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坝藏区文物考察纪行 |
 
阿坝藏区文物考察纪行 毛亚斐 空气中似乎还氤氲着青草的温润,深浅不一的新绿在心底肆意地滋长,置身于城市的喧嚣之中,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已远在千里之外,唯有用零星的文字堆砌对它的牵挂,唯有在字里行间追寻那片土地曾经的沧海桑田。 格外思念阿坝,思念它的蓝天白云晨钟暮鼓,思念它的桑烟风马古刹梵音,思念它千百年保存的藏族文物古迹…… 聆听草原 为了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要在亚运村建立“西藏文化博物馆”。 2007年炎热的初夏,博物馆筹备办公室一行6人在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副总干事、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副秘书长格勒博士的带领下,赴阿坝进行为期一周的藏族文物考察调研。 6月的阿坝生机盎然。车子在山路上盘旋,道路在山峦叠错中延伸,路旁大朵大朵的野花开得惊心动魄,一路上百折千回高唱低吟的河水湍急不止,狭窄的河道和砾石使它兴奋地喧腾奔跑。 终于,若尔盖大草原如同久远的史诗在我们的眼前铺陈开来,与横断山苍凉深邃的原始刚硬形成鲜明对比。湛蓝的天穹漂游着触手可及的白云,悠然自得的牦牛是草原散落的星,不知名的小花摇曳着生命的绚烂。站在这里,苍茫铺天盖地,历史交错纠缠。 米拉塔 聆听着草原的呼吸,追寻先烈的遗迹,我们在阿坝文管所瞻仰到了珍贵的红军遗物。这些看似不起眼的遗物,真实地记录着先烈们始终不悔地丈量着心灵方向的坚实脚印,见证着藏汉水乳交融的鱼水之情。无论是阿坝州领导,还是州文管所和若尔盖文化局的同仁,为收集、拥有这些革命文物而骄傲,期待着有一天能在祖国首都北京向外界展示。 长征岁月已随历史的年轮飞逝,唯有坚韧不拔的长征精神浩气永存。 曾克塔碉 曾克塔碉 远方的山脉沉浸在金色的晨辉中,唯有蓝天白云的喃喃细语。车子依旧在蜿蜒的山路上踯躅而行,古朴的塔碉僧舍民居错落有致地雕嵌在青山绿水之间。它们汲取日月光华,吸纳山川灵气,以藏族独特的建筑形式凝固成一种深邃的文化形态,信手拈来的任何一块石片都能触及被岁月打磨浸透的脉络。 这就是距壤塘县城30余公里以庙碉群及彩塔林而闻名的藏传佛教噶举派寺庙——曾克寺。它不仅是藏区规模最大的一座庙碉群及彩塔林,而且还是全藏区仅有的3座米勒庙碉之一。曾克寺的庙碉群及彩塔林如立体太极图,附阴抱阳,不事张扬。庙碉的碉塔通高为9层约30米,碉基周长26米,石墙到顶两面开窗,内有螺旋式木梯上下相通,可直达顶部,庙碉呈四角形,四周还点缀着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彩色如意宝塔,宝塔均属方形底座,圆身,尖顶的典型喇嘛塔。塔碉与塔林隔着公路相互呼应、相映成趣。 走进曾克寺,走进庙碉群及彩塔林,也就走进了藏传佛教噶举派大手印的文化隧道。极目远眺,碉楼寨房相融于青山绿水,天人合一,使人叹为观止。 棒托石经 任由自己的心情游弋在红的珊瑚绿的松石盛开的格桑花中,任由自己的思绪停滞在摇曳的经幡长鸣的法号厚重的诵经声中…… 佛龛与经轮,玛尼与塔影,这就是“草坝上的寺庙”——棒托寺。 它以其壮丽的庙宇、巍峨的塔群及稀世的石刻大藏经傲居于世。依偎着瞻巴拉山,远眺着则曲河,掠过世纪的几多浮尘停留在庙宇斑驳的塔顶上,衍生在石板幽深的青苔上,就连诵经的喇嘛也恍若一尊雕塑,黝黑的额头把阳光聚焦,眼睑偶尔的一张一合把岁月沧桑尽显。 和藏区其它寺庙没什么不同,一样浓重的酥油味道,一样摇曳的盏盏油灯。只是一座宁玛派的小寺庙,却因为庙旁伏卧着50万片石刻大藏经《甘珠尔》、《丹珠尔》而闻名遐迩。据史料记载,这里的石刻大藏经高9.7米、长46米、宽13米,占地598平方米,从明正统年始由60余名石匠辛勤镌刻达9年而成。石板阴阳两面都镌刻着藏文印刷体经文,疏密有致,刀法精巧,运笔严谨,且图文并茂,素雅别致。 棒托古寺 这样宏大的石刻藏文大藏经共性与个性浑然一体,体现了外观物质形态与内涵精神意蕴,是国内外稀有的一部完整的石刻藏学经典,具有极高的文物和艺术研究价值。它不仅仅是一种奇景的展示,更是栉风沐雨、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重负,凝固着藏族人民对精神家园的苦恋情结。 在石刻大藏经周围以500年历史的降魔塔为中心,点缀着“吉祥门塔”等32座塔,有的塔高达42米,有的则只有6米高,高低大小、形状各异的塔错落其间。塔内塑有释迦牟尼、观世音等几千尊菩萨,绘有几万幅各种佛像画,每尊都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无一不是宗教与艺术的完美结晶,塔群在2001年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我们被这些无声的作品深深地感动着,格勒博士久久地驻足于此,凝望着那已与这块土地浑然一体的石刻堆群,连连感叹道:“石刻大藏经具有很高的文物收藏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为我们研究藏族历史、藏传佛教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我们更是渴盼有一天这些散落草原,日晒雨淋的宝贝能就地入住新居。 置身于矗立在天地之间的佛塔群,品味着蕴含明清两代古朴气息的石刻大藏经,只有恭谦,只有敬畏。 壤塘古寺 恢宏的寺庙、拙朴的藏居在山间狭窄的低谷中蔓延,门楣上掠过山谷的清风,好客的主人献上洁白的哈达,清冽的青稞酒浸润着我们雀跃的心。这就是壤塘——“财神居住的地方”,觉囊文化的孕育地。作为觉囊文化的衍生法脉和原生法脉的中壤塘,自14世纪中叶到16世纪中叶薪火相传,在这里扎下了根,从此便脉脉相续,绵延至今。 确尔基寺内,有历经百年的明代香巴拉胜景壁画和用金粉、银粉、海螺粉涂写成的古版大藏经。传说文成公主亲手绣制的《药王佛》唐卡,将绚烂与辉煌深锁在红白大殿之中,我们得以观瞻这些穿越红尘的宝物,得以聆听高僧大德的讲解,实属因缘聚会。 藏洼寺藏经阁的10万块经书雕版,时轮金刚立体大坛城饰有各种珍宝,美仑美奂,可与布达拉宫中的同类相媲美。泽布基寺的吉祥多门大佛塔,被誉为中壤塘觉囊巴寺庙群的镇寺吉祥四宝,体现了“佛光普照, 法水长流” 的理念,实为觉囊文化的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 在壤塘古寺走访高僧 倘佯在觉囊派三大寺庙确尔基寺、藏洼寺、泽布基寺,五色经幡在阳光下展示信念,圣洁的佛塔缭绕着袅袅的梵音。它们不仅仅是庄严的宗教圣地,更是一座座博物馆、图书馆,民族文化的集中与传承基地。 拂去岁月的尘埃,触摸着历史变幻的印记,我们被中壤塘觉囊文化深邃的宗教艺术,鲜明的个性特征以及璀璨的文物所深深地折服。 之后几天,我们又先后考察了若尔盖县的达扎寺和求吉寺。走进达扎寺,现代气息扑面而来,百年古寺一派欣荣。睿智健谈的达扎活佛代表县政协一直陪伴着我们,文化保护是他多年来的心愿,他积极响应文化保护与发展相结合的政策。自北京高级佛学院毕业,他就致力于文物的收藏与保护,在当地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他在寺院创办图书馆和博物馆,给寺院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如今整座寺院沉浸在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祥和的书香之中。当得知国家在北京办西藏文化博物馆,他由衷地笑了,毅然表示要为此做出贡献。和达扎寺相比,求吉寺犹如一条沉浮于尘世边缘的小舟,阳光透过寺院简陋的天窗,牵动着求吉寺百年的光阴。年复一年的诵经声,虔诚地守护着世代传承的元代精美镇寺木雕,连寺中的小花也将自己的花期隐藏在季节之外,任时光荏苒,岁月辗转。 思念阿坝 桑烟风马 结束了为时一周的调研,考察小组一行人在格勒博士的带领下,在当地政府及文物部门的大力协助下,足迹遍及阿坝县、若尔盖、壤塘、马尔康、理塘等地,调研了具有代表性的寺庙和珍贵的文物,走访了高僧大德、专家学者,同时也深深地为阿坝丰富的文物资源及厚重的历史底蕴所震撼。 作为一名博物馆人,保护文物、抢救文物将是我们刻不容缓的工作和毕生的责任,唯有切实认识到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完善文物保护措施,加大维修保护力度,才能使广大的文物遗址不再荒芜,文物宝藏不再遗失。 重新穿越在钢筋水泥的格局中,重新奔走于车水马龙的尘世间,阿坝那迤逦的自然风光,璀璨的珍宝不时地洗涤和撞击着我的心灵,牵挂着那在断壁残垣曾经的湮灭,牵挂着那年久失修的古刹宝塔,牵挂着那穿越历史的珍贵文物……思念阿坝! 出自: 《中国西藏 》 2007年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