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三七八集)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2011/4/16澳洲净宗学院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四百六十二面第二行,从「三明风之妙触」,从这看起:

「德风触体,自然安乐和谐,调心适意,故曰安和调适。其乐譬如比丘得灭尽定。灭尽定,又名灭尽三昧,乃灭尽六识心心所之禅定,不还果以上之圣者入於此定。此亦(第三十愿)乐如漏尽愿所摄」。上面这段经文,世尊为我们介绍极乐世界依报环境的美好。首先说明耳得妙音,接着又告诉我们鼻得妙香,身得妙触,这段是讲身得妙触。六根在六尘境界上不是染污六尘,而是得自性之妙,不能叫六尘了,明心见性,自性的妙德。这是第三段,风得妙触,这是身体所接触的,德风触体。风上加德字就是圆明具德,一一法无不是具自性圆满的功德,这是不可思议的境界。自然安乐和谐,不是阿弥陀佛设计的,也没有人工在那个地方服务,完全是自然的。前面我们能体会到的,这种性德自然的流露,它的因是本具的,自性本来就有的,没有生灭的现象,只有隐现不同,有缘它就现,没有缘它就隐。极乐世界这个缘从哪里来的?是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弥陀在因地当中愿行功德的成就这是缘,引发自性本具的德相。《华严经》上,佛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可见得我们人人都有。往生到极乐世界,那个世界是弥陀愿行功德所成就的。我们前面学过,《往生论》里所说的二十九种成就,里面十七种依报成就、八种正报成就。

「调心适意」,总的来说,极乐世界自性的妙德能帮助我们消业障。在实报庄严土里面,能帮助法身菩萨消除无始无明的习气;在我们凡夫身上,它能帮助我们消业障,帮助我们消除烦恼习气,启发自性里面的智慧德相。这种功能自然的,只要你契入这个境界它自然现前,所以修行真的是很重要。修行这两个字,概念一定要清楚,行是行为,起心动念是意的行为,言语是口的行为,造作是身的行为,叫身口意三业。行为有了错误、有了过失,把它修正过来,这叫修行。这个名词不能把意思错会了,如果我们认为念经是修行,拜佛是修行,坐禅是修行,这个话是不是真的?不能说是真的,也不能说是假的,为什么?如果你做这些动作,心行没有转过来就是假的,心行能够转过来就是真的。标准是佛在经典上所说的这些道理、方法,包括境界。如果经上讲的,与经上讲的理论相应、方法相应、境界相应,真修行人;如果完全都不相应,表面上样子做得再好看,假修行人,他不是真的。古德所谓「口念弥陀心散乱」,净宗这一句佛号功德不可思议,如果一天十万声佛号,很精进,可是还是胡思乱想、还是贪瞋痴慢,那假的不是真的,一丝毫功德都没有,不但功德没有,福德也没有,这叫做冤枉。所以学佛不能不明理,理要不明你怎么个修法?你不熟读经典,你不明理,你不知道标准在什么地方,往往自以为是,自以为修行、自以为功夫不错,到最后都不能往生,还在搞轮回。那个时候就怪佛菩萨了:我照你这样做了,为什么不灵?说佛菩萨的话不灵,谤佛、谤法、谤僧,这个罪上加罪你就堕无间地狱,毁谤三宝是无间地狱的果报。

「其乐」,是说性德,在六根上,真的帮助你破迷开悟,破迷开悟就离苦得乐,这个乐就像「比丘得灭尽定」,灭尽定是什么?「又名灭尽三昧」,就是见思烦恼,见思烦恼都灭尽、都断掉了。三界八十八品见惑、八十一品思惑,统统断干净了,这就叫阿罗汉,在小乘你就证四果罗汉。这里说「不还果以上之圣者」,不还果是三果阿那含,阿那含上面那一层「入於此定」,他得到这个定是灭尽定。他把贪瞋痴慢疑灭掉、没有了,这是思惑;恶见就是见惑,恶见开出来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在经论上通常称为十使。这是世尊为教学方便起见,八十一、八十八,八十一品思惑、八十八品见惑。见惑断尽就证须陀洹果,也就证得位不退。贪瞋痴慢疑分配在三界九地,每一地九品,九九八十一品,统统断尽,六道的缘没有了,你就超越六道。六道从哪里来的?见思烦恼变现出来的,所以见思惑断尽,六道就没有了。六道没有,现在你面前的是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这个四法界是释迦牟尼佛的净土,六道是染土、秽土,染污的;四圣是净土,四圣法界里面善恶都没有,这清净。《无量寿经》经题上「清净平等觉」,就是这个清净,他真的得到,阿罗汉得到是清净,在无上正等正觉里面他就成正觉,清净就成正觉;向上提升是正等正觉,那是菩萨。清净向上提升是平等,平等是菩萨,清净是阿罗汉、辟支佛。觉是佛,法身大士这称觉,无始无明断了。后面这一句,为我们交代出极乐世界这种殊胜庄严之由来,是弥陀四十八愿第三十愿「乐如漏尽愿」这个愿的成就,可见得四十八愿愿愿不落空、愿愿都兑现。

下文这是讲底下一段,「下文风吹花聚,而显妙色」,这是眼得妙色。你看前面,我们记得,第一段讲的是耳,耳得妙音;第二段讲鼻,鼻得妙香;第三段讲的是风,风吹着身体得妙触。接着底下,眼得妙色,六根接触外头境界没有不妙。不像我们现在六根接触外面境界,都染污、都起烦恼、都起七情五欲,七情五欲是染污,是迷而不觉。极乐世界六根接触外面境界,都能帮助你觉而不迷,所以你离苦得乐。「风吹花聚,而显妙色。飞花如雨,故称花雨」,雨是从上面落下来。底下这段「明花雨功德」,请看经文:

【复吹七宝林树。飘华成聚。种种色光,遍满佛土。】

这个佛土就是极乐世界。

【随色次第。而不杂乱。柔软光洁。如兜罗棉。】

花落在地上就像地毯一样,就像编织的地毯一样,它花不散乱,颜色花聚排成图案,整整齐齐,这是功德。如果这个花从空中落下来的时候很零乱,那就不好看。排成非常美观的图案,不杂乱。柔软光洁,如兜罗棉。兜罗棉,后面有解释。

【足履其上。】

如兜罗棉。

【没深四指。】

它有弹性,脚踩在上面它下陷四指。

【随足举已。还复如初。】

弹性非常好,我们脚提起来它恢复正常了。

【过食时后。其华自没。大地清净。更雨新华。随其时节。还复周遍。与前无异。如是六反。】

极乐世界没有昏暗,一片光明。实在讲他们没有时间观念,这都是随顺娑婆世界众生的习气来说的。我们这个世间人有时间观念,现在到底是上午、是下午、是几点钟?极乐世界他又不要吃饭、他又不要睡觉,所以实在讲他们没有时间观念。释迦牟尼佛这些说法,统统是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娑婆世界要问,西方世界三餐饭怎么吃的?晚上怎么休息?住宅这些东西都很关心,全部都给你介绍。有没有?不能说没有,「一切法从心想生」,你有这个念头它就有这现象,这些现象肯定跟经上讲的是一样的,佛没有说错。如果你在极乐世界得清净心,心地清净平等没有一个念头生起,这些现象就都没有了。於是我们就很清楚的能够体会到,凡圣同居土下辈往生的,他们有这个现象,肯定有。

请看注解,「彼国德风有诸妙用」,这个诸是多,很多种的妙用。「首曰」,开端给我们讲,「吹物出音,演说妙法」。这前面说的,风吹花草树木,花草树木都是众宝所成,风一吹树叶跟树叶相撞的时候,就像风铃一样;草也是如此,风吹草动碰撞的音声美妙极了,就像在奏交响乐。不但有音乐的音声,它还说法,说四谛、说十二因缘、说六度、说三学,什么法都说,你想听什么你就能听到什么。西方世界想看什么你都能够看到,十方世界就像我们现在电视传真一样,比电视逼真,我们电视是平面的,它是立体的,显示的画面西方极乐世界人能进入其中,我们今天电视做不到,屏幕打开我们进不去。由此可知,他们科技比我们高明,跟它相比差太远了。「次曰随风散香,闻者清净」,这都靠风。「三曰德风触身,乐同灭尽。四曰随风送花,遍满国土。」你看这个风妙,妙不可言。「风吹宝树,依花色光,自然会聚。青黄赤白,遍满其国」。这个五句我们用一句话来说,风吹着花,花落在地面上自自然然编成地毯,非常美妙的花毯,遍满其国,西方极乐世界地面的庄严。「故经云:飘华成聚,种种色光,遍满佛土;随色次第,而不杂乱」。这经文上说的,你看这世界多美!

「又《吴译》曰:吹七宝树皆作五音声」,五音声是我们中国,中国古音五个是主音,宫商角徵羽,现在的音乐基本是七个音,中国也有,有变宫、变商加起来,加五个音也是七个音,这句话就是今天所讲的交响乐,集不同的这些乐器在一起演奏,「以七宝树华悉覆其国中,皆散佛及诸菩萨、阿罗汉上」。这是自然的,没有人在操作,风吹树花,这个花会飘到佛的头顶、菩萨头顶、阿罗汉的头顶。但是落下来之后就不见了,不会染污你的身体、染污你的衣服,不会,落下来就不见了。「树华因风从空散扬,供养圣众如天雨华,遍布佛土。《往生论》谓宝华布地有二殊胜」,两种殊胜,「一为妙色殊胜,飘华有序」,它有秩序,它不乱,「依色成聚。青黄赤白皆随其类」,白色的跟白色的聚在一起,黄色跟黄色聚在一起它不乱,自然排成图案,「故曰随色次第而不杂乱」。「宝花布地,如图如锦」,好比图案、好比织锦,中国古代丝绸的工业就非常发达,对外贸易那是大量出口,西方人都非常欢喜,喜欢中国的丝绸。丝绸是人工设计、人工操作织成的;极乐世界的雨花没人操作、没人设计,自然成就,比人工设计的还要美。这些地方,都叫我们想到自性功德不可思议,是自性的性德,是弥陀的愿力成就。弥陀愿力是缘,自性功德是因,因缘相应果报就现前,这些境界统统是果,在极乐世界感得的果报。「种种色光遍满佛土,是为色妙也」。

再看第二,「二者妙触殊胜」。「经云:柔软光洁。光,指上述之色光无量;洁,指花质洁净;柔软,指妙触」,你去接触它,它柔软。「兜罗棉」,这个緜跟棉花的棉是相同,同棉,「梵语。道宣律师曰:草木花絮也」,这里举了个例子,「蒲台花、柳花(柳絮)、白杨花、白叠花等絮是也」,印度有,是一种植物,像中国棉花一样干净、柔软,「取细软义」。「履者,蹈也」,我们足踩在底下,它软它就下沉,「没者,下沉。足蹈花上,其触柔软,如蹈兜罗棉。足入花中,下深四指」。你看有这么软,踩下去它陷四指头。「举足出花,花即平整如初」,它的弹性非常之好。「故曰:随足举已,还复如初」。

「下明六反雨花,亦即《阿弥陀经》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之义」,《弥陀经》上也有这个意思,这也有。「六时者」,这是古印度,古印度把一天昼夜分为六时,昼三时、夜三时。我们中国古时候把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用这个来标示十二个时辰。现在呢?现在世界上通行的,是把昼夜分为二十四时,我们叫它小时,它比中国的时候小,中国一个时辰是现在的两个小时,这称它作小时。印度时辰比我们大,我们中国两个时辰是印度的一时,印度昼夜只分六时。在我们这个地球上,时间分法不一样,现在交通便捷,知道有时差。古时候没有听说过时差这个名词,只有在天文学里有讲到,日常生活当中没有感觉到有时差,现在有时差。「六时者,晨朝」,这早晨,「日中、日没」,《戒经》里面称为晨朝是初日时,日初、日中、日没三时,夜晚是初夜、中夜、后夜。白天也称为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有这种说法的,晚上是初夜分、中夜分、后夜分。世尊当年在世晚上休息只是中夜,中夜是什么时候?用现代的话来讲,印度一个小时是四小时,休息的时间一天是一时就四个小时,晚上十点钟休息,两点钟就起来,中夜是休息的时候。中日,白天是进食的时候中日分,吃饭是在中日,日中一食。

「晨朝雨花,过食时后其花自没,大地清净,更雨新华」。这个花它有时间的,每一个时花落一次,到第二个时辰,落的花完全没有了,大地干干净净,又落新花了。换句话说,西方世界好像是花落下来六次,就好像我们这一天六个时辰,昼三时、夜三时,就看雨花的次数。实际上除这个之外看不到有时辰,它不需要日月,依报、正报皆放光明,西方世界没有阴暗,光明世界。它那边人不要饮食,又不需要睡眠,闻法就能吸取能量,不需要从饮食当中摄取。从佛说法的音声,见到佛的光明,他就摄取能量,所以法喜充满。从禅定当中摄取能量,它的方法很多,不需要饮食,摄取能量不费事,行住坐卧都在摄取。能量来自自性,是性德,真的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不生不灭,这才真正叫得大自在。

「食时者,正食之时,即日中之午时」。我们中国人讲午时,上午十一点到下午一点这两个小时,食时在什么时候?在日中,中午日中,中午之后就不吃了。所以比丘吃饭在什么时候?在十一点,大概到十一点半不会超过日中,日中决定不再进食了。《戒经》里有规定,用意在哪里?帮助这些凡夫放下贪心、放下欲望,摄取饮食适可而止,不起贪念,这对初学的;对老修的,不起分别、不起执着,一切都随意。这个地方引的,「《沙弥十戒仪则经》曰:若受斋食时不得过中午。」斋,现在人都把这个字用错,认为吃素叫斋,不是的,斋是过午不食,与吃荤、吃素不相干,与这个不相干,过午不食叫斋,所以素食不能称为斋。现在人叫斋菜馆是素食馆,用斋这个字不妥当。「是表晨朝所散之花,当日过中,则於地上自然化去」,自然就没有了。「大地清净如初」,地上什么东西都没有,干干净净。「於是空中更雨新花。如是随此六时,花降花化,循还往复,故云随其时节,还复周遍。还复者,循还与反复也。周遍者,遍满其国也。与前无异,如是六反。六反者,六度也」,《弥陀经》上说「六时雨花」,就是这个意思。

在我们这个世间,我们需要饮食,饮食维持我们的生命,但是饮食也会严重的损害我们的生命,这个道理不能不懂。佛法说六道众生只有苦没有乐,苦是真的,乐是假的。佛法里面讲真假它有个标准,会变的是假的,不变是真的。譬如饮食非常合你的口味,你非常爱好,你吃的时候很快乐,这是乐。吃一碗很快乐,吃两碗也很快乐,连续叫你吃二十碗、三十碗,你就要求饶命,为什么?变成苦了。乐会变成苦,假的不是真的。苦不会变成乐,譬如说挨饿,饿一餐很苦,饿两餐更苦,饿三餐就苦不堪言,不会变成乐。打你一鞭子这很苦、很痛,打两鞭更痛,打上一百鞭的时候,不会打成快乐出来。你说这个乐,你看有人唱歌跳舞乐,你叫他连续唱个一天,他一定跪在地下求你饶命。你叫他跳舞,你叫他跳个七天七夜,就完了,乐会变成苦,苦不会变成乐。佛告诉我们,六道凡夫是苦暂停他就以为是乐,譬如饮食,你一天要吃三餐,少一餐就感觉到苦了;换句话说,像六时雨花一样,到时候你就服药。饮食是什么?是药治你饿的苦,饿病,你看生下来就得这个病,到死都没办法治好。佛的心细,看得很清楚;我们粗心大意,没有感觉到。佛给我们说穿了,我们想一想的确合理,这真的不是假的。

佛给我们讲六道众生的苦有三类,有苦苦、有坏苦、有行苦;三种苦,下面这是名词,上面是动词。苦苦,哪些苦?生老病死苦、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五阴炽盛苦。五阴炽盛一般人不知道,可是你一说,他马上知道,他有,什么东西?最明显的妄念,想停停不下来。我很想念佛,怎么念几句杂念就来了,怎么去也去不掉,这是五阴炽盛苦。五阴是色受想行识,物质、精神苦不堪言!为什么会这么苦?你不知道它是假的,你以为它是真的。你要是有观世音菩萨那个本事,照见五蕴皆空,五阴炽盛就没有了。五阴炽盛一没有了,给诸位说,苦苦就没有了。因为它是苦苦的根,生老病死的根,爱别离、求不得、怨憎会的根,你把那个根拔掉,苦苦就没有了。用什么方法拔?第一妙法无过於念佛,心里只有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什么都没有,乐!我们现在人讲,精神的压力、物质的压力全没有了。可是眼前的麻烦就是什么?它不让你念佛,你想念佛它就进来打闲岔、它就来扰乱,你就愈苦恼,愈苦恼你就愈不能成就。怎么办?这桩事情不是你一个人有,自古以来哪个修行人没有?我们看看古人用什么方法来对治,这就是经验。古大德教导我们,你要好好念佛,杂念起来不要去管它,随它去。杂念可以跟念佛同时,同时起,我们的注意力注意佛号,别注意它,自然就没有了。就别理它,它自然感觉得没兴趣就跑掉;你要是常常照顾它、理它,它起作用,它永远不会离开你。这是古人的经验,不去理它,没事!

12下一页
 
 
 
前五篇文章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三八五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三七七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三0六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二九八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三0五集)

 

后五篇文章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三八六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三七九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三八七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三八0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三八一集)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