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索达吉堪布:前行广释 第一百二十六节课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索达吉堪布:前行广释 第一百二十六节课

 

  思考题

  475、在顶礼句中,华智仁波切是怎样赞叹自己的上师的?

  476、对于“视师如佛”,你是怎么理解的?你做得怎么样?试着经常用教证来调整自己的心态,生起并增上这种信心。

  477、为什么上师瑜伽是最深的修法?请用教证说明。

  478、在修持上,试着为自己规定念上师瑜伽的次数,并尝试观想一切都是上师的幻变与游舞。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大圆满前行》中,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因果不虚、解脱利益、依止上师,这些共同加行已经讲完了;不共加行中,皈依、发心、修金刚萨埵、积累资粮也讲完了。从今天开始,讲上师瑜伽。

  五、上师瑜伽

  首先,是华智仁波切对上师的顶礼句:

  首先依止胜师如教行,中间百般苦行而实修,

  最后密意无二得师传,无等上师足下我敬礼。

  华智仁波切的上师如来芽尊者,首先观察、依止极为殊胜之上师,并依教而行;在中间依止上师的过程中,又百般苦行,一一实修上师所传的法要;到了最后,自己的心识与上师的智慧成为无二无别,尽得上师的密意与传承。就是在这样的无等上师足下,作者恭敬顶礼。

  ◎ 与作者一样顶礼上师

  在座各位中,很多人也有好的缘分,自己依止的上师,也是真正的善知识。这些善知识,就像如来芽尊者一样,在依止上师时,也是依教奉行、百般苦行、尽得密意,不愧为上师的亲传上座弟子。能依止到这样的善知识,当然是自己的福分。福分浅的人,也许是不同因缘所致,他依止的上师,不一定有前辈上师们的依师历程,最多只能说“依止过”而已。

  说到这里,有些话我不得不说:在依止上师方面,现在的汉地有点乱!微博上我也讲过了。有些“上师”别有用心,打着“某某佛菩萨转世”的旗号,谋取私利;而有些佛教徒也很迷茫,容易生“信心”,所以盲目依止,最终导致了违越教规、教义的不良后果,而这也是二者共同的过失。

  因此,在依止方面,一定要像“依止上师”章节中所讲的,首先是认真观察,之后是如理依止。所谓如理依止,就是在依止以后,至少不再寻找上师的过失了。

  那现在,我们也应该像华智仁波切一样,在所有的传承上师足下,满怀信心,恭敬顶礼。

  丙五(自相续中生起证悟智慧之究竟方便——上师瑜伽)分三:一、上师瑜伽之重要性;二、上师瑜伽实修法;三、传承上师简历。

  丁一、上师瑜伽之重要性:

  不管你修什么法,只要是正法,由修上师瑜伽的加持,便能以强迫方式,令你的相续中生起真实的出世间智慧。

  ◎ 要寻找真正的善知识

  当然,你首先必须寻找一位具足一切法相的真正善知识,这在你学佛修法的历程中,是最重要的一环。

  善财童子依止善知识的故事,可以说人人皆知,他最初在文殊菩萨面前发起菩提心,那时虽已通达许多内外法门,但在修持上还需要指点。所以,尽管是利根,文殊菩萨还是让他参访、依止善知识。于是他一路南行,相继依止了五十三位上师。

  这些上师都是具相上师,我们要依止的话,也应该依止这样的上师。当然,上师所应具的法相,其界定标准是很严格的。如果你认为,这位上师很好看、很可爱、很慈祥,所以是真上师,其实这是不对的,因为这些都不是法相;如果你是凭感觉,“我觉得这个上师跟我好有缘”,这样凭着“有缘”、“无缘”的分别念,也不能判定;或者,你根据别人的介绍、上师的自我介绍,就认定他是真正的上师,这也不见得合理。

  你应该观察:这位上师来自哪里?他曾经依止过哪些上师?他是否具有经论中所讲的上师的法相……

  可见,要找一位具相善知识,也并非易事。不过,这种谨慎的态度是值得的。就算你要找个生意上的合作伙伴,他的实力如何、人际关系如何,也都要考察,不可能路上随便抓一个就是,就跟他合作,创办什么什么项目。世间的普通合作尚且如此,更何况出世间的师徒因缘,怎么能不慎重呢?

  因此,在寻找善知识方面,一定要用智慧观察,不能太愚笨。

  ◎ 视师如佛

  在找到具相善知识以后,你应该依教奉行,对上师生起真佛之想,诚心诚意祈祷上师,这一点十分重要。

  不过,对某些人而言,要视某些上师为佛,好像也很难:“我对这个上师,实在生不起‘佛陀想’。不说‘佛陀想’,就连‘菩萨想’也不行。上师的言行,我现在越来越不理解了,越来越觉得他有问题,您一定要多加持我,不然我马上要生邪见了……”

  实际上,这就是先前不观察的结果。如果你观察过,也决定依止他了,那无论如何,都应该这样观想。也就是说,依止以后,要视师如佛,将上师作真佛想。

  有人认为,“视师如佛”是藏传佛教独有的修法,汉传佛教里没有。其实不是,汉传佛教里也有。如《金刚顶经》 云:“恭敬阿阇黎,等同一切佛,所有言教诲,皆当尽奉行。”经文指出,真正的阿阇黎,与一切佛陀无二无别。而这个道理,《华严经》里更是处处提及。因此,不能认为这只是藏传佛教的教义。

  当然,藏传佛教确实让这种教义成为了传统。像我个人的话,从有缘依止法王如意宝那天起,直到今天为止,从未想过上师是凡夫。不过常常会有的感觉是,上师的密意我确实不懂,这是常有的现象。但在所有的时候,我对上师只有一种理解:上师与佛陀无二无别。

  与佛无别的大成就者,他的行为,一般人无法企及;而他的威德,也不是来自于自我标榜。但有些上师常对弟子施压:“你怎么能这样对我?我就是佛!你不能对我生邪见,否则你破誓言!”

  但佛的话,可能也不必这么说。释迦牟尼佛不会为了维护自我,去对弟子们说:“你们一定要恭敬我,否则你们会堕落……”

  ● 视上师为凡夫不得加持

  不过,从修行人自身的利益来讲,将上师视作凡夫,的确是得不到加持的。

  以前,仲敦巴尊者请问阿底峡尊者:“藏地有好多人在修行,但并没有获得殊胜成就,原因是什么呢?”

  尊者说:“大乘功德的成就,完全依赖于上师才能生起,你们藏地的人把上师看作凡夫,这样怎么能得到加持?怎么能获得殊胜成就呢?”

  从这些历史来看,藏地修行人最初也不太懂如何依止,对上师的信心、恭敬心都不足。但因为阿底峡尊者等众多大善知识的教化,在密法的修持传统中,弟子对上师开始有了信心和恭敬,甚至“视师如佛”也成了最基本的依止标准。直到今天都是如此。

  相对而言,汉地现在的修行人,应该说还是缺乏这种意识。一个佛教徒,他对自己的皈依师表面上是有些恭敬,但如果让他将师父当作佛,或者至少是出世间的大成就者,那可能谁都生不起这种信心。

  这边也常有道友说:“我的师父病了,没有我的话,肯定照顾不了自己。您可不可以准我个假,让我回去照顾师父。师父太可怜了!这两天我一直在对他生悲心。”

  如果你的上师真是佛,那也不需要你对他生悲心。要知道,上师生病或圆寂,不过是示现而已,是对我们凡夫开示无常或生老病死之苦的道理。

  因此,在依止上师方面,“视师如佛”是非常重要的修行。

  ◎ 如理依止善知识

  如果真能视师如佛,那不仅能得加持,就连证悟也能获得,如经中说:“胜义谛是依靠信心而证悟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如理依止上师善知识。

  ● 依止 闻法 报恩

  阿底峡尊者曾说:“诸位法友,在没有获得菩提之前需要依止上师,因此要依止殊胜善知识;在没有证悟实相之前需要闻法,因此要谛听上师的教授;一切安乐均是上师的加持,因此要报答上师的恩德。”

  尊者的这段话非常重要。首先,一个修行人在成佛之前,都应该依止善知识。所谓“善知识”,不一定非是个有名气的大上师,也不必分别民族或地位,只要能为你传讲四句以上的佛法,就是你的善知识。

  而在未证悟实相之前,你还应该听闻佛法。听闻佛法,可以说这是学院最重要的传统,一天听几堂课是正常的,哪天不闻法,反而会觉得空落落,觉得日子过得没意义。但城里的人正好相反,他们一闻法就苦恼,一天一堂课都成了压力,想方设法推脱:身体不好、心情不好,家庭、工作、琐事……其实,如果你了解闻法的重要性,就会去推别的事情,而不是佛法。

  你们看看《华严经》,三地菩萨是何等渴求佛法,又是如何依止善知识。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因为他们知道依止与闻法的利益。如果我们也知道的话,就应该发愿:在有生之年,乃至生生世世中,依止善知识,精进闻法。

  能这样做,相信你一定能获得世出世间、暂时究竟的一切安乐。而这些,也都是来自上师的加持。所以,要时时感恩上师,想着报答上师的恩德。

  ● 上师是一切成就之作者

  噶当派的喀喇共穹格西说:“必须认识到,上师是世间、出世间一切成就的作者。”

  我们一般认为,出世间的修行靠上师,但实际上,即使是世间法,离开向上引导你的善知识,恐怕除了造业以外,也很难圆满。所以,世出世间的一切成就,都要靠上师。如省庵大师云:“若无世间师长,则不知礼义;若无出世师长,则不解佛法。”世间的礼义,要由善知识传授;出世间的佛法,更要经由上师讲解才能悟入。

  读过《六祖坛经》的都知道,永嘉大师看《维摩诘经》开悟以后,还要六祖来印证。所以,即使是出世间的开悟,离开世间师承的话,也不圆满。

  当时,永嘉大师开悟以后遇到玄策,一席深谈之下,玄策问:“请问仁者,你的上师是谁?”

  大师说:“我听闻方等经论时,都有师承,但我是在后来读《维摩诘经》时,自己开悟的,不过还没有人为我印证。”

  玄策说:“无师自悟,是天然外道。”

  大师说:“愿仁者为我印证。”

  玄策说:“我的话份量不够。曹溪有一位六祖大师,四方求法者云集,你要去的话,我和你一起。”

  于是,永嘉大师与玄策同去参拜六祖。经过一番对话以后,六祖为其印证,并让他留住一宿,从此人称“一宿觉”。后来永嘉大师著有《证道歌》,盛行于世。

  可见,汉传佛教历来也都重视师承,这种师承,并非像某些学者所说的那样,是多余的事情。有些人天真地认为,自己多看书、多研究就能开悟,其实这是不现实的。要知道,在证悟方面,来自传承的加持始终是决定性的因素。

  也正因为如此,依止上师的传统在藏传佛教中一直倍受重视,而且已成为这一教法的不共特点。

  ● 不敬上师则无所收益

  喀喇共穹格西又说:“即使精通三藏,但如果不恭敬上师,对上师没有诚信及感恩戴德之心,也不会有所收益。”

  《水木格言》中也说:“不敬上师之人,纵通百论无义,水中枯树百年,不会生出绿叶。”意思是,枯木即使沉落水中百年,也绝不会生出绿叶,同样,心存傲慢、不敬上师的人,即使精通百部论典,也毫无实义。有些人就是这样,学了点知识就远走高飞,对有过法恩的上师也不屑一顾,其实这种人是得不到真学问的。

  不过在末法时代,这种现象太多了:求法时心很迫切:“您老人家与真佛无别……”但一旦有了成功,稍微有点财富和眷属时,连一句“我曾在某某法师面前得过什么传承”,都说不出口了。这种人心高气傲,不懂饮水思源,恐怕很难有大出息。但可惜的是,藏地、汉地都有很多。

  年轻的汉僧,因为年轻,有些增上的机缘和趋势,也不难理解。比如,一个人曾在某个班里闻思,几年以后成了辅导员,慢慢地又成了法师,成了法师以后,也许眷属的数量也超过以前的法师了。那时候,我会跟他们说:“对于有过法恩的上师,不要觉得你已经超过他了,不要心存傲慢,不要不恭敬,否则,你的行为本身就说明你不懂佛法。在这方面,以后一定要注意。”

  当然,我本人也是一样。一方面才疏学浅,很难有出众的地方;一方面,就算表面上稍微超越了某些上师,特别是有过恩德的上师,我都会立即告诫自己:“千万不要傲慢!否则,这种心态不符合佛法教义不说,眼前暂时的成功,也会因此而迅速消失的。”

  你们法师们也都想想,不管男众法师、女众法师,在你求学的过程中,哪些法师曾对你有过恩德?不要忘了他们。他们也许没有名声,也没有财富,但从佛教的传统及价值观来看,师承的确是我们获得佛法的基础。如果把这一点推广来看,就算是给我们世间学问的老师,小学的、中学的、大学的,任何一位老师,也都应该恭敬。

  在我读小学三年级时,有一位老师只给我讲过一堂课,但现在一说到我,他总是“我的学生、我的学生”。这个,我也不得不承认。(众笑)

  ◎ 上师瑜伽是最深的修法

  尤其是,在密宗金刚乘的一切道法中,唯独上师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因而,所有续部都讲述了上师瑜伽的修法。

  我也再再讲过,不管你是闭关,还是平时修法,最好能每天不间断地修上师瑜伽。早上起来念一遍上师瑜伽,中午、下午以及晚上睡前,也都各念一遍。如果是修行好的人,除了这些规律性的念诵以外,平常生活中也会时时祈祷上师,甚至像前辈大德一样,一切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都观为上师的加持。这样的话,在上师的幻变游舞中行持下去,自然而然会现前证悟的。

  但如果对此缺乏认识,丝毫也不知祈祷、观想上师,仅凭自己的智慧、学问,想通过研究与分别实现证悟,将是非常非常困难的!

  ● 上师瑜伽超胜一切生圆次第

  其实,上师瑜伽这一修法,比观修一切生圆次第都更为殊胜。如续部中云:“何人俱胝劫,修十万本尊,不如一刹那,忆念上师胜。”

  祈祷佛陀、修持本尊的功德,这是谁都知道的。文殊、观音、大势至,任何佛陀、本尊、空行、护法,如果你能修一年、十年、千年、万年,那功德是无法想象的。但即使你在千万劫中修十万本尊,也不如在极短的一刹那中,忆念你的根本上师殊胜。比方说,你就念一声“喇嘛钦”,同时心里也作意、观想并祈祷你的根本上师,就这么一个简短修法,已经胜过你修十万本尊的功德。

  这个道理虽然不可思议,但的确是续部的教义。不信佛法教理的人另当别论,你信的话,这些金刚乘续部的教言,就是最殊胜的窍诀。

  因此,我们都应该将“上师瑜伽”当作最重要的修行法门。虽然有时依靠这一修法要顶礼、忏悔等,稍微累一点,但功德特别大,所以修的时候一定要坚持。

  ● 大圆满依上师瑜伽而证悟

  按宁提(心滴)金刚藏乘自性大圆满的观点,依靠上师瑜伽,便可获得证悟。

  在下乘宗派 中,要凭借因明、中观的伺察推理等方式,来抉择甚深意义;

  在下续部 中,要先获得共同八种悉地之后,才能取证究竟的殊胜佛果悉地;

  在其他的上续部 中,则要通过第三灌顶 的喻智慧来直指义智慧;

  但自宗大圆满的观点认为,唯一依止一位传承如纯金丝线未沾染破誓言之锈一般、具有殊胜证悟的上师,并将这位上师看成真佛,以坚定不移的虔诚信心与恭敬心猛烈祈祷,使自己的凡夫心与上师的智慧成为无二无别,也就是说,依靠上师的加持力,就能使自相续中生起证悟。

  这是自宗大圆满的不共特点。在我们的传承上师中,像华智仁波切、麦彭仁波切以及法王如意宝等,他们在传法时常讲:“我的传承清净无垢,在我的传承上师与我之间,从未被破誓言的晦气所染。”

  能依止这样一位上师,传承及誓言清净,又具有证悟,是件非常荣幸的事情,一定要如理依止。如果不具有证悟,只要传承未被破坏,在他面前听法也是可以的。但最好是具有证悟的上师,依止这样的上师,视其为佛陀,通过上师瑜伽的修法一心祈祷,自然会现前证悟的。

  就如前面所引用的:“当知胜义俱生智,唯依积资净障力,具证上师之加持,依止他法诚愚痴。”

  胜义俱生智慧,依两点而证悟:

  第一、积累资粮、净除罪障;

  第二、具有证悟之上师的加持。

  这两者都很重要。很多修行人重视积资净障,常修忏悔、念经行善等,这是非常好的。但这里尤其要强调的是,在积资净障的同时,还要依止具有证悟的上师,依教奉行,依靠上师的加持便可证悟。除了这两者之外,依止其他方法想获得证悟,是非常愚痴的。

  ● 师言入心如见手中宝

  萨 哈尊者也说:“师言入于何人心,犹如现见手中宝。”上师的教言入于何者的心里,那他就像将如意宝掌握在手里一样,何时求取悉地都随欲自在。

  一个“视师如佛”的弟子,自然会珍视上师的每一句教言,用于自己的修行。而与此同时,他也知道,上师的某些教言是有密意的,是为摄受不同众生宣讲的。因此,《如意宝藏论》、《大圆满心性休息》中都讲过,了解上师的密意是很重要的。

  但具有邪见的弟子正好相反,上师的每一句话他都看不惯,常常生一些不好的分别心,甚至放弃甚深教言,这就是一种魔障。在你的修行中,如果出现这种现象,一定要注意,要立即改正!

  而真正具有善缘的弟子,他会知道一些上师的意趣和密意。比如,当上师针对小乘根基宣说一部法要时,他知道,上师是为摄受这种弟子而说的;当上师宣说大乘显宗法门时,他在欢喜接受的同时,也会跟随发愿“我也应当掌握这些教理,以便将来摄受显宗根基者”;而当上师针对密乘或最利根的法器,宣说更高的见解或境界时,那他对此也是了然于心。当然,上师的密意很深,表现在语言或行为上也是多种多样,因此,智慧浅薄者是无法通达的。

  不过,所谓密意,也是那些行为如法、并具有真实智慧的上师才有的。自己本身糊里糊涂,却别有用心地装“如意宝”,那他的胡言乱语,有智慧的人,也不会当作“密意”来接受的。所以,对于真和假,一定要有辨别的能力。

  总之,在依止善知识的过程中,要想方设法让上师的教言入心。入心以后,像萨 哈尊者所说的,你就可以“现见手中宝”了。

  ● 直接观上师的形象

  此外,全知法王无垢光尊者,也在《虚幻休息》中说:“依靠观修生圆次第(修本尊等)各道本体不能解脱,因为它们还需要依靠行为及助缘等。唯以此上师瑜伽自道本体,才能使自相续中生起实相的证悟,而得解脱。所以说,一切圣道中,上师瑜伽最为甚深。”

  而且,按《虚幻休息妙车疏》的观点,修上师瑜伽时,一定要观想上师的形象,上师的形象不能改变。这样观修,可以迅速获得解脱。所以,在修法王如意宝的“上师瑜伽”时,直接观法王的形象就可以了。

  当然,这是具信弟子的修法。如果对上师的信心不足,转变成佛菩萨的形象也可以,否则,你观想上师时,不一定能生起到量的信心。

  这些教言很深,对每一个道友来讲,在你一生的修行中如何运用,要看自己的缘分,以及修行的意乐。当然,这些最关键的问题,有些人听得再多,也把握不到,但有智慧的人,哪怕只听一次,也能永远铭记于心。

  像《大圆满前行》,有些人只得过一次传承,但他会修一辈子。有些人虽然得了很多次,但每一次都只有三分钟“热气”,修个两三天就放弃了。这样修,法是不会入心的。虽说这也跟前世的福德、今生的缘分有关,但就我个人的观点,还是希望你们能珍惜这些甚深法要,得法以后,最好终生受用,不要变来变去、换来换去。

  现在很多人不稳重,今天修这个法,明天修那个法;今天依止这个上师,明天依止那个上师……当然,如果每次都有到量的殊胜境界,那你修多少法门、依止多少上师,都是可以的,但如果只是喜新厌旧,稍有外缘触动的时候,心就动了,那这是不稳重的表现。可以说,这种“不稳重”,在你的修行中是最麻烦、最不合理的地方。

  如果在二十年前修这部法,二十年后、三十年后还在修这部法,那这种稳重的人,他的相续一定会得到改变的。

  ● 祈祷上师一遍功德无比

  尤其是,如果能常年如一日地修上师瑜伽,那必定获得解脱。其实不说长久地修持,就是祈祷上师一遍,功德也是无可比拟的。如《誓言庄严续》云:“十万劫中勤观修,具相随好之本尊,不如刹那念师胜,念咒修法千万遍,不如祈师一遍胜。”

  如果你能在十万劫中,精进观修具有三十二相、八十随好的本尊,这个功德太大了。不说十万劫,就是在一百年,甚至仅仅一百天中,观修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或观音菩萨等,功德也是不可思议。但就算是十万劫的观修,也不如一刹那中忆念上师殊胜;就算是念咒、修法千万遍,也不如祈祷上师一遍殊胜。

  强调上师瑜伽的重要性,也不是排斥其他法门,再再品味一下这些教证,相信很多人会引生定解的。

  ● 念大成就者的祈祷文

  那么,我们平时修上师瑜伽时,应该念谁的祈祷文呢?

  很多人讲:“我的上师是这位,我只念他的祈祷文。”当然,你祈祷哪一位上师都很好,但如果是一位大成就者,像法王如意宝那样,你修他的上师瑜伽,加持一定是不共的。

  一听说有人念我的祈祷文,我就不高兴,不是装的,是真的不高兴。明明有法王如意宝的祈祷文,为什么不念呢?法王如意宝是各宗各派公认的大成就者,他所摄受的弟子的证悟境界,他的弘法利生事业……方方面面,从我们凡夫“眼见为实”的角度衡量,也绝对是大成就者。

  祈祷大成就者,与祈祷一般的上师,这种差别,就像对如意宝和对普通宝物祈祷一样,效果是完全不相同的。

  有人说:“我有我的上师,我不祈祷别的上师。”一说“我的”,就很执著,甚至不肯接纳更加殊胜的利益。不过这也没关系,开放一点来看,我也理解。但从为你着想的角度,能念诵一位真正的上师的祈祷文,对你是最有意义的。

  有人说:“我不是法王如意宝的传承,念他的祈祷文会有利益吗?”

  其实,就上师的加持本面而言,传承不是障碍。就像天空中的月亮,不论水器放在哪儿,它的影像自然会映现其中。同样,释迦牟尼佛虽然生于印度,但是汉地、藏地,乃至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的人祈祷他,他都不会拒绝,都会以不可思议的神变力住于祈祷者面前,赐予加持。佛陀不会说:“你是藏族人,不是我们印度的,所以我不去你那儿。”其实大成就者也是如此,他也不会像凡夫一样说:“你是我法脉的弟子,我加持你;你不是,所以我不加持你……”哪会有这样的分别?

  法王如意宝应弟子的请求,曾作了他的上师瑜伽——《上师瑜伽速赐加持》,几年以前,我也劝菩提学会的人念修这个祈祷文。劝大家修这个,不是要自我弘扬:“这是我的上师,所以你们一定要修。”不是这样。但凭我的智慧来观察,这样对大家绝对有利!

  所以,希望大家共同祈祷法王如意宝,从我本人的体会来讲,不敢说有什么境界,但感应的确是很多很多的。

  ● 修上师瑜伽一生成佛

  从前,藏地有一位大成就者说:“每天至少作十几次祈祷上师,若无感应,就算我胡说。”这一点我深信不疑!以恭敬心及猛厉信心常常祈祷上师的人,修行是很容易的。如果断了这种祈祷,依靠自力修行,是很难行得通的。

  第四世班禅大师曾说过:“一生成佛法,具相上师尊,一心诚祈祷,是深密法集。”意思是,一生成佛的方法,唯一就是对具有法相的上师,一心一意地诚挚祈祷。这种祈祷,其实就是最甚深的密法总集。

  祈祷上师的修法,显宗里也有,但密宗的修法是不共的。因此,想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修行人,常常祈祷上师至关重要。

  《阿底庄严续》中也说:“观具恩上师,于头顶心间,或于手掌中,千佛之成就,彼人亦可得。”如果观想对你具有恩德的上师,在头顶、在喉间、在心间、在肩膀上、在自己面前及周围,或者就像捧如意宝一样,观想将上师恭敬地捧在手掌中,那千佛的成就,此人也有机缘获得。

  此外,修上师瑜伽时,还要常常观想上师放光融入自心,自心与上师无二无别;如果在后得位,能了知一切现象均是上师的游舞幻变,并在行住坐卧中以此摄持,那的确是一种殊胜的境界。

  因此,对于这个可以一生成佛的法门,大家一定要重视!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

更多索达吉堪布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索达吉堪布:前行广释 第一百二十七节课

索达吉堪布:前行广释 第一百二十八节课

索达吉堪布:前行广释 第一百二十九节课

索达吉堪布:前行广释 第一百三十节课

索达吉堪布:前行广释 第一百三十一节课

 

后五篇文章

达真堪布:掌握完美 85、通过酒戒谈大乘修行者的发心

达真堪布:掌握完美 84、真正认识到了自己的心才能做到

达真堪布:掌握完美 82、得到一切善神护法护持的善巧方

索达吉堪布:中观庄严论解说 第一百二十八课

索达吉堪布:中观庄严论解说 第一百二十七课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