·关汉卿《望江亭·第一折》:‘俺从今把心猿意马紧牢栓,将繁华不挂眼’”[6]。或曰“佛家语,心之乱动如狂马,亦曰心猿意马”[7]。或曰“唐敦煌变文《维摩诘经菩萨品》:‘卓定深沉莫测量,心猿意马罢癫狂。’宋人诗:‘心猿意马就羁束,肯逐万境争驰驱’”[8]。但就是不见其源头。通过对“锁六耗图”的探究,窃以为,《达摩多罗禅经》、《杂阿含经》和依据其变相的“锁六耗图”是不就是成语“心猿意马”之渊呢?

  注:

  [1]《四川文物》1996年第1期。

  [2]《大足石刻研究》四川省社科院出版社1985年4月成都第1版。

  [3]《大足石刻研究》四川省社科院出版社1985年4月成都第1版。

  [4]《大足石刻研究文集》重庆出版社1993年9月第1版。

  [5]邓之金《大足宝顶山大佛湾“六耗图”龛调查》《四川文物》1996年第1期。刻于“锁六耗图”披法修行者莲台座面的偈颂:“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惟心造。”出自武周时于阗国三藏实叉难陀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夜摩宫中偈赞品第二十》(80卷),而不见于东晋天竺三藏佛驮跋陀罗译《大方广佛华严经》(60卷)中。由是,该认为是有道理的。

  [6]《中国常用成语典故名言故事源流辞书》《新青年》杂志社出版1985年5月第1版。

  [7]《辞源续编》商务印书馆 民国二十六年十一月普及本第十六版。

  [8]《辞源》1979年;《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1年6月第1版。

  作者单位:重庆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

 
 
 
前五篇文章

圆通庵与五台庵

豫北建筑史迹考察纪略(二):写在刘敦桢先生诞辰110周

须弥山石窟及其突出的普遍价值

须弥山石窟及其价值

襄阳谷隐寺寻绎

 

后五篇文章

郭尔罗斯查玛舞

略述太原的元代建筑

蒙古族寺庙舞“查玛”

妙因寺与妙因寺活佛

内蒙古佛塔探寻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