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七十二集)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2010/7/7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六十二面倒数第二行:

「乙,同类。凡倡导忆念弥陀、愿生极乐之经典,均属同类。其中亦有亲疏,以持名念佛为亲,其它为疏」。这是先说明与本经除了同部之外有同类。下面黄老居士为我们举出来,同类里面第一部,「《佛说观无量寿经》,是经与以上大小二本,合称净土三经」,这是净宗最主要的经典,合称净土三经。「乃净宗基本经典,具谈十六妙门」,就是十六观;「劝导观想念佛与持名念佛。」《十六观经》是净宗重要的一部经,我们可以这样子说法,《大乘无量寿经》是净宗概论,从方方面面来介绍这个法门。小本的《阿弥陀经》便於受持,所以在中国这一千多年来,修净宗同学都把这个经本做为早晚课诵,非常的简要。这是世尊无量的慈悲,确实给我们一个容易修学的法门,一个方法。《十六观经》就是《观无量寿佛经》,它里面讲十六种观法,这里面有观想念佛、有观像念佛、有持名念佛,最后第十六观是持名念佛。愈是在最后,这个法门就愈重要。在古时候中国跟印度都有这个说法,最好的、最殊胜的是摆在最后。在文艺表演里面属於压轴戏,最好的一出戏总是放在最后,让观众看到愈看愈有兴趣;如果最好的摆在前面,看完了,后面都不如前面,大家就不看、就走了,最好的放在后面。

那你就晓得,十六观里把持名念佛放在最后,这就知道净宗修学方法,持名实际上比观想、观像都要殊胜。为什么?这些经过去我都讲过,我在学《观经》的时候曾经问过李老师,问他十六观的观想、观像,还有一个实相念佛没提。观想就有十四种,唐朝智者大师就是修观想念佛往生的,所以这个法门也就跟着传到韩国、传到日本。在中国,修观想法门的不多,我向老师请教为什么,老师告诉我,观想不容易成就!譬如第一观,观落日悬鼓,什么叫成就?你睁开眼睛看到,黄昏太阳下山那个太阳就在你面前,你真能看得见,闭着眼睛,这个景象也在你面前,你试试看你什么时候能观成?真观成了,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还得把这个东西拿掉,不拿掉你着相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还得把它拿掉,拿掉比观想成就还要费事、还要困难。他说念佛好,念佛只要一句名号,要你放下很简单,比放下你那个观想容易多了,想想是有道理。所以要记住,经上这句话是总原则、总纲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为什么叫你修观?是叫你把其他的杂念除掉。就像我们一心称念,这一心才能往生,而不是讲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当然那个品位高了,事一心不乱生方便土,理一心不乱生实报土,我们今天初学的人能够生凡圣同居土就成功了。所以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劝导我们,他以他自己做例子,「我一生求生净土,只希望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我就很满足」。这是示现给我们看的,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不难,善导大师讲的「万修万人去」,一个都不漏。怎么念法?还是要一心称念。这个也重要,就是念佛的时候不能夹杂妄想,不能有妄念,这就叫一心。一心做到的时候,不怀疑、不夹杂,这就叫一心。所以真正想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你一定要知道,这个世界,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劝导我们,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异口同音都来劝导,要不是无比的殊胜,佛会劝我们吗?机会太难得了!众生愚痴,以为这个法门简单,大概不甚高明,要别求法门,以为别的法门都比这个高,错了。愈殊胜愈简单,古今中外没有例外的,最简单的最殊胜。

前面概要里详细说明过,持名念佛是称性起修,以如来果地觉做我们因地心,因果不二,这个太殊胜了。一心向往,我们就会把这个世间放下,这个世间里面的名闻利养、五欲六尘,就如同古人所说的,这是世间的滋味,一般人贪恋,世味哪有法味浓!法味里面最浓的持名念佛,你为什么念不下去?你持名没有尝到法味,没尝到味道,所以你会退心。你为什么没有尝到味道?念佛的时候有怀疑、有夹杂,怀疑这个法门是不是最殊胜的?这法门是不是真的?我真能往生吗?真有极乐世界吗?犹疑、怀疑。第二个,对世间名闻利养的贪恋放不下。所以你勤苦念佛,念若干年都得不到法喜,都没有品尝法味出来,原因在此地。

《无量寿经》的经题好,上半段是讲果报,下半段是讲修因,你怎么修?修因讲了五个字,「清净平等觉」。我们学佛的人修什么?修清净心,用什么方法?八万四千法门都是修清净心,都是修平等心,都是修觉。清净心得到,你证阿罗汉果;平等心得到,你成了菩萨;大彻大悟,那就是觉,你成佛了。你修因得到的果报是什么?大乘,大乘是智慧,《华严经》上所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大乘是智慧,无量寿是德,庄严是相,你全得到。得到清净心,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在方便有余土,清净心不容易得到;得到平等心,再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生到极乐世界实报庄严土,《华严经》上初住以上的菩萨,法身大士,等於成佛了,这都难,这都要念到一心不乱。净宗最殊胜的就是凡圣同居土,太殊胜了,凡圣同居土,我们真的要求往生的话,每一个人都能,决定可以得到,最殊胜的就是这个。

极乐世界跟其他世界不一样,真的像《华严经》所说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生到同居土同时也等於生到方便土跟实报土。为什么?它那个地方没有空间维次,不像其他的诸佛国土,其他诸佛国土确实有空间维次,不同空间维次你见不到,极乐世界没有。所以我们即使是生到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到极乐世界,你可以看到观音、势至,你可以见到文殊、普贤,他们在哪里?他们在实报土。实报土的这些大菩萨跟凡圣同居土下下品也常常在一起,这个缘分难得!你常常跟他们亲近,常常听他们的教诲,进步就快,他不会退步,没有退步的原因,只有向上提升。老师是诸佛如来,同学是诸大菩萨,你到哪里去找这个修学环境?生到极乐世界决定一生成佛,他寿命长,无量寿,你说这个缘多殊胜。没有遇到是没法子,遇到之后,你还留恋这个世间你就错了,这个世间只要有一桩事情放不下,就把这一生的机缘空过了。所以我们要彻底放下,一丝毫留恋没有。

我们住在这个世间,最重要的就是求往生,还没走之前,身体还在此地,要学菩萨,尽量劝劝别人,佛度有缘人,你劝人,他肯相信、他肯发愿,这个人得度了,你帮助他成佛了,你成就也帮助一个成就了。你帮助的人愈多愈好。大慈菩萨告诉我们,你能真正送两个人往生,比你自己念佛就强;你要能劝十个、二十个,你到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要我们人间的话来说,一定嘉奖你,带得愈多愈好。这是佛经上说的,一点都不假。除了自己念佛求生之外,尽量帮助别人、劝导别人,用什么劝?要现身说法。走的时候不生病,预知时至,没有痛苦,你这样往生人家看到了,这是真的不是假的。

早年我还没到台湾来之前,香港何世礼的母亲念佛往生净土的,父亲何东爵士在香港很有地位。他们全家是虔诚的基督教徒,毕竟他们还受过中国传统文化,所以对老母亲很孝顺,家里设有佛堂,各人修各人的,老母亲天天念佛,他们星期天上教堂;这一家还挺和睦的,有中国传统教育,使他们和谐相处。老母亲走的时候,真的开了一个往生大会,老太太预知时至,走的时候是坐着走的。通知香港这些新闻界,走的那天大家都去看,真的走了,所以新闻媒体都报导,那个时候没有这些电视,这是三十多年前。她这一走,何世礼全家念佛了。你看,不用说话,表演给他看,你看到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以后他们把自己的房子捐献出来,就是现在的东莲觉苑,东莲觉苑就是何东爵士他的家,捐献出来做佛教道场。老太太一生没讲经说法,可是这一表演度了多少人!让多少念佛人看到生起信心,一点都不假。像这种方式,成就自己也成就别人,到处都是。

这大概四十多年前,我在佛光山教学,佛光山有个长工,他们那个工程是一年到头不中断的,在佛光山做工的工人,是当地人。有一天晚上,我们带着几个学生,月光非常好,我们在草地上讨论佛法,这个工人就走到我们这边来,也来听。听了一会,他告诉我们,劝我们念佛,他说念佛是真的,一点都不假,他亲眼看见他的邻居,一个老太太,念佛三年站着往生的。老太太人非常慈悲,有爱心,欢喜帮助别人,她没念过书,不认识字,拜佛、拜菩萨,也拜神,什么都拜,常常赶庙会。三年前她娶了个媳妇,媳妇懂得一点佛法,就劝婆婆专念阿弥陀佛,哪里都不要去、都不要拜。婆婆有善根,她听媳妇的劝导,就在家里设了佛堂,每天念阿弥陀佛,念《阿弥陀经》,不再参加这些庙会,专修净土,三年。走的这一天是晚上,吃晚饭的时候,老太太叫家里的人,你们先吃饭,不要等我,她去洗个澡。她真的去洗澡了。可是儿子、媳妇很孝顺,都等她,等了很久没出来,再进去看看,看她确实洗过澡了,喊没有人答应,就找她;最后看她站在佛堂,穿着海青,整整齐齐,手上拿着念珠,面对着佛像,叫她不答应,到旁边仔细一看,她走了。这个工人告诉我们,亲眼看见,一点不假,劝我们要念佛,要求生净土。台南将军乡的人。这桩事情我们现在提起,还有很多人都知道,还记得很清楚。所以自行便是化他,机会决定不能错过。持名念佛是《十六观经》里面最后的一观,第十六就是持名,劝我们持名念佛,所以比观想、比观像要殊胜,容易还殊胜。

第二种,「《阿弥陀鼓音声王陀罗尼经》劝导持名」,它里面也教人持咒,这个咒是往生咒,有人学。我早年在台北讲经,有个老居士,年轻就学佛,那个时候我出来讲经,大概三十多岁不到四十岁,这个老居士五十多岁,他看到经上讲,念满三十万遍往生咒就能见到阿弥陀佛,他真干,用了相当一段长的时间,念满了三十万遍。来给我说,他说:净土法门法师,经上讲的三十万遍就能见到阿弥陀佛,我念满三十万遍为什么还见不到?他就生起问题了。三十万遍是怎么个念法的,这一点那你得注意到。你看念佛、念咒、念经都是一个标准,就是大势至菩萨所说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叫念佛。你念三十万遍往生咒,念咒的时候还打妄想,念咒的时候还想着看看灵不灵,这就有问题了,把你念咒的功夫全破坏了。所以古人讲,「念经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为什么?愈简单愈容易摄心。经文很长,从头到尾念一遍你能不起妄念吗?真正不起妄念,这才叫功夫。这部经读下来,当中有很多个杂念在里面,把你的功德破坏了,不是完全没有,大幅度的减弱了。所以咒,咒语比较短,容易摄心,但是最短的佛号,四个字,「阿弥陀佛」,希望这四个字里头不要夹杂,这比往生咒容易多了,往生咒那比念佛难。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一定要求自己,早晚课也好,平常散念也要注意不夹杂,要注意这个。思考问题的时候就把念佛放下,思考完之后再提起佛号,不能一面念佛一面想事情;一面念佛一面工作,那个工作不用头脑的可以,不妨碍,需要用思考的那就妨碍念佛。这个不能不知道。绝对不是说法门有问题、经咒有问题,那个没有问题,是我们自己错用了心,问题发生在这个地方。这是讲到持咒。实际上古人讲得很好,阿弥陀佛这四个字是梵语,没有翻译出来,等於是咒一样!这个道理不能不知道。

下面第三个,「《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后人,这个人就是魏源(魏默深),他把「普贤行愿品」这一卷,最后这一卷从《华严经》抽出来附在净土三经的后面,称为净土四经。诸位如果将来在哪里看到净土四经,你就晓得怎么多出一个,多出「行愿品」,咸丰年间魏默深居士他加在里头的。第四个是「《后出阿弥陀佛偈经》」,这一部完全是偈颂,一共有五十六句。这个偈子里面有这样两句话,「发愿喻诸佛,誓二十四章」,这个发愿是阿弥陀佛发愿,喻就是告诉,告诉一切诸佛如来,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讲他做报告,对诸佛做报告,他发了大愿,二十四愿,「与本经汉吴两译中弥陀廿四愿相同」。

下面第五种,「《首楞严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劝导众生,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他还教我们念佛的方法,「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都是《大势至菩萨圆通章》里面讲的。第六种,「《般舟三昧经》后汉月支三藏支娄迦谶译」。它还有一个名字,叫「《大方等大集贤护经》」,是这部经的异译,也就是同一个梵文本,不同的译本。「经主九十日为一期,不坐不卧,修佛立三昧」,这个法门不容易修,为什么?它一期是九十天,三个月,三个月不能睡觉、不能坐着,只可以走,绕佛,走可以、站着可以,不能坐、不能躺下来。修这个法门要身体好,年轻可以,年岁大了就很困难,大概四十岁以前可以,四十以后体力就不行,你就做不到。

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第一位参访的吉祥云比丘,他修的就是这个法门,叫「佛立三昧」,专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净土。所以你看这五十三参,那个用意很深!中国跟印度都是有这么个概念,先入为主,善财在文殊菩萨会下成就根本智,怎么成就根本智的?执着放下了,得清净心;分别放下了,得平等心;妄想放下了,起心动念放下了,成无上正等正觉,我们经题上「清净平等觉」他得到了。中国人讲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在华严会上这是初住菩萨,法身大士,善财童子在文殊菩萨会下证得这个果位,圆教初住,所以老师才叫他去参学。诸位要知道,真正参学的条件就是这个,你没有见性没有资格参学,明心见性你才有资格参学。参学的用意在哪里?参学是破无明习气。你看你无明是破了,起心动念放下了,还有习气,习气怎么办?习气要在参学里面把它断掉,所以参学叫历事炼心,这个时候你禁得起考验,无论是顺境逆境,老师鼓励你去接触,你不会被外面境界影响,在一切境界里面能把你无始无明习气自然的淘汰掉,成就究竟圆满的佛果。所以五十三参,五十三位都是菩萨、都是佛,那善知识不是普通人,都是诸佛如来化身,化什么样身?男女老少、各行各业,里头有善有恶,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的社会。我们踏进这个社会,从早到晚你所接触的这些人,那就是五十三参,我们眼见色、耳闻声,能不能不动心?能不动心,不起心不动念了,你才有资格参学;如果一起心动念,你就被境界转了。所以参学不是简单的事情,参学成就后得智。

根本智是般若无知,那是什么?那是定功,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根本智;参学呢?参学是后得智,无所不知。是不是在境界里学无所不知?不是的,境界现前,你智慧就生起;没有境界的时候,心地干干净净,一个念头都没有,不是从外面学的,不是的。这个不能搞错了,是面对着所有境界来的时候,你自然生智慧来对应它,决定不生烦恼。烦恼是什么?七情五欲,顺境生贪爱,逆境生怨恨,不生这个,它生智慧,这些道理我们不能不知道。我们今天有没有参学?没有,我们随缘随着变,人家善财童子就是《还源观》上四德里面讲的「随缘妙用」,妙用是生智慧,决定不生烦恼。所以最后第五十三参,就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我们看他的表法,始、终,这就是说明,善财童子学什么法门?自始至终修念佛法门,跟老师一样,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告诉我们这么一桩事情。所有境界都接触,他才能普度众生,他没有一个法门不知道,只要一接触就明了,生智慧不生烦恼。「天台称之为常行三昧」,这智者大师称他们,「唱名观念」,唱名就是念佛,观念阿弥陀佛。

第七个,「《往生论》天亲菩萨造。倡五念法门,求生净土」。「净土宗三经一论」,一论就是这一部,这是净土宗基本的经典。《往生论》里面说,「修五念门成就者,毕竟得生安乐国土」,这个安乐国土就是极乐世界,「见彼阿弥陀佛」。五念是什么?第一个是「礼拜」。礼拜就是修恭敬心,所以这个要知道,恭敬心是性德,跟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是一个意思,就是礼敬诸佛。礼敬诸佛里面讲三世,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过去佛,释迦牟尼佛给我们介绍过,有《过去千佛名经》。现在佛,像卢舍那佛,《华严经》上讲的,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都是现在佛,世尊也给我们介绍三千尊佛名,现在佛。未来佛,哪些人是未来佛?一切众生皆是未来佛。我们要用什么样的心态对待一切众生?我们用什么样的心态对阿弥陀佛,就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态对一切众生,这叫礼敬诸佛。我们看这个人不顺眼,看那个人讨厌,你就看到佛讨厌。一定要知道,他本来是佛,现在怎么?现在他还是佛,不过是迷惑颠倒就是了。我们不要看他迷惑颠倒,看他的自性,他本来是佛,这一点非常重要,把我们这恭敬心生起来。恭敬心是性德,我们迷失了自性,所以才分种种差别,觉悟了是平等的。

第二个是「称赞」。你看跟《华严经》十大愿王一样,称赞如来。礼敬没有分别,一切恭敬;赞叹就不一样,与性德相应的就赞叹,与性德不相应的不赞叹。所以善财五十三参里面有几位善友那个行为不善,做贪瞋痴的,你看善财有恭敬、有供养,没赞叹;与性德相应的善法,他有礼敬、有赞叹、有供养,差别就在此地。於是我们要学习,这个人是恶人,恶人做了好事,事是好事,应当赞叹,赞叹他这一桩事;他做的是坏事,不赞叹,不说、不批评,社会风气才能端正。这些做不善的人他会有惭愧,你看我做一点好事人家就赞叹我;做了坏事的时候他都不说,他都能包容,都能原谅我,他就会回头。一定要有个善心善愿,帮助别人回头是岸,不要责备,责备有的时候他起反感,不但不能接受,更生起怨恨心,那个事情麻烦了,你跟他结了怨,以后在六道里冤冤相报没完没了。决定不跟人结怨,受了害,受害也不结怨。

我前两天在印尼,有位同学问我,大概是有人欺骗他,骗了他不少钱,他要找律师起诉,要把钱要回来。他问我:我这样做对不对?我一看他,他是个企业家,很有钱,我说那点钱在你身上算不了什么,你用他用不都是一样,何必要去计较?这才叫学佛。如果你真的是没有钱被人家骗了,对你生活有点影响,我看你不像,你是大富长者,骗你个几百万不算什么,算了,别追究了,你真的舍不掉,来生他还会还你。所以真正懂得业因果报,你的心就放下了。人在世间有没有吃亏的?没有,一个吃亏的没有。有没有占便宜的?一个人都占不到便宜。没有占便宜的,也没有吃亏的,你这世占了他的便宜,来生要还他,还得要加利息,哪里会占便宜!明白这个道理,你的心是定的,不会受外面境界影响,你会欢欢喜喜、快快乐乐。见到他的时候还问他最近好不好,骗的这些钱一句不提,没事一样,这是你有一点智慧了;看到生气是你分别执着没放下,这个境界在考验你的功夫,你不及格,你还念念想着这个事情,不及格。

第三个是「发愿」,发愿求生极乐世界,第四个是「观察」,第五个是「回向」,五念门。观察,就是止观里面的作观,也就是我们一般讲,对於事实真相明白了。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性相理事因果都清楚、都明白,这叫智慧开了,把自己所修的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在今天,特别回向全世界这些苦难众生,化解灾难。无论信仰哪一种宗教都好,法门平等无有高下,应当把你所修积的功德要回向、祈求,宗教里面讲祈祷,祈求世界和平,祈求灾难化解。

第八种,「《往生论注》」,这是古注,「北魏」,南北朝时候,北魏昙鸾大师的,现在都收集在净土丛书里,学《往生论》,这个注子是非常重要的参考,我过去讲《往生论》也看这部注解。后面第九个是「《游心安乐集》」,这也是唐朝道绰大师的著作,都是与我们这部经同类。

12下一页
 
 
 
前五篇文章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七十四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七十一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七十三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七十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六十二集)

 

后五篇文章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七十五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八十三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七十六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八十四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七十七集)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