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王孺童:佛学纲目 第一篇 第四章 佛的相貌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王孺童:佛学纲目 第一篇 第四章 佛的相貌

  四、佛的相貌

  前面讲的“佛的身体”,只是从大的方面对佛身进行的分类,但还是不能从中了解到佛身的具体样子。佛的身体,从各个部位来讲,都是与众不同的。佛身所呈现出来的微妙殊胜的相貌,大致可分为“相”和“好”两个方面。

  所谓“相”,指佛身比较粗显易见的形相。所谓“好”,指佛身比较细隐难见的形相。而佛身总共具备“三十二相”和“八十种好”。

  (一) 三十二相

  所谓“三十二相”,指佛身具有的三十二种微妙殊胜的形相,又称“三十二大丈夫相”。佛在没有成佛之前,必须经过漫长而艰巨的修行历程,这就是佛的“因位”阶段;而最终证悟成佛之后,就是佛的“果位”阶段。正是由于佛在“因位”时,修行了各种法门,具备了各种功德,才而感召了成佛后“果位”的各种相貌。

  1. 足下安平立相:指佛两足足底平直柔软,没有凹凸弓曲。而且当佛赤足走路时,无论地面多么不平整,其足底都与地面严密相合,没有一丝一毫的空间。这是佛在因地,常行财布施,修六波罗蜜,所感得之妙相。此相表佛引导一切众生,平等利益之德。

  2. 足下二轮相:指佛两足足底的纹路,呈现出一个千辐轮样子。所谓“辐”,指连接轮子外圈与轴之间的辐条。所谓“千辐轮”,指有一千根辐条的轮子。佛两个足底呈现出的这个“千辐轮”,形相虽然复杂,但纹路根根清晰,丝毫不乱。这是佛在因地,常行法布施,所感得之妙相。此相表佛摧伏魔怨,照破愚痴无明之德。

  3. 长指相:指佛两手两足之指,皆顺直纤长。这是佛在因地,常礼敬师长,破除慢,所感得之妙相。此相表佛寿量久远,常为众生归依之德。

  4. 足跟广平相:指佛两足之踵圆满广平。这是佛在因地,常修行业,持戒闻法,所感得之妙相。此相表佛度化利益未来一切众生之德。

  5. 手足指缦网相:指佛两手两足各指间,均有缦网联络,在手脚张开时,才显现出来,犹如大雁之蹼。这是佛在因地,常修四摄法,摄取一切众生,所感得之妙相。此相表佛自在无碍,出没三界摄取六道众生,令离烦恼恶业,达至无为彼岸之德。

  6. 手足柔软相:指佛两手两足,极为柔软,犹如棉絮。这是佛在因地,常以上妙衣食供养父母师长,并于病时亲侍榻前,所感得之妙相。此相表佛以慈软之手,接引摄取亲疏一切众生之德。

  7. 足趺高满相:指佛两足之脚背,隆起圆满,犹如龟背。这是佛在因地,常修福业,勇猛精进,所感得之妙相。此相表佛无上大悲,利益众生之德。

  8. 腨如鹿王相:指佛的两个小腿肚子,犹如鹿王,纤细圆满。这是佛在因地,专心闻法,常行演说,所感得之妙相。此相表佛能灭一切罪障之德。

  9. 正立手摩膝相:指佛在站立之时,双臂下垂,手可过膝。这是佛在因地,常行惠施,离我慢贪著,所感得之妙相。此相表佛降服众魔,哀愍摩顶众生之德。

  10. 阴藏相:指佛之男根,密隐体内而不外露,犹如马阴。这是佛在因地,断除邪淫,救护怖畏众生,所感得之妙相。此相表佛寿量久远,得多弟子之德。

  11. 身广长等相:指佛身纵广左右上下,其量全等,周匝圆满,犹如尼拘律树。这是佛在因地,常施无畏,劝化众生行于三昧,所感得之妙相。此相表佛永离血肉之身,具足法身,获无上法王尊贵自在之德。

  12. 毛上向相:指佛全身所有毛发,其色绀青柔润,皆右旋向上。这是佛在因地,常行一切善法,所感得之妙相。此相表佛能令众生瞻仰,心生欢喜,而获无量法益之德。

  13. 一孔一毛生相:指佛全身毛孔,一孔只生一毛,不相杂乱,毛色犹如青琉璃,毛孔常散微妙香气。这是佛在因地,尊重师长,亲近智者,供养有情,诲人不倦,修治道路,所感得之妙相。此相表佛能令蒙其光者,悉灭二十劫罪障之德。

  14. 金色相:指佛全身皆为真金之色。这是佛在因地,离诸忿恚,常以佛眼慈视众生,所感得之妙相。此相表佛能令瞻仰众生,灭罪生善之德。

  15. 丈光相:指佛身光四周发散一丈,然可任运普照三千大千世界。这是佛在因地,发大菩提心,修无量行愿,所感得之妙相。此相表佛能满一切众生志愿,摧伏魔障之德。

  16. 细薄皮相:指佛全身皮肤,细薄润泽,一尘不染。这是佛在因地,常以清净衣服、卧具、房舍等施与众生,亲近智者,所感得之妙相。此相表佛平等无垢,以大慈悲化益众生之德。

  17. 七处隆满相:指佛的两手、两足下、两肩、颈项等七处之肉,皆隆起充满,清净柔软。这是佛在因地,常不惜己爱,行施众生,所感得之妙相。此相表佛断尽七随眠,具足七圣财,令一切众生得以灭罪生善之德。

  18. 两腋下隆满相:指佛两腋下之骨肉圆满无虚。这是佛在因地,常以医药、饭食施予众生,又自能看病,所感得之妙相。此相表佛善晓诸病,明了药性,广疗众生之德。

  19. 上身如狮子相:指佛的上半身身量广大,举止威仪犹如狮王。这是佛在因地,常行仁和,教人善法,未曾两舌,远离我慢,所感得之妙相。此相表佛威容高贵、慈悲满足之德。

  20. 大直身相:指佛之身体,于一切人中最为广大端直。这是佛在因地,常为一切众生问医施药,不杀不盗,持戒坚固,所感得之妙相。此相表佛能令众生,见闻止苦,生起正念,修十善行,身心安稳之德。

  21. 肩圆好相:指佛两肩圆满丰腴。这是佛在因地,常行法施,修塔造像,施无所畏,所感得之妙相。此相表佛能令众生,灭惑除业之德。

  22. 四十齿相:指佛有四十颗牙齿,齐等平满,色白如雪。这是佛在因地,远离口业、瞋恚之心,常以慈悲平等化益众生,所感得之妙相。此相表佛能止众生口业,灭罪受乐之德。

  23. 齿齐相:指佛诸齿不粗不细,齿间密接不容一毫。这是佛在因地,常以十善法化益众生,称扬功德,所感得之妙相。此相表佛清净和顺,能得同心眷属之德。

  24. 牙白相:指佛四十齿外,嘴中上下各长二牙,锐利如锋,坚如金刚,鲜白光洁。这是佛在因地,常思善法,常修慈心,所感得之妙相。此相表佛能摧破一切众生强盛坚固三毒之德。

  25. 狮子颊相:指佛两颊隆满,犹如狮王。这是佛在因地,远离两舌,所感得之妙相。此相表佛能使见闻众生,灭除百劫生死之德。

  26. 味中得上味相:指佛口中常得最上之味。所谓“上味”,三千大千世界第一妙味。纵是粗味入佛口中,亦化最上之味。这是佛在因地,视众生如一子,常以善法回向菩提,所感得之妙相。此相表佛能以妙法,满足众生志愿之德。

  27. 广长舌相:指佛舌薄软广长,出可覆面,伸至发际。这是佛在因地,修善赞叹,发弘誓愿,教化众生,常以大悲回向法界,所感得之妙相。此相表佛能灭众生百亿八万四千劫生死之罪,舍身他世值遇八十亿诸佛菩萨受记之德。

  28. 梵声相:指佛所演说之声音,洪声圆满犹如天鼓,微妙最胜犹如迦陵频伽鸟。这是佛在因地,常说实语美语,制守一切恶言,所感得之妙相。此相表佛能使闻者,随其根器而得利益,生起善法,大小权实亦可惑断疑消之德。

  29. 真青眼相:指佛双眼,目色绀青,犹如青莲。这是佛在因地,常随乞者之意,欢喜布施,所感得之妙相。此相表佛能以慈心慈眼,照看众生之德。

  30. 牛眼睫相:指佛两眼之睫毛,齐整而不杂乱,犹如牛王。这是佛在因地,以慈悲心,视一切众生如父母,以孝子之心慈愍爱护,所感得之妙相。此相表佛能令众生灭七劫罪障,眼根常净之德。

  31. 顶髻相:指佛头顶,有隆起之肉髻。这是佛在因地,常以十善法,自受教他,所感得之妙相。此相表佛能顺应众生根机,示现其形,演说妙法之德。

  32. 白毫相:指佛两眉之间,有一缕白毫,光洁如雪,柔软右旋,伸直长一丈五尺,常放光明。这是佛在因地,称赞守护众生常修三学,遮制谤毁,所感得之妙相。此相表佛能除众生百亿那由陀恒河沙劫生死之德。

  (二) 八十种好

  前所述“三十二相”,是佛相貌之中显而易见的部分。而佛还有八十种隐秘难见的微细之相,称为“八十种好”。由于这些微细之相,是依随三十二种大形相而有,故又称之为“八十随形好”。

  1. 指甲润泽:诸佛指爪,狭长薄润,光洁鲜净,如花赤铜。

  2. 手足指圆:诸佛手足,指圆纤长,傭直柔软,节骨不现。

  3. 手足平等:诸佛手足,各等无差,于诸指间悉皆充密。

  4. 手足圆满:诸佛手足,圆满如意,软净光泽,色如莲花。

  5. 筋脉潜隐:诸佛筋脉,盘结坚固,深隐不现。

  6. 踝骨不现:诸佛两踝,俱隐不现。

  7. 行步齐正:诸佛行步,直进庠审,如龙象王。

  8. 狮子王行:诸佛行步,威容齐肃,如狮子王。

  9. 牛王行相:诸佛行步,安平庠序,不过不减,犹若牛王。

  10. 鹅王行相:诸佛行步,进止仪雅,譬如鹅王。

  11. 龙王行相:诸佛回顾,必皆右旋,如龙象王举身随转。

  12. 身渐傭直:诸佛肢节,渐次傭圆,妙善安布。

  13. 支节密致:诸佛骨节,交结无隙,犹若龙盘。

  14. 膝骨圆好:诸佛膝轮,妙善安布,坚固圆满。

  15. 隐处妙好:诸佛隐处,其文妙好,威势具足,圆满清净。

  16. 肤体滑泽:诸佛身肢,润滑柔软,光悦鲜净,尘垢不着。

  17. 威仪备足:诸佛身容,敦肃无畏,常不怯弱。

  18. 身体紧密:诸佛身肢,坚固稠密,善相属著。

  19. 身体平正:诸佛身肢,安定敦重,常不掉动,圆满无坏。

  20. 身体端严:诸佛身相,犹若仙王,周匝端严,光净离翳。

  21. 身光破:诸佛身有周匝圆光,于行等时恒自照曜。

  22. 腹相庄严:诸佛腹形,方正无欠,柔软不现,众相庄严。

  23. 脐深圆净:诸佛脐深,右旋圆妙,清净光泽。

  24. 脐厚妙好:诸佛脐厚,不窊不凸,周匝妙好。

  25. 身体无黡:诸佛皮肤,远离疥癣,亦无黡点、疣赘等过。

  26. 手足内满:诸佛手掌,充满柔软,足下安平。

  27. 手文明彻:诸佛手文,深长明直,润泽无断。

  28. 唇色丹晖:诸佛唇色,光润丹晖,如频婆果上下相称。

  29. 面门相具:诸佛面门,不长不短,不大不小,如量端严。

  30. 舌广柔软:诸佛舌相,软薄广长,如赤铜色。

  31. 声如象王:诸佛发声,威震深远,如象王吼,明朗清彻。

  32. 梵声深妙:诸佛音韵,美妙具足,如深谷响。

  33. 鼻修高直:诸佛鼻高,修而且直,其孔不现。

  34. 齿白齐密:诸佛诸齿,方整鲜白。

  35. 牙利明洁:诸佛诸牙,圆白光洁,渐次锋利。

  36. 目净绀青:诸佛目净,青白分明。

  37. 目如青莲:诸佛眼相修广,譬如青莲花叶甚可爱乐。

  38. 目睫次第:诸佛眼睫,上下齐整,稠密不白。

  39. 眉纤而长:诸佛双眉,长而不白,致而细软。

  40. 眉色青绀:诸佛双眉,绮靡顺次,绀琉璃色。

  41. 眉如初月:诸佛双眉,高显光润,形如初月。

  42. 耳垂圆满:诸佛耳厚,广大修长,轮垂成就。

  43. 耳无过恶:诸佛两耳,绮丽齐平,离诸过失。

  44. 容仪具足:诸佛容仪,能令见者无损无染皆生爱敬。

  45. 额广平正:诸佛额广,圆满平正,形相殊妙。

  46. 身分相称:诸佛身分,上下圆满,如狮子王,威严无对。

  47. 首发修长:诸佛首发,修长绀青,稠密不白。

  48. 发香芬馥:诸佛首发,香洁细软,润泽旋转。

  49. 发际严好:诸佛首发,齐整无乱,亦不交杂。

  50. 首发长好:诸佛首发,坚固不断,永无阤落。

  51. 首发光滑:诸佛首发,光滑殊妙,尘垢不著。

  52. 身分坚实:诸佛身分,坚固充实,逾那罗延。

  53. 身体庄严:诸佛身体,长大端直。

  54. 诸根无染:诸佛众窍,清净圆好。

  55. 身相洪大:诸佛身肢,势力殊胜,无与等者。

  56. 见者欢喜:诸佛身相,众所乐观,常无厌足。

  57. 面如满月:诸佛面轮,修广得所,皎洁光净,如秋满月。

  58. 容色不挠:诸佛颜貌,舒泰光显,含笑先言,有向无背。

  59. 面相殊广:诸佛面貌,光泽熙怡,远离颦蹙、青赤等过。

  60. 身无疵秽:诸佛身肢,清净无垢,常无臭秽。

  61. 毛孔出香:诸佛所有诸毛孔中,常出如意微妙之香。

  62. 面门出香:诸佛面门,常出最上殊胜之香。

  63. 首分圆满:诸佛首相,周圆妙好,如末达那,亦犹天盖。

  64. 身毛纤柔:诸佛身毛,绀青光净,如孔雀项,红晖绮饰,色类赤铜。

  65. 法音圆辩:诸佛法音,随众大小,不增不减,应理无差。

  66. 顶髻高显:诸佛顶相,无能见者。

  67. 指网分明:诸佛手足指网分明,庄严妙好,如赤铜色。

  68. 行不履地:诸佛行时,其足去地,如四指量而现印文。

  69. 身相持重:诸佛自持,不待他侍,身无倾动,亦不逶迤。

  70. 威震一切:诸佛威德,远震一切,恶心见喜,恐怖见安。

  71. 音声和雅:诸佛音声,不高不下,随众生意,和悦与言。

  72. 观机浅深:诸佛能随诸有情类言音意乐而为说法。

  73. 一音说法:诸佛一音演说正法,随有情类各令得解。

  74. 次第说法:诸佛说法,咸依次第,必有因缘,言无不善。

  75. 等视众生:诸佛等观诸有情类,赞善毁恶而无爱憎。

  76. 轨具识净:诸佛所为,先观后作,轨范具足,令识善净。

  77. 相好具足:诸佛相好,一切有情无能观尽。

  78. 顶骨坚实:诸佛顶骨,坚实圆满。

  79. 无衰老相:诸佛颜容,常少不老,好巡旧处。

  80. 卍字德相:诸佛手足及胸臆前,皆有吉祥喜旋德相,文同绮画色类朱丹。

--------------------------------------------------------------------------------

更多王孺童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王孺童:佛学纲目 第一篇 第五章 佛的性德

王孺童:佛学纲目 第一篇 第六章 释迦牟尼佛

王孺童:佛学纲目 第二篇 第一章 结集三藏

王孺童:佛学纲目 第二篇 第二章 印度佛教之原始佛教时

王孺童:佛学纲目 第二篇 第三章 印度佛教之部派佛教时

 

后五篇文章

王孺童:佛学纲目 第一篇 第三章 佛的身体

王孺童:佛学纲目 第一篇 第二章 佛的名字

王孺童:佛学纲目 第一篇 第一章 佛是觉悟了的人

僧肇:注维摩诘经卷第九

僧肇:注维摩诘经卷第八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