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元朝艺术史之雕塑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元朝艺术史之雕塑

  雕塑

  (一)宗教活跃与宗教艺术的发展

  元代宗教比宋代宗教更为活跃,这主要表现在教派林立,门类繁多。统治者提倡、支持、鼓励宗教,以控制人们的思想。成吉思汗时崇信道教(主要是全真教),其目的有两个,一是 聘贤选佐,将以安天下 ;二是 以恤朕保身之术。 ①元世祖忽必烈统一中国之后,又特别崇信喇嘛教,吐蕃喇嘛教首领被封为国师,而且由他奉诏创制蒙古新字(即今日通行的蒙文)。

  而控制着伊利汗国的合赞汗等,因为面对的是伊斯兰世界,故崇信伊斯兰教。

  而伊斯兰教反对偶像崇拜,所以合赞汗为了在伊斯兰世界站住脚,便下令拆毁了伊朗境内所有寺庙内的偶像。甚至庙内墙壁上画着合赞汗父亲的像也一起被毁掉②。

  总的来说,元统治者对待宗教是从实用出发的,大致是一视同仁的。当时,供职于元朝的伊朗人志费尼曾作过这样的评论: 成吉思汗因为不信宗教,不崇奉教义,所以他没有偏见,不舍一种而取另一种,也不尊此而抑彼;不如说,他尊敬的是各教中有学识的、虔诚的人……他一面优礼相待穆斯林,一面极为敬重基督教徒和偶像教徒。他的子孙当中,好多已按各自所好,选择一种宗教:有皈依伊斯兰教的,有归奉基督教的,有崇信偶像教(佛教)

  的,也有恪守父辈祖先的教法,不信仰任何宗教的;最后一类现在只是极少数。他们虽然选择一种宗教,但大多不露任何宗教狂热,不违背成吉思汗的札撒,也就是说,对各教一视同仁,不分彼此。 ①元统一中国以后,所併西域之地尤广,其土风悍劲,民俗尚武,法制武力往往不能禁止者,借助宗教却易使其俯首贴耳②。应该指出的是,元宪宗蒙哥汗元年(南宋淳祐十一年,即公元1251年),申令 免耆老丁税,释道,也里可温(基督教)亦然。惟斡脱教(犹太教)不在此例。 ③犹太教不受欢迎,不知何故。

  沦于异族统治下的广大汉族人民,为寻求精神慰藉,也要求助于宗教;对边远少数民族,有时以武力难以征服,借助宗教加以软化,更见成效。宗教成了满足各方面需要的中和剂。因此,迅速发展。元太祖起朔方时,已崇尚佛教。元世祖统一中国之后,所併西域地广险远,俗犷好斗,但土民信奉佛教如痴如狂,故提倡扶持释教,借以怀柔之。像教之崇,度越前代,寺庙之多,远胜汉唐。星罗棋错,小而乡县,大而州府,为佛寺者,无计其数。

  祝除毛发为僧尼者,当以百万计。释教之外,信奉基督教者、信奉伊斯兰教者、道教者,不计其数。但寺庙道观多已毁坏,雕塑作品也所剩无几了。

  据记载,元统治者曾多次组织大规模的宗教塑绘活动。《经世大典?工典?画塑记》曾记载了几十次宗教塑绘,每次用料都赫赫可观。现以大德三年(1299年)十一月十六日为北斗殿前三清殿塑像备料为例:

  ①   《长春真人西游记》上。

  ②   波斯?拉施特:《史集》卷三,《合赞汗传》。

  ①   伊朗?志费尼:《世界征服者史》上册,第 29 页。

  ②   朱德润:《存复斋集》卷四,《行宣政副使送行诗序》。

  ③   《蒙兀儿史记》卷六,《蒙哥汗纪》。

  大德三年(1299年)十一月十六日,法师张松坚言,北斗殿前三清殿左右廊已盖毕,其中神像未塑,奉旨可与阿尼哥言。其三清殿左右神像凡所用物皆预为储备,俟天(原缺)塑之。三清殿左右廊房真像一百九十一尊、壁饰六十四扇。梵相局凡用金官箔九万三千一百十二(张?),平阳土粉一千四百六十五斤,明胶八百八十斤,生石绿六百三十七斤,上色心红一百七十三斤,黄子红二十二斤,揀生石青一千九百七十四斤,回回胭脂二十四斤,揀生石碌(绿)二十一斤,回回青四十六斤,朱砂五十一斤,黄丹五十八斤,藤黄三十四斤,官粉一百四十九斤,瓦粉七十八斤,汉儿青八十五斤,川色金五十斤,代赭石三十斤,黑木炭三千个,黄土布三匹,生绢三匹,大小粉笔三千八百管,筋头笔二千一百管,莲子笔一千五百管,枣心笔六百管,连边纸两千张,绵纸两千张,熟白鹿皮二十五张,熟白牛犊皮二十张,棉子一十三斤,黄腊三十斤,白矾四十五斤,皂角三十斤,槐子三十斤,夹纸一千五百张。木局造胎座等用柏木二十六条,朽木五百八十三条,槐木一十七条,椴木四十九条,明胶二百二十斤。

  出蜡局塑造用黄土一千二百六石,西安组红土三百六十三石六斗,白绵纸五千一百六十八张,好麻八千七百二十斤,净沙三百石,稻穰一千五百六十一束。方铁条八百○九斤,莞豆铁条六百一十七斤,绿豆铁条三百斤,墨木炭一千七百五十八斤,睛目一百九十一对。

  镔铁局打造丁■子、铁手枝条等用东铁一万二千一百九十九斤,南铁四千五百五十九斤,水和炭五万二百七十六斤。 从 用晴目一百九十一对 可知,这次修造三清殿,要塑一百九十一尊像。又从所列用料分析,此项工程是非常巨大的。

  类似的工程,在元代举不胜举,据《元史?世祖纪十二》载,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四月甲戌, 万安寺成,佛像及窗壁皆金饰之,凡费金五百四十六两有奇,水银二百四十斤。 又据《元史?释老志》载, 延祐四年(1317年)宣徽使会每岁内廷佛事所供,其费以斤数者,用面四十三万九千五百,油七万九千,酥二万一千八百七十,蜜二万七千三百。自至元三十年间,醮祠佛事之目,仅百有二。大德七年(1203年)再立功德司,遂增至五百有余。僧徒贪利无已,营结近侍,欺昧奏请,布施莽斋,所需非一,岁费千万,较之大德,不知几倍。 为塑绘宗教形象,整个元代不知要花去多少钱财和人力!从这个庞大的开支数目中,也可看出元代宗教艺术的繁荣景况。

  元代塑绘风格多样,除沿用传统的雕塑式样(即汉式)外,又大量采用由尼泊尔传来的 梵相 式样。所谓 梵相 ,是指尼泊尔雕塑家阿尼哥带来的一种佛教形象式样。其子阿僧哥及汉族门徒刘元传其艺。元政府格外重视喇嘛教和喇嘛教艺术,特设梵相提举司,先后由阿尼哥、刘元任总管,专司塑绘佛像及土木刻削之事。

  (二)雕塑遗迹

  我国现存的元代雕塑遗迹已不多。敦煌莫高窟465洞内原有泥塑一组,文化大革命中——1967年被毁。此外,甘肃安西榆林窟、天水麦积山及河西走廊各地,曾有少量元代石窟寺、现除壁画遗迹外,塑像多已毁灭或改修。

  今日尚存的元代雕塑作品,散见于甘肃张掖、山西太原、山东济南、浙江杭州、北京近郊等地。

  1。杭州飞来峰石刻杭州飞来峰元代石刻造像,现存67龛,造像大小合计116尊。其中 梵式 46尊, 汉式 62尊,其余8尊是受 梵式 影响的汉式造像。这批造像是元代初期,由江南释教总管杨琏真伽主持营造的。造像目的,一是 端为祝延皇帝圣寿万安 ,二是 祈保自身世寿延长,福基永固,子孙昌盛,如意吉祥者。 这些造像一般都较大,雕刻精美,保存亦较完好。是历代飞来峰造像中特别值得注目的一部分。

  元代造像分布于冷泉溪南岸的岩壁间和各洞口的上方。时代始自至元十九年(1282年),终于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佛龛以方形和长方形者居多,也有凸字形和半圆形的。龛顶多呈现拱券或平顶。题材内容与前朝的相比发生很大变化,宋代盛行的十八罗汉和罗汉群像这时不见了,佛和菩萨题材的造像又盛行起来。其中喇嘛教题材造像最富有特色。

  内容有佛、菩萨、明妃、护法天等。

  佛部形象最多,共十三尊,分刻藏密各部主佛。金刚界五部佛指:佛部毗卢遮那,金刚部阿閦佛,宝部宝生佛,莲花部阿弥陀佛,羯磨部不空成就佛。胎藏界五佛指:中台大日如来,南方开敷花王如来,东方宝幢如来,北方天鼓雷音如来,西方无量寿如来。龙泓洞口上部第13龛坐佛即是毗卢遮那,右手结降魔印,左手抱金法轮,方面大耳,神态安祥。第16龛为手握摩尼宝珠之南方宝部宝生佛。第48龛坐佛,为西方莲花部主无量寿佛,双手结弥陀印(印即手势),掌心托宝瓶。

  佛像头戴宝冠,是喇嘛教造像的一大特点,傍溪栈道第37龛本尊,戴宝冠,饰璎珞、环钏,似菩萨形。右手结降魔印,左手施法界定印。而第60龛无量寿佛坐像,却又作螺髻,双手结弥陀定印,上置宝瓶。但造像风格又是典型的 梵式.这是 梵 、 汉 融和的表现。

  规模最为宏伟的属呼猿洞第70龛释迦三尊,本尊通座高3。6米,左胁侍普贤菩萨持莲,右胁侍文殊菩萨执剑。

  欢喜佛 是喇嘛教艺术所独有的,其表现形式多作男女相抱之形,殊不雅观。飞来峰一线天洞口第25龛之 欢喜佛 (应称秘密大持金刚, 欢喜佛乃民间俗称)却作单身结跏趺坐的菩萨形,可能是出于汉族群众欣赏习惯的考虑。像高约1。4米,右手握金刚杵,左手握金刚铃。结金刚印。著冠,面带喜色。

  金刚杵,金刚铃都是佛门法器。金刚杵,梵语伐折罗,原为古印度的兵器,密宗借以幖示坚利之智,断烦恼,伏恶魔。金刚铃,用来警觉诸尊,警悟有情,摇而振之发出声响。按《大威德怖畏金刚尊佛仪轨全经》解释: 杵是方便,铃是智慧,二物皆真菩提心自性也。 宗教为了达到它宣传教义,训化教徒之目的,多把教义通俗化、形象化,塑绘各种形象,以使人们通过对形象的观赏,达到净化心灵之目的。藏密,是在印度密宗的基础上,吸收汉地佛教特点,又揉和西藏当地的本教汇合而成的。藏密艺术形象往往带有浓厚的原始色彩,一般人看不大懂,甚至产生误解。欢喜佛即是一例。究其本意,是要通过男女相抱的形象,宣扬阴阳调和,消邪避灾的佛法威力。男表示力量和智慧,女表示方法。这是一种象征手法。又有一说,欢喜天乃是宇宙的创造者大自在天的儿子,为暴害世界的大荒神,观世音化现为女性,顺其娱乐从而降伏其暴恶,使归于佛法正道。

  总之是象征阴阳调和,生生不息之意。

  飞来峰梵式造像中,菩萨形象更为丰富,数量居第二位,共十一尊。喇嘛教的菩萨形象多为多面广臂的式样。飞来峰第15、36、64龛均为四臂观音像,前二手合掌,后左手持莲,后右手执数珠。

  一线天洞口第23龛普贤菩萨,头戴五佛冠,背倚月轮,坐白莲花,右手持金刚杵安于心上,左手执般若波罗蜜金刚铃安胯上。此像符合密教经典仪轨,高约1。5米,比例适度,姿态自然,洋溢着饱满的生命力。

  第26龛文殊师利坐像,即显教之文殊菩萨。高与前龛略等。头戴五佛冠,右手挥剑举于脑后,左手持莲花,莲上有梵夹(即贝叶经),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上。剑和梵夹是密教文殊菩萨的特殊幖帜,宝剑是佛之智慧的象征。

  第49龛狮子吼观音像,也是独特的喇嘛教造像。像坐式,通高1。5米。

  像有三目,发髻冠,著虎皮,于狮子座(狮子为倒壁所遮)上作轮王坐。后壁右方有一支三叉戟,左方有一剑立于莲花之上。作男像装扮,体魄魁梧,威严中透着慈祥。据有关专家研究认为,中国密宗的八大观音、三十六观音并无此像,而印度波罗王朝却流行此像,当系由印度传入西藏的。

  第49龛右壁所刻七头龙王浮雕,高约1米,内地未见,仅见于西藏色拉寺。故十分珍贵。

  救度母(或称佛母)也是喇嘛教所特有的形象。一线天洞外,编号第22龛,高约1。5米,龛楣刻有 一切如来顶髻中出大白伞盖佛母 名号。密教认为这位佛母能放光明,覆盖一切众生,大白伞盖即光明广覆之义。《大白伞盖总持陀罗尼经》说他 一面二臂具三目,金刚结跏而坐。右手作无畏印,左手执白伞当胸,严饰种种璎珞……具喜悦相。 雕像完全符合仪轨。飞来峰仅此一件,格外珍贵。

  第55龛的尊胜佛母,三面三目八臂,分执各种法器,是飞来峰唯一的一件多面广臂密教造像。按尊胜佛母亦称佛顶尊胜,是所谓五佛顶之一,尊胜陀罗尼之本尊,即释迦如来由佛顶现出之轮王形,为佛顶尊中之最尊者,故名尊胜佛顶,能除一切惑业,故又名除障佛顶。此像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上,长圆面庞,长眉细目微闭下视,高鼻小口,略含笑意,慈祥亲切,上身裸,有胸饰臂钏等饰物,下身薄衣裹体,衣纹细劲,是喇嘛教艺术形象中的精品。

  呼猿洞67龛造像内容与此同,但制作远不如此龛精美。

  飞来峰的护法神像也别有特色,与显教的明显不同。如第46龛之多闻天王像,高约3。14米,骑狮。对龛前石亭额以 多宝天王 称之。多宝即喇嘛教的财神,号称 大黄财宝护府 ,他身穿甲胄,右手执幡幢,左手攫一鼠狼,鼠狼口吐珠宝。他既护法,又司掌财宝,给人福寿如意,所以俗称 多宝天王.飞来峰 梵式 造像特点,据有的学者研究,有如下几方面:(一)面型有明显的类型化,与《造像量度经》的规定相符。如佛面形如满月;菩萨、佛母面作鸡蛋形或芝蔴形;护法神为四方脸等。

  (二)造像细部不同于 汉式. 梵式 造像额头平广,额角转折度较大,而汉式造像的额角一般都较圆转。 梵式 造像眉眼细长,有时两眼大睁,上眼睑大而略显单薄,不像汉式那样丰满。梵式造像耳垂尖长细巧,有的挂有耳饰,也不同于汉式的圆大厚重。梵式造像的肉髻高耸如桃形,与汉式馒头形肉髻明显不同。

  (三)梵式造像,人体比例协调妥贴,肩宽腰细,动作姿态变化较多。

  是严格按照《造像量度经》的规定塑造的。

  (四) 梵式 造像服饰,背光、莲座、须弥座样式也各有特色。背光较简单,无繁复雕饰。莲座为仰莲瓣,上沿好用连珠纹装饰。须弥座常用束腰星斗形。宝冠、璎珞、镯钏、宝带样式比较简单,纤细,刻划的不充分。

  远不如汉式的华丽精致。

  (五) 梵式 造像雕刻处理,追求圆润滑腻的效果。

  (六) 梵式 造像,对人体结构和肌肉解剖,缺乏必要的理解和交待,因此,臂、腿往往状如面团香肠,软无骨力。造像表情呆滞,缺乏个性,谈不上神情、心理的刻划。

  喇嘛教 梵式 造像兴起于西藏,元代始曾在内地传播,但经历代兵火,内地喇嘛教造像绝大多数已荡然无存,而飞来峰保存了元初完整的喇嘛教造像,而且艺术水平很高,所以特别值得珍视①。

  2。晋祠内元代彩塑山西太原晋祠内有从外地迁来的两组彩塑,内容为文武场伴奏乐队。每组各七人,每组队列两头各有一童子、一执印人。奏乐者各五人,像高约1。6米,皆为女性,体态修长,亭亭玉立,表情严肃认真,面部圆润,缺少起伏变化,个性雷同。乐器有笙、管、箫、铙、鼓、板、钟、琵琶等,肖似真实乐器,雕塑手法朴实自然,细腻,颇富质感。衣纹彩绘鲜艳夺目,衣纹处理简练明快。

  3。居庸关云台石雕掺杂了喇嘛教成分的元代雕刻,还有北京北郊居庸关内镇的云台。券石上和券洞的内壁刻有天神、金翅鸟、龙、云等喇嘛教图样及用梵、汉、蒙、藏、维吾尔和西夏六种文字刻写的陀罗尼经咒。

  云台始建于至元二年(1342年),峻工于至正五年。据时人欧阳玄《过街塔铭》载,此项工程是以藏族官员为主负责设计施工的。券门内外的浮雕及装饰,均源自西藏桑鸢寺及萨迦寺。券门内壁的十方佛、千佛及券顶五千曼陀罗,均具有西藏萨迦寺的风格。云台建筑在居庸关城中央,它是元代泰安寺中的遗物,台上原来有一座殿宇,不知毁于何时,现在只存柱础。这个台子的外形非常秀丽,青石筑成的台身,顶上用白色大理石栏干环绕着。台中间五边形门洞也是用白色大理石镶面的。门洞的外缘满雕图案花纹,洞壁洞顶是至正五年(1345年)雕刻的四大天王,刀法娴熟,刻划细致入微,形象威武雄壮,战袍衣带飘舞,动静相间,刚柔相济,是元代的雕刻上品。

  4。麒麟石雕文化大革命中,在北京华皮厂附近出土的双凤麒麟石雕、灵芝双兽石雕、游龙戏珠石欄板等。所刻形象亦颇生动,双凤翱翔,麒麟追逐,骏马奔驰,栩栩如生。背景雕满文饰,显得华丽耀目。

  5。晋城玉皇庙彩塑晋城玉皇庙道教雕塑——二十八宿,是元代彩塑艺术的精品。二十八宿原是我国天文学上用以观察天体经纬度及四季行运的28组赤道星座。古人往往把它们与 三垣 结合在一起,用作天区划分的标准,星宿的变化又常被用来比喻人事。唐初每座星宿又被用不同的动物作为标帜。道教尊元始天尊为宇宙的最高主宰,二十八宿被看作是元始天尊的侍从官,各自主持人间的不同事物。

  ①   洪惠镇:《杭州飞来峰梵式造像初探》,《文物》1986.1  .

  玉皇庙内二十八宿,作为天宫中的神灵,被艺术家赋予了人的品格,在统一类型中,给以个性表现,既统一又有变化。例如,凡沾水字的星君像,都以女性形象来表现,以寓意温和柔顺。而沾火字的星君像,则都塑成武士形象,富于威严刚烈之气。但在同一类型中又有变化,同是女性,有文静、温柔、爽朗、深沉等性格差异;同为武士装扮,而有暴怒,刚毅、威严等不同表情。如牛金牛,塑成中年妇女形象,表情含蓄,一副爱抚慈祥的神态;而轸水蚓,虽然也是女像,但表情外露,颇似一位未言先笑的青年女性。又如角木蛟,塑成中年男性,怒发冲冠,横眉立目,胡髭倒竖,张口疾呼,一副暴怒的神情。而柳木獐,同为男性武士装扮,但表情威而不怒,双目瞪视前下方,双唇紧闭,左手提山妖,半跏趺坐,一副刚毅威严的神情。而翼火蛇,亦为武士装扮,但袒胸、赤双足,双手擎蛇,怒发冲冠,作大声怒吼状。

  晋城玉皇庙二十八宿彩塑,除三身残破,其余均保存完好。手法细腻,刻划入微,形象个性鲜明,是元代保留至今的雕塑精品。它不仅对研究元代艺术提供了珍贵的资料,而且对研究星相学、二十八宿图形标帜的变化、对探讨元人的美学理想等,也都是难得的资料。翻开二十四史,查阅历代《舆服志》,像元史舆服志这样,详细记述二十八宿在仪仗旗帜上的具体形象,是仅有的,而这又可以与元代壁画、雕塑作比较研究,故应予以详细披露。

  二十八宿的形象,在元代已被广泛运用,宫廷仪仗队有二十八宿旗帜,彩塑、壁画中有二十八宿形象,每一宿都有一种动物为标志,而且形成了固定的标志。二十八宿名称及各自的动物标志如下:东方青龙七宿:角——蛟;亢——龙;氐——貉;房——兔;心——狐;尾——虎;箕——豹;南方朱雀七宿:井——犴;鬼——羊;柳——獐;星——马;张——鹿;翼——蛇;轸——蚓;西方白虎七宿:奎——狼;娄——狗;胃——雉;昴——鸡;毕——鸟;觜——猴;参——猿;北方玄武七宿:斗——獬;牛——牛;女——蝠;虚——鼠;危——燕;室——猪;壁——   (野猪)

  二十八宿源于中国,在殷代已开始逐渐形成,可能在西周初期已确定下来,是中国天文学的伟大创造之一。以二十八种动物为二十八宿的标志,在元代正式确立,永乐宫壁画二十八宿的动物标志与晋城玉皇庙的完全一样。宫廷仪仗队中二十八宿旗,不仅每宿有相同的动物标志,而且有神人形象为代表,这对研究元代美术中二十八宿形象,是难得的材料,现录如下:角宿旗,青质,赤火焰脚,画神人为女子形,露发,朱袍,黑■,立云气中,持莲荷,外仗角,亢以下七旗,并青质,青火焰脚。角宿绘二星,下绘蛟。

  亢宿旗,青质,赤火焰角,画神人,冠五梁冠,素衣,朱袍,皂■,皂带,黄裳,持黑等子,外仗绘四星,下绘龙。

  氐宿旗,青质,赤火焰脚,画神人,冠小冠,衣金甲,朱衣,绿包肚,朱拥项,白袴,左手杖剑,乘一鳖。外仗绘四星,下绘貉。

  房宿旗,青质,赤火焰脚,画神人,乌巾,白中单,碧袍,黑■,朱蔽膝,黄带,黄裙,朱舄,左手仗剑。外仗绘四星,下绘兔。

  心宿旗,青质,赤火焰脚,画神人,冠五梁冠,朱袍,皂■,右手持杖。

  外仗绘三星,下绘狐。

  尾宿旗,青质,赤火焰脚,画神人,冠束发冠,素衣,黄袍,朱裳,青带,右手杖剑,左手持弓。外仗绘九星,下绘虎。

  箕宿旗,青质,赤火焰脚,画神人,乌巾,衣浅朱袍,皂■,杖剑,乘白马于火中。外仗绘四星,下绘豹。

  斗宿旗,青质,赤火焰脚,画神人,被发,素腰裙,朱带,左手持杖。

  外仗斗牛以下七旗,并黑质,黑火焰脚。斗宿绘六星,下绘獬。

  牛宿旗,青质,赤火焰脚,画神人,牛首,皂■,黄裳,皂舄。外仗绘六星,下绘牛。

  女宿旗,青质,赤火焰脚,画神人,乌牛首,衣朱服,皂■,黄带,乌靴,左手持莲。外仗绘四星,下绘蝠。

  虚宿旗,青质,赤火焰脚,画神人,被发裸形,坐于甕中,右手持一珠。

  外仗绘二星,下绘鼠。

  危宿旗,青质,赤火焰脚,画神人,虎首,金甲,衣朱服,貔皮汗胯,青带,乌靴。外仗上绘三星,下绘燕。

  室宿旗,青质,赤火焰脚,画神人,丫发,朱服,乘舟水中。外仗绘二星,下绘猪。

  壁宿旗,青质,赤火焰脚,绘神人为女子形,被发,朱服,皂■,绿带,白裳,乌舄。外仗绘二星,下绘  .奎宿旗,青质,赤火焰脚,绘神人,狼首,朱服,金甲,绿包肚,白汗胯,黄带,乌靴,杖剑。外仗奎、娄以下七旗,并素质,素火焰脚。奎宿绘十六星,下绘狼。

  娄宿旗,青质,赤火焰脚,绘神人,乌巾,素衣,皂袍,朱蔽膝,黄带,绿裳,乌舄,左手持乌牛角,右手杖剑。外仗绘三星,下绘狗。

  胃宿旗,青质,赤火焰脚,绘神人,被发,裸形,披豹皮白腰裙,黄带,右手杖剑。外仗绘三星,下绘雉。

  昴宿旗,青质,赤火焰脚,绘神人,黄牛首,朱服,皂■,黄裳,朱舄,左手持如意。外仗绘七星,下绘鸡。

  毕宿旗,青质,赤火焰脚,绘神人,作鬼形,朱裩,持黑杖,乘赤马,行于火中。外仗上绘八星,下绘乌。

  觜宿旗,青质,赤火焰脚,绘神人,冠缁布冠,朱服,皂■,绿裳,持一莲,坐于云气中。外仗绘三星,下绘猴。

  参宿旗,青质,赤火焰脚,绘神人,被发,衣黄袍,绿裳,朱带,朱舄,左手持珠。外仗上绘十星,下绘猿。

  井宿旗,青质,赤火焰脚,绘神人,乌巾,素衣,朱袍,皂■,坐于云气中,左手持莲。外仗井、鬼以下七旗,并赤质,赤火焰脚。井宿绘八星,下绘犴。

  鬼宿旗,青质,赤火焰脚,绘神人,作女子形,被发,素衣,朱袍,黄带,黄裳,乌舄,右手持杖。外仗绘五星,下绘羊。

  柳宿旗,青质,赤火焰脚,绘神人,作女子形,露髻,朱衣,黑■,黄裳,乌舄,抚一青龙。外仗绘八星,下绘■。

  星宿旗,青质,赤火焰脚,绘神人,冠五梁冠,浅朱袍,皂■,青带,黄裳,乌舄,持黄称。外仗绘七星,下绘马。

  张宿旗,青质,赤火焰脚,绘神人,衣豹皮,朱带,素靴,右手杖剑,坐于云气中。外仗绘六星,下绘鹿。

  翼宿旗,青质,赤火焰脚,绘神人,冠道冠,皂袍,黄裳,朱蔽膝,杖剑,履火于云气中。外杖绘二十二星,下绘蛇。

  轸宿旗,青质,赤火焰脚,绘神人,冠道冠,衣朱袍,黄带,黄裳,左手持书。外仗绘四星,下绘蚓①。

  6。天龙山道教雕塑在太原市西南20公里的龙山山巅,有一处元代道教石窟,开凿于元初。

  共8龛,分别为虚皇龛、三清龛、卧如龛、玄真宠、三大法师龛、七真龛及两座辩道龛。各龛造像数量不等,共四十七尊,大多保存尚好。

  雕塑造像组合袭取佛教造像形式,无明显特征。如三清洞,正壁雕造道教的最高神祇三清——原始天尊、太上道君、太上老君。两旁分别围笼着六

  形,正面主尊高1。7米,主尊左右二身各高1。65米。两边者高1。6、1。5、1。4米不等。多已残破,完好者仅三分之一。卧如洞(或曰升仙)正中为吕祖升仙——着道士服装,枕左胁而卧,如佛■槃,二道童恭立左右。三大法师龛与七真龛中顶部的凤与龙藻井,颇精致,堪称佳品。

  整个龙山道教造像雕工朴实,形象敦厚,但缺少变化,较呆滞。艺术水平虽不甚高,但此类造像在别处较为少见,为研究元代道教石刻的稀有之物,值得珍视。

  道教石刻造像,在今水乐宫内存有三尊白玉石雕像。题材为吕洞宾和二童子,吕洞宾高约1。5米,袖手端坐,三缕长髯飘洒胸前,神态安祥。二童子高约1。2米,恭立两旁。三尊造像手法简洁。

  7。文献记载的元代雕塑元代完整的喇嘛寺庙已极罕见,对寺庙规格、形象组合搭配情况,不甚明了;除参照明清的喇嘛庙作出大致的推断外,更多地则需要借助文献资料了。

  姚燧《牧庵集》卷十《崇恩福元寺碑》云: 敕行功曹,甓其外垣,为屋再重,逾五百础。门其前而殿于后,左右为阁楼,其四隅大殿孤峙,为制四方。四出翼室,文石席之,玉石为台,黄金为趺。塑三世佛。后殿五佛,皆范金为台及趺,与前殿一诸天之神,列塑诸庑,皆作梵相。诡形,怵心骇目。使人劝以趋善,惩其为恶。不待繙诵经书,已悠然生生者矣。至其榱题棁桷,藻绘丹碧,像饰皆金,不可贳算。楯槛衡纵,捍陛承宇,一惟玉石。皆前名刹所未有。 从姚燧的简单记述,可知 崇恩福元寺 规模很大,殿内均为 梵相 ,形象怪异,怵心骇目。像皆以金为饰。与今存明清喇嘛寺造像是一致的。

  清初厉鹗《樊榭山房集》卷五《吴山咏古诗二首?麻曷葛剌佛并序》云:麻曷葛剌佛,在吴山宝成寺石壁上,覆之以屋。元至治二年(1322年)骠骑上将军左卫亲军都指挥使伯家奴所凿。按元史泰定帝元年(1324年),塑马合吃剌佛像于延春阁之徽清亭下。《辍耕录》亦称马吃剌佛,盖梵音无定字故也。元时最敬西僧,此种像设,狞恶可怖,志称不载,观者多昧其所自,故诗以著之:

  ①   《元史?舆服志二》。

  寺古释迦院,青滑石如饴。何年施斧凿?

  幻作梵相奇。五彩与涂饰,暗惨猶淋漓。

  一躯俨箕踞,怒目雪霜眉。赤脚踏魔女,二婢相夹持。玉颅捧在手,岂是饮月支。

  有来左右侍,骑白象青狮。狮背匪锦幪,鞯坐用人皮。骷髅乱系颈,珠贯何累累。

  其余不尽者,复置戟与铍。旁记至治岁,喜捨庄严资。求福不唐捐,宰官多佞辞。

  我闻刘元塑,妙比元伽儿。抟换入紫闼,秘密无人知。此像琢山骨,要使千年垂。

  遍翻诸佛名,难解姚秦师。游人迹罕到,破殿虫网丝。来观尽毛戴,香火谁其尸。

  阴苔久凝立,想见初成时。高昌畏吾族,奔走倾城姿。施以观音钞,百定鸭青披。

  题以朴■笔,译写蟠虯螭。照以驼酥灯,深盌明流离。供以刲羊心,洁于大祀牺。

  红兜交膜拜,白伞纷葳蕤。琅琅组铃语,逢逢扇鼓驰。到今数百禩,眩惑生凄其。

  但受孔子戒(元世祖命廉希宪受戒国师,廉对曰:臣已受国子戒),漫书胆巴碑。(赵子昂延祐二年奉命书胆巴帝师碑,胆巴华言秘密)访古为此作,聊释怪谍疑。厉鹗所描写的无疑是喇嘛教形象。

  元代雕塑题材是很广泛的,翻修旧庙要重塑或补塑形象,建造新的佛寺、道观、三皇庙、宣圣庙、先贤庙,以及为当代功臣立庙,都要塑绘相应的形象。仅记数例如下: 大德六年(1302年)九月, 奉勅建文庙,塑孔子像一尊,亚圣并十哲十二尊。

  大德八年(1304年)三月,奉皇后懿旨,令阿尼哥塑三清圣像,补塑修粧一百八十一尊,内正殿十三尊,侧殿西廊九十三尊,侧殿东廊七十三尊,山门神二尊,剏造三清圣像及侍神九尊。

  武宗至大三年(1310年)正月二十一日,勅虎坚帖木儿丞相,与雕塑家搠思吉、月即儿、阿僧歌塑造正殿三世佛三尊,东西垛殿内山子二座,大小龛六十二,菩萨六十四尊。

  西洞房内螺髻佛并菩萨一百四十六尊,东西垛殿九圣菩萨九尊,东西角殿摩利支天王四尊,东西角楼尊圣佛七尊,西北角楼无量寿佛九尊,内山门天王一十二尊。 仁宗皇庆二年(1313年)八月十六日,令阿僧哥、搠思哥、斡节儿、八哈失等,塑造大小佛像一百四十尊。东北角楼尊胜佛七尊,西北垛楼内山子二座,大小龛子六十二,内菩萨六十四尊,西北角楼朵儿只南砖一十一尊,各带莲花座光焰等。西南北角楼马哈哥剌等一十五尊。九曜殿星官九尊,五方佛殿五方佛五尊,五部陀罗尼殿佛五尊,天王殿九尊,东西角楼四背马哈哥剌等一十五尊。 延祐四年(1317年)八月十一日,命刘学士和阿僧哥塑青塔寺山门内四天王。五年正月三十日令吴同佥于后殿正面塑大师菩萨、西壁塑千手缽文殊菩萨、东壁塑千手眼大悲菩萨。山门内塑四天王,后殿塑大师、菩萨三尊,千手眼大悲菩萨一尊,千手缽文殊菩萨一尊。 大德九年(1305年)十一月四日,阿尼哥等奉皇后懿旨,塑千手眼佛,铸造阿弥陀等五佛,各带光焰莲花座。塑造千手眼大悲菩萨及左右菩萨。 ①以上所举是由元中央直接管辖经营的塑绘活动。各地方此类活动也很频繁。如至元九年(1272年)秋,绛州重修夫子庙, 完正殿,壮台门,创两序。凡就屋五十余楹,屋栋轩翥,墀陛整削、松楠有舄,硕硕其庭,中设素王(即孔子像),以颜(回)、孟(子)十哲(即德行:颜渊、闵子虔、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配享左右,东西两■绘六十二子及大儒二十四。 ①这些记载,都出自当时人之手,有的还亲自参与其事,因之,是完全可信的。

  各地兴办书院,几乎无例外地要塑绘孔子像和其他圣人像,供学生瞻仰。

  如山东滕州邹县尼山书院,座落在邹县东六十里尼山之上, 其东临水崖有曰坤灵之洞,洞中有圣人石像,尼山祠庙中有塑绘圣贤之像。 ②此外,为三皇(伏羲、燧人、神农,或伏羲、神农、黄帝)立庙塑像;为先世大儒如王安石、朱熹、邵雍、程颐、程颢等立祠塑像;为先贤如伯夷、叔齐立庙塑像;为名山(如泰山)之神立庙塑像;为前代名臣立祠塑像;为当代名臣立祠塑像;为地方官政绩卓著者立祠塑像等等,屡见不鲜。

  8。著名雕刻家:阿尼哥和刘元阿尼哥(1243- 1306年),尼泊罗国(今尼泊尔)人,元代喇嘛教艺术的先驱者,幼名八鲁布。《元史?方伎传》说他 善画塑及铸金为像。 中统元年(1260年)尼泊罗国王命他率领民工80人来吐蕃(今西藏)造黄金浮图(塔)并由他监修,时年仅17岁。1261年浮图造成,阿尼哥请求回国。

  帝师八思巴念其聪敏,便将他留下, 乃祝发受俱为弟子 ,并偕其入京朝见元世祖,从此便得到朝廷重用,任元朝诸色匠人总管。凡朝廷中土木塑绘、铸造等事,均由他负责管理。他在元朝供职10多年,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艺术作品,同时培养了一批美术人才。阿尼哥有六个儿子,其中阿僧哥官至大司徒,阿述腊官至诸色匠人总管府达鲁花赤。门徒中较为出名的有搠思哥、斡节儿、八哈失、八儿卜、朵儿只等。汉人刘元是他的最出色的门徒。

  刘元,字秉元,蓟县宝坻人。活跃在13世纪后期。初为道士,后从阿尼哥学艺,青出于蓝。以他那高超的技艺,蜚声朝野。 至元中,凡两都名刹,塑土、范金、抟换为佛像,出元手者,神思妙合,天下称之。 ①刘元作为宫廷御用艺术家,受到元世祖、元仁宗的特别器重和礼遇,也受到种种限制。

  仁宗尝勅元非有旨不许为人造他神像。 ②后官至昭文馆大学士、正奉大夫、秘书卿,皇帝赐两名宫女给刘元为妻。

  刘元画塑兼能,特长塑作,而且于梵式佛像、汉式佛像均精。文献记载,刘元生平所作雕像以道教形象居多。其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个性鲜明,生动感人,闻名遐迩。受到当时和后代广大群众的称道和热爱。大部东岳庙快落成时,长春宫都提点冯道颐请刘元去塑像,因皇帝早已有旨,非经特许不准刘元私自为他人造神像,刘元左右为难。为了达到为长春宫塑像的目的,他就装作神灵附体,三天不省人事,说胡话,非要去东岳庙,为使他康复,皇帝只得恩准。刘元去东岳庙之后,病情果然好转。同时,刘元要他的门徒和孩子向朝廷上奏章,一方面报告刘元的病情,一方面说明他要去东岳庙塑像的愿望,终于得到首肯。东岳庙主尊作仁圣帝像,气宇轩昂,有帝王风度。

  但当塑造侍臣像时,感到无从下手,便去翻阅宫廷收藏的 秘书图画 ,当他看到唐魏征的画像时,立即有了主意,赶到庙里,一口气便塑好了仁圣帝身旁的侍臣形象,非常成功。足见刘元对待艺术创作的严肃认真,可惜他的作品没有留传下来。北京至今尚有刘元塑胡同,说明刘元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①   《元代画塑记》。

  ①   《秋涧先生大全集》卷五十二。

  ②   《道园学古录》卷三十六,《尼山书院论》。

  ①   《元史?刘元传》。

  ②   《元史?方伎传》。

 
 
 
前五篇文章

札熙寺洲志

陆伯龙画观音

刘碑寺造像碑研究

丽江壁画精品南无孔雀明王大佛母海会图

历史深处的玉树故事

 

后五篇文章

元朝习俗史之宗教信仰习俗

元朝艺术史之元代艺术概述

元朝宗教史之元代佛教

元朝西藏金铜造像分类以及风格

元代蒙古族度母雕像与千手画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