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一0四集)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2010/8/9马来西亚华严讲堂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一百二十三面倒数第五行,从降王宫这里看起。

「降王宫,降生於王宫,是中含摄第二相之托胎,与第三相之出生。本师释尊之托胎,如《因果经》云:於时摩耶夫人於眠寤之际,见菩萨乘六牙白象腾空而来。从右胁入,身现於外,如处琉璃」。这是讲降生跟托胎,这是补处菩萨示现八相成道一般都是有这些瑞相。底下讲本师释迦牟尼佛托胎,我们一般人讲投胎,这是说六道的凡夫舍身受身,再去找一个身体。通常找身体就是要找父母,父母跟自己一定有缘,没有缘你不会去找他。佛在经教里常常告诉我们,儿女跟父母是什么缘分?佛把它分为四大类,有报恩的,前世父母对他有恩,这一生遇到了,他感恩,他来报答的。这样一个小孩,天性就是孝顺父母,他来报恩的,很听话,也很可爱,这是第一类的。第二类是报怨的,父母跟他有仇、有怨,可能是过去生中杀害他,这一次遇到了,遇到了,他来报怨、他来报仇,这个小孩就不听话,不顺从父母。第三种是讨债的,这个小孩也很可爱,如果欠得少,二、三岁他就走了,你花钱花得那么多,他讨完他就走了,如果欠得多,可能供他念书,念到中学、念到大学、念到博士学位,学位拿到他就走了,他来讨债的,你欠他多,你得还他多。另外一种是还债的,还债对父母没有什么恩情,但是对父母不错,过去他欠父母欠得很多,这一世他在物质方面养父母会照顾得很周到;如果欠得少的,这个孩子对父母就相当刻薄,自己的日子过得很好,父母有得吃、有得穿就可以了,不怎么样的孝敬。这四种情形我们冷静去观察,都在我们现前,我们常常都能看到这四种状况,就晓得佛在经上讲的一点都没错。

不学佛的人随业受报,受果报的时候总有怨结,这个事情很麻烦,又结新的怨,冤冤相报没完没了,所以这不是办法。我们是这个缘分到这个世间来的,遇到佛法之后,觉悟了,如何把我们这种关系,过去世的恩怨、债务的关系把它转变成法眷属,这就好了。过去报恩也好、报怨也好,讨债、还债都好,一笔勾销,从今天起我们都是同参伴侣,还是要非常孝顺,为什么?做给众生看,自行化他。自己能照这样做,依照佛陀教诲、依照圣人的教导去做,提升自己的德行,双方都提升,自己提升,父母也提升,双方都提升。同时你的亲戚朋友、你的邻居,看到你们这一家和睦、一家孝慈,他们也学会了。所以自行之后就能化他,这个功德就愈来愈殊胜。可见得圣贤教育对我们的利益太大,好处太多了。

至於佛菩萨也到这个世间来,有的时候他想在这个世间住的时间长一点。这不是他想,我讲他想有语病,众生有缘。众生的缘跟菩萨的缘很深,会感应得菩萨在这个世间住一段时期,那他一定要来投胎。这个投胎,经上用的文字叫托胎,不叫投胎,他来托胎。也找父母,这个父母就不是报恩、报怨了,这一对夫妇过去生中一定是修善积德,佛菩萨到世间来才会找他,他跟人没有恩怨关系,这一家人祖宗积德,夫妇修德,他会找这样的人家来托胎。这个托胎里面包括第三相的出生,我们看《大乘起信论》里面讲的,入胎、住胎、出胎都在托胎这个里头。住胎也是住十个月,在母亲怀孕的时候住十个月。等觉菩萨,这不是普通人,他在胎胞里面十个月这么长的时间能不度众生吗?世间一般凡夫这十个月在胎胞里面,佛在经上讲,也跟在地狱差不多,所以叫胎狱,这十个月是胎狱,他在里头不自在,在里面也很痛苦,母亲喝一杯热茶,他就像在八热地狱一样,母亲喝一杯冰水,他就好像在八寒地狱一样,他很痛苦。他受的是业报,业报身,过去生中造的业,他必须要受这个果报。可是佛菩萨不一样,有佛来托胎的,我们在前面看到,位后普贤,那就是已经成佛,再倒驾慈航来度化众生的。所以佛菩萨在母亲胎胞里面也在说法度众生,这不可思议。

今天科学家告诉我们,贤首国师在《还源观》上告诉我们,一微尘,一粒微尘,这一粒微尘就是现在人讲的基本粒子,量子科学家告诉我们,基本粒子还可以分,还不是最小的,再分就分成光子,也叫量子。现在知道量子是最小的。佛说一微尘当中,这里面有微尘数的世界,这个世界里头有许许多多众生,所以佛在母亲怀孕当中,他也在胎胞里面讲经说法。他的境界多大?跟外面虚空法界没有两样,这是佛法里面所说的没有大小,自性的性德法尔如是。我们是迷失自性才有大小这种现象、幻相出生,明心见性的人就没有了。微尘里面有世界,前面我们曾经学过,现在量子科学家证实这一桩事情,这是真的不是假的。

入胎的时候,摩耶夫人是释迦牟尼佛的母亲,她在睡觉的时候,眠寤是睡觉的时候。虽然睡觉,很清醒,没有迷惑,很清楚。她看到菩萨,这个菩萨是补处菩萨,从兜率天下降的,他乘六牙白象,这个白象是他的坐骑,他乘白象从空中而来,见到摩耶夫人,从摩耶夫人右胁入胎。身现於外,摩耶夫人能看得见,但是人看不见,摩耶夫人跟他有缘,摩耶夫人看得很清楚,他从右胁入胎。这个情形看得清清楚楚,如处琉璃,好像他全身像玻璃、琉璃一样,透明的,看到菩萨从兜率天下降进入她的体内。这是《因果经》上讲的这么一段故事。至於出胎,《涅盘经》上有说,「从母摩耶而生。生已」,就是出生之后,「即周行七步」,他走了七步。小孩刚刚生下来他就会走路,走了七步。「周行者」,下面跟我们解释,「乃指四维」,实在讲,前面加四方,四方、四维,「上下之十方」。《净影疏》里面说,「於十方各行七步」,周行七步就是每一方各行七步,这叫周。「示现丈夫奋迅之力」,这个丈夫是大丈夫,就是成佛,我们对佛的敬称。「於十方独出无畏」,展现出智慧、慈悲、神通、道力、无所畏惧的这个现象,所以周行七步。「又《魏译》曰:从右胁生」。《释迦谱》也是这样记载的,「菩萨渐渐从右胁出」。这是经典上记载世尊出生的状况,跟一般人不一样,所谓是示现。

我们再看下面,「弃位出家,苦行学道」。这是「表出家之第四相」,出家是第四个相,八相,这是第四相。「《魏译》甚详」。康僧铠的翻译,这一段翻译得很详细。经文上说,「现处宫中色味之间」。示现,他出生在帝王家,父亲是国王。那个时候的国都不大,像我们中国历史上记载的春秋、战国,周朝这个时代,夏商周,都是属於部落的族群,大国还不到现在的一个县。你看中国古籍上讲的百里侯,那是大国,侯就是国君,百里侯,侯爵。他国家的疆域只有一百里,没有现在一百里大,现在讲公里,在中国一公里等於二华里。所以这个幅员并不是很大。历史上跟我们记载,周朝时候中国这块大地上有多少个国家?八百多诸侯,就是八百多个国家。周王,周也是一个国,不大,周的国不算大,它只有七十里,你看只有七十里,周邑七十里。但是周的王德行好,人有道德,其他的国君都佩服他,有了问题都向他请教,他无形当中就变成诸国最被景仰的人,所以大家称他做天子。那时候天子,国家并没有统一,都是一些小诸侯,诸侯听命天子的教诲,但是每个诸侯国都是独立的,只是诸侯国对天子的尊崇,对他进贡,进贡就是送礼物,逢年过节要送一点礼物给天子,天子也维系住整个社会的安全。整个社会称之为天下,那个时候称天下就是现在讲的中国这个国家。所以中国人自古心量就很大,古籍里很少称国家的,都称天下。心量大就能包容,这个社会才能够安定和平。

所以菩萨示现降生在宫廷,从小享受人间富贵。「见老病死,悟世非常」。他出去游玩,在途中看到老人、看到有生病的人、看到死亡的人,他感慨很深,感到这个世间无常,悟世非常就是无常。人不能够永远住在世间,不能够永远不老不死,我们凡夫人常常看到这个现象,为什么不觉悟?他觉悟了,他这一觉悟也帮助我们觉悟。那就得让我们认真去思惟,我们到这个世间来干什么?为什么到世间来的?这个问题曾经有人问过释迦牟尼佛,我想不止一个人,肯定有很多人问过。佛的答覆,一句话,「人生酬业」。你到这个世间来干什么?酬偿你过去所造的业因。过去生中造的善因,你到这个世间来享福,果报,善有善果,过去生中要做的恶因,那你得受苦,不善一定得苦报。他把这个事情讲清楚、讲明白,我们才真正晓得,一生的遭遇,无论是顺境、是逆境,善缘、恶缘,善缘你一生遇到的好人,恶缘一生遇到坏人,全是命里注定的。真的古人所谓「一生全是命,半点不由人」,你自己不能做主,所有一切遭遇都是过去世的业因,现前这是果报。通达、明白了,我们的心就安了。

所以古人讲心安理得,心为什么安?道理明白了,不再打妄想了。理明白心就安了,心安了道理就明白了,这互为因果。明了之后我们知道应当好好做人,业障要消。消业障就是逆境里头、苦难的时候要能忍受,不怨天、不尤人,自己造的自己要承当,平平安安度过好,业消掉了。这一生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再不造罪业了,认真努力断恶修善。善行的根本就是孝顺父母、尊敬师长。从前有师长,现在没有了。从前老师跟学生的关系非常密切,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有这样好的关系,所以师徒如父子,学生跟老师的关系不亚於父子。现在没有了,现在老师也变成商人,贩卖知识,上课一个小时要缴多少学费,这买卖了。

诸位要知道,古人这个老师是不讲学费的,讲学费多难为情,讲不出来的。学习?学习的时候供养是由学生家长随意,而且也不是每个月供养,没有定数的。逢年过节,大概一年过年、端午、中秋,所以是一年三节给老师送一点礼物。随着自己家庭环境,家庭富有的多送一点,贫寒一点少送一点。你看孔子教学,收礼物最少的,叫束修,束修是什么?我们现在叫腊肉,腌的这些肉,腊肉,多少?切一小条,大概是四两,半斤就不少了。一年送这一点礼给老师,老师就很欢喜了。老师不是要你的东西,老师是重视礼节,你不失礼。所以师道关系就像父子一样。现在是买卖,从前是讲教学,现在学也是商,也是属於商人,学变成商了,学商,於是乎什么?师道没有了。师道没有了,孝道就没有了,为什么?老师劝孝。父母教儿女总不好意思说,你是我的儿子,你要孝顺我,这个话也说不出口。所以教孝是谁?老师的责任,老师教学生孝顺父母,父母教儿女要尊师重道,这是两个互相在教,一个缺了那一边就没有了。所以今天师道没有了,孝道当然也没有。今天小孩不知道孝顺父母、不知道尊师重道有原因,不是没有道理,教育丢掉了。

过去的老师对学生,唯恐你学不好,尽心尽力教你。现在我听说很多学校的老师上课的时候很草率,他教学生,他开补习班,让自己学校学生进入他的补习班,补习班缴学费,学费全部他收了,他那个地方认真教你一点东西,课堂不教,要留一手,他要赚钱。课堂里,学校里大概收入不多,开补习班收入就很丰富。所以现在都有生意头脑,老师也学会了,开学店,补习班就是开学店。这是现前的社会,迷而不觉,古人真是觉而不迷。我这一生幸亏还碰到几个旧头脑的老师,为什么?我那时候很穷苦,缴不起学费,对老师一分钱供养也没有,可是我这三个老师都很乐意教我,特别找出时间来教我。这什么原因?当时我也想不透,以后过了十几年明白了,我从小学会了一点尊师重道,这是父母教的。所以对老师恭敬,学习很认真。老师遇到我这样的学生,不收学费,不要学费,他也认真的教我。如果是现在的这些学校老师,不缴学费他不教我了,六十年前跟六十年后不一样,六十年前像这样的老师不多,很少遇到。

现在可以说这样的老师没有了,很不容易找到。不容易找到怎么办?我们想学,办法是有,做古人的私淑弟子,学孟子,孟子好学,母亲教得好,孟母三迁,母亲教得好,好学,他学孔子。在他出生那个时代,孔子早就过世了,他仰慕孔子,孔子著作在,他找到孔子的著作,依教修行,遇到困难,不能了解的地方就向孔子的学生请教,他学得非常认真,孔子的教诲他都能够做到,都能够落实,所以他的成就超过孔子当年所有的学生。你看后世人尊称孔子为至圣,尊孟子为亚圣,除孔子就是他。所以今天讲儒都讲孔孟,不讲别人。可见得,老师不在世,拿着老师的著作来学习,也能学得跟老师一样,达到老师的水平,成为圣人。孟子开这个例子,让后世好学的人个个都能成就,不一定要在老师面前。在佛门里面也有这个例子,明末清初蕅益大师,我们净土宗第九代的祖师蕅益大师,他非常仰慕莲池大师,莲池大师是净土宗第八代的祖师,学莲池大师,莲池大师也往生,不在世间了,莲池大师的著作在,现在还在,《莲池大师全集》,现在是精装这样厚大概有四册,《莲池大师全集》,他就依照这部书学习,学得很像,很像莲池大师,所以他成为净土宗第九代的祖师,成功了。这是世出世间法,今天我们要学,去找老师,活的老师找不到,找过去的老师,已经往生的老师很多,你去找一个,好好跟他学,你一定会成就。

我这一生也很难得,遇到李炳南老居士,我是依他为老师。我跟他十年,他很谦虚、很客气,跟我讲:我的能力只能教你五年,五年之后,我介绍一个老师给你。我说哪一位?印光大师。印光大师是他的老师,他的净宗是跟印光大师学的,他把印光大师介绍给我。因为他不在了,李老师亲近过印光大师,我们现在就没有这个缘分了,印光大师的《文钞》在,你常常读《文钞》,体会大师的意旨,依教奉行,就是印光大师真正的学生,不一定见面,不一定在面前,你能够学得成功。因为是近代人,距离我们不远,他的文字我们能看得懂,虽然是文言文,很浅显的文言文。这就是师法古人,以古大德为老师,我们才会成就。真正肯学,锲而不舍,十年根就扎下去,二十年就出头了,我们一般人讲的就成名了。这真的不是假的。我自己这一生经过是个很好的例子,我二十六岁接触到佛法,三十三岁出家,二十年,从学佛二十年,四十多岁就有成就。三十三岁出家的,五十三岁自己才有一个小道场。多大?大概跟我们这个摄影棚差不多大,有这么一个小讲堂。一生,每一天再忙,大概也有四个小时读经,讲经每一天不少过两个小时,讲得最多的,一天讲九个小时,上午三个小时,下午三个小时,晚上还讲三个小时,在台湾讲过,在美国洛杉矶讲过,年轻的时候乐此不疲。所以人不能不觉悟,一定要想到我到这个世间来干什么。学佛这明白了,我来到这个世间就是来学佛的,来到这个世间就是来弘法的,不是学佛、不是弘法来这干什么?这个世间,乱世也好,治世也好,都不能够干扰我们的学习,都不会干扰我们教学,这就好了。

世尊在此地给我们做榜样,第一个,他觉悟了,他要不觉悟下面就做不到。首先觉悟这个世间是无常的,这个世间不是真的。所以他才「弃国财位」,国是国王,他不做国王,他也不享人间的富贵,这个财是讲人间的富贵,他都能够舍掉,放下了。「入山学道」,这一年他十九岁,释迦牟尼佛十九岁入山。许多有道德、有修行、有智慧的人都住在山上。不仅仅印度那个时候宗教界的大德们都住在山上,许多的学派,像瑜伽、数论,他们也住在山上。这些人都修禅定,四禅八定他们真的证得了。所以到山上去访问这些大德、长者,向他们学习。我们能够想像得到,这个年轻人,十九岁,王子出身,身分不一样,聪明好学,我们就能想到,每一位长者、大德看到这样的学生,怎么不欢喜,一定是认真教学,把自己所学的东西统统教给他。

「服乘白马,宝冠缨珞,遣之令还」。他是王子,他穿的衣服,骑的白马,戴的宝冠缨珞,身上佩戴的,入山学道,交给他的随从带回去,带回去交给他的父王,表示他真的修苦行去了,真能够舍得。「舍珍妙衣」,这是他原来穿的珍宝,好衣服。「而着法服」,法服,一般出家人、修行人穿这些衣服,跟王子不能比。「剃除须发」,剃了头发。「端坐树下。勤苦六年,行如所应」。跟这些苦行的长者、老师一样,那些修苦行的也是树下一宿、日中一食。所以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不是释迦牟尼佛创立的制度,不是的,是古印度婆罗门各个宗教修行人他们一般的生活。包括吠陀的学者也是这样的,今天我们称他做哲学家,他们生活很简单,我们看其很清苦,他们过得很自在、很快乐,他没有忧虑、没有烦恼、没有压力,日常生活随遇而安。这都是特别重视在行门,一般人做不到的,他全都做到了。这就是我们通常讲的放下尘缘,尘是尘劳、烦恼,缘是指人事环境,统统放下了。物质、人事全放下了,心定下来了,定慧就现前,这渐渐能契入。

《普曜经》里面说,「尔时太子日服一麻一麦,六年之中结跏趺坐」。太子是释迦牟尼佛,在生活最艰难的时候。现在科学家告诉我们,将来,大概是不久的将来可能会有粮食危机。这个徵兆现在已经出现,最近这一、二年地球暖化,气候变异,自然的灾害非常频繁,农业大量的欠收,粮食欠收我们人吃什么?所以粮食危机。世尊在这个时候可能也是碰到欠收,这个地方也许有旱灾、有水灾,收成减半,食物少了。怎么办?他老人家应对的方法,每天吃一麻一麦。麻是芝麻,我们不必呆着看,释迦牟尼佛每天吃一粒芝麻、吃一粒麦子。我们这样想也能想得通,但是不合情理。应当是什么?世尊吃的东西就这么简单,就是一点芝麻、一点小麦,合情合理。说一粒芝麻、一粒麦子,这个不合理,不近人情。生活这样简单,这样清苦,连稻米都没有,五谷杂粮都没有。

12下一页
 
 
 
前五篇文章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一0三集)

念佛法门的层次[圣严法师]

病中念佛往生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五十一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五十三集)

 

后五篇文章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一0五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一0六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一0七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一0八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一0一集)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