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希阿荣博堪布:寂静之道 第二部 修行纲要 (48)道次第 |
 
希阿荣博堪布:寂静之道 第二部 修行纲要 (48)道次第
一般人修法大致都要经历三个阶段:先理解教义,然后求行解相应,再至证悟,不可稍有知解便以为证悟了。 在藏地,一般是一边闻思一边进行实修。比如修前行,从外前行开始,首先由上师宣讲有关经文的法义,弟子闻思,之后进入实修。外前行修行圆满后,进入内前行的修行,也是上师先引导,比如修法前如何发心、如何观想等,然后弟子用三天或者七天的时间,对听闻的法义进行实修,如此循序渐进。 法本中的每一句话都有丰富的涵义,首先要理解它最外层、最明显的涵义,最好把原文记在心里,反复思考、体会,逐渐理解、领会它更深层的涵义。在实修中,也需要牢牢记住上师所传的法的每一个细节,反复串习,才能巩固、保持我们微弱的体会和觉受,继而激发对实相的证悟。 仲敦巴尊者说:修行关键要闻思修交替反复。尤其对初入佛门的人来说,闻思修交替进行、反复串习极为必要。初学者还不太懂佛法,应该先闻思,了解法的字面含义,生起相似的定解后,再上座修习。座上反复忆持法义,这叫观察修;直到无须忆想也能持守法义时,便安住于对法的定解中,入定,直到再次生起分别念,这叫安住修。 依照藏传佛教的传统,严格来说,一定要求按照次第修行。弟子在上师的引导下经过实修后,还要由上师验证和指导,只有经过了上师的验证和开许,弟子才能进行下一项修持。如果上师发现弟子的修行不合格,会让弟子继续修持,直到通过验证。 密法修行很讲究次第,在没有求得前行之前,就听讲正行,或者在修持前行的过程中外前行和内前行颠倒受持,都不符合次第。 修无上大圆满法,也有共同前行、不共前行、秘密前行等等次第;进入正行后,仍然有证量上的区别和递进。仅仅认识觉性本面还不够,还要继续修持,经由层层修证境界直至圆满获得不现一切的坚地,即大圆满法性尽地。 开悟是指现量见到空性,又称见道、登地。根据显宗道次第,见道之前有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之后,有修道二地至七地的不清净地,修道八地至十地的三清净地。修到十地,本具智慧仍未全体显露,十地菩萨见如来藏仍如夜晚视物,不甚分明。在十地最后,以金刚喻定破除最后一分至微细的习气,自性光明无余现前,到此才是圆满无上正等正觉。 所谓言下顿悟者,或在顿悟之前已用工有年,相续成熟,只待最后刹那,拨机一点,便现见本性;或偕宿慧于言下顿悟,一悟之后,仍需依止上师,于寂静处保任涵养多年,证量方能透彻稳固。除极个别特殊根器者外,这悟前悟后,都要修行。 阿琼仁波切在修前行的过程中其实已经证悟觉性,那时他不到二十岁,但上师没有点破, 甚至不给他看有关直指心性的法本,只是不断要求他修前行, 并且完整背诵前行引导文,因为上师担心过早印证他的修证境界,有可能使他产生微细的执著,从而无法持续巩固自己的证悟。 西藏无数修行人都是这样,即使已经达到极高的修证境界,仍然会整部整部地背诵经续论典。这不是为了成为饱学之士,而是出于实修的必要,便于在实修过程中,反复以经论和上师的金刚语指导修行、印证修证境界,反过来也以自证境界现量印证经论和上师的教言。
----------------------------------------------------------------------------------------------------------------- 更多希阿荣博堪布佛学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