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四0五集)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2011/5/10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五百零四面,倒数第三行,从当中看起:

从「经云临终不能观佛,但仍能念佛名号,是显持名之法实为至易也。临终易念,因得往生,是为至稳也。於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是为至顿也。五逆十恶之人,临终十念即得往生,带业凡夫顿齐补处,是为至圆也」,我们看这一段。佛在经中告诉我们,临终不能观佛,前面我们讲到《十六观经》,《无量寿经》是净宗概论,对於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做很详细的介绍,让我们认识净土、认识阿弥陀佛。至於《观无量寿佛经》,它偏重在方法,有了信愿,这佛怎么念法。所以世尊在经中提出十六种方法,全都是念佛。念佛,总的来说,不外乎四大类,实相念佛、观想念佛、观像念佛跟持名念佛,这四大类就都包括尽了。十六观里面有十四种是观想,有一种是观像,最后一种是持名。所以,持名念佛是十六观里头最后一观,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法,前面十五种方法都用不上的时候,最后这一种方法可以用上。

临终最后这一念,往生的人断气最后这一念是最重要的。这一念如果把佛忘记掉,这一生就空过了,又去搞轮回去了。能不能往生,决定在最后一念。所以第十八愿里面说,临终一念、十念都能往生,这是关键时刻。这个时刻也是最痛苦的时刻,神识离开身体。离开身体,这个痛苦到什么样的程度?佛在经上有个比喻,譬如生龟脱壳。活活的乌龟,把它的壳扒下来,让我们想像那种痛苦,神识离开身体就像那样的。所以这是最苦的一刻。通常在这样痛苦之下,什么方法都用不上,为什么?人到太痛苦了,甚至於平常所修的方法在这个时候都忘掉了,提不起来了,而这又是个关键的时候。他在这个时候能遇到善知识,善知识能够劝他念佛,这一句话提醒,念佛容易,还能念佛名号,这一句名号就能帮助他往生。像前面讲的,「如是至心,令声不绝」,这个时候的心,除了这句佛号之外他什么念头都没有,真正是清净心、平等心。所以这一念往生到极乐世界。

品位高下全看缘分,缘分如果殊胜,非常可能到上辈往生。这就是善导大师跟我们说的,「四土三辈九品,总在遇缘不同」。这个话说得好,这个话是真话。念佛名号往生净土,是显持名之法,实为至易也,这个是容易到极处了,临命终时容易念。什么方法到这个时候提不起来,念佛行,这句名号可以能提得起来。因得往生,是为至稳也,最稳当的方法就是念佛。於念念中,每一念消八十亿劫生死之罪,消业障真快。但是你要记住,这后面还有讲到,一念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是用什么心去念?至诚心。所以古大德说这个心是什么?这个心是理一心不乱,真诚到极处,这个心是佛心,事一心都做不到,这是理一心。是事一心,是理一心,是功夫成片,都在这个时候遇缘不同。他有这样殊胜的成就,所以至顿,顿到极处了。顿是顿超,没有次第,从博地凡夫就提升到地上菩萨,这叫至顿。五逆十恶,这是决定堕地狱的,而且是无间地狱,这极重之罪。临终十念即得往生,叫带业凡夫,带极重罪业的凡夫,你看顿齐补处,他往生极乐世界跟补处菩萨平等,这是至圆,圆满到极处。这几句经文把持名念佛的功德说尽了,有这么多的好处,这是八万四千法门里面找不到的,真正是圆顿到了极处。

「持名妙法既至简易稳妥,又复最极圆顿,是故十方如来同赞,千经万论共指」。净土宗这个修行方法最简单、最容易、最稳当,又最极圆顿,圆是圆满,顿是顿超,这个超一直超到等觉菩萨,所以十方如来没有一个不赞叹的。前面我们读过,释迦牟尼佛代表诸佛,赞叹阿弥陀佛为「光中极尊,佛中之王」,诸佛赞叹。千经万论共指,这个指就是指归,无量无边的法门,到最后统统归净土,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的。《华严》到末后,可以说无论修学哪个法门,最后的成就都是往生华藏世界,毗卢遮那佛的报土。到了华藏世界,随着文殊、普贤这两位菩萨导归极乐,到极乐世界去,向阿弥陀佛学习。这就是为什么十方如来同赞,千经万论共指,很明显的例子摆在眼前。末后这一句,念老劝导我们大家,「世之行人」,这个世间修行人,实实在在应该「速发大心」,赶快发心。发什么样的心?发真信心,对於极乐世界、对於阿弥陀佛再也不怀疑了,真信,真正发愿求生净土,亲近阿弥陀佛。你发这个心,然后「一向专念」,就用持名的方法,一个方向、一个目标,专念「阿弥陀佛」,这就对了。

底下这段说,「本经」,就是《无量寿经》,「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宗」,宗就是修行的宗旨。这部经修行用什么方法?就是用一向专念,用这个方法。「因上二者,不可分割」,前面所讲的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两者不能分割,它是一体的。为什么?「发菩提心」是信、是愿,真信切愿,「一向专念」是行。信、愿、行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就这三个字。蕅益大师注《弥陀经要解》,《要解》里面就是以这三个字为核心。你看他的三分,序分他分的三段,信愿行,正宗分也是信愿行,后面流通分还是用信愿行。蕅益大师《要解》讲得好,印光大师对他的赞叹,说即使古佛再来替《阿弥陀经》作个注解,也不能超过其上。我们知道,印光大师是大势至菩萨再来的,大势至菩萨如此赞叹,蕅益大师是什么人?虽然没有说出来,我们心里有数,要不是阿弥陀佛再来,肯定是观世音菩萨。佛菩萨慈悲,知道末法众生业障太重,堕落不能说十之八九,几乎全部都是堕落,真正能够念佛往生的人非常稀少,所以世间才有这么多的灾难。念佛往生的人要是多,这个世间不可能有灾难。为什么?前面讲过,念佛的人是世间最有智慧的人、最有福报的人,中国古谚语有所谓「福人居福地」,有智慧、有福报的人住在这个地方,怎么会遭难?

这个时代,我们生在这个时代,长在这个时代,对这个时代前因后果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球这个社会普遍的把伦理、道德、因果疏忽了,一昧的崇尚科学。科学不能说它不好,但是科学不是万能,科学也有弊病,科学也留下很严重的后遗症,这个事情很多学习科学的人也知道。中国不是没有科学,《易经》就是科学。几千年前,中国有过科学的萌芽,但是古人不愿意向这个方向发展,把它消灭了。什么原因,我们现在知道了,那就是,科学如果没有伦理、道德、因果做基础,它的害多过於利。如果有很好的伦理、道德、因果做基础的话,科学对人类的利就多,害就少,道理在此地。所以我们细心观察,咱们中国古人有智慧、有使命感、有慈悲心,不忍心让科技带来灾难来消灭人类,所以不向这个方法发展。三个条件,信愿行,这是净宗修学的叫三资粮。资粮是比喻,我们一个人出门旅行,必须要携带的,要带一点钱,这是资,还得带一点粮食。现在不需要带粮食,为什么?旅游的事业发展可以说相当圆满,出门吃、住、行都没有问题,只要带钱就够了。在古时候不行,古时候甚至於你多少天找不到一个旅馆,要向人家借宿,吃饭自己带干粮,旅途确实很辛苦。佛经是古时候传到中国,很多的例子都是过去生活习惯。所以,译经的大德、注经的大德都用当时生活这些条件,信愿行称之为三资粮,缺一不可。

「《弥陀要解》云,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这句话说得好,印光大师特别赞叹。为什么?《无量寿经》讲的条件,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什么叫菩提心?菩提心怎么个发法?这个问题重要,自古至今多少人在讨论这个问题,说法很多。诸多的说法,以蕅益大师所说的简单、扼要、详明。对於净宗你真信,还深信,又能发愿求生,发愿就是求生极乐世界,生极乐世界就是亲近阿弥陀佛,发这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合此信愿,即为净土指南」,这是什么?方向、目标非常正确。「由此执持名号,乃为正行」。你向着这个方向,向着这个目标,再一向专念,执持名号就是一向专念,这正行,条件具足了。下面是念老的注解,意思是说,「无上菩提心,乃修净土者之指南针,航海者,赖指南针以定方向」。大海四面都是水,水连天,天连水,船在大海,你向哪个方向去航行能达到你的目的地,要靠指南针,没有指南针你不能辨别方向。现在飞机在天空飞行,没有指南针也不能辨别方向,我们用这个比喻。

「欲出生死苦海,直登极乐彼岸者,则赖菩提心以为导引」。菩提心就好像指南针一样,我们现在要出生死苦海,就是六道轮回。这是一定要认识清楚的,我不想再搞六道轮回,我这一生真的想离开。为什么?没有这个认知,你对这个世间放不下,虽然想到极乐世界,去不了,必须把这个世间放下。什么时候放下?现前就放下,不要等我临命终时再放下,来不及了。现前怎么个放下法?就像我们旅行一样,我们在旅途,住宿的地方是旅馆,你把这个地方当作旅馆来看待,就放下了。我离开,明天上路,这个地方一样都带不走,这旅馆的。天天作如是观,念念作如是观,对这个世间没有留恋、没有牵挂、没有顾虑,你走得自在、走得轻松。这种修学的方法非常重要,自己有一定的方向。我们在这一生当中,我们的方向就是西方极乐世界,我们的目标就是阿弥陀佛,一心想亲近阿弥陀佛,想见阿弥陀佛。

「直登极乐彼岸者,则赖菩提心以为导引,故知发菩提心者,修净业者,必不可少也」。菩提心就是真信切愿,不能少。「又由此菩提心,而持名号,乃为正行」,没有菩提心持名号,不能往生。你对这个世间还有贪恋,还有分别执着,还没有彻底放下,名号念得再多、念得再好,都不能往生。这下面说得好,「是谓,苟无菩提心,虽持名号,亦非正行也」,这不是真正修净土。「如《弥陀要解》云,若无信愿」,他对於净土往生见佛他不相信,他有怀疑。我们知道,这种情形的人不在少数,什么原因?可以说都是有意无意受了科学教育的影响。科学头一个条件就是拿证据来,我相信你,证据拿不出来我就不相信。极乐世界在哪里?你把证据拿来,阿弥陀佛在哪里?我们拿不出证据。而科学是最重视怀疑,怀疑才能发现真理。圣教决定不能有疑,有疑你就得不到丝毫利益。

今天佛法的衰,科学兴旺,佛法衰了,这肯定的道理。为什么?大家对它怀疑,诸佛菩萨慈悲到极处也帮不上忙,你不相信,你不能接受。只有少数人,这少数人善根、福德、因缘,过去生中善根福德深厚的人他能接受。善根是能信、能解,这是善根。真正肯念佛,发愿求生净土,这个人有福,世出世间福报没有比这个更大的。地位高不是福,拥有财富也不是福,前面说过了。纵然请你去做摩醯首罗天王,三界之内地位最高,没有比他更高的,统领娑婆三千大千世界,为什么说他没福?死了还是要搞六道轮回,这就没福。念佛的人为什么说有福?死了之后生到极乐世界,不再搞六道轮回了,这真正有福,真有智慧。对於这个法门不怀疑是智慧,真肯干是真福报,天上人间福报那算什么福报,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蕅益大师在这里说得好,要是没有信、没有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这是比喻,「如铜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不能往生。没有信、没有愿,佛念得再多都没用,不能往生,这是我们不可以不知道的。

「反之」,反过来,「虽发菩提心,但无求生净土之愿行,另修他门,则非净土之机,亦不得往生」。这都是我们要知道的,我们要常常反省自己是不是这一类的众生。发菩提心,发了,菩提心虽然是发了,对於佛法能信、能解,但是对於求生净土没有这个愿望,这一类修行人多!我在年轻,最初接触到佛法,大概总有十年,真信了,真发菩提心了,很用心的学习大乘经教,就是对净土没有意思。最初是排斥净土,以后忏云法师、李老师教我去读《印光法师文钞》,李老师送了一部《文钞》给我看。我读了《文钞》之后,对净土不排斥了,我也很欢喜,我也很赞叹,但是不愿意求生净土。老师的善巧方便,我们现在感恩,但是那个时候不听话,认为净土太容易了,这大概是释迦牟尼佛度老太婆的方法,不是对知识分子。一直到我自己讲《华严经》,应该讲了十年,我第一次讲《华严经》好像讲了十七年,讲了一半,《四十华严》讲一半,《八十》也讲了一半。有一天突然想到一个问题,文殊、普贤修什么法门成就的?善财童子学什么法门成就的?我起了这么一个疑问,还没有讲到。我把《华严经》后面一直翻下去,翻到《四十华严》第三十九卷看到了,文殊、普贤发愿求生净土。我看到这段经文寒毛直竖,非常惊讶。再仔细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五十三参讲过一半,这次第二次细看的时候看出来了,善财童子修净土。老师文殊师利菩萨发愿求生净土,善财是文殊师利菩萨得意门生,入室弟子,他能跟老师学不同的法门吗?大概不可能,一看果然没错。

文殊菩萨叫他出去参学,那是什么?他已经得根本智了。一般的说法,他已经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也就是证得圆教初住果位。在文殊菩萨会上他毕业了,文殊菩萨叫他去参学,介绍他一位善知识,让他去参访。吉祥云比丘,这是个出家人,吉祥云比丘是初住菩萨,初住能见到初住。吉祥云比丘专修念佛法门,他修般舟三昧。般舟三昧一期九十天,九十天不能睡觉,不能坐下来,所以也叫佛立三昧。他可以站着,可以走动,不能坐下来,不能躺下来,修苦行,没有很好的体力决定做不到。九十天是一期,专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他修的是净土,他是一向专念,我们这才知道了。第一个善知识,中国人讲的先入为主,印度也是这个风俗,先入为主。再看到最后,最后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换句话说,善财童子学的法门,彻始彻终就是念阿弥陀佛,我们才恍然大悟。当中五十一位善知识,那是什么?就是我们一般讲的广学多闻,任何一个法门他都去看看,他都去学学,但是不修。看看什么?我知道,我了解,我不修这个法门。所以每一参访后面有感恩、有礼谢,礼辞就是礼拜、感恩,感谢他,辞是不学,不修这个法门,这个法门我知道了。那是求后得智,无所不知。无所不知,要学它干什么?学它为了度众生,众生根性不齐,不是用一个方法能普度的,你要接引一切不同的根性,你就要懂得一切不同的法门,是这个意思。那什么?为他而学的,不是为自己,为自己就是一向专念。所以五十三参是一向专念,彻始彻终他就是求生净土,就是想亲近阿弥陀佛,这是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的。

我这个时候就念头完全转过来了,对净土真的认识了、明白了,这才专修。专修,那个时候《华严经》讲一半,我后头不想讲了,我专讲《无量寿经》。因为梅光羲老居士在《无量寿经》前面有很长一段序文,这个序文我念了好几遍,他老人家讲得很清楚,告诉我们净宗跟《华严》的关系。古大德说的,《华严》是大本《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即是中本《华严》,《阿弥陀经》就是小《华严》,经文分量广略不同,内容完全没有两样。既然《无量寿经》跟《华严经》是一样的,我讲《无量寿经》就可以了,不再讲《华严》。所以《华严经》就中止了,讲了一半就不讲了。《无量寿经》一遍一遍的讲,讲了十遍。为什么又讲《华严》?这里头有原因。三个大德启请,第一个是台南的开心法师,法师已经往生了,第二个就是黄念祖老居士。这两位大德劝我讲《华严经》,他们说我要不讲,恐怕以后没人再讲了。最后的这一位就是韩馆长,往生前两天提出要求,我答应她了,我们是希望她病赶快好,没想到她走了。她希望我把《华严经》从头好好的讲一遍,留一套光碟给后人做参考,这是她的一个愿望。她走了以后,我接受新加坡李木源居士的邀请到新加坡讲经,偶然谈到这桩事情,李木源居士很受感动,就代表这三位大德启请讲《华严》。所以《华严经》的缘分,这是第二次讲这个经的缘分。於是就在新加坡居士林开讲,也讲了十几年,讲了四千多个小时。所以,到现在我才真正了解,释迦牟尼佛当年讲经每天没有中断。一天讲几个小时?至少八个小时。佛陀在世,后人没有人能够跟他相比。

我在年轻的时候多灾多难,没有福报,没有道场。我如果有一个固定的道场,一天四个小时可以说是非常正常,我也不吃力,也不会辛苦,很多大经都可以重复再讲一遍。因为没有道场,就是接受各个地区的邀请,哪里请就到哪里去,旅行耽误很多时间。在外国弘法耽误的时间更长,因为外国人工作很繁忙,一个星期只有星期五、星期六,星期五的晚上,星期六、星期天可以听经,那就很了不起了。星期五晚上二个钟点,星期六早晨二、三个钟点,下午二、三个钟点,晚上二、三个钟点,星期天只能有上午,下午他们要准备明天上班。这是在外国一般状况。我们也没有摄影棚,也没有这些设备,所以读经、念佛的时间比较多,讲经的时间相对就减少了。一直到晚年时候,我们才有这些高科技的设备,我们用网路差不多有二十年,用卫星电视九年,这个影响很大。

12下一页
 
 
 
前五篇文章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三九七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四0四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三九六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四0三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三九五集)

 

后五篇文章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三九八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四0六集)

净土十要问答撷录下

选佛谱-净土横超门

净土十要问答撷录上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