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第十卷-圆瑛大师(七)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敢问如来:一切众生,何因有妄,自蔽妙明,受此沦溺?

  此正索妄因,承上宝觉真心,生佛无二。敢问如来,十方一切众生,何因有此无始妄想,自蔽妙净圆明,三如来藏之真心,受此久在轮回之沦溺,竟与如来本来无二者,歧而为二耶?初满慈索妄因而拟进修竟。

  寅二 如来喻无因而示顿歇 分四 卯初 喻明无因 二 以法合喻 三 示令顿歇四 结喻非失 今初

  佛告富楼那:汝虽除疑,余惑未尽,吾以世间,现前诸事,今复问汝:

  汝虽除疑者:以满慈一疑万法生续之因,闻说不空藏,从真起妄,随染所成,其疑已除;二疑五大圆融之故,闻说空不空藏,譬如太虚空,体非群相,而不拒彼诸相发挥,虚空为明暗所依,不为明暗所变,观相元妄,不倾夺,则诸碍何成?观性元真,能合融,则万用齐妙!其疑亦除。复知自己与佛,宝觉真心,无二圆满,则大疑已除。余惑未尽者:尚余妄因之惑未尽,不达妄元无因,故欲强索,而拟奋修以断也。佛欲拔其疑根,特引事为喻,令得即喻知法,故曰:吾以世间现前诸事之中,乃举一事,今复问汝:

  汝岂不闻?室罗城中,演若达多,忽于晨朝,以镜照面,爱镜中头,眉目可见;嗔责已头,不见面目,以为魑魅,无状,狂走。于意云何?此人何因,无故狂走?富楼那言:是人心狂,更无他故。

  此举喻辨定。故问之曰:汝岂不闻,室罗城中,有此一人,名演若达多,译云祠接,父母祷神祠而生,故以名焉。忽于晨朝,以镜照面,爱镜中头,眉目可见,反嗔自己之头,为何不见面目,以为是魑魅是山泽之鬼,无状狂走。所引此事,但取此句为喻。以狂走喻无明,最初一念妄动,无故喻无明无因,故问满慈,在汝之意云何?此人何因,无故狂走?答曰:是人心狂,乃是自心无故发狂,更无其他事故。无状无故,即是无因,佛欲其自审自悟,即喻知法也。

  卯二 以法合喻

  佛言:妙觉明圆,本圆明妙,既称为妄,云何有因?若有所因,云何名妄?

  此以无明无因,合喻中无状狂走,故上解云:但取此句为喻,以法中并无他义,不必勉强配合。此段直标无因,前二句举所依真。妄依真起,真虽为妄所依,真本不生妄。 妙觉圆明,本圆明妙者:觉即宝觉真心,具足妙明圆三义,亦即一心三藏。妙为寂体,不立一法,属空藏;明为照用,遍现诸法,属不空藏;圆为体用双彰,寂照互具,圆融无碍,属空不空藏。此三藏是本来心,故三义皆本然,曰本圆、本明、本妙,不假修为,本来无妄。 既称为妄四句,既称名也为妄,自然非实,云何有因?若有所因,自然有体,云何名妄?

  自诸妄想,展转相因,从迷积迷,以历尘劫,虽佛发明。犹不能返。

  此明妄因无始不可说。自诸妄想:即指无始妄想,妄上加妄,展转相依,三细四粗,后后依于前前;因即依也。惟无始妄想则无因,从迷积迷,上一迷字,即无始无明,迷上加迷,重重相续;下迷字,亦三细四粗。此中有义当辨:无始无明,与无始妄想,是一是二?当知无始无明,为最初痴相即不觉迷也;无始妄想,为最初动相,非一非二。真心如海水,无明如风,妄想如水之动相。水本不动,因风而动,风相水相,不相舍离;无明不觉,不离本觉,风动水动,相形而显。水之动,因风而来;风之动,因水而见;故风动即水动,水动即风动;无明妄想,非一非二也。凡迷真处,即是无明,凡执似处,即是妄想。论云:‘不觉故心动。’不觉,是无始无明,心动,是无始妄想,同在一时,二者俱无初相可得,谓之无始。 以历尘劫者:正由妄想无明之惑,起业受报,故有六粗后二,由因感果,生死不休,经历微尘劫数。虽佛种种发明,生死长缚,由于三贪,业果相续,起自无明,无明乃由性觉必明,妄欲加明于觉体,以致从迷积迷。诸妄所因,因于无明,佛不能返推无明之因。何以故?以无明无因,故不可说。

  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识迷无因,妄无所依,尚无有生,欲何为灭?得菩提者,如寤时人,说梦中事,心纵精明,欲何因缘,取梦中物?

  此明妄体无生不可取。首句指法之词,谓如是迷因。因迷自有句,不可作因迷生迷解;迷不生迷,云何可说因迷自有?当连上句,谓如是妄因,正因迷惑,不了无因之故,常自成有,非是实有,但似有而已。如前文所云:昔本无迷,似有迷觉,昔日虽在迷之时,本来无迷可得,不过相似有一种,迷情妄觉也。识迷无因,妄无所依四句,若识得迷本无生因,则妄因本无,妄体亦空,故无所依,尚无有生妄之因可得,欲将何者,以为灭乎?此言众生在迷,迷本不生,诸佛修证,迷亦无灭,以妄体本空故也。

  得菩提者:指诸佛已得无上菩提果者,长夜梦破,如醒梦寤时之人,说梦中事,其心纵然精明,能说梦中种种境界事物,欲将何者因缘,取梦中物以示人?以梦境本空,本无所有故。佛亦如是,五住梦破,如寤时人,三智具足。如心精明,为众生说无明妄想,如醒人说梦,说虽能说,欲何因缘,取妄体以示人耶?

  况复无因,本无所有,如彼城中演若达多,岂有因缘,自怖头走?忽然狂歇,头非外得,纵未歇狂,亦何遗失?

  况字取上梦喻。梦中之物,尚不能取,况复妄想本来无因,妄体本无所有;上句妄因本空,次句妄体亦空,欲索其因,岂可得乎? 如彼城中,演若达多,岂有因缘,自怖头走,此以无因,自生怖畏。失头狂走,合妄因本空。忽然狂歇,知头宛在,并非从外所得,纵使未曾歇狂,正在狂走觅头之时,其头亦何尝有所遗失耶?合妄体亦空,以头喻真,以狂喻妄。交光法师云:设使其头真有得失,不名为狂;以喻法中,妙觉真有得失,不名为妄。今乃歇非外得,未歇无失,以喻法中,悟非外得,迷非真失,可见妄体,本来无有也。

  富楼那!妄性如是,因何为在?

  此明无明妄想之体性,本来如是,尚不可得,而欲更索其因,岂可得哉?故曰:‘因何为在?’

  卯三 示令顿歇

  汝但不随分别,世间、业果、众生,三种相续,三缘断故,三因不生。

  满慈位登四果,我执虽破,法执犹存,执诸法心外实有,不了万法唯心,故前有万法生续,五大圆融二疑。佛为一一解答,皆由最初,一念无明为咎,故求索妄因,拟欲奋修以断之。佛复答以妄因本空,妄体亦空,何必苦求修断耶?乃告之曰:汝但不随分别即足矣!

  不随分别,即修楞严大定,下手工夫。此分别,即能分别之妄心,乃属遍计执性。下世间等即所分别之妄境,乃属依他起性。依无明根本妄法,而得建立。依他如幻,其体本空,非但能依法空,即所依之无明,根本亦空,故但不随妄境,而起分别妄心,即是空诸遍计,摄心亡尘工夫,三种能缘之心既断,则现行不熏,而能生三种相续之因,亦复不生,则种子不发矣!如树倒根断,更不复生也。又如世间谷、麦、豆,三种种子为因,必假水、土为缘,方能发生,今三缘断故,如无水土,虽有种子,亦无能生。故曰三缘断故,三因不生。

  则汝心中,演若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胜净明心,本周法界,不从人得,何藉劬劳,肯綮修证。

  前以演若达多,怖头狂走,喻无始无明。无明为一切妄法之因,既已三缘断故,三因不生,因缘俱绝,则汝心中,根本无明,狂性自歇息也。《正脉》云:歇字双含伏、断二意。若约伏意,则十信满心,圆伏无明;若约断意,则等觉后心,永断无明也。歇即菩提四句,明妄灭真露,无证而证,得无所得。 歇即菩提:观即字,则妄心息灭之时,即真心显露之时,如云散月明,本觉出缠,三智圆觉,胜净明心,即菩提果觉之体,殊胜无比,清净无染,光明遍照,本周法界;此心迷时非失似失,证时无得为得,乃是自己本有家珍,不从他得也。

  此所得胜净明心,亦含发心、究竟二义,对前圆伏、圆断而言。圆伏无明,位在十信,破一品无明,证一分三德,登初发心住,是为发心菩提;圆断无明,位在等觉后心,破四十二品无明尽,证妙觉极果,是为究竟菩提。 若约大心凡夫,具顿根者,虽在观行位中,圆伏五住,亲见菩提胜净明心,与初心、究竟二位所证,无二无别。祖云:‘但离妄缘,即如如佛。’即狂心顿歇,歇即菩提。但由歇而始显,非由歇而始生,乃为本具之天真也。

  何藉劬劳,肯綮修证者:此结责奋修之意,真心既属本有,无明又属本空,则无妄可断,无真可得,何籍劬劳,肯綮修证。肯綮出庄子《养生篇》。吴兴曰:骨间肉曰肯,筋肉结处曰綮。肯綮修证,即劳筋苦骨,勤勇修行之义。佛意但能达妄本空,妄空真显,何必求索妄因,劬劳修断,而冀证入耶?此段文乃是顿教法门,直指向上一著,无修无证,须善体会,不可错解。每有狂慧之徒,但执菩提本具,即心即佛,拨无修证,则将醍醐变作砒霜矣!当知佛本是而须修,惑元空而须断,修证即不无,染污即不得,无修而修,修即无修,无断而断,断即无断,方合本经了义修证。不随分别,即无修之修;狂性自歇,即无断而断;胜净明心,本周法界,即无证而证矣。

  卯四 结喻非失

  譬如有人:于自衣中,系如意珠,不自觉知,穷露他方,乞食驰走,虽实贫穷,珠不曾失。

  人喻凡夫、小乘;衣喻本末无明,即上文三缘分别,三因细念,及狂性无明;如意珠喻菩提胜净明心。不自觉知者:真心被粗、细烦恼,重重盖覆,迷不自知,非失似失。穷露他方:喻化城三界,穷者贫穷,无有法财,指二乘沉滞化城,不发自在妙用;露者暴露,无所栖藏,指凡夫沉溺三界,不得安身立命处。乞食驰走:乞有漏无漏之小益,虽实贫穷,珠不曾失,喻虽不发遍周法界之妙用,而菩提真心,不曾丧失。上四句,喻真虽本有而不觉,下四句喻真虽在迷而不失。

  忽有智者,指示其珠,所愿从心,致大饶富。方悟神珠,非从外得。

  智者,喻佛,示珠喻佛说教指示真心。若能顿悟本心,称体起用,致大饶富,喻胜净明心,本周法界。方悟神珠,非从外得者:喻真虽已悟而无得,合喻中珠虽贫穷不曾失;既无失故无得,合法中不从人得。 此示令顿歇之科,正圆顿教中,知真本有,达妄本空。但要歇狂无劳肯綮,即是无修之修,与耳根圆通,了义修证之法,歇狂之意全同。反闻自性,背尘合觉,即是不随分别世间,三缘顿断也。次第解除六结,自粗向细,由浅及深,尽闻不住,空觉极圆,生灭既灭,直至寂灭现前,即是三因不生,心中达多,狂性自歇,胜净明心,本周法界,称体作用,得大自在,合喻中衣里之珠宛在,所愿从心,致大饶富,同观音获二胜,而发三用也。

  若约满慈,一类无学之机,虽破我执,未断法执,亦须从歇狂入手。先破法执分别,不随世间、业果、众生,三缘断起,则法执俱生,三因方得不生,心中达多,狂性自歇矣!不随二字,即歇狂之功,如来说修文中,弃生灭,守真常,亦此义也。本科子二说空不空,以示圆融之故竟。并上不空藏,癸初正答满慈竟。

  楞严经讲义第十卷终

 
 
 
前五篇文章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第十卷-圆瑛大师(六)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第十卷-圆瑛大师(五)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第十卷-圆瑛大师(四)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第十卷-圆瑛大师(三)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第十卷-圆瑛大师(二)

 

后五篇文章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第十一卷-圆瑛大师(一)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第十一卷-圆瑛大师(二)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第十一卷-圆瑛大师(三)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第十一卷-圆瑛大师(四)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第十一卷-圆瑛大师(五)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