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第十卷-圆瑛大师(六)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然此一心三藏,即首楞严定,人人本具,迷不自觉,当起奢摩他,微密观照,方能圆悟。前三卷,佛为阿难大众,微妙开示,各各自知,此心遍满十方,常住不灭,得微密观照之功。此四卷,因满慈启问,佛为说三种生续之因,五大圆融之故,会归三藏,极于一心,即微密观照之功,照彻心源,一切事究竟坚固,方信首楞严,为自性天然本定,不假修成,但是了因之所了,而非生因之所生矣。初极显圆融竟。

  卯二 普责思议

  如何世间,三有众生,及出世间,声闻、缘觉,以所知心,测度音铎如来,无上菩提。用世语言,入佛知见。

  如何怪责之词。世间三有众生:三有欲有、色有、无色有,则三界也。依因感果,因果不亡,谓之曰有。世间二字,指三有之有情世间;并及超出三界,正觉世间,声闻、缘觉,即出世二乘,已觉悟我空之理者,合之为凡夫、小乘。 以所知心,测度如来,无上菩提者:以用也,用所有能知之意识妄心,欲推测筹度,如来所证无上菩提,三智圆觉之极果,此属修成。如法华云:‘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即佛所证三藏一心也。此心非识所知,非心所测,祗能以如如智,方可契合,岂可以所知之心,妄自测度哉。

  用世语言,入佛知见者:用世间因缘、自然、和合不和,及互相陵灭,不合相容诸语言,欲入佛之知见。此佛知见,非指佛所得之三智五眼,乃指众生六根中所具,三藏一心也。上无上菩提约果言,此佛知见约因说,以显三藏一心,生、佛平等。此因心,即如来密因,大开圆解,方能契入,岂可用世间语言,妄冀得入耶? 此文即谓本妙觉心三如来藏心,在本觉因中,在妙觉果上,皆不可思议,以所知心测度,用世语言求入,乃互影言之。实则此心,在因在果,均非拟议思量之所能及。古云:‘妙高顶上,从来不许商量;第二峰头,诸祖略容话会。’问:‘佛知见,明标佛字,何以约众生因位耶?’答:‘《法华经》云:‘佛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第一为开众生,佛之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足知佛之知见,乃众生本具六根中,不生灭性,即是佛知见也。’古有问善知识:‘如何是佛?’答曰:‘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曰嗅,在舌曰尝,在身曰觉,在意曰知。’是指根性,为佛知见,但举前后二根,以摄余四。众生虽然本具,皆各埋没于尘垢之中,故佛为开其本有佛之知见,使得清净也。

  第二为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为本经,佛向阿难眼根指示,不动、不变、不失、无还、乃至见见非见,此即示佛知见。第三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本经佛为阿难,始自根中指出,更为会通万法,净极一心三藏,令起奢摩他,微密观照,圆悟本有真心。第四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即本经,欲令阿难依圆解,起圆修,得圆证,直趣无上菩提。须知无上菩提,乃果中究竟佛知见;而佛知见,乃因中真性菩提也。 佛知见,今指根性,不独我佛如是,十方诸佛皆然。下文第五卷,十方诸佛,异口同音,告阿难言:‘善哉,阿难!汝今欲知,生死结根,唯汝六根,更非他物;汝复欲知,无上菩提,亦汝六根,更非他物。’此是结解,不离六根之理。阿难问佛,佛为释云:‘知见立知见,即无明本;知见无知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亦分明指根性,为佛知见,无足疑也。二普责思议竟。

  卯三 结喻推失

  譬如琴、瑟、箜、篌、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

  此举喻。琴者禁也,谓禁制邪淫,以归雅正。长三尺六寸,以象三百六十日,徽用十二,以象十二律,古止五弦,以明五音。所以帝舜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章,后文王、武王各加一弦,以合君臣之德,今之所用七弦是也。瑟者萧瑟,谓其声箫箫然而清也,弦有二十五,古诗云:‘二十五弦弹夜月’即此也。箜篌十四弦,乃师延所作,声自空出。琵琶四弦,用手前推为琵,后却为琶,取作时运指为名。此四种皆丝属之乐,喻凡夫、外道、声闻、缘觉,各有一心三藏妙体。体中具足妙用,喻乐器虽具妙音;若无妙指善弹,终不能发音,喻凡、小本有藏心,虽具妙用,若无妙智契理,妙用亦终不发矣。

  汝与众生,亦复如是。宝觉真心,各各圆满,如我按指,海印发光,汝暂举心,尘劳先起。

  此法合。首句指凡、外二乘,亦复如前所喻者是也。宝觉真心:即如来藏心,此心性觉妙明,如同摩尼宝珠,其体本妙,其用本明,体用圆融,即体即用,是谓真心。凡外二乘,各各圆满具足三如来藏心,若有妙智,必发妙用。

  如我按指,海印发光:此佛以己为例,佛有妙智,证妙心之体,称体起用,故按指之时,海印三昧,便即发光。此是有妙指,即发妙音,喻中略而未备。海印三昧,乃佛心三昧,《华严贤首品》云:‘众生形像各不同,行业音声亦无量,如是一切皆能现,海印三昧威神力。’是知定心澄湛,应物而形,犹如海水澄湛,万象皆印,故以名焉。

  佛心海印三昧发光,大用现前,照破诸妄,复本心源,证极无上菩提,照见九界众生,同具佛之知见。汝暂举心,尘劳先起者:指满慈及凡、外二乘,虽然同具藏心,含藏妙用,无有妙智,不发妙用,暂一举心,即随举一念,分别诸法,皆在心外,皆为实有,故发尘劳,有世间相。起即发也。

  由不勤求,无上觉道,爱念小乘,得少为足。

  此推究不发妙用,而发尘劳之因。由即因也,因发心之初,不发勤求无上菩提之心。梵语菩提,此翻觉道,大觉世尊,所证之佛道。但爱念小乘,易修易证,厌苦断集,慕灭修道;纵汝修成漏尽无学,具足六神通,而得一切智,但属化城伪宝,萤光小智,汝等便自得少为足,所以无妙智,不能发妙用,与琴瑟等,无妙指不能发妙音者,何以异也?初正答次问竟。

  丑二 兼释转难 分二 寅初 满慈索妄因而拟进修 二 如来拂深情而示顿歇 今初

  富楼那言:我与如来,宝觉圆明,真妙净心,无二圆满。而我昔遭无始妄想,久在轮回,今得圣乘,犹未究竟;世尊诸妄,一切圆灭,独妙真常。

  满慈闻前,万法生续,起于无明,故欲求索无明之因,而拟奋修以断之。不知诸妄尚可推究其因,惟此无明,为诸妄根本,更无所因。前于迷人,惑南为北文中,佛已与开示,此迷即无明无本,性毕竟空,满慈尚犹未了,再此询问。按满慈之意,因被佛责,由不勤求无上菩提,爱念小乘,得少为足,故今回小向大,欲索妄因,拔本塞源,以期究竟圣乘也。 富楼那言,我与如来者:是就己与佛对论,真心平等,例知诸佛众生,亦复无二。宝觉圆明,真妙净心者:即前佛云宝觉真心,此加圆明妙净,四义而已。本觉真心,喻如摩尼宝珠,故称宝觉;其体圆满清净,一尘不染,仍属空藏;其用明照洞澈,一法不遗,仍属不空藏;妙则双照空有二边,净则双遮空有二边,仍属空不空藏。此一心三藏,我与如来,无二圆满,无高无下,不增不减,生佛平等也。

  而我昔遭无始妄想,久在轮回者:此叙久迷,昔指过去时,最初从真起妄,竟遭无始妄想所误。无始妄想,即无明也。以无明曰迷,亦曰痴,若言无始无明,即最初痴相,若言无始妄想,即迷中动相。满慈小乘,但知六识,安知无始无明妄想?因闻佛答忽生文中,说性觉必明,妄为明觉,由此妄明之无明,妄觉之妄想,即根本妄想,妄上加妄,故有世界、众生、业果之忽生。久在轮回:则领上众生业果二相续之文,以是因缘,众生相续,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 今得圣乘,犹未究竟者:今生何幸,得逢如来,依法修学,而证圣乘。此即四果无学,有余涅槃,无明全在,犹未至无余涅槃,究竟果觉也。世尊诸妄,一切圆灭,独妙真常者:诸妄指妄惑,妄业、妄报,三障圆灭无余,即涅槃断果;独得妙觉真心,惑净智圆,真常不变,即菩提智果。此即与佛对论。论本,则宝觉真心,无二圆满;论迹,则有余究竟,相隔悬殊,无非无明细惑之所为障也。

 
 
 
前五篇文章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第十卷-圆瑛大师(五)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第十卷-圆瑛大师(四)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第十卷-圆瑛大师(三)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第十卷-圆瑛大师(二)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第十卷-圆瑛大师(一)

 

后五篇文章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第十卷-圆瑛大师(七)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第十一卷-圆瑛大师(一)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第十一卷-圆瑛大师(二)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第十一卷-圆瑛大师(三)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第十一卷-圆瑛大师(四)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