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第十卷-圆瑛大师(五)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非檀那,非尸罗,非毗梨耶、非羼提、非禅那、非般刺若、非波罗密多。

  此非菩萨法。他经所说檀波罗密等,乃理行因果并举,此文稍异。依孤山曰:‘非檀那等,先非能趋行;非波罗多者,总非所趋理也。’此文全用梵语,前六即六度,后一即到彼岸。檀那此云布施,布施有三:一曰资生施,即以财物布施,资养生命;二曰法施,即以佛法布施,令续慧命;三曰无畏施,即以无畏力,布施于众生,令离怖畏。尸罗此云持戒,持戒亦三:一曰摄律仪戒,无恶不断也;二曰摄善法戒,无善不修也。三曰饶益有情戒,无众生不度也。此大乘戒,不独制身口,而能摄心也。毗梨耶此云精进,精勤不懈曰精,进趋不退曰进。乃普对诸度万行,悉皆勇往直前也。

  羼提此云忍辱。辱者侮辱,或骂詈,或排斥,或殴打,或残害。一切逆境,皆谓之辱;忍者忍受,能含忍顺受。忍之一事,颇不容易,略说其相有六:一曰力忍,凡辱境之来,忍而不较。退一步,让三分,由他、任他;二曰反忍,凡遇人加辱,不责人而反责己,总由过去辱他,故今辱我,作还报想,并不尤人;三曰忘忍,雅量宽洪,虽然受辱,毫不介意,处辱如无,此三尚未得理,谓之事忍。理忍亦三:一曰观忍,凡辱境当前,以智观察,我身本不有,人相复何存,人我双亡,辱境安在;二曰喜忍,逢人加辱,心生欢喜,以其能成就我之忍力,如力士逢人试力而喜也;三曰慈忍,对于加辱之人,怜彼愚痴,无有智慧,不知礼义,不明因果,竟起慈心,发愿度脱也。如释迦本师,为歌利王,割截身体,不生嗔恨,发愿成佛先度是也。

  禅那此云静虑,此虑非思虑,即正思惟。初修静即是止,虑即是观;修成静即是定,虑即是慧。或称禅定,有世间禅,出世间禅,出世上上禅。世间禅:凡夫四禅四空定,外道无心定;出世间禅:小乘禅,大乘禅;出世上上禅:即十方诸佛,得成菩提之定,名大佛顶首楞严王是也。 般刺若此云智慧,有文字般若,即一切经典,能诠义理,可以开人智慧,而世间文字,不足称焉;有观照般若,即起智观照,三空妙理;有实相般若,即本经,十番所显之妙净明心,四科七大所会之如来藏性,平等一如,真实之相。菩萨观照功深,所得契合真理之智,是为般若妙智。上六是趣果之行,属因。

  波罗密多此云到彼岸,是所趣之理属果。此岸是生死,彼岸是涅槃。涅槃,即佛所证不生灭之果,实教菩萨,得以分证,若权教菩萨,所修诸行,但称六度,不称六波罗密,以所修不能离相,未得三轮体空,不到涅槃彼岸。此六波罗密,以般若为先导,必由般若,方能离相,方到彼岸也。此亦属净缘起,而本来心,不假修证,故皆非之。据此,如来藏非菩萨法矣。

  如是乃至,非怛闼阿竭,非阿罗诃,非三耶三菩,非大涅槃,非常、非乐、非我、非净。

  此非如来法。如是指上所修,六波罗密行,乃能从因至果。非有超略,显前菩萨法,即如来之因也。非怛闼阿竭三句,非能证佛也;非大涅槃三句,非所证法也。怛闼阿竭:此云如来,有法、报、应三身,解见在前。阿罗诃:此云应供,能应九法界众生之供。三耶三菩:此云正遍知,正知,知心包万法,遍知,知万法唯心;又正知是实智照理,遍知是权智照事。此三即诸佛十号前三号。大涅槃:即佛所证大寂灭海,此云不生灭,二死永亡故;又云圆寂,真无不圆,妄无不寂也。此为佛果之总,下二句,即涅槃所具四德为别。

  《正脉》云:常者,非惟二死永亡,无诸生灭,亦且世相常住,究竟坚固也;乐者,非惟远离诸生死苦,亦且得不思议解脱,受用无量法乐也;我者,非惟证真法身,犹若虚空,亦且山河大地,全露遮那也;净者,非惟妙净理体,无诸染著,亦且清净遍周,无染非净也。此文似但非涅槃断果,实亦非菩提智果,正遍知,即三菩提,权、实二智也。 佛,为极果圣人,菩提涅槃是究竟果法,何亦俱非耶?《金刚经》所云:‘言佛法者,即非佛法。’又《圆觉经》云:‘妙圆觉心,本无菩提,及与涅槃,亦无成佛,及不成佛。’此本来心,与妙圆觉心,无二无别,故佛法亦俱非也。据此则如来藏,又非佛法矣。 统上则十界俱非,非六凡法界者,以明空如来藏,非染法之所能染;又非四圣法界者,以明空如来藏,亦非净法之所能净;是谓弥满清净,中不容他,如实空义也。初圆彰空藏一切皆非竟。

  巳二 彰不空藏一切皆即

  以是俱非,世出世故,即如来藏,元明心妙。

  上二句承上起下。世即六凡,出世即四圣。俱非者:以空如来藏,湛寂之体,清净本然,不立一法,方能成不空如来藏;俱即一切法之用,如摩尼珠,体非青、黄、赤、白,故能随缘现色,此蹑空藏,为不空藏之由。 即如来藏,元明心妙:此举藏心,正由本妙寂体,遍非诸法,故能起元明照用,普即诸法也。元明:即本明照用,如摩尼珠,光涵照用。而曰心妙者:正显用乃体含,仍非滞有之用,是即妙之明,即寂之照也。

  即心、即空、即地、即水、即风、即火,即眼、即耳、鼻、舌、身、意,即色、即声、香、味、触、法,即眼识界,如是乃至,即意识界。

  此下即十界。非但即于四圣,而且即于六凡;染净俱该,圣凡平等,七大十八界,皆即藏心;故二十五圣依之而修,各各皆证圆通,即证入如来藏心也。一切法相,皆同空藏,惟改非为即而已,此即世间法矣。

  即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即老、即死,即老死尽。

  此即缘觉法。

  即苦、即集、即灭、即道、即智、即得,

  此即声闻法。

  即檀那、即尸罗、即毗梨耶、即羼提、即禅那、即般剌若、即波罗密多。

  此即菩萨法。

  如是乃至,即怛闼阿竭、即阿罗诃、三耶三菩、即大涅槃、即常、即乐、即我、即净。

  此即如来法。以上十法界,不出一真法界,十界诸法,惟依藏心之体为体。离此心,而无片事可得,是谓尘尘混入,法法圆通,一真不动,应用无限,如摩尼珠,普现一切色,如实不空义也。二彰不空藏一切皆即竟。

  巳三 彰空不空即非圆融

  以是俱即,世出世故,即如来藏,妙明心元。

  上二句承上起下。以因也,是指不空如来藏,圆照之用,随缘普现,不舍一法,俱即世出世间,圣凡十界故;并蹑上科,空如来藏,为空不空藏之由。即如来藏,妙明心元,此举藏心,妙明心元,乃蹑前二藏。空藏曰本妙,重一妙字;不空藏曰元明,重一明字;此合之而为本妙本明,以此明妙,乃自心本具,故曰心元。元即本也,体用双彰,寂照不二,正显圆融中道,双遮双照。如摩尼珠,若言其有,一道清净,忏尘不立;若言其空,众相分明,遇缘普现。正所谓,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不碍真空,即妙而明,即明而妙,是为本来心也。

  离即、离非,是即、非即

  此即中道,第一义谛,胜义中真胜义性,亦即一乘寂灭场地。上句离不空藏,即一切法,是离有;离空藏,非一切法,是离空;乃双遮空有二

  边,以显一心之体,不滞于空有也。下句是即非即,是字,双贯即与非即解,其义自明。是即十界,照不空藏,是照有;是非即十界,照空藏,是照空;乃双照空有二边,以显一心之用,互融于空有也。此经从阿难舍妄求真,求佛发妙明心,即显发此三藏一心也。佛始从眼根指出,十番极显其真,二见略剖其妄,复自根中,推而广之,普会四科,遍融七大。阿难大众,各各自知,心遍十方,常住不灭;此悟次第空藏,已成顿意,而圆意犹未彰也。 复由满慈,问三种生续之因,如来与答,性觉必明,以为其咎,以致世界、众生、业果,生续不断,显次第不空藏;斯则体用已备,圆意已露,犹未具彰也。 复答满慈,五大圆融之难,以示性相二无碍理,且释有碍之疑,至于则性之相,无量不思议妙用,即相之性,混融不思议妙体,尚未极显也。 迨依迷悟心,对辨二种缘起,依本来心,圆彰三种藏性,显理显到此处,可谓彻法流之底,穷性海之源,显之极矣。

 
 
 
前五篇文章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第十卷-圆瑛大师(四)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第十卷-圆瑛大师(三)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第十卷-圆瑛大师(二)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第十卷-圆瑛大师(一)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第九卷-圆瑛大师(八)

 

后五篇文章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第十卷-圆瑛大师(六)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第十卷-圆瑛大师(七)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第十一卷-圆瑛大师(一)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第十一卷-圆瑛大师(二)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第十一卷-圆瑛大师(三)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