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修心”除烦恼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修心”除烦恼

  佛教很注重“心”的修炼。他们认为,疾病是人生必有的“生老病死”四大苦之一,疾病分为两种,一种是身病,一种是心病。其中大部分的身病都与人的心理有关,它们都可以通过修行得到治疗。因此才有“养生先养心”之说。佛经中常赞叹佛陀有三十二种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所以我们在佛教寺院中看到的佛像或菩萨像,不仅身形健硕、相貌庄严,而且神情愉悦、慈祥,这实际上反映了佛教对于健康的一种最高理念:在生理上,眼耳鼻舌身五官端正,健壮、和谐;在心理上,坚毅安祥,充满智慧。只要努力修行,就可以达到这样一种身心和谐的健康状态。

  所谓“心病”,就是心有烦恼。佛教把无尽的心病归纳为“八万四千尘劳”,而这些烦恼都是由于执著于自我而引起的。《百法明门论》中把八万四千烦恼浓缩为“贪、嗔、痴”三种“尘劳”。“贪”心贪男女和五尘境界,于他于己起贪染心;“嗔”,就是憎恨,喜爱争论是非,受其他事物的恼乱等;“痴”,就是不明事理。总的来说,要去除心病,就是要摒弃一切杂念,不要执著。

  “明朝四大高僧”之一德清,因为仰慕严宗巨匠遍融大师之名,特地前去参拜。遍融对着年轻的德清,双目紧视,终不发一言。德清自知讨了个没趣,转而又去参拜禅宗耆宿笑岩。笑岩同他打禅语,问道:“从何方来?”德清说道:“从南方来。”笑岩又问道:“还记得来时的路否?”德清机警地回答:“过后便忘了。”笑岩心里一惊,觉得此年轻人不凡。德清语中透出的潇洒,这种自在,正式禅宗“不执著”的表现。

  人的吉凶福祸,是因为人的“心”不时有各种烦恼和意念,然后会见诸言行,成为招引吉凶的基因,久而久之,便会形成习惯和性格,并影响命运。因此,“心”成为“心念——行为——习惯——性格——命运”连锁因果的根源和个体轮回的根本所在。只有摒弃一切愿望,心无所求,对周身事物采取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态度,才能彻底摆脱“烦恼”,达到“涅”的境界。

  佛教史上有一个著名的公案——“寒山问拾得”。一天,寒山问拾得:“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置?”拾得笑道:“只要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佛家就是这样“于人无争,于世无求”。只有心静如水,排除“贪、嗔、痴”带来的无尽“心病”才能够“淡泊者健,宁静者寿”。

 
 
 
前五篇文章

安祥离世为“善终”

未成佛道,先结善缘

何谓三不坚、三心和三福?

如何做好出家人?

净土宗是什么?

 

后五篇文章

学佛做人贵在真诚

做课时为什么要唱诵?

忏悔的两种功能

因缘与一厢情愿的异同?

念佛法门如何验证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