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桑耶寺壁画及保护 |
 
漫话桑耶寺壁画及保护 曲杰 西藏有近2000座佛寺,每座寺院均绘制有精美的壁画,这些壁画不仅是藏传佛教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西藏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桑耶寺的历史和建筑 桑耶寺位于西藏山南地区扎囊县桑耶镇桑耶村,距离山南地区行署所在地泽当38公里,距离扎囊县25公里,海拔3676米,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级雅砻风景名胜区的主要景点之一。公元8世纪中叶(公元750年)由吐蕃第三十八代王赤松德赞时期建造的,距今已有1250多年的历史寺庙。寺庙中央主殿的建筑结构为三层三样式:底层殿和塑像为西藏风格,中层殿为汉地风格,上层殿为印度风格,是一座揉合三地风格于一体的稀有建筑。现占地面积4900多平方米,主殿周围建有象征四大部洲、八小洲及日月的佛殿。四方建有神奇四种宝塔。寺院围墙上修有1028座小佛塔。围墙外还有三位王妃所建的三界铜洲殿、遍净响铜洲殿、哦采金洲殿。寺院东南隅为西藏四大名山之一的哈布日山,山背后有大堪布寂护的灵塔和小型佛殿。寺院北方有长寿修行处聂玛隆沟,东北隅山地为隐居修行之地青朴。寺院左右还有四大洲殿和八小洲殿的大圆满佛殿、神奇大能仁佛洲殿、大圆满大轮转经佛殿,弥勒持法洲殿和法、报、化三身之大轮转经佛殿等。该寺各殿均绘内容丰富的壁画。 壁画中的西藏史
桑耶寺壁画之“桑耶史画” 桑耶寺的壁画以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技艺精湛著称于世。几乎在所有大小殿堂、回廊的墙面上都满饰壁画,其题材除其他寺庙常见者外,还有“西藏史画”、“桑耶寺史画”、“莲花生传”、“舞蹈杂技”、“举重摔跤”、“划船赛马”等等。 “西藏史画”在“乌孜”大殿内围墙中层廊道壁面上,自远古传说的罗刹女与神猴成婚,繁衍了西藏这块土地上最早的人类开始画起,描述了雅隆部落的兴起;自上天迎请第一位吐蕃赞普聂尺赞普;佛教始传入西藏;松赞干布统一西藏;藏王墓分布示意图;迎请尼婆罗尺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大昭寺的兴建;唐朝金城公主进藏;桑耶寺的兴建;莲花生入藏;佛教在西藏的弘扬;赞普朗达玛灭佛;阿底峡入藏,佛教在西藏的“后弘”期,萨迦王朝、帕竹王朝的兴衰;宗喀巴创立格鲁派;直到九世达赖喇嘛业绩。整个画面长达92米,这样的弘篇巨幅被誉为西藏的“史记”,而且在古今中外壁画史上也是罕见的。 “桑耶史画”在“乌孜”大殿分布较广,第一层二层均有,尤以大门左侧回廊的为精细。它详细地描述了该寺的兴建缘起;有关寺名来历的传说;主持建寺的名僧莲花生在吐蕃王臣及各施主支持下筹建情形;建寺过程中降妖伏魔的传说(实际上是与异教徒或自然灾害的斗争);寺院布局安排的象征意义;寺院建成后的宏伟规模,“七觉士”出家;寺成后赤松德赞亲临现场主持开光典礼的盛大欢庆场面。画史后面的几幅描绘了该寺在明代时期遭受的一场大火,以及火灾后重修的情景。这种“寺史画”,完全是将“寺史志”形象化、生动化、大众化的一部连环画。此外,还有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扎什伦布等四大寺和布达拉宫修建过程的壁画。 “莲花生传”壁画位于大殿中层的明廊南壁。莲花生藏语称“白玛俊乃”,乌仗那(今巴基斯坦境内)人,8世纪印度佛教密宗大师。在画面中,他的形象除具有明显的南方异域人物特征外,还画成怒目张口作忿怒状,以示其“法力无边”。 “文成公主堪舆图”壁画中,文成公主挽高髻,着长衫,单膝跪地,右手指着面前的堪舆图表,双目凝神注视。公主为藏族事业专心致志、忠贞尽瘁的美好形象栩栩如生,然而画师还在她的上方再现远山浮云,前方又添两朵含苞待放的莲花,这就更点染出了高原景色,更渲染了文成公主是度母化身的内涵。“宴前认舅图”,绘于乌孜大殿内围墙中层廊道,生动地记述了藏、汉民族联姻结亲的历史事件。 “舞蹈”、“杂技”、“举重”、“揉道”、“长跑”、“赛马”等体育活动场面的壁画,主要分布在大殿门内左侧回廊和中层回廊两处。 康松桑康林壁画中有一幅桑耶寺庆典场面表演白面具藏戏、卓舞、谐巴谐玛歌舞的壁画,被研究藏戏的学者认定是吐蕃王赤松德赞主持修建桑耶寺时期的绘制品,以此作为白面具藏戏在公元8世纪中叶已经形成的重要依据。有些学者认为,此壁画形成于距今100年左右的近代。在这座神殿的壁画中,有桑耶寺落成的庆典场面,其中有多种阿卓鼓舞队、谐钦歌舞队、宗教仪仗队和白面具戏的表演画面。 对于强久斯玛吉林殿壁画,笔者认为,该处是整个桑耶寺建筑群中保存比较完整的遗址之一,即墙体是建寺时的遗存,壁画属于公元8世纪至11世纪早期藏式佛像画风之“中原—藏式画风”,其塑像作品出自中原的汉族艺人之手,体现了吐蕃时期藏民族与周边民族之间文化上的交流与友好往来。 桑耶寺的历次维修 桑耶寺大多寺以上壁画均为17世纪中叶失火后重绘的,虽然它不是早期遗存,但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早期壁画的题材、内容、风格等,这是研究藏民族历史文化与风俗习惯,甚至我国舞蹈、杂技、体育运动的珍贵实物资料。 桑耶寺在其1000多年的历史过程中,经历过几个大的维修。吐蕃王朝晚期,朗达玛灭佛毁寺,奴隶平民大起义在西藏各地相继暴发,寺院遭到破坏。11世纪后,桑耶寺成为宁玛派的根本道场之一。后来,由于政治中心的转移,地理环境的变化,该寺亦逐渐冷落。13世纪至16世纪期间,桑耶寺已破烂不堪,不但香火寥寥,僧众减少,而且建筑也多残毁,无人修缮。
桑耶寺壁画之“坟墓主” 17世纪初,萨迦派喇嘛对寺院进行了维修。从此,原为藏传佛教宁玛派的中心寺院,改由萨迦派管理,只有护法神殿仍归宁玛派僧人住持。格鲁派取得西藏地区的统治地位后,历任达赖喇嘛或则支持宁玛派,或则兼学宁玛派密法。17世纪中叶,桑耶寺曾遭一场大火,大殿被烧毁,后来绘的壁画中就有烈火熊熊、大殿被焚的场面。到六世达赖仓央嘉措(1683—1706年)以后,又才陆续修建起来。 在20世纪40年代,热振活佛摄政期间,曾对桑耶寺进行过一次较全面的维修。西藏和平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极为重视桑耶寺古建筑和寺内文物的保护工作,曾拨给专款进行维修。1962年,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将其列为西藏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立了寺管会,专门保护和管理该寺的文物古迹。“文革”期间,桑耶寺同其它古建筑一样,遭受到了空前的极为严重的破坏,大殿的金顶拆毁不知去向,白、红、黑、绿四塔成了废墟,寺内文物损失严重,被砸毁的铜佛、铜器达4万余公斤,写有藏文桑耶寺简介的锦绫被撕毁半边,附属建筑亦大部分被毁,其余部分被当地政府和群众占用。由于桑耶寺壁画在“文革”中破坏的比较严重,1982年恢复开放以来,国家先后拨款120多万元,黄金近5万克用于寺庙维修和壁画、佛像修复等。1985年以后再次重新修复部分壁画。 部分壁画受损 桑耶寺壁画是藏民族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但近年来受损情况较为严重。经笔者调查发现,桑耶寺壁画出现的损坏问题主要是由于漏雨、墙体损坏,造成空鼓、起甲、错位、裂隙、烟熏等。空鼓和烟熏是桑耶寺壁画最为普遍的问题,且是壁画损坏最严重的一种病害。西藏佛寺壁画、墙体的制作材料和工艺不同于内地寺院、殿堂和石窟内的壁画和墙体,其空鼓壁画的保护和修复研究,至今国内外也尚属空白。 通过这次实地调查发现,桑耶寺壁画受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近年来,西藏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寺院的香火越来越旺,点酥油灯的人数日益增多。点酥油灯容易发生火灾,而且烟雾对于壁画的保护不利。其次,桑耶寺“乌孜”大殿(乌孜仁松拉康)的房顶漏雨现象严重,其主要原因是房顶的“阿噶”用现代的水泥进行补救的,由于“阿噶”和水泥的材质不同,不能很好的融合,“阿噶”见水后容易蒸发水分,而水泥遇水后吸收水分。再次,大殿内的佛像、壁画因年代久远有些变形倾斜,大量积水沿墙渗到墙体内,造成空鼓、开裂、受潮起甲,空鼓似乎是壁画的通病。 地方政府对佛寺文物保护意识不强,文物部门的保护力量相对薄弱。寺院保护业务经费紧缺,普通群众则认为文物保护是政府的事情,与己无关,毫无顾忌地占有寺庙的一些重要文物,随意地破坏寺院的壁画和周边环境风貌。 寺院文物保护组虽然有《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法》和《山南地区文物保护法》可依,对于提高全民族的文物保护意识,加强西藏佛寺文物保护,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改革的深化、开放的扩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西藏佛寺文物保护工作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原文物保护法一些规定已不能完全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总之,与古迹壁画修复有关的政府职能部门之间存在分工不明确,职责不清楚等现象,这对开展西藏佛寺壁画管理与保护工作都很不利。 关于壁画保护方面若干建议 从桑耶寺实地调查的结果来看,要尽快解除空鼓和烟熏等问题,必须进一步加大文物法的宣传力度,提高文物工作人员的基本素质,树立民众的文物保护意识。搞好文物保护的工作是目前桑耶寺壁画管理和保护中急待解决的问题。宣传的形式应该是多样化,可以采取“讲座”形式或印制发放各种宣传册子、宣传画等。同时亦可通过现代媒体,如电视、广播、互联网、手机短信等手段进行全方位的佛寺壁画管理和保护宣传。 采取敦煌研究院自主创新研发的灌浆技术,防止壁画的丢失和破坏。桑耶寺有24个殿堂,殿堂总计108间,每座殿堂均绘制有精美的壁画。笔者在西藏山南文物局了解到,在西藏三大文物保护工程中,中国敦煌研究院的科研人员在其承担的布达拉宫、罗布林卡、萨迦寺壁画保护与修复工作中,在世界上首次应用了灌浆技术,并取得成功,现已完成对布达拉宫东大殿、无量寿佛殿和罗布林卡等处壁画的保护和修复工作。“灌浆加固法”是用一支微型钻头发着嗡嗡的响声进入一块鼓起的绘有壁画的墙壁。随后,一支塑料软管从钻孔往里插,直插到鼓起的缝隙。装有粘合剂的一只大号注射器,其上的针孔接入塑料管,粘乎乎的浆液被缓缓地注了进去,这就是敦煌研究院的工作人员在为壁画“打针”治病的方法。西藏佛寺壁画制作工艺及所用材料有别于内地,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壁画地仗主要由阿嘎土(分红阿嘎和白阿嘎两种)、沙子等组成,硬且脆,在修复时很容易破碎。这种灌浆材料具有容量小,透气、透水性好,收缩率小,流动性和可灌性好,强度适中且可调,初凝和终凝速度适中,同时具有最大兼容性等特点。笔者建议,采用灌浆法对壁画灌浆加固是治理西藏佛寺空鼓病害壁画的主要技术措施之一,在对壁画损失最小的前提下,通过灌浆加固,可以有效治理壁画的空鼓病害。 培养和引进壁画修复的专业人员。寺院保护管理部门应与高校合作建立桑耶寺壁画保护的专门研究机构,最好从高校文博古迹专业的毕业生中招聘并培养专门人才,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壁画修复和管理与保护方法,结合桑耶寺实际,研究修复保护寺院壁画的切实有效的科学方法。 解决修复壁画的资金。目前桑耶寺壁画修复资金的主要来源是国家专项资金和寺院的门票与布施收入,光靠这些资金远不能满足桑耶寺壁画管理和保护的实际需求。因此,根据寺院壁画、古迹修复资金的实际需求,以政府投资和寺院筹资为主,积极争取国内外商家和有关人士的资助。 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在进行寺院壁画管理与保护工作时,除了需要设备、药品及多种材料的投入外,还需要有健全的管理制度。没有相对固定的人员和制度的保障,所以离开领导的重视,寺院壁画管理与保护工作就会变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桑耶寺重新修复的部分壁画 积极发展旅游事业,以促进西藏佛寺壁画的管理和保护。发展旅游业可以解决部分寺院文物管理和壁画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还可以提高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西藏佛寺文物古迹众多,而当地政府的财力有限,每年用于佛寺壁画保护的费用对众多的文物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西藏许多文物因无经费来维修与保护而遭毁灭。发展旅游业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桑耶寺壁画管理和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佛寺文物古迹既然可以为当地旅游区带来经济效益。那么,该旅游区就应该从经济收益中提出相当部分,用于桑耶寺内的壁画及文物管理与保护工作中。笔者认为,在保护好的前提下,合理地利用西藏佛寺壁画为旅游服务,边用边保,采取各种政策和措施,尽量消除对壁画文物保护的负面影响,因此,无论对政府和当地人民群众,还是对桑耶寺来说,这都是一件有益的事,这个办法应当是切实可行的。这样,西藏佛寺的壁画、古迹、文物就可得到及时抢救和保护与管理。 出自: 《中国西藏 》 2007年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