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四0七集)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2011/5/11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五百零七面,倒数第五行,从「智慧勇猛」看起:

「智慧勇猛。谓智慧明了锐利,能破烦恼憍慢贼军,故云勇猛。如《智度论》云:智慧箭劲利,破憍慢诸贼。又《维摩经》云:以智慧剑,破烦恼贼。」我们就看到此地。这是说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人,确确实实是得弥陀本愿威神的加持,特别是说凡圣同居土。我们往生到极乐世界,身分还是人的身分,为什么?烦恼一品都没有破,完全仗佛力,佛的愿力,临终一念十念,这就是具足真信切愿,一念十念得生彼国。生到极乐世界就得到本愿威神的加持,就是阿惟越致菩萨。智慧跟法身菩萨没有两样,所以到那边智慧现前。这个智慧能破烦恼,烦恼里面特别举出骄、慢,烦恼很多,这两种是属於根本烦恼。相宗经论里面常说,四大烦恼常相随,这是什么?正报。从迷的那个时候起,它这个东西就现前,这个就是末那识。八识五十一心所也是一念之间形成的,虽然有先后次第,可是我们凡夫粗心大意,没有能力辨别它的次第。在我们感觉好像同时发生的,它速度太快,一念之间它就已经成就了。这个一念就是弥勒菩萨所说的,一弹指三十二亿百千念,速度确实是太快了。这一念里面就现整个宇宙,遍法界虚空界,这是依报,我们这个正报同时起来的。

正报,末那。末那四大烦恼,我见,我见这个时候不一定有身相,我们现在讲灵魂,或者讲灵性,总而言之认为这是我,执着这个是我,有了这个我,贪瞋痴就起来了;我爱,我爱是贪;我慢,慢是属於瞋恚;我痴,贪瞋痴跟我同时起来。这个骄慢是瞋恚的一分,疑也是同时起来的,烦恼里面讲贪瞋痴慢疑,同时起来了。所以说骄慢,世法也如是说,傲不可长,这是世间法。它不说断烦恼,它是限制你,不能再增长了,你要能把它控制得住。但是佛法里面一定要断,不断不能见性,不能开智慧,也不能得定,所以它是修行里面很大的障碍。如果傲慢严重一点,很难成就,为什么?连持戒都做不到,定慧当然没有了。所以骄慢,骄傲、我慢必须要放下,能破。什么东西能叫它放下?智慧。这个东西障碍智慧,智慧要比它高,它就伏住了;再高,它就没有了。

大乘教里佛常说「转烦恼为菩提」,其实烦恼跟菩提是一桩事情,迷的时候智慧就变成烦恼,觉悟的时候烦恼就变成智慧,确确实实只在迷悟不同。由此可知,佛法修学它终极的目标是开智慧。总的来说,说得很清楚,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名词可以翻而没有翻,还是用音译,这属於尊重不翻。学佛求什么?就求这个,翻成中国的话很容易翻,「无上正等正觉」,就六个字。这六个字里面有三个阶段,先从正觉,正觉真正觉悟了就是阿罗汉;更进一步正等正觉,等是等於,正不是邪,等於佛了,他没成佛,只是菩萨,菩萨等於佛,比佛还差一等;到圆满的时候叫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正觉是佛的智慧,正等正觉是菩萨的智慧,正觉是阿罗汉的智慧,阿罗汉包括辟支佛,同一个等级。要智慧,才能够断烦恼。

定功、禅定是伏烦恼,它是先得定,因戒得定,所以戒就很重要。戒是学佛必须具备的条件,戒从哪里学起?从十善业道学起。十善业道在佛法里,无论大乘小乘,它叫根本戒。具足十善业道,才能入佛门。具足十善业道,在佛家称为善男子、善女人,才有资格、有条件礼佛为师,拜佛为老师,做佛的学生。在拜师的时候,老师把三皈传授给他。三皈是什么?是佛法修学最高的指导原则,你修什么,总纲领、总的原则教给你。古时候人都是这样的,就把你一生修学的目标告诉你,你路可不能走错。三皈就是觉正净。惠能大师在《坛经》里面传授皈依,我们早年初读这部书,那时候还没有真正学佛。我是在一个朋友家里,是我父亲抗战期间的同事,他是一个将军,到台湾来的时候我们又遇到了。新年度假的时候,他邀请我到他家里住了一个星期。他的书架上有《六祖坛经》,丁福保的《笺注》,线装本。我翻开来看得很有趣,我一个星期居然把它看完了,非常欢喜。

《坛经》里面讲的三皈跟我们一般佛法不一样,六祖说三皈的时候,他说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他是这么说法的。接着他有解释,「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他这么一解释,前面首先提出来觉正净。我们以后学佛就想到这个问题,他为什么这样说?一般传授三皈都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没有讲到觉正净。这使我们联想到惠能大师出世的时候,佛法是东汉时代传来的,到能大师那个时候将近一千年,佛法大概传的有问题了,一般人提到佛法就会想到泥塑木雕的佛像、经典、出家人,这就产生莫大的误会。这三样,佛灭度之后称之为住持三宝,它是表法的。见到佛像就要想到觉而不迷,这是真皈依、看到经书就想到正而不邪,这经书,再把这个引申,无论看到什么书,只要看到书本就想到正而不邪,它起这个作用;看到出家人,不管是老是少、是男是女,马上就想到六根清净、一尘不染。懂得这个表法的意思,你就晓得,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我们六根所接触的境界,它时时刻刻根本就没有中断,在那里提醒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必须有十善业的根。

现在佛法衰了,衰在哪里?衰在我们把根疏忽掉。对大乘非常欢喜,大乘没有小乘的基础是学不到的,你所学的是什么?知识,如来真实义远之远矣。开经偈说得好,「愿解如来真实义」,你没有根,你怎么晓得如来真实义?所以今天佛法要恢复难,难在什么?难在没有根。谁肯在扎根上下功夫?那个根,功夫要是扎得不深,它就不相应,或者我们说,它就没有感应。根愈深就愈有感应,我们跟佛菩萨就通气了。现在你说经教,有人喜欢学,年轻的人很多,你叫他去修十善业,他没兴趣,甚至於他受不了。那我们就晓得,他搞的这个经教是知识,於他的身心有没有利益?没有利益,真没有利益。有根的人有利益。所以这个根,今天我们还要把根之根加上去,那就是《弟子规》、《感应篇》,中国传统文化这三大类的根都要学好、修好。《弟子规》是儒的根,《太上感应篇》是道的根,《十善业道》是佛的根。佛这个根是建立在儒道的基础上,没有儒道,这个十善业道做不到。我们很清楚,中国唐朝以后就不要小乘了,不修小乘,用儒跟道代替,成果卓着。如果没有儒道,又没有小乘,你直接学大乘,那是不可能的事情。释迦牟尼佛自己说过,「佛子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非佛弟子」,佛不承认你。我们一般人学佛一定要听话,佛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做。祖师大德们有智慧,用儒道代替小乘,这个实验成功了。这一千多年来实验成功,我们可以接受,一点都不怀疑。虽然依照这个方法修学,小乘经应该还是要看几部。我在台中跟李老师,小乘经大概学了有二十多种。李老师也重视儒跟道,小乘经也要看看,这是扎根。

关键,还是章嘉大师说得简单扼要,看破、放下。特别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这个时代如果头脑稍微冷静一点容易看破。你不能不看破,你不看破你的麻烦就大了,为什么?你出不了六道轮回,这是大事。过去生中生生世世,我们肯定遇到过佛法,肯定在佛法里面有修行,没成功,没能往生。我们跟净土有缘,有很深的缘,这一生又遇到了。如果这一生再不能看破,那还要搞轮回,李老师说的,还得长劫轮回,不是短时间,很辛苦!如果我们觉悟,知道了,不想再搞了,那就得真干。抓住佛经讲的几个纲领,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就行了。六百卷《大般若》跟我们讲的,我总结十二个字,佛说二十二年,说什么?「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这个意思就是对一切法都要看破,不要放在心上,放在心上错了。一切法可以受用,不能控制,不能占有,有控制的念头,错了,造业;有占有的念头也造业,连身都不能占有。

世出世间圣人都警告我们,人命无常,你能知道明天还能活在人间吗?天灾人祸很多!死於非命的人每天有多少人?这就是属於意外灾害的,网路上看看这些数字,太可怕了。这是警告我们,我们听到这些信息,看到这些画面,要警觉,无常。对身都放下,你智慧就会生起来;念念老为这个身体,你堕在烦恼之中,你没有解脱出来。所以学佛头一个要晓得,这身不是我。真明白了,再不执着了,这个人在小乘就证初果,在大乘初信位的菩萨。你在日常生活当中,你就能随缘,为什么?不执着了,不分别了,什么都好。这个人不傻,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於人无争,於世无求,心清净了。心清净了,身就清净,为什么?境随心转,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我们看到很多出家人身体不好,有很多病痛,你仔细一观察,他烦恼重重,他很执着。这是什么?这是他得病的原因。佛哪一部经典都教你放下,没放下,他经会讲,他放不下。这些事情我们不能不知道,我们不能不把它搞清楚。

得真干,从哪里干?从日常生活当中干,从穿衣吃饭里面做起。大乘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大乘,工作是大乘,待人接物是大乘。要常常把自己想着,我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我到这边来是旅游的,是到这边来观光的,看看这个地方一切众生的生活状况。当然与自己有缘,没有缘你见不到,凡是见到、接触到的统统是有缘。能帮助的,要全心全力帮助他,知道一切有缘与自己是共一体,这是佛法里面讲的伦理。伦理讲关系,一切众生,花草树木、山河大地、自然现象,就像一个人的身体,五脏六腑、眼耳鼻舌身,共一体,关系太密切了。你能够常常作如是观,自性里面的慈悲心就流露出来。不能见性,迷失了自性,慈悲心怎么发都发不出来。我要去爱护别人,为什么?我要去照顾别人,为什么?后面很多问号。知道是一个自性清净圆明体,这些问题就没有了,全都没有了。我们照顾他、爱护他,这是应该的,是爱护自己,自他是一不是二。我们跟自性愈来愈近,智慧慢慢增长,烦恼习气慢慢就淘汰了。转烦恼为菩提,一定要靠戒定慧。因为定慧有这么大的力量,定能伏烦恼,慧能转烦恼,所以称为勇猛。《智度论》里面这两句话,从比喻上说的,「智慧箭劲利,破憍慢诸贼」,用兵器来做比喻。「《维摩经》云:以智慧剑,破烦恼贼」,都是这个意思。

「又《心地观经》云:法宝犹如智慧利剑,割断生死,离系缚故。」法宝是佛、祖师传下来的一切经论,经论帮助我们、启发我们智慧现前。我们如果没有经论的启示,智慧永远不能现前。实在讲,我们得到这些经论还要有善知识引导,没有善知识我们看不懂。读经好事,也能开智慧,但是读不下去,厌烦。意思不懂,天天去念,枯燥无味。念上几年,愈念愈烦躁,最后都把它抛开,甚至於去学其他宗教了,这个事情常有。所以善知识比什么都重要。在今天,善知识愈来愈少,愈来愈少的原因,真正修学佛法经教的人遇到障碍,遇到困难。头一个,风气影响我们。这风气是什么?风气是不尊重。现在的人,社会提倡人本主义,以人为本,特别对於古圣先贤都有怀疑,没有尊重的心,这已经成了风气,社会普遍都是这样的。我们如果对这个经典真正恭敬、尊重,别人看到我们,说我们迷信,不但得不到鼓励,而且被一般人轻视,造成我们对於古圣先贤把信心丧失掉了。

我们今天晓得,无论是佛法是世法,统统是从恭敬当中学来的。我们如果心态上没有这点恭敬心,我们什么都学不到。这点恭敬心从小学的,但是现在儿童不教了,父母不教你了,家里面的大人不教你,学校老师也不教你,你天性有这分美德被埋没了。於是圣贤典籍在,在,你入不进去。现在教育小孩的方法有问题。一个人在一生当中年龄阶段不相同,他的能力也不一样,大概十二岁之前记忆力最强,中国古人懂得。十三岁以后到二十岁,这时智慧开了,应该要好好的给他讲解,跟他在一起研究讨论。所以十二岁之前只读、只背诵,不讲,符合佛法讲的标准,十二岁之前给他奠定的基础是根本智。根本智是什么?根本智是定,小孩就要叫心定下来,不能胡思乱想,叫你背书,背书就不会胡思乱想了。该背的东西天天背,大人叫,过来,背一段给我听。那是什么?修禅定,用背书的方法修禅定。所以小孩像个小大人一样有规有矩,到十二岁差不多该背的东西都背完了。这些方法都记在《五种遗规》里头,陈弘谋,也是清朝一位学者,他对於小学有很深的研究。童蒙养正不能不学,小时候基础奠定得好,大的时候学起来就很轻松、很方便,真正肯学的,没有不成就的。

现在怎么办?遇到年轻人他真正好学、真正觉悟了,对传统文化有使命感,那我们劝导他,第一个树立德行,第二个要学习文言文。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得用古老的办法,就是背书,大概三十岁之前还行,三十岁之后就难了。为什么?记忆力慢慢衰退,五、六十岁往往就记不住了,七、八十岁刚想的事情一转弯就忘掉了。所以记忆慢慢会衰退的,随着年龄衰退的。最好都在二十岁之前,二十岁之前是学习的黄金时代。所以能够有两年的时间,认真去背五十篇古文,文言文的基础就拿到。这是什么东西?钥匙,《四库全书》的钥匙你就拿到,《大藏经》的钥匙,你没有这个钥匙,你家里供的《大藏经》进不去,没用处,家里放的《四库全书》也没用处,你没有能力去受用它。你看这个基础多重要!如果有家长有这种智慧,他认识这个,教小孩背书。我们自己错了,父母没认真教我们,我们现在明白了,我们要教下一代,希望下一代超过我。下一代再教下一代,大概有个三、四代之后,我们传统文化可以复兴。传统文化在我们这一代当中决定没办法,下一代也很艰难、很辛苦,至少要第三代之后。我们有这个心,懂得这个,知道这个,过去错了,纠正过来,认真努力的来培养小孩。找一个好的环境来教学,远离城市,找个山明水秀的地方,古人说人杰地灵,他没有污染,不受外面的环境影响,他心定了、心安了。好好带着他、培养他,总在二、三代之后才能看出效果。中国传统文化至少丢掉五代了,复兴也得要五代,不可能说在我们这一代就能复兴,这绝对做不到。所以智慧比什么都重要。我们今天全心全力帮助下一代,这就对了。

我们自己修学得非常非常辛苦,那么下一代?苦还是要叫他受,如果供养太优越,人就会懒散懈怠。释迦牟尼佛带这些弟子,所谓比丘常带三分病,那个病是什么?苦,以苦为师。物质生活上苦一点,你对这个世间你才能放下,你才不至於留恋。所以释迦牟尼佛不盖寺庙,过游牧生活,晚上走到哪里就地就可以睡觉。他们出生是在热带地区,所以生活很简单,三衣一钵就够了。那个地方没冬天,晚上睡觉地上铺一个垫,那就一块布铺在地上,佛经里称为卧具。现在,现在把它铺到拜垫上拜佛,在以前那不是拜佛的,是睡觉的时候再垫在底下的。上面盖的叫三衣,三件衣服。这就是一个衣,三件这个衣,就行了,他生活就能过得去了,叫三衣一钵。清苦一点好!对世间没有留恋,出苦的心坚定。生活过得太好,留恋。寺庙盖得富丽堂皇,那不是修行,那叫每个人住在那里,不但贪恋,而且还斗争,每个人都想霸占道场,都想控制,都想占有。那就全造的是轮回业,不但是轮回业,地狱业,这个我们不能不知道。

真正有人跟我们学习,发心跟我们学习的,生活简单,不能日中一食,晚餐也要断掉,要减食。在过去寺院丛林,国家建的,大富长者他们建的。寺院里面的生活,晚上是不吃东西的,中午这一餐正餐,早餐吃一点东西,一个菜,没有两个菜。我出家那个时候,六十年前,台湾的寺庙生活很清苦,寺庙里不拘人多少,吃饭的时候都是过堂,一个菜、一个汤。这个菜多少?每个人盛菜那个,就是我们现在装酱油的那个碟子,就那么大,一点点。我到寺庙里去讲经那是客人,给我一个碟子大一点,大不到好多,现在讲小碟。生活确实是清苦。为什么出家?为修行,为了生死,在台湾的时候净土宗比较盛,为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他不是为别的。所以在今天这个社会,印光大师有远见,真的是祖师,建道场建小茅蓬,别建大庙。这种小茅蓬,人家不要的,送人他都不要,他瞧不起你,你就能安心办道。生活简单,看你这么苦,他不来了。谁来?真正想修行的人要来,愿意来,想生活过得舒适一点他不来,他说你这太苦了。我们接引要接引什么样的人不能不知道,这个都需要智慧。

12下一页
 
 
 
前五篇文章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三九九集)

清净法师:净土宗判教

念佛除灾

念佛的究竟实义是什么? —— 印光大师

为何有人作恶却获福,有人作善却遇殃? —— 印光大师

 

后五篇文章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四00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四0八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四0一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四0九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四0二集)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