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一0一集)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2010/8/7马来西亚华严讲堂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一百一十七面,倒数第七行,我们从「安住一切」念起:

「安住一切者,《会疏》云:安住者,不动义。德成不退,故曰安住。无德不具,故云一切」。在前面我们也讲过这一句,从这里看起,这是一个段落的起头。安住,无论是初学、还是老参都非常重要,古人所谓「身安则道隆」。我们想到近代这一个世纪,没有高僧大德出现在世间,佛法如是,世法也不例外,不但在中国,在整个世界几乎所有的地区我们都看到。原因是什么?这一个世纪「安住」两个字没有,整个世界的社会处於动荡不安的状态,所以人心定不下来,这就很难成就。而实际上这个问题,大环境不好,这社会动乱,个人如果真的有善根、有福德,还是会有成就。善根是坚定的信心,福德是能受苦受难,这样的人很少,不是没有。所以佛当年灭度的时候,阿难尊者曾经问佛,佛在世,我们依你为老师,你不在世,我们依靠谁?佛说了一句话「以戒为师」,还有一句「以苦为师」。换句话说,在当前这个时代,我们能持戒、能吃苦就会有成就。具足这两个条件,无论是处顺境、处逆境,都能够如如不动。成功的秘诀就是古大德教导我们的,「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譬如在今天这个环境当中,自己能够找一个很偏僻的地方、很落后的地方,落后的地方平安,大家不争,没有人来争,肯定物质条件很差。但是好,愈差愈好,盖个小茅草蓬,你送人家,人家不要,瞧不起你,这平安。

能够安定下来十年不动,你在这个地方安住,一部经教学到底。人只要有这么两个条件,持戒落实《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道》,这是属於持戒,必须要学。没有这个,那就是没有根,世出世间大圣大贤的根基,就在这三样东西里头。这三样东西不难,一年的时间足够。这三样东西不是念的、不是背的,是要每一条、每一条要把它做到的。《弟子规》一百一十三条;《感应篇》也不算多,善恶因果总共有一百九十五条;《十善业道》就是十条,前面两个根扎下去,《十善业道》就没有问题了。也就是说,《十善业道》的细目就是《感应篇》跟《弟子规》,这个根扎好,那你就是善男子善女人,这个条件取得。十年,这一部《无量寿经》好,每天读一遍,如果有缘分能够听讲更好,听讲我们现在有光碟、有网路、也有卫星电视。所以有这个缘分可以收听,一天能够听四个小时以上,不能少过四个小时。其余的时间专念阿弥陀佛,你心是定的,定上个三年、五年就得念佛三昧,再有个二、三年就很可能开悟,得三昧就是得定,定能开慧。所以真正想成就,任何环境都能修行。

在乱世大家在一起共修比较困难,像民国初年,确实那个时候真的有高僧大德真正想办学培养后起的人才,由於战争,都没有办法做得圆满。应慈法师办华严大学,不到一年就关门;欧阳大师办支那内学院,算是最有成就的,也只办了两年,就办不下去了。战后我在台湾,李炳南老居士在台中莲社里面成立一个经学班,培养讲经人才,同学有二十多人,我是最后参加的,也只办了两年就没有再办,缘不容易。我学经教就在李老师这个班上学的,如果没有这个班,确实那我们连经教这个都学不到,时间虽然不长,我还碰上了。所以,安住一切比什么都重要。没有机缘,我们得想办法找机会,一个人过ㄧ个简单清苦的日子,护持不需要很多,有一、二个热心的护法来照顾你,就没有问题,生活愈简单愈好,人真正修行一天吃ㄧ餐可以,日中一食。

李炳南老居士他大概是三十多岁遇到佛法,比我还晚,我遇到佛法是二十六岁,他告诉我三十多岁。他遇到佛法不久他就过午不食,吃两餐,又过了二、三年早餐也断掉,一天吃ㄧ餐,一生都不变,这个很不容易,省事。自己照顾自己,吃饭自己烧,衣服自己洗,自己照顾自己,一直到九十五岁都自己照顾自己。最后的两年,才同意由两个学生发心照顾他,他才接受;之前有人想照顾他,不接受。我在台中跟他学教,也受他身教的影响,所以我在台中那个时候三十几岁,我也学他一天吃ㄧ餐,我吃到第八个月我才告诉他。我说:老师,我现在一天一餐。「多久了?」八个月了。「怎么样?身体有没有变化?」我说:很正常。他桌子一拍:「永远保持下去,一生不求人。」生活简单,需要很少,一个热心的护法就够了,不需要攀缘,古人讲「人到无求品自高」,一定要知道节俭、惜福,比什么都重要。所以有决心、有毅力,在动荡的社会当中,自己可以如如不动。学四大天王的广目天王,他就是表这个意思,在动荡的时局里,自己保持不动,一样能成就。所以这个意思,我在此地给诸位表出来,就是「安住者,不动义」。

「德成不退」,此地讲这个德就是戒定,我们能把《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学好,完全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永远不退心。然后一个目标、一个方向,专修净土,这一个方向是西方极乐世界,这一个目标是见阿弥陀佛,这个心要定,决定不改变,德就成就,成就不退,那就叫安住。「无德不具,故云一切」,能够把一切放下,那就是无德不具。我们放下世出世间一切法的执着,不但不执着,最好分别也没有。怎么能做到?专心在经教,一心念弥陀,这就都做到了。《华严经》上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一部经具足,不但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经教,同时圆满具足十方三世一切如来、法身菩萨的教诲,都在这个当中。特别在像现前这种社会,抓住这一部经,一句佛号,没有一个不成就。这个道理我们一定要懂、要明了,真正发心依教奉行。「前引《行愿品》中,於一念中,所有行愿皆得成就者」。前面曾经引《行愿品》这句经文,这个地方解释,「即是一念中,圆成行愿」。圆是圆满,成是成就,一念当中圆满成就普贤大行、弥陀大愿。「故能安住於如来一切佛果功德之法」,念佛法门圆满代表了。

我们再看下面这段,「游步十方,行权方便」。前面这一句,是讲我们修行自行的成就;这一句是化他,我们成就之后,要帮助一切苦难众生,那就不能住在一个地方。前两天日本的一位法师来访问,中西随功,我跟他认识大概也有十年。前些年我到日本去过六次,我访问过日本的比睿山,这个山日本人称它为佛教的母亲,日本人称这个山。日本佛教有十三个宗派,比中国多,这十三个宗派开山的祖师都在这个山上修行。所以我一定要到这个山上去看看,去拜访,去了解一下。这些祖师大德当年在山上修行,他不下山的,住得最长的多少年?告诉我,三十多年,三十多年不下山。最短的?十四年,所以他有成就。我们中国古人常说「十载寒窗一举成名」,没有十年以上的功夫不行,这都是我们很好的典型。我移民到澳洲,办了一个净宗学院供养大众,希望大众在那个地方真正安心修行,能有点成就。那个时候我订了一个修学的期限,九年,有人告诉我,九年时间太长,能不能缩短七年?我也拿不定主意,刚好这个机会到日本去开会,比睿山看了回来之后,九年不能再少了,人家山上修行最少是十四年,我们这个九年那还能减少吗?就确定九年。

今年九年满了,明年就是十周年纪念,我们学院有没有成就的?给诸位说,没有。什么原因?没有能照规矩去做。儒释道三个根,我们教了不少年,没有人真正肯干;再有一个,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也没有做到。所以我告诉大家,因为他们的年龄还不算大,大概也将近五十岁了,还行吗?行。大陆上有个例子,五十五岁开始学习,是个在家居士,五十五岁(以前没有接触过佛法)才开始,六十五岁成就了,他在家可惜没剃头,一剃头升座就是大法师。他告诉我,他十年就学一部《无量寿经》,他怎么学?他每天听我讲《无量寿经》的光碟听一片,应该是十年前我所讲的,没这么详细。全经一共是六十个小时讲圆满,六十片光碟,他一天听一片,一片是一小时,但是重复听十个小时,每天听经十小时。他说听经对他非常受用,为什么?他妄念没有了,除了听经之外就是念佛。这一部经从头到尾听圆满了,从头再听,听完了又从头再听,听了十年他成功了。不但经文他背熟,可能连注解也背熟了,现在升座讲经他不要书本,也不需要参考资料,而且什么?触类旁通。讲得非常圆满,真正让人看到,你不能不佩服他。他生活在一个很辛苦的家庭,物质条件极差,能吃苦,吃苦耐劳,一生於人无争、於世无求,他成功了。这是我们好榜样,他五十五岁开始,我看我们净宗学院的同学,大概还没有到五十五岁,还来得及。如果到六十五岁没有成就,那就完了,那个问题就严重了。

成就之后,要报佛恩、要报众生恩,怎么报?「游步十方,行权方便。此二句初赞大士之权德」,这些菩萨们善巧方便。「游步是游行与游化之义」,游行是寻师访道,自己还没有成就的时候,哪个地方有高人、有大德去亲近,向他请教,这是游行。像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十九岁离开家,那就是游行、去参学,到三十岁参学十二年,印度宗教里面的高僧大德,学术界里面的高人都亲近过,德行、学问成就了。虽成就,问题没解决,在一般人他就停止在这个地方。释迦牟尼佛他不甘心、他不情愿,他在恒河边上毕钵罗树下,现在叫菩提树,在那个地方入定,把十二年所学的也放下,入更深的禅定,以前所学的四禅八定,这再入更深的禅定,终於成就了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三十岁。见性之后,见性就成佛了,就不是游行,那是游化,化是教化众生,自己成就之后,一定要成就别人。成就自己是为什么?是为了教化别人。也就是四弘誓愿里面所说的,「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一愿要落实,不能说话不算话。十方,他老人家一生确实是游化,没有一定的住所,可是学生对他佩服到极处,他到哪里学生跟到哪里。跟他这些学生人数不少!在经上常常看到的一千二百五十五人,这么大一个团体。晚上休息在树林底下,每个人找棵大树,在树下打坐入定休息。白天也在树林里面讲经教学,只是白天还有一堂功课,要出去托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一辈子过这样的生活。所以他教我们「以戒为师、以苦为师」,他做到了,做出榜样给我们看。真的是万缘放下,心里没有杂念、没有妄想,这才能成就。

「十方者,东西南北四方」,下面「东南、西南、东北、西北」,这是四维,这叫八方,再加上上方、下方,这叫十方。「盖表空间之一切处所」,佛门常讲十方三世,十方是我们现在讲的空间,三世是我们现在讲的时间,用十方跟三世把活动的范围全部都包括了。「游步十方,表大士神通游戏,自在游行,化度十方世界一切众生」。见性之后有这个能力,见性之后,六种神通具足了;具足,前面讲圆满了。见性之后,妄想分别执着都断了,全都没有了,时间跟空间在他境界里也没有了。时间没有了,人可以回到过去,也可以进入未来。你看这些菩萨有本事,能教化过去的众生,也能教化未来世的众生,他有这个能力。这些能力是什么?本能。这能力哪来的?本来就有的。惠能大师在开悟的时候告诉我们,他说「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这种智慧、德能,六种神通是属於德能。相好,相好就像《普门品》上所说的,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能现什么身,他能现无量无边身,众生喜欢什么身他就能现什么身,千变万化。所以化度十方世界一切众生,他没有障碍。

「行权方便者,权,对实而说」,实是真实,权是权变,真实是体、是自性、性体,权是起用,从体起用。从体起用不是自己有意思,这个诸位要晓得,诸佛菩萨、法身大士应化在世间,六道里头无论是哪一道没有起心动念过。像释迦牟尼佛也是如是,他应化在世间没有起心动念过。没起心动念,他怎么能现相?他怎么能说法?这就是他的行权方便。我们看到佛的相,佛自身不着相;我们听到佛说法,实际上佛并没有说法。所以《般若经》上说,谁要是说他讲经说法那叫谤佛。无说而说,说而无说,他真的是无说,他为什么会说?众生有感,他自然的反应,这个应是法尔如是。这桩事情,曾经有人问过佛陀,佛弟子当中舍利弗智慧第一,有人向佛请教,舍利弗的智慧从哪来的?为什么有那么大的智慧?佛用一个鼓做比喻,鼓大家都见过,古老的乐器,他说:鼓你知道吗?知道。鼓的肚子里有没有东西?没有,空空的,就两张皮包着空空的。他说:舍利弗的心就像鼓一样,里头什么都没有,可是你叩它,大叩则大鸣,小叩则小鸣,不叩则不鸣,无论什么问题你问他,他对答如流。他有没有动个念头?没有。所以真的叫说而无说,那个说是应。他没有起心动念,他没有分别执着,他说的是什么!同样一个道理,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讲经说法,说了没有?一个字也没说。我们有说,为什么?起心动念,想想这个话怎么说法,就有说了。人家不起心、不动念,他怎么会说法?所以说是无说而说。我们凡夫不会听,会听的人怎么听法?听而无听,无听而听,那就会了,跟佛完全对应起来。所以我们听佛说法,往往把佛的意思解错了,是自己的意思,不是佛的意思。所以「愿解如来真实义」,很不容易做到。权实我们要懂得,证到实才有权,没有证到实,我们没有善巧方便,我们有方便,里头没有善巧。

「具权宜与权变之义」,这个权有这两个意思,权宜跟权变。「俗谓通权达变」,现在人所谓的,这个人的聪明智慧能够随机应变,就说这一类的,通权达变是随机应变,应变的能力非常强。这些菩萨们他们应变是达到究竟圆满,也是古人讲的一句话,「以不变应万变」,他们做到了,他们真的是不变,能应无量无边的变化。这我们无法学到的,虽然学不到,如果我们通过戒定慧这些方法来修学,哪一天我们也能够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个智慧能力全就出现,不必要学,统统出现。为什么?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具足智慧,智慧里头有实智、有权智,具足神通,具足相好。「权亦即方便之异名」,所以权巧方便常常连在一起说,方是方法,便是便宜,便宜就是最恰当的方法。最恰当的方法就没有一定,因人、因事、因时、因地不一样,用得那么巧妙,就叫方便法。所以它是方便的异名。

「《法华文句》曰」,这部书是智者大师的著作,他给我们解释「方者法也」,方是方法,「便者用也」,用得很顺畅没有障碍。「浅言之,方是方法,便是便利。按佛教义,则如《大集经》云」,这是佛陀在经上讲的,「能调众生,悉令趣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方便」。这个意思深,你能够调众生,调是调教,中国人常常把调,下面就教学的教,调教众生这要智慧、这要方法。众生很容易接受,也能很清楚的明了,乐意依教奉行,他会成功。佛在这里告诉我们这个目标,可以说这是佛法教学的宗旨。如果人家要问我们,佛教教的是什么?千经万论宗旨是相同的,无论是显教、密教、大乘、小乘、宗门、教下,都是这一个目标,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诸位要知道。这一句话是梵语音译的,可以翻成中国意思,为什么不翻?叫尊重不翻,它是释迦牟尼佛教人的总方向、总目标,这太重要了,保存梵语,叫尊重不翻。翻成中国的意思反而简单,六个字「无上正等正觉」,阿翻作无,耨多罗翻作上,三翻作正,藐翻作等,下面这个三也是正,菩提是觉,你看合起来无上正等正觉,佛法就是这个东西。

这里头有三桩事情,从后面讲第一个是正觉,三菩提,什么人得到?阿罗汉得到了。他怎么得到的?见思烦恼断了,见思烦恼断了就证三菩提,正觉这称为阿罗汉。再向上升一级,正等正觉就是三藐三菩提,菩萨证得的,比阿罗汉高了,正等。他怎么证得的?菩萨不但是见思烦恼断了,尘沙也断了,无明也破了一品,这才能证得正等正觉,等是等於佛,还不到佛,差一个阶级。最高的位次是无上正等正觉,佛所证得的,这是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放下,大乘教里面常讲的,无始无明、尘沙烦恼、见思烦恼全都断掉,回归自性,明心见性,这才叫离苦得乐。你看阿罗汉证得正觉,六道的苦他脱离了,他不再轮回到六道,他到四圣法界去,声闻、缘觉、菩萨、佛。证得正等正觉,这是四圣法界里面的佛法界。四圣法界里面的苦,下面离开了,声闻、缘觉离开了,菩萨、佛他还在受,他还会起心动念。起心动念是无始无明,功夫还要往上提升,提升到不起心、不动念,那就真的安住了,不起心、不动念,这个时候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这就成佛了,十法界的苦永远脱离了,离苦得乐,有等级的,有层次的,真的离苦了。十法界都说是世间,真正出世间是要超越十法界才真的出世间,世间一切苦永远摆脱了,离苦得乐。不是我们现在,没吃的,送一点吃的来,我们离苦得乐;没有穿的,送一点穿的衣服来,不是这个,这个事情太小了。这些事情佛也教给我们,让我们自己去处理去,大的苦乐,佛菩萨来帮助我们处理,小事自己处理。

12下一页
 
 
 
前五篇文章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一0八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一0七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一0六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一0五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一0四集)

 

后五篇文章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一0九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一一0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一一三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一一一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一一四集)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