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韩镜清:成唯识论疏翼 卷九·十、辨十重障(注解)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韩镜清:成唯识论疏翼 卷九·十、辨十重障(注解)

 

  注解

  1 “十”字,《金藏》有,余无。

  2 即“别解释”中之第二。

  3 “乘”字,《金藏》有,余无。

  4 即第二“别解释”中之初“异生性障”一科,文分为六:一、出体,二、对三乘明断障同异,三、明障道俱不俱,四、释二道别,五、以此障即二十二愚,六、以障即无明为同为异。

  5 见《摄论·世亲释》卷七。“异生性障”,藏文作“so so'i skye bo bid/”。

  6 “凡夫我相障”,藏文亦作“so so'i skye bo bid/”。此乃菩提流支译师私见,不可为据。

  7 见《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二,如云:

  《俱舍论》第四释“异生性”初云:“﹝云何异生性?谓不获圣法,“不获”即是非得异名,非说异生性是无漏应理。谓﹞不获一切﹝不别说故。此不获言,表离于获﹞。若异此者,诸佛世尊亦不成就二乘﹝原作“声闻独觉”﹞种姓圣法,应名异生!”若尔,彼论应说纯言者?

  解云:此意云——此“不获”言者,据总未得圣道,故言“表离于获”。若异我说,全不获故,名为不获者,诸佛世尊,唯大乘圣道,不获二乘,应名异生!若尔,应说纯言者,难意云:既不言纯不获一切圣道,如何得知显全不护?已表纯故。

  问:萨婆多宗一云:世第一﹝法﹞时,舍异生性;一云:苦法忍生相,舍异生﹝性﹞,灭相,断十烦恼;一云:二种共舍,如无间、解脱二道者;何意解第一法时舍?

  此约生相。彼宗苦忍生相,于未来时,有能舍异生性用,故言有用。言二时共舍者,第一﹝法﹞灭时,无间道苦忍生时。如解脱道,云二时共舍。

  8 “言”字,《金藏》有,余无。

  9 “依”字,《金藏》有,余无。

  10 《义演》牒文、《金藏》无。

  11 《对法》卷四云:

  自性无记者,谓八色界、处﹝该论《述记》卷十三云“唯取长养诸根,外诸所有色处等,非异熟生所摄者,除善染色、声处。以异熟色等,是生得无记摄”。《大乘法苑义林章》卷十四〈三科章〉第五,十种五蕴善等“三性分别门”云“《对法》云:八界、八处,是无记者,约全分说。今取色、声(为异熟无记),据容有说”﹞、意相应品﹝藏文作“mtshuvs par ldan pa dav bcas pa'i yid dav/”﹞、命根、众同分、名句文身﹝不相应﹞等﹝藏文无﹞。

  12 “自性”,即自性无记。

  13 “无记”,谓自性无记。

  14 《瑜伽》卷六十六云:

  又由五相建立无记诸法差别。何等为五?一、异熟生无记﹝藏文作“rnam par smin pa las skyes pa dav/”﹞,二、威仪路无记﹝藏文作“spyod lam las byuv ba dav/”﹞,三、工巧处无记﹝藏文作“bzo'i gnas las byuv ba dav/”﹞,四、变化无记﹝藏文作“sprul pa las byuv ba dav/”﹞,五、自性无记﹝藏文作“vo bo bid las byuv bas so/”﹞。

  此中自性无记,谓诸色根是长寿者﹝藏文作“rgyas pas byuv ba'i dvos po gzugs can lva po gav dag yin pa dav/”﹞,及外诸有色处等,非异熟等所摄者,除善、染污色处、声处﹝藏文作“phyi rol gyi skye mched gzugs can rnam par smin par ma bsdus pa dag las gzugs kyi skye mched dag sgra'i skye mched dge ba dav bon movs pa can ma gtogs pa gav dag yin pa rnams so/”﹞。

  15 《大毗婆沙论》卷四十五初云:

  此异生性当言善耶?不善耶?无记耶?答:应言无记,谓无覆无记非得性故,一切非得皆是无覆无记摄。

  16 “所”字,《金藏》作“成”。

  17 “圣”字,《金藏》有,余无。

  18 “圣”字,《金藏》有,余无。

  19 “种”字,《金藏》缺。

  20 “如”字,《金藏》有,余无。

  21 《枢要》卷下云:

  下建立“异生性障”,即分别障种。三界具有,名何异生?若取能生﹝即能依种子﹞有离下染,上下分别染法皆起,名何异生?若取依此地第八﹝识﹞有故,得此地名,应第八识自名“异生”,何须障种?不尔。菩萨十地,此第八识未断故,应成“异生”!由此应知,取依此地第八﹝识中﹞分别二障种立。性唯染污、有覆性收。二障体实定别,故望二障亦尔,应思之。

  “别抄”卷六初云:

  问:“异生性”何性摄?

  解云:依烦恼种边,得如染法。依所知障边,乃名无记。通二义故。由此《对法》﹝卷四﹞“自性无记”五根、三尘﹝香、味、触﹞、命根等,不说“异生性”。六十六等五记中,不言“异生性”。命根唯依第八现、种,故唯自性﹝无记﹞。

  若尔,名句通依三性,声何故以唯无记?

  解云:依大乘宗,声唯无记,名随所依也。

  22 “断”字,《金藏》有,余无。

  23 “分少”,《金藏》作“少分”。

  24 “净无记”三字,《金藏》有,余无。

  25 “虽”字,《金藏》有,余无。

  26 《大毗婆沙论》卷四十五中云:

  此异生性当言见所断耶?修所断耶?

  答:应言修所断。非直语言,其义便立。故应问答重显斯义:何故异生性非见所断耶?答:见所断法皆染污;异生性不染污故。诸染污法随部、随品,渐渐断之,得不成就;诸异生性,若法智忍一时顿舍,随地第九无间道力,一时顿断,故非染污。又世第一法正灭,苦法智忍正生,尔时舍三界异生性,得彼不成就性。非于尔时,见所断法而有舍故。若异生性是见所断,应此位中未舍彼性!则具缚者住苦法智忍时,应成就异生性!见所断法具成就故,住此位者应名为圣,亦名异生,故成杂乱。故异生性非见所断。

  27 《金藏》作“就”,余误作“熟”。

  28 “今既见”,谓大乘既见。

  29 “未”字,《金藏》缺。

  30 “未”字,《义演》作“永”。

  31 “从何得断耶”,藏文作“gav z/ig gav la spav/”。

  32 “不从过去,已灭故”,藏文作“'das pa ni 'gags pa'i phyir ma yin no/”。

  33 “不从未来,未生故”,藏文作“ma 'ovs pa ni ma byuv ba'i phyir ma yinno/”。

  34 “不从现在,道不俱故”字,藏文作“da ltar byuv ba ni lam dav mbamdu mi 'jug pa'i phyir ma yin no/”。

  35 “然从诸烦恼粗重而得断”,藏文作“'on kyav bon movs pa'i gnas vanlen gav yin pa de las spov vo/”。

  36 “为断如是如是品粗重,生如是如是品对治,若此品对治生”,藏文作“gnas van len gyi rnam pa gav gi gben po gav byuv la gben po'i rnam pa de 'byuv ba dav/”。

  37 “即此粗重灭”,原作“即此粗重灭,平等平等”,藏文作“gnas van len gyi rnam pa de 'gog pa mbam pas mbam ste/”。

  38 “犹如世间明生暗灭”,藏文作“snav ba dav mun pa 'byuv ba dav 'gagpa bz/in no/”。

  39 “由此品离系故,令未来烦恼住不生法中,是名为断”,藏文作“gnas van len gyi rnam pa dav bral bas ma 'ovs pa na mi skye ba'i chos can du gnas pa de ni spav ba'o/”。

  40 “已”字,《金藏》误作“与”。

  41 《瑜伽》卷五十九如云:

  复次,从彼相应,及所缘故,烦恼可断。所以者何?对治道生,烦恼不起,得无生法,是故说名断彼相应﹝藏文作“bon movs pas ni mtshuvs par ldan pa dav dmigs pa las spav bar bya ste/ 'di ltar gben po skyes na bon movs pa mi skye z/iv mi skye ba'i chos can du'av 'gyur bas mtshuvs par ldan pa de las spavs pa yin no/”﹞。相应断已,不复缘境,故从所缘,亦说名断﹝藏文作“mtshuvs par ldan pa las spav na dmigs par mi ﹝原漏“mi”﹞byed pas dmigs pa de las kyav yin no/”﹞。

  42 “说”字,《金藏》有,余无。

  43 “相应、所缘”四字,《金藏》有,余无。

  44 “不”字,《金藏》有,余无。

  45 “何等作意能断耶”,藏文作“yid la byed pa ci 'dra bas spav/”。

  46 “总缘”,亦译作“坏缘”。

  47 “总缘作意观一切法皆无我性,能断烦恼”,藏文作“'dres pa la dmigs pas spav ste/ chos thams cad bdag med pa'o z/es bya ba'o/”。

  48 “总缘作意者,谓合缘一切法共相行作意”,藏文作“tha dad pa med pa la dmigs pa ste/ chos thams cad kyi spyi'i mtshan bid kyi rnam pa z/esbya ba'i tha tshig go/”。

  《瑜伽》卷五十九云:

  复次,见断烦恼,顿断非渐﹝藏文作“bon movs pa ni cig car spov bar rig par bya'i/ rim gyis ma yin no/”﹞。所以者何?由现观智谛现观故,能断见道所断烦恼,然此现观与坏缘﹝亦译作“总缘”﹞谛作意相应,是故三心顿断一切迷苦谛等见断烦恼﹝藏文作“de ci'i phyir z/e na/  'di ltar mvon par rtogs pa'i wes pa bden pa mvon rtogs pas mthov bas spav bar bya ba'i bon movs pa rnams spov bar 'gyur la/ mvon par rtogs pa de'av bden pa 'dres pa la dmigs pa'i yid la byed pa dav mtshuvs par ldan pa yin pas/ de'i phyir sems gsum gyis mthov bas spav bar bya ba'i bon movs pa sdug bsval la sogs pa la log par z/ugs pa thams cad cig car spov bar 'gyur ba'i phyir ro/”﹞。修断烦恼,渐次而断,数数修道,方能断故﹝藏文作“bsgom pas spav bar bya ba rnams ni rim gyis spav bar rig par bya ste/ lam goms par spav bar bya ba yin pa'i phyir ro/”﹞。

  49 “何”字,《金藏》误作“间”。

  50 《佛地经论》卷六原文为:

  如来净智,现量所摄,云何能知诸法共相?若共相境现量所知,云何二量依二相立?

  51 “是”字,原作“在”。

  52 “心”字,原作“位”。

  53 “是”字,《金藏》误作“相”。

  54 《瑜伽》卷十五〈闻所成地〉第十之三云:

  或有清净现量非世间现量:谓出世智于所行境,有知为有,无知为无,有上知有上,无上知无上,如是等类,名不共世间清净现量。

  55 原作:

  说诸法上所有实义皆名自相﹝只要不共于他﹞,此经不尔,故无相违。

  56 如本论卷二等处云:

  真谓自相,假智及诠,俱非境故。谓假智、诠,不得自相,唯于诸法共相而转。

  “别抄”卷六初云:

  如实义者,自、共相二,自有二门:一、依二量以辨自共:现量得者,名自相;比量得者,名共相。此通一切法。二、依诸法以明自共:色等自相,不相杂乱,名为自相。若无常等,遍在有为,名为共相。真如既是诸法通性,名为共相。然此真如自相离相,名为自相。《对法》等说“共相﹝行﹞作意”能断惑者,如真如遍通诸法之理名为共相。然﹝不共世间清净﹞现量智离﹝了义名言﹞分别故,正证真如实自相故,名缘自相。由观证理能断惑故。由此,诸论或云共相智能断烦恼,或说自相智能断惑者,互不相违也。

  57 即第二解。

  58 “若”字,《金藏》有,余无。

  59 “然”字,《金藏》有,余无。

  60 见本论卷三中云:

  异熟识体,菩萨将得菩提时舍。

  本论《述记》卷十九中,“种生现同时”有二说云:

  护法云:金刚心与异熟识俱生,解脱道是菩提,与圆镜智俱起。如世第一法舍异生性,正舍名舍。“菩提”在未来,故名“将得”。

  合解有三。

  61 “时”字,《金藏》误作“等”。

  62 本论《述记》卷十九中,述“种生现同时”第二说云:

  二云:亦种生现同时义。金刚心生,异熟识灭,菩提在当﹝来﹞解脱道时。得与成就既无别体,其已舍异熟识,菩提将成就故,名为“将得”。

  63 如本论卷九云:

  二障种子立粗重名,性无堪任,违细轻故。

  64 “治”字,《金藏》作“断”。

  65 《金藏》作“更”,余作“受”。

  66 “斯”字,《金藏》误作“期”。

  67 即第四“微细烦恼现行障”。

  68 “如”字,《金藏》无。

  69 “已”字,《金藏》有,余无。

  70 即〈初分多问不二品〉第六十一之十三。

  71 “三”字,本论《述记》原缺。

  72 “引”字,《金藏》误作“别”。

  73 《大般若经》卷三百六十三原作:

  世尊!无为法中,有差别不?不也。善现!

  世尊!若无为法无差别者,佛何故说一切如来应正等觉习气相续,皆已永断;声闻、独觉习气相续,犹未永断?善现!习气相续,实非烦恼。然诸声闻及诸独觉烦恼已断,犹有少分似贪、嗔、痴身、语、意转,即说此为习气相续。此在愚夫异生相续能引无义,非在声闻、独觉相续能引无义。如是一切习气相续,诸佛永无。

  74 本卷上文云:

  由此烦恼粗重非能更生,但障于地,所以与所知障俱断而不留之。

  本论卷十云:

  若所知障不感生死,非如烦恼能缚有情,故断彼时不得择灭。然断彼故,法空理显,此理相寂,说为涅槃。非此涅槃,择灭为性。......或无住处亦择灭摄,由真择力灭障得故。择灭有二:一、灭缚得:谓断感生烦恼得者。二、灭障得:谓断余障而证得者。

  75 “果”字,《金藏》有,余无。

  76 《枢要》卷下云:

  其恶趣果,非染污法,云何见道说为断也?如无余灭﹝以因已断故﹞。

  《枢要》又云:

  何故诸地十障,皆举少分?唯第二、第三、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第十一障,障摄二愚皆尽,摄法尽故。唯有初、四地,有通、有别。初地“异生性”本故,恶趣愚末故。此依前释,若依后释,即总摄尽,更不须说。

  第四地障“身见等”,不入﹝前三地﹞二愚中,二愚不说为十障,有何意也?

  答:二愚据因前地所起,说与后为障。“身见等”据久远所行,名十障﹝本论云“谓所知障中俱生一分,第六识俱身见等摄。最下品故,不作意缘故,远随现行故,说名‘微细’。彼障四地菩提分法,入四地时,便能永断”﹞。又十障据因,说“身见等”;能起诸烦恼故。后二﹝等至爱愚、法爱愚﹞为果,正能障故,说为“二愚”,不相违也。

  “别抄”卷六初云:

  问:异生性通依于二障,何故通难云:虽有恶趣等,“而今且说能起烦恼”?

  解云:以与烦恼俱,总说“烦恼”名也。或可“业”唯“烦恼”也。又解云:取所知障,唯非缚法,毁责之名也。

  77 “起”字,《金藏》误作“趣”。

  78 《金藏》作“定”,余作“之”。

  79 见《瑜伽》卷七十八初﹝《解深密经》卷四〈地波罗蜜多品〉第七文﹞,如云:

  此诸地中,有二十二种愚痴﹝藏文作“kun rmovs pa bi wu rtsa gbis/”﹞,十一种粗重为所对治﹝藏文作“gnas van len mi mthun pa'i phyogs bcu gcig/”﹞。谓于初地有二愚痴:一者、执著补特伽罗及法愚痴﹝藏文作“gav zag dav chos la mvon par z/en pa kun tu rmovs pa/”﹞,二者、恶趣杂染愚痴及彼粗重为所对治﹝藏文作“van sov ba'i bon movs pa kun tu rmovs pa dav/ de'i gnas van len mi mthun pa'i phyogs so/”﹞。

  80 即《解深密经》。

  81 “杂染者”三字,《金藏》缺。

  82 见本论卷八中。

  83 “善”字,《义演》牒文、《金藏》有,余缺。

  84 见〈分别十二支缘起义章〉第十二“三断门”,如云:

  然有二义,说之为断:一、离缚故,谓断缘彼杂彼烦恼。二、不生故,谓断彼依,令永不起。依离缚断,说有漏善无覆无记唯修所断;依不生断,说诸恶趣无想定等唯见所断。说十二支通二断者,于前诸断如应当知。

  85 “别抄”卷六初云:

  问:“执著我法愚”中,亦有非愚不?解云:亦有。如贪、见、慢等,体非是愚,愚之类故,亦名“愚”也。

  问:初障二愚,为种?为现?解云:唯现。故下论释“彼粗重言,显彼二障﹝原无﹞种”。故知二愚是现,非种也。又前二愚,通现及种。所以知者,第二复次“粗重”言:或二所起无堪任性,如入二定,说断苦根,非种也。

  86 《金藏》作“所”,余作“何”。

  87 《瑜伽》卷五十九中原文作:

  复次,诸烦恼断,当知多种,略则为二:一、诸缠断﹝藏文作“kun nas dkris pa spov ba dav/”﹞,二、随眠断﹝藏文作“bag la bal spov ba'o/”﹞。

  88 即《瑜伽》卷五十九。

  89 《瑜伽》卷五十九原文作:

  诸缠断者,谓贪、嗔断,乃至疑断﹝藏文作“'dod chags spov ba dav/ z/e sdav spov ba dav/ the tshom gyi bar du spov ba dav/”﹞;萨迦耶见断,乃至邪见断﹝藏文作“'jig tshogs la lta ba spov ba dav/ log par lta ba'i bar du spov ba dav/”﹞;见苦所断断,乃至修道所断断﹝藏文作“sdug bsval mthov bas spav bar bya ba spov ba dav/ bsgom pas spav bar bya ba'i bar du spov ba dav/”﹞;欲界所系断﹝藏文作“'dod pa dav ldan pa spov ba dav/”﹞,乃至无色界所·断﹝藏文作“gzugs med pa dav ldan pa'i bar du spov ba dav/”﹞;散乱断、晓悟断、羸劣断、制伏断、离系断﹝藏文作“rnam par g-yev ba spov ba dav/ gz/an 'degs pa'i spov ba dav/ rtse 'jil bar byed pa'i spov ba dav/ rnam par gnon pa'i spov ba dav/  'bral ba'i spov ba'o/”﹞。当知离系断,即是随眠断。

  90 “论”字,《金藏》无。

  91 即《瑜伽》卷十一〈三摩呬多地〉第六之一。

  92 “根”字,《金藏》缺,原为:

  第二静虑出离﹝藏文作“ves par byuv ba/”﹞苦根。

  93 “彼”字,《金藏》无。

  94 即二种及二无堪任性。

  95 见《摄论·世亲释》卷七,即〈彼修差别分〉第六。

  96 《摄论》卷三初云:

  复次,应知如是无明,于声闻等非染污,于诸菩萨是染污﹝藏文作“ma rig pa 'di yav ban thos rnams kyi ni bon movs pa can ma yin gyi/ byav chub sems dpa' rnams kyi bon movs pa can du rig par bya'o/”﹞。

  世亲释云:

  由彼不欲入诸地故。

  《摄论·无性释》卷七中云:

  “如是无明于声闻等非染污”者,非所断故;“非所断”者,不为入彼能治地故,于其涅槃不为障故;“于诸菩萨是染污”者,是所断故;“是所断”者,正为入彼能治地故。菩萨所求一切种智,如是无明能为障故﹝藏文作“rnam pa thams cad mkhyen pa bid kyi bgegs byed pa'i phyir ro/”﹞。

  97 “断”字,《金藏》无。

  98 “断”字,《金藏》有,余无。

  99 “断”字,《金藏》有,余无。

  100 《摄论·世亲释》卷七原文作:

  又所知障有其十种,故立十地。

  101 “不染污”三字,本论《述记》所增释文。

  102 见《摄论》卷三初〈彼修差别分〉第六,如云:

  如是诸地安立为十,云何可见?为欲对治十种无明所治障故﹝藏文作“mi mthun pa'i phyogs ma rig pa rnam pa bcu'i gben po'i phyir te/”﹞。所以者何?以于十相所知法界有十无明所治障住。

  103 “已”字前,《金藏》有“即”字。

  104 《对法》原文作:

  又诸菩萨已得谛现观,于十地修道位,唯修所知障对治道。

  105 “污”字,《金藏》有,余无。

  106 《摄论·世亲释》卷七中云:

  由十种相,法界可知,故名“十相所知法界”。谓地地中各有一相所知法界,由无明力,不能了知。为欲对治如是无明,故立十地。又所治障有其十种,故立十地﹝藏文作“yav na de'i mi mthun pa'i phyogs rnam pa bcu la sa bcur gz/ag ste/”﹞。

  107 见《摄论·无性释》卷七中,如云:

  为欲显示入所知相因果所摄波罗蜜多,随其所应善修习已,能除见修所应断障,故辨因果修位差别。......除灭所知、烦恼障等,故此修位有十地别。

  108 “住”字,本论《述记》原作“处”,依《瑜伽》卷四十八改。

  109 见《摄论》卷三〈彼果智分〉第十一。

  110 见世亲与无性两《释》卷十。

  111 《摄论》卷三颂云:

  烦恼伏不灭,如毒咒所害;留惑至惑尽,证佛一切智﹝藏文作“bon movs thul la spavs pa med/ svags kyis bsad pa'i dug dav 'dra/ savs rgyas rnams ni bon movs las/ bon movs zad pa kun mkhyen brbes/”﹞。

  无性释云:

  譬如众毒,为神验咒之所损害,体虽未灭而不为患;烦恼亦尔,由念智力伏现行缠,随眠犹在。何故烦恼随眠犹在?恐同声闻乘速般涅槃故。由此道理,烦恼为因至烦恼尽,得一切智﹝藏文作“ de'i phyir bon movs pa bid bon movs pa zad pa thams cad mkhyen pa'i rgyu ste/”﹞。

  如有颂言:念智力所制,烦恼证菩提;如毒咒所持,过失成功德﹝藏文作“ji skad du/ dran dav wes pas zin pa'i bon movs yovs su 'grub pas/ yav bas gyur pa dhyod kyi byav chub yo byad rnams su 'gyur ba lags/ z/es bwad pa lta bu'o/”﹞。

  112 “一”字,《义演》牒文、《金藏》有,余无。

  113 谓无间、解脱、胜进。

  114 如《对法》卷十四云:

  又诸菩萨已得谛现观,于十地修道位,唯修所知障对治道,非烦恼障对治道。若得菩提时,顿断﹝藏文作“lan cig la spov vo/”﹞烦恼障及所知障,顿成阿罗汉及如来。此诸菩萨虽未永断烦恼,然此烦恼犹如咒、药所伏诸毒,不起一切烦恼过失;一切地中,如阿罗汉已断烦恼﹝藏文作“de bon movs pa ma spavs su zin kyav svags dav sman gyis gzuv ba'i dug lta bu dav/ dper na spavs pa'i dgra bcom pa ltar sa thams cad du bon movs pa'i bes pa mi skyed do/”﹞。复次,诸菩萨于所知境,应修善巧﹝藏文作“wes bya la mkhas pa dav/”﹞;于诸方便﹝藏文作“thabs la/”﹞应修善巧;于虚妄分别﹝藏文作“yav dag pa ma yin pa'i rnam par rtog pa la/”﹞应修善巧;于无分别﹝藏文作“rnam par mi rtog pa la/”﹞应修善巧;于时时中,应修练根﹝藏文作“dus dus su dbav po rnams sbyav bar bya'o/”﹞。

  115 见《摄论》卷三〈彼果智分〉第十一、两《释》第十,如云:

  烦恼伏不灭,如毒咒所害;留惑至惑尽、证佛一切智。

  《摄论·世亲释》云:

  以随眠诸烦恼故,不如声闻速般涅槃,得至究竟诸烦恼尽。

  116 见《十地经论》卷一云:

  二者、邪行于众生身等障﹝藏文作“lus la sogs pas sems can la log par sgrub pa dav/”﹞。

  117 《摄论·世亲释》卷七云:

  二、于诸有情,身等邪行障﹝藏文作“bden pa la lus la sogs pas phyin ci log par sgrub pa dav/”﹞。

  118 如次前论云:

  应知愚品,总名为愚。

  119 见本论卷八中:

  所知障不障解脱,无能发业、润生用故。

  120 《佛地经论》卷七原文为:

  所知障者,谓执遍计所执诸法萨迦耶见以为上首所有无明、法爱、﹝法﹞恚等诸心、心法,及所发业,并所得果,皆摄在中,皆以法执及无明等为根本故。

  “别抄”卷六初亦问:

  此邪行障发业感生以不?

  121 “别抄”亦云:

  解云:不发,非如烦恼是缚法故。

  122 即非异熟增上业果。

  123 “别抄”原作:

  问:法执既通不善,与烦恼、烦恼障同体起故,如何不能发业招生?

  124 “别抄”且云:

  即能感果。

  125 “别抄”云:

  如诸心王亦通不善,体非缚法。

  126 “性”字,《金藏》误作“地”。

  127 “别抄”卷六云:

  非能取趣果,故名“趣”。以障净成,名恶趣也。

  128 如次前云:

  彼“粗重”言,显彼二种,或二所起无堪任性。

  129 如《摄论·世亲释》卷七中云:

  二、于诸有情身等邪行。

  130 “等”字下,余本有“业”字,《金藏》、金陵本无。

  131 “别抄”卷六初云:

  初地“误犯”是不善,若尔,何故《深密》﹝卷四〈地波罗蜜多品〉第七﹞云:地上菩萨起惑不为过失﹝如云“是诸菩萨于初地中,定于一切诸法法界已善通达,由此因缘菩萨要知方起烦恼,非为不知;是故说名无染污相于自身中,不能生苦,故无过失。菩萨生起如是烦恼,于有情界能断苦因,是故彼有无量功德”﹞?

  解云:以了知觉察故,不为过失。非诸烦恼,性非染法。

  问:误犯惑愚三聚﹝律仪、摄善法、饶益有情戒﹞之中,犯何戒耶?

  解云:多分摄善法、饶益有情,以于利生不欲行障后方断故。既不利生,不增善法也,律仪定无。﹝决﹞定地上起惑亦非不善,起,误犯耶。

  又解云:容有律仪﹝戒﹞起惑利生,可非不善,误犯身、语,是过所收。

  132 见,《十地经论》卷一中。

  133 “闇相——于闻思修等诸法忘障”,藏文作“thos pa dav bsam pa dav bsgom pa'i chos rnams brjed pas mun pa'i tshul can bid dav/”。

  134 见《摄论·世亲释》卷七初。

  135 “迟钝性”,藏文作“dbul(rtul·) ba bid/”。

  136 “诸禅”,即“静虑”。

  137 即《瑜伽》卷四十五〈初持瑜伽处菩提分品〉第十七之二。

  138 即《佛地经论》卷五。

  139 《佛地经论》云:

  云何唯于一法等中,普能任持一切法等?谓佛菩萨增上念慧不思议力,自心相分一法相中,现一切法。文、义亦尔。又能示现无量无尽功德法门见分自体,亦具无边胜功能故,任持一切令不忘失。如是念慧不思议力,名陀罗尼。

  140 “体”字,《金藏》有,余无。

  141 即闻、思慧与闻持陀罗尼相近。

  142 即初地等。

  143 “等”,取《解深密经》等。

  144 “并”字下,原本论《述记》衍“不”字。

  145 见《十地经论》卷一。

  146 “解法慢障,译家名别”,藏文作“'jig tshogs la lta ba la sogs pas bsdus pa lhan cig skyes pa'i bon movs pa phra mo kun tu rgyu ba de yav phra ba'i rnam pa yin pa'i phyir dav”。意为“有身见等所摄,较现行微细俱生烦恼更为微细故”。

  147 《摄论·世亲释》卷七云:

  四、微细烦恼现行,俱生身见等摄﹝藏文作“bon movs pa phra ba kun tu rgyu ba ste/ lhan cig skyes pa'i 'jig tshogs la lta ba la sogs pas bsdus pa'o/”﹞。此最下品故﹝藏文作“de yav chuv ba'i rnam pa bid kyi phyir dav/”﹞,不作意缘故﹝藏文作“yid la mi byed pa dav bcas pa'i dmigs pa bid phyir dav/”﹞,远随现行故,应知是微细﹝藏文作“kun tu spyod pa'i riv du sov ba bid ni phra ba yin par rig par bya'o/”﹞。

  148 “别抄”卷六云:

  或可唯约分别我见相对,说为下;说无中品,于理无违。

  “别抄”又云:

  问:第四地“微细烦恼现行障”云“身见等”言,为但“等”取定、法二爱,为更有余?解云:非唯二爱,身见俱生贪、慢,及以边见等随烦恼,皆此所障。

  149 见《辨中边论》第一〈辨障品〉第二。

  如彼论解“于菩提分有别障”颂文云:

  于四念住,有于诸事不善巧障。于四正断,有懈怠障。于四神足,有三摩地减二事障——一、于圆满欲、勤、心、观,随减一故;二、于修八断行﹝欲、勤、信、安、正念、正知、思、舍﹞随减一故。于五根,有不植圆满顺解脱分胜善根障。于五力,有羸劣性障——谓即五根由障﹝藏文作“所对治分”﹞所杂,有羸劣性。于七等觉支,有见过失障,此是见道所显示故﹝该论《述记》解云“见道虽有贪等烦恼,及业与果,见为首故,但说见障。或见道之所治故,名‘见过失’,即一切皆是”﹞。于八圣道支,有粗重过失障,此是修道所显示故﹝该论《述记》云“于修道中,虽有见等粗重,通故不说。别见等现行及种子、烦恼、所知障,皆名粗重故”﹞。

  “别抄”卷六云:

  问:何故身见能障道品?解云:由有身见不能观身为不净等,障念处等也。

  150 《金藏》作“复”,余作“后”。

  151 《解深密经》卷四〈地波罗蜜多品〉第七。

  152 《解深密经》原文作:

  世尊!此诸地中,烦恼随眠可有几种?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略有三种:一者、害伴随眠﹝藏文作“grogs yav dag par bcom pa/”﹞,谓于前五地。何以故?善男子!诸不俱生现行烦恼是俱生烦恼现行助伴,彼于尔时永不复有,说名害伴随眠。二者、羸劣随眠﹝藏文作“bag la bal stobs chuv ba/”﹞,谓于第六、第七地中微细现行;若修所伏,不现行故。三者、微细随眠﹝藏文作“bag la bal phra mo/”﹞,谓于第八地以上。从此以去,不现行故,唯有所知障为依止故。

  153 “也”字,《金藏》有,余无。

  154 见〈断障章〉第七,即《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七中。

  155 如第八“依障分别”门中,又分九小门,其中第二小门云:

  二、三障分别。三种有三:一、皮胪骨。二、害伴随眠、羸劣随眠、微细随眠。此上二门,如〈唯识章〉﹝第三,见《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三﹞解﹝如〈唯识章〉引“《解深密经》说有三随眠”后,解云“此意说言:第六识俱身见等摄,说名俱生。所余烦恼,名非俱生,然体稍粗,因彼而起。由彼断故,此亦随无,故名‘害伴’。二、羸劣随眠:谓第六、七地微细现行。若修所伏,不现行故。非俱生身见断,此亦随灭,稍难断故。不违(十卷)《楞伽》(卷四)俱生身见断故,贪即不生(如彼经云“若须陀洹生如是心此是三结,我离三结者,大慧!是名见二法随于身见。彼若如是,不离三结。大慧!是故须陀洹不生如是心”)。彼约二乘断烦恼说,不依菩萨所知障无故,烦恼不生说,或依二随眠究竟断位。彼经、此论,亦不相违。三、微细随眠:谓于第八地以上。从此以去,一切烦恼不复现行,唯有所知障为依止故。然由初地已断皮粗重故,方可显得初二随眠位。复由第八地在胪粗重断故,显微细随眠位。若在骨粗重断者,我说永离一切随眠,住在佛地”﹞。

  三、惑业苦:一切二障分别所发业,及苦等。见道所断。

  日成《十地经论释》﹝北京版《丹珠尔·经释部》(gi. 27 A 4)﹞云:

  于第四地中,由所谓“若以萨迦耶见为先行”之增上散动得以远离。为离散动等,为说远离此故,即唯以此为所对治分。为显示能遍计唯于初地已断故,说“俱生”言,作是解云:第三地约遍计之见,因此而为诸缚者,前时已断。此中微细行相者,由与善心等亦不相违而遍住,难了知故。如是,于善等心生起时,亦相应故,唯有我爱、我慢等。分别者不如是故,为粗。由染污之能作意﹝藏文作“bon movs pa can gyi yid la byed civ/”﹞,及安立彼生起之种子故,名能生起。自体之能作意﹝藏文作“rav gi yid la byed pa ni/”﹞,即阿赖耶识。如是其余,即依此故,说为由彼之能诠所熏成之能诠所有能作意﹝藏文作“de'i rjod pas bsgos pa'i rjod pa'i yid la byed pa/”﹞。然此亦即由所缘及行相不分明故,说为难了知性。此中由所缘亦说为微细,长时随现行者,谓乃至第四地恒随逐故。如是由此三因,当知微细。

  156 “法”字,《金藏》无。

  157 “爱等”二字,《金藏》有,余无。

  158 见《十地经论》卷一中。

  159 “净”字,本论《述记》原引作“得”,今改正。

  160 “身净我慢障”,藏文作“theg pa dman pas yovs su mya van las 'da' ba/”。汉译亦是菩提流支“译家名别”。

  161 藏文《摄论·世亲释》亦与《十地经论》名同。

  162 谓第四地依菩提分法。

  163 谓所知障俱生一分。

  164 “习”字下,《金藏》衍“气”字。

  165 “微烦恼习障”,藏文作“mtshan ma rags pa kun tu 'byuv ba/(·)”。

  166 见《摄论·世亲释》卷七中。

  167 “粗相现行”,藏文作“mtshan ma rgya chen po la kun tu spyod pa/”。

  168 苦、集二谛。

  169 道、灭二谛。

  170 “名”字,《金藏》无。

  171 见《解深密》卷四〈地波罗蜜多品〉第七、《瑜伽》卷七十八初。

  172 “现前观察行流转愚”,原作“现前观察诸行流转愚﹝藏文作“'du byed kyi 'jug pa mvon sum du gyur pa bid/”﹞。

  173 《金藏》作“染法”,余作“法染”。

  174 “细相习障”,藏文作“mtshan ma phra mo kun tu 'byuv ba/”。

  175 “细相现行”,藏文作“mtshan ma phra mo la kun tu spyod pa/”。

  176 “执”字,《金藏》有,余无。

  177 “现行”二字,《金藏》有,余无。

  178 “六”字,《金藏》有,余无。

  179 《十地经论》卷九原作:

  彼菩萨﹝为﹞无障碍智现前,﹝得﹞般若波罗蜜行现﹝在﹞前,﹝般若波罗蜜行现前﹞时,即于无作行中,生乐心,非起增上行,彼乐对治、此十种法差别示现。

  “无作行”,即空行也,今言非安立行是也。

  180 “障”字,《金藏》无。

  181 “于无相有行障”,藏文作“mtshan ma med pa bid du mvon par 'dubyed pa/”。

  182 “于无相作行”,藏文作“mtshan ma med par mvon par 'du byed pa/”。

  183 “别抄”卷六初云:

  问:第七地中纯无漏相观,即是无漏相续,如何得有于无相中,作加行障?诸加行心皆有漏故。

  解云:相续起多,间断时少,故云纯续。理实间断起有漏心,故有加行。

  184 “及”字,《金藏》有,余无。

  185 “别抄”卷六初又云:

  问:第八地障能障“任运现相及土”,应名相中加行障!何故“于无相中作加行障”耶?

  解云:理实应尔。今但于无相观中,任运起“现相及土”,即得自在故。今但就能现相智是根本故,故言“于无相中作加行障”也。

  186 “令”字,《金藏》有,余无。

  187 《金藏》作“土”,余作“立”。

  188 《金藏》作“耶”,余作“也”。

  189 “别”字下,余本有“智”字,《金藏》无。

  190 本论卷五初云:

  二乘有学圣道,灭定现在前时,顿悟菩萨于修道位、有学、渐悟,生空智果现在前时,皆唯起法执。我执已伏故。

  191 今二文合一。

  192 “不能善利益众生障”,藏文作“sems can gyi don bya ba la mvon par'du byed pa med pa/”。

  193 见《摄论·世亲释》卷七中。

  194 “于饶益有情不作行”,藏文作“sems can gyi don byed pa la mvon par 'du byed pa med pa/”。

  195 “皆”字,《金藏》有,余无。

  196 原无“所”字。

  197 见《瑜伽》卷七十八﹝《解深密经》卷四〈地波罗蜜多品〉第七同﹞:

  于无量说法﹝藏文作“chos bstan pa dpag tu med pa dav/”﹞,即是此中义无碍解﹝藏文作“don so so yav dag par rig pa/”﹞。

  198 “无量法句文字”,藏文作“chos kyi tshig dav yi ge dpag tu med pa dav/”。

  199 “法无碍解”字,藏文作“chos so so yav dag par rig pa/”。

  200 如云“法句、文字”,隐“名身”未显说。

  201 “辩”字下,《金藏》有“才”字。“后后慧辩”,藏文作“gov nas gov du wes rab dav spobs pa la/”。

  202 “陀罗尼”,藏文作“gzuvs/”。

  203 “词无碍解”,藏文作“ves pa'i tshig so so yav dag par rig pa/”。

  204 “一方”二字,《金藏》无。

  205 “别抄”、《义演》、《金藏》、《大正藏》作“迅”,余误作“迂”。

  206 “别抄”、《金藏》、《大正藏》作“捷”,余误作“楗”。

  207 如定、慧、念等体性。

  208 即《杂集论述记》卷二十八,其论第三作“训词无碍解”,第四作“辩才无碍解”。

  209 《大乘法苑义林章》卷十七〈三慧章〉第二十六。

  210 “中”字,《金藏》有,余无。

  211 《金藏》作“谓”,余作“诸”。

  212 “论”字,《金藏》有,余无。

  213 《十地经论》卷十一末云:

  是菩萨得如是陀罗尼力及无碍智乐说力,说法时,在于法座,遍一切三千大千世界,随众生心差别说法。是菩萨法座﹝藏文作“de'i chos kyi stan/”﹞,唯除诸佛及受职菩萨﹝藏文作“byav chub sems dpa' dbav bskur ba'i thob so pa rnams/”﹞,于一切中,最为殊胜。

  214 《十地经论》十二卷中云:

  菩萨住此菩萨法云地,得如是等无量百千菩萨三昧,以是义故,此菩萨乃至得位菩萨及住善慧地菩萨不能测知。

  215 即《瑜伽》卷四十八〈菩萨地·第二持随法瑜伽处住品〉第四之二。

  216 “地”字,《金藏》无。

  217 如《瑜伽》卷四十八云:

  如是所说后后住中支分功德,非前前住一切都无,然下品故,不随其数。当知即彼展转修习成中、上品,于余后地证得成满,方乃建立。

  218 即十障之名。

  219 “十”字,《金藏》、《大正藏》有,余无。

  220 即愚。

  221 谓引证。

  222 “也”字,《金藏》无。

  223 见《解深密经》卷四〈地波罗蜜多品〉第七、《瑜伽》卷七十八。

  224 即指《对法》。

  225 《金藏》、《大正藏》作“末”,余误作“未”。

  226 《对法》卷十四原文为:

  若得菩提时,顿断烦恼障及所知障,顿成阿罗汉及如来﹝藏文作“de'i byav chub thob pa na bon movs pa'i sgrib pa dav wes bya'i sgrib pa lan cig la spov vo/ lan cig la dgra bcom pa dav/ de bz/in bwegs par 'gyur ro/”﹞。

  227 仍见《解深密经》卷四〈地波罗蜜多品〉。

  228 如说“于如来地有二愚痴”等后云:

  由此二十二种愚痴及十一种粗重故,安立诸地,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离彼系缚﹝藏文作“mi ldan pa yin no/”﹞。世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甚奇希有,乃至成就大利大果﹝藏文作“ci tsam du phan yon che z/iv 'bras bu che ba ni vo mtshar lags so/”﹞,令诸菩萨能破如是大愚痴罗网,能越如是大粗重稠林﹝藏文作“de ltar kun tu rmovs pa'i dra ba chen po rab tu dral civ de'i gnas van len thibs po chen po las yav dag par 'das te/”﹞,现前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229 即《瑜伽》卷四十七中至卷四十八〈第二持随法瑜伽处〉第四。

  230 即《十地经论》。

  231 即《十地经论·善慧地第九》。中以十“复次”解,以下为第一“复次”。

  232 “以法无碍智知诸法自相”,藏文作“de chos so so yav dag par rig pachos rnams kyi rav gi mtshan bid rab tu wes so/”。汉译论云:

  是中自相者,有四种:一、生法自相﹝藏文作“rigs kyi rav gi mtshan bid dav/”﹞,二、差别自相﹝藏文作“so so'i rav gi mtshan bid dav/”﹞,三、想坚固自相﹝藏文作:“sgra bz/in du miv gravs(疑“grags”) pa'i mtshan bid dav/”﹞,四、彼想差别自相﹝藏文作“miv de'i rab tu dbye ba'i mtshan bid de/”﹞。

  233 “以义无碍智知诸法差别相”,藏文作“don so so yav dag par rig paschos kyi rnam par dbye ba rab tu wes so/”。

  234 “以词无碍智知不坏说诸法”,藏文作“ves pa'i tshig so so yav dagpar rig pas chos rnams ma 'dres par bstan pa rab tu wes so/”。汉译论云:

  是中“不坏说”者,随所觉诸相、随彼彼众生,种种说法故﹝藏文作“de la ma 'dres par bstan pa ni su miv go bar 'gyur ba de la de bid kyis ston gyi/ gz/an gyis ma yin pa'o/”﹞。

  235 “以乐说无碍智知诸法次第不断说”,藏文作“spobs pa so so yav dag par rig pas chos rnams kyi mthun pa'i rgyun rgyun mi 'chad par rabtu wes so/”。汉译论云:

  “次第不断说”者,次第不息无量众多异名,为坚固彼义故﹝藏文作“mthun pa'i rgyun rgyun mi 'chad pa z/es bya ba ni rnam gravs dag gi rgyun zad mi wes pa ste/ rnam gravs mav pos don de bid bstan par bya ba'i phyir ro/”﹞。

  236 “也”字,“别抄”同引文中无。

  237 即《十地经论》共有十“复次”,此下为第二“复次”。

  238 “知法无体性”,原文作“知诸法无体性”,藏文作“chos rnams kyidvos po med pa'i lus rab tu wes so/”。汉译论云:

  是中同相有四种:一者、一切法同相﹝藏文作“chos thams cad spyi'i mtshan bid dav/”﹞,二者、一切有为法同相﹝藏文作:“'dus byas thams cad kyi spyi'i mtshan bid dav/”﹞,三者、一切假名同相﹝藏文作“chos thams cad kyi btags pa'i spyi'i mtshan bid dav/”﹞,四者、假名假名同相﹝藏文作“btags pa'i btags pa'i spyi'i mtshan bid de/”﹞。

  239 “知法生灭相”,原文作“知诸法生灭相”,藏文作“chos rnams kyi'byuv ba dav 'jig pa rab tu wes so/”。汉译论又云:

  是中无常门入无我义中,第二同相初智境界成﹝藏文作“mi rtag pa bid kyi sgo nas chos la bdag med pa la 'jug pas spyi'i mtshan bid gbis par sva ma wes pa'i yul du 'gyur ro/”﹞。

  240 “知法假名而不断假名法”,原文作“知诸法假名而不断假名法”,藏文作“de la chos thams cad kyi btags pa rgyun 'chad pa med pa/”。

  汉译论云:

  假名法以余假名说﹝藏文作“chos gz/an gyi btags pa chos gz/an la ston pa'o/”﹞。

  241 “知”字原无,而藏文有。

  242 “知随假名不坏无边法说”,藏文作“ji ltar btags pa bz/in du 'khrugs pamed par mtha' yas pas ston to/”。汉译论云:

  不坏前假名而能异假名说﹝藏文作“rnam gravs gz/an dag gis svar btags pa dav mi 'gal ba'o/”﹞。

  243 即《十地经》十“复次”中,第四“复次”。

  244 “知法差别”,原作“知诸法差别”,藏文作“chos rab tu dbye ba rabtu wes so/”。汉译论云:

  是中说相者,有四种﹝藏文作“bstan pa'i mtshan bid kyav rnam pa bz/i ste/”﹞:一、修多罗说相﹝藏文作“mdo la sogs pa bstan pa'i mtshan bid dav/”﹞,二、彼释说相﹝藏文作“de'i rnam par bwad pa bstan pa'i mtshan bid dav/”﹞,三、随顺说相﹝藏文作“rjes su mthun par bstan pa'i mtshan bid dav/”﹞,四、相似说相﹝藏文作“'tsham par bstan pa'i mtshan bid de/”﹞。

  245 “知义义差别”,原作“知诸法义义差别”,藏文作“don rab tu dbyeba rab tu wes so/”。

  246 “随言音而为说法”,原作“随诸言音而为说法”,藏文作“sgra bz/in du bstan par chos ston to/”。汉译论云:

  随彼众生言音说故﹝藏文作“skad ji lta ba bz/in du bstan pa'o/”﹞。

  247 “四”字前,余本有“第”字,《金藏》无。

  248 “法”字,本论《述记》抄误为“之”,今改。“随所乐解而为说法”,藏文作“bsam pa ji lta ba bz/in du wes pas chos ston to/”。汉译论云:

  随诸众生所有心念,乃至随所有种种譬喻说﹝藏文作“gav gi bsam pa ji lta ba dav/ su dpe'i rnam gravs ji sbed kyis khov du chud par 'gyur ba'o/”﹞。

  249 计有十种,今略举其三。

  250 “六”字,《金藏》缺。

  251 《瑜伽》卷六十六中,修义有四种不同。如云:

  复次,云何应修法?谓一切善有为法﹝藏文作:“bsgom par bya ba'i chos rnams ni 'dus byas kyi dge ba thams cad yin par rig par bya'o/”﹞。此中应知略有四修:一、得修,二、习修,三、除去修,四、对治修﹝藏文作“de la bsgom pa ni mdor bsdu na rnam pa bz/ir blta bar bya ste/ thob pa bsgom pa dav/ bsten pa bsgom pa dav/ spav ba dav/ gben po bsgom pa'o/”﹞。此中未生善法为欲生故,作意修习﹝藏文作“de la dge ba'i chos ma skyes pa rnams skyed pa'i phyir ydi la byed pa bsgom pa gav yin pa de ni.../”﹞,是名得修;已生善法令住、不忘,乃至广说﹝藏文作“dge ba'i chos skyes pa rnams gnas pa dav/ mi brjed par bya ba'i phyir dav/ rgya cher 'byuv ba ni... /”﹞,是名习修;已生不善法为欲断故,作意修习﹝藏文作“sdig pa mi dge ba'i chos skyes pa rnams spav la'i phyir yid la byed pa bsgom pa gav yin pa de ni.../”﹞,名除去修;未生不善法为不生故,于厌患等诸对治门作意修习﹝藏文作“sdig pa mi dge ba'i chos ma skyes pa rnams mi skyed pa'i phyir/ rnam par z/um 'byin pa la sogs pa gz/en po yid la bya ba goms par byed pa gav yin pa de ni...﹞,名对治修。

  今十一住中,有断有证,有已生有未生,应与四修会释。

  252 “会”字下,《金藏》“论第十卷”四字。

  253 “等”,取《瑜伽》卷七十八、《摄论》。

 
 
 
前五篇文章

韩镜清:成唯识论疏翼 卷十·一、明伏断

韩镜清:成唯识论疏翼 卷十·一、明伏断(注解)

韩镜清:成唯识论疏翼 卷十·二、十真如

韩镜清:成唯识论疏翼 卷十·二、十真如(注解)

韩镜清:成唯识论疏翼 卷十·三、广二转依果

 

后五篇文章

韩镜清:成唯识论疏翼 卷九·十、辨十重障

韩镜清:成唯识论疏翼 卷九·九、广十胜行(注解)

韩镜清:成唯识论疏翼 卷九·九、广十胜行

韩镜清:成唯识论疏翼 卷九·八、广十地(注解)

韩镜清:成唯识论疏翼 卷九·八、广十地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