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七十一集)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2010/7/6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六十一面,第四行,「七、部类差别」:

在前面第六大段的最后讲到判教,黄念祖老居士引用古来祖师大德的话,这个意思很深。没觉悟的时候,我们看的是平等中的差别相,哪些人?十法界有情众生,没有例外的。觉悟之后,在差别当中就见到平等相,这两句话是佛经上说的,《金刚经》上说的,「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法是一切法,一切法确实是平等的,体是平等的,一个自性清净圆明体所显现的,相也是平等的,作用也是平等的,千差万别当中看到平等相。正如同弥勒菩萨所说的,讲一切现象,一弹指有「三十二亿百千念,念念成形,形皆有识」。从这个里面,如果你要看每一个念所生的物质现象跟精神现象,几乎都是生灭同时。换句话说,正如同《金刚经》上所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所以,体、相、作用皆不可得,这不可得是平等。

世尊四十九年讲经教学,当中有二十二年讲般若这个大单元,二十二年。般若是什么?是自性里面本来具足的真实智慧。真说实,那是永恒的,不生不灭才是真实,有生灭现象的不是真实。自性里面的般若智慧德相,般若就是智慧,《华严经》上佛说的,一切众生统统都具足,没有例外的,有情众生具足,无情众生也具足,树木花草、山河大地、这些大自然的现象没有一样不具足。这是诸法实相,就是一切法的真相,佛给我们说出来了,说得很清楚。所以祖师大德在判教当中,这部经《大乘无量寿经》,在天台的四教,藏通别圆,祖师把它判作圆教;贤首的五教,小始终顿圆,也判为圆教。不但是圆教,它还是顿教,为什么是顿教?一生成就,他不要等到第二生,一生当中你就能证得究竟圆满,这是不可思议的法门。

接下来,我们就看概要的第七大段,「部类差别」。首先简单介绍一下,为什么会有这一段,理由就是「为深究本经」。你要想认真去研究它、去了解这部经,那你就应当要知道同部、同类的经论。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有哪几部经跟这个是同部的,有哪些是同类的,还有「傍及带说净土之典籍,以便参研」。在大乘教里面习惯叫参究,研就是研究,实际上这两个字可以通用的,说参究行,说参研也行,是一个意思。世间人要是深入研究一种学术、一门学科,通常我们都是研究。用什么去研究?当然得用心,这个心是意识心,这个心我们一般讲分别执着,分别是第六意识,执着是第七识,叫识心。识心在大乘法里面说它不是真心,但是它的功能很大,用识心,第六意识它相应的心所,在《百法明门论》里面是有五十一个心所,它都相应,几乎没有一法不在它研究的范围之内,它都有能力把它搞清楚、搞明白。我们看现在世界上科学家、哲学家,他们研究的范围、研究的结果也有相当可观的成绩。可是,研究就是没有办法缘到自性,哲学里面所讲的本体,这个是缘不到的。所以本体究竟是什么,到现在还都是个问题。佛法有办法探讨到本体,为什么?它用真心,它不用妄心,真心叫参,参研。

参究跟研究差别在哪里?研究刚才讲了,它没有离开心意识,阿赖耶是心,末那是意,第六是识,它用这个东西。而参究,参究不用心意识,这方法是完全不一样。不用第六意识就是不分别,不用分别心,不用第七识就是不用执着的心,不用阿赖耶就是不起心、不动念。诸位想想,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这统统都放下了,这时候真心现前,佛家讲真如本性就现前。如果用心意识,自性就不会现前,佛家讲「隐现」,自性隐了,宇宙现前,现在科学家所讲的能量、物质、信息,这现前了。宇宙非常复杂,归纳到最后不外乎这三样东西,能量、物质、信息。能量就是阿赖耶,业相,阿赖耶的业相,物质是阿赖耶的境界相,信息是阿赖耶的转相,也是阿赖耶的见分,物质是相分,这是精神现象。所以这里参究跟研究差别很大。

佛法里面通常,过去祖师大德常常提醒人,「离心意识参」,这叫参研,决定不能用心意识。那我们就晓得,古往今来,这个世界上许许多多大科学家、大哲学家,他们有没有离开心意识?没有,全都是用心意识,能够发现宇宙之间的奥秘。你看科学现在向两个方向发展,这都发现宇宙奥秘,宏观的世界,这讲宇宙,无限大;另外一个反方向,去研究微观世界,微观的宇宙,量子力学,研究最小的,原子、电子、粒子,现在量子力学里面讲的光子大概是最小的。这些现象从哪里产生的?我们也不能不佩服这些科学家,他所讲的跟佛经上讲的是一样的,波动。波动是能量,极其微弱而快速的波动,在佛法里面讲「一念不觉」,不觉就是动,觉心不动,这个诸位要知道,觉是不动的,动就不觉了,一念不觉,阿赖耶就出现了。中国道家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跟佛家讲的「一念不觉而有无明」,你看一念不觉就是一,一变成二,二就是阴阳,阴阳就变成四象,四象就生八卦,八卦生万物,这道家讲的;佛家讲一念不觉从自性里面变出一个阿赖耶,阿赖耶的三细相,就出现宇宙。从这些地方你细细去观察,平等差别,差别平等,是一不是二。

所以,要深入一部大经,真正深入之后,一切经里面所讲的同一个原理。一经通,一切经通。这得真正开悟的人才行,不是真正开悟,有差别,不过这个差别,研究得愈深入差别愈小,走到最后、走到顶点是一个。就好像走路你走到圆心,圆心是一个,没有达到圆心的时候有差别,愈接近圆心差别就愈小。这个事实真相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了,你的性德圆满流露。性德的核心,古今中外的大圣大哲都给我们说出来了,那个核心就是爱。我们中国人在五伦里面讲「父子有亲」,亲就是亲爱,这是性德的核心,一切众生统统有;人有、动物有、植物也有、矿物也有、山河大地都有,你用真心去爱它,它用真心回报你,这一点都不错。可是人有了自私的念头,爱心就没有了,平等的爱心、真诚的爱心、清净的爱心不见了,为什么?迷了。迷的头一个,执着有个我。迷从哪里迷的?从迷在我上,以为那个我是真的,我是自己,错了。佛告诉我们有真我,但是真我不是这个身,真我也不是妄想,真我是什么?真我是真心,真心是真我。真心是什么?真心在佛法里面叫法性,有时候我们讲自性,那是真的。一切万事万物依它为本体,都是它变现的,它能生能现。阿赖耶能变,阿赖耶是妄心,妄心能变,真心能现、能生。

所以,真正的我是什么?法身!你看佛法里面讲,佛有三身,第一个是法身,法身是真我,报身跟应化身都不是真我,真我是法身。禅宗里面所谓「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那是真我。佛法里有讲到真我,「常乐我净」,叫四净德,这是自性里头有的,常乐我净。我是什么意思?意思很多,有两个最主要的,一个是主宰,一个是自在,能现能生是主宰,能隐能显是自在。十法界依正庄严跟自己一体,这是真我。谁承认?法身菩萨承认,为什么?他证得了,他为什么会证得?他六根对六尘起作用,放下起心动念、分别执着,他证得了;起心动念、分别执着没放下,六道凡夫,全迷了。佛在大乘经里面教导我们,放下执着,还有起心动念、还有分别,不执着了,於世出世间一切法再不执着,这个人叫阿罗汉。他觉悟了,但是有差别,他觉悟的是少分,真觉悟了;这一觉悟,六道没有了。所以六道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就像你作梦一样,梦里有六道,醒过来之后六道没有了。六道虽然没有了,你见到的是什么?见到的是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这个境界现前,这还没有真的醒过来,还在梦中;换句话说,六道是梦中之梦。醒过来了,四圣法界现前,四圣法界是怎么来的?还是迷,是起心动念分别来的。起心动念是无明,《华严经》上讲妄想。你能把这个放下,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四圣没有了,从四圣法界又醒悟过来了。醒悟过来之后是什么法界?叫一真法界,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佛家讲真假的定义,是讲只要是有变化都不是真的。不再看到变化,譬如一个人,这人身永远不老,是真的,如果一年比一年衰老,这是假的,这不是真的;树叶永远是绿的,永远常青,这是真的。

有没有这个世界?有,诸佛菩萨的实报庄严土里就这个样子,它里面的人永远不老,它里面树木花草永远常青,它没有变化。为什么?那是自性所生所现,它没有阿赖耶,阿赖耶会变,它没有阿赖耶,所以它不变。那个世界是真的无量寿,不是假的,人无量寿,花草树木也无量寿、山河大地也无量寿,它永远不会变迁,所以我们叫它做一真法界。什么人证得?刚才讲了,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放下的人证得。所以十法界是个有变化的世界,因为它有阿赖耶,阿赖耶是能变,我们身体跟我们的环境统统都在变,刹那刹那都起变化。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了,你就生到一个自性能生能现、没有变化的世界,这个世界美好。这个世界是什么?《华严经》上所讲的华藏世界,《无量寿经》上所讲的极乐世界,永恒不变的。世间很多宗教,他们讲的天堂,伊斯兰讲的天园,跟佛讲的一真法界很相似,为什么?他说那个世界的人永生,永生就是不生不灭。他们知道,可是能不能进入那要看各人修养了。修养里头最重要的是定功,佛法里面讲的是三昧,要定功。也就是说要清净心、要平等心,后头最重要的是觉心,觉而不迷,我们经题上讲的「清净平等觉」。清净平等到一定的程度自然就开悟,就能入这个境界,然后我们才晓得,原来这许多高级的大宗教,最后终极的目标是相同的。只是我们讲实报庄严土,他们讲的是天堂、讲的天园,是同一个地方,没有两样。

所以这是深入经藏帮助我们,其他一切经教确实能帮助我们,佛门里面释迦牟尼佛说的同部、同类。如果我们把佛陀的教诲不断向外扩张,然后你就知道,所有的宗教、所有的哲学,再包括科学,跟我们不是同部它也是同类的。你真正深入才真的彻底明白,你对於遍法界虚空界万事万物,你只一个在佛法讲「大慈大悲」去对它。慈悲就是爱心,无条件的爱心,对整个宇宙万事万物,为什么?它是同一个根,老子所讲的「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这就是《华严》境界,这是《无量寿经》的境界。老子讲这两句话的时候,佛法没到中国来,跟佛经上讲的无二无别,佛经的好处是说得详细、说得究竟。

为深究必须有参研,这才能深入。下面第一部分先说同部的,「本经与小本弥陀,是同部经典。本经吴译本」,这个吴是三国时代的吴国,就是东吴。东吴那时候有个居士叫支谦,他翻译的。「曾亦名《阿弥陀经》」,他翻译的就是《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在中国有十二种翻译,他就用《阿弥陀经》做经题。「与秦罗什所译之小本同名」,姚秦时候鸠摩罗什大师所翻译的小本《阿弥陀经》,跟支谦所翻译的《无量寿经》,它也叫《阿弥陀经》,名称相同。「故世称本经为大本,秦译之《阿弥陀经》为小本。《疏钞》谓」,这个《疏钞》是莲池大师的《弥陀经疏钞》,这里面说,「大小二本,文有繁简,义无胜劣,判属同部」。这两部经确实说的是一桩事情,一个说得详细一点,《无量寿经》说得详细,《弥陀经》说得简要,完全是相同的,同一部。

「现小本弥陀,共有三种」,这是讲现在,「《阿弥陀经》,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翻译的;第二种「《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唐三藏法师玄奘」翻译的;第三种是「《阿弥陀经秦唐两译会集本》」,这是「现代菩萨戒居士夏莲居会集」。所以夏老居士给我们会集了《无量寿经》,他同时也会集了《阿弥陀经》,大小二本他都会集了。这是同部。下面有简单的介绍。「秦唐两译,大体相同」,这就是跟我们介绍的《佛说阿弥陀经》,这是小本经,罗什翻译的,唐是玄奘大师翻译的,这两个本子《大藏经》里面都有,大体相同。「稍有出入」,就是翻译的方式不一样。「秦译精要流畅,众所宗向」,罗什大师翻的这个本子确实精彩扼要、文字流畅,读起来很舒服,所以流通很广,修净土的没有不读这部经,把它做为早晚功课。唐译的,玄奘大师翻译的这个本子没人念它,不是研究经教的人几乎都不看他的。他翻译得是很好,「唐译则准确详备,力保原面」,就是它的本来面目,梵文。罗什大师翻译是意译的,不是直译的,完全依经里头的意思,用中国口语语言来把它说出来,所以中国人读起来就像念自己的文章一样,通畅。玄奘大师翻译的完全是梵文,从梵文直译过来的,所以原来的面貌完全保留,可是我们念起来很不顺口,是外国的文法,念得不顺口。他的东西是好、是很准确,一点错误没有,可惜外国文法我们中国人不太容易接受,所以多半都念罗什的本子,原因在此地。

「先师会集两译,撷其精要」,先师,这个注解是黄念祖居士注的,他的老师,夏莲居是他的老师,会集这两个译本,就是罗什跟玄奘的,这两个本子把它会成一本。「撷其精要,更据六朝石经,补足秦译所佚之廿一字。」六朝这是概略给我们讲的年代,这个年代从三国开始,三国的时候东吴建都在现在的南京,以后东晋的首都,再往后宋齐梁陈,这个四代都城都是在南京,所以南京称为这六个朝代的京师。这六个朝代大概是在公元三世纪到六世纪,我们讲公元概念比较清楚一点,现在公元是二0一0年。应该是公元三百年到六百年,这三百多年的时间在中国,这是南北朝的时代。南朝这六个朝代都是在南京建都,所以称之为六朝,六朝在此地意思是时代的意思。石经,底下讲到「按襄阳石经」,在襄阳出土的,这个经就是《阿弥陀经》,刻在石头上的。这个字是谁写的?六朝人写的。哪个人写的不知道了,他也没有留名字,无可考,只晓得是在那个时代,刻在石头上,这石经。

他说「手书而刻石者,於一心不乱之下」它还有二十一个字,现在这个经本上没有。可是出土的石刻的《阿弥陀经》多了二十一个字,这二十一个字很重要,这个地方给我们写出来了。於一心不乱之下,尚有「专持名号,以称名故,诸罪消灭,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缘」,就这二十一个字。这二十一个字确实是很重要,现在《弥陀经》上没有这二十一个字,但是夏莲居老居士会集本上有,他把这二十一个字补进去。我们要问,「一心不乱专持名号」行吗?能灭罪吗?古大德曾经说,这一句佛号,「念佛一声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我想这很多我们净土宗的佛弟子都听说过,这祖师说的,这真的不是假的。但是我们想想,有这么大的力量吗?我们看这句经文,这里头有门道,为什么?那个念佛一声怎么念?一心不乱专持名号,就有这么大的力量。我们今天念佛,这心妄念很多,夹杂着妄念,我们功力就被破坏了。如果念佛的时候,诚心诚意的念,一个妄念都没有,力量真是像这个地方所说的「诸罪消灭」。为什么?佛在经上常说,说了一个原理一个原则,「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造作罪业是不善念头生的,我们今天念一句佛号是善念,而且这句佛号是圆满性德的流露,那什么罪灭不掉?在以前,我们不懂得这个道理,我们念这句佛号力量就很薄弱。为什么?我们对它打了很多疑问,怀疑它,怀疑也把你念佛的功德破坏了。

所以大势至菩萨教我们念佛,「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就有道理,那个一声佛号功德不可思议。「都摄六根」,我们眼见色、耳闻声,第六意识在六根往外头跑,都摄是拉回来。怎么拉?眼见色不动心,不起心不动念,耳闻声不起心不动念,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都能做到不起心不动念,那叫都摄六根。这个人还得了吗?这人是圣人,他不是凡人,凡人怎么能控制得住?心就是往外跑。所以我们今天用什么心?散乱心念佛,我们要能一心念佛那还得了吗?念佛是一样的,用心不一样,所以它效果不相同,这个道理我们要懂。我们学教学这么多年了,对这个了解,不再怀疑,这个一心念佛功德真不得了。所以说「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它相应,与谁相应?与自性相应,与性德相应。与性德相应就是跟阿弥陀佛相应,怎么个相应法?跟阿弥陀佛同心、同德、同愿、同行。能做到这四个同,你跟阿弥陀佛是一体,你说什么样的罪不灭?

所以称名,就是我们今天讲执持名号,我们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或者是念「阿弥陀佛」,在行门里面讲,八万四千法门,四弘誓愿里面讲的「法门无量誓愿学」,无量无边无尽法门里面,念佛是第一德。阿弥陀佛这个名号是真如自性的德号,它不是别的,念阿弥陀佛就是念我们的自性。这个名号可以翻成中国的意思,不翻是为了尊重,翻出来是什么意思?阿翻作无,弥陀翻作量,佛翻作觉,「无量觉」。无量觉是自性,是性德,就是我们谚语所谓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就是这个意思,这个名号里就是这个意思,自性才能够真正称得上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我们天天念这个,念兹在兹,念久了不知不觉就明心见性,你说这个功德利益多大,不知不觉就见性。到什么时候见性?一心不乱专持名号就见性。我们今天念佛效果不大,那就是我们不是一心,杂心念佛,我们是乱心念佛,不是一心。问题出在这个地方,不是佛号不灵,是我们自己不会用心。

我们的业障很重,不要说过去,这一生所造的业,我们用什么方法能把它消除。无量劫来生生世世,不知道造多少业,肯定是造的善业少、恶业多。为什么?你看一个现象,你细心去观察、去思惟,人学好难,学坏很容易。你从这里你就能觉悟,我们无量劫来造的善业恶业哪个多?肯定是恶业多。佛在经典里面告诉我们一个事实,《百法明门论》里就告诉我们,我们阿赖耶里面相应的善,善心所十一个,恶心所二十六个,超过一倍还不止。所以起心动念当然不善的念头力量大,善的力量薄弱,没有那么大,又何况我们外面环境在诱导我们。学圣贤、学佛菩萨这个缘很殊胜,因为这是一个很好的环境,能够引发你的善心所;离开佛堂,走进社会,那个染污是引发你的恶心所。你恶心所有二十六个,你要晓得善心所只有十一个,哪个力量大?学佛的人在佛堂还不错,两个钟点来听经,可是一走到外面二、三分钟,我们这两个钟点的效果就没有了。所以这些理跟事我们都要搞清楚、都要搞明白,然后你才真正相信,不怀疑了,念佛功德无比殊胜,你真相信了。

12下一页
 
 
 
前五篇文章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七十三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七十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六十二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六十九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九十七集)

 

后五篇文章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七十四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七十二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七十五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八十三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七十六集)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