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无著菩萨:大乘庄严经论卷第四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无著菩萨:大乘庄严经论卷第四

 

  明信品第十一

  释曰。已说无上菩提随顺。菩提者所谓信。此信相今当说。偈曰。

  已生及未生  正受及似受

  他力亦自力  有迷亦不迷

  现前不现前  听法及求义

  观察等十三  分别于信相

  释曰。信相差别有十三种。一者已生信。谓过去现在信。二者未生信。谓未来信。三者正受信。谓内信。四者似受信。谓外信。五者他力信。谓粗信。由善友力生故。六者自力信。谓细信。由自力生故。七者有迷信。谓恶信。由颠倒故。八者不迷信。谓好信。由无倒故。九者现前信。谓近信。由无障故。十者不现前信。谓远信。由有障故。十一者听法信。谓闻信。由闻生故。十二者求义信。谓思信。由思生故。十三者观察信。谓修信。由修生故。已说信相差别。次说信种差别。偈曰。

  可夺间无间  有多亦有少

  有覆及无覆  相应不相应

  有聚亦无聚  极入亦远入

  复此十三义  分别于信种

  释曰。信种差别亦有十三。一者可夺信。谓下品信。二者有间信。谓中品信。三者无间信。谓上品信。四者多信。谓大乘信。五者少信。谓小乘信。六者有覆信。谓有障信。由不能胜进故。七者无覆信。谓无障信。由能胜进故八者相应信。谓熟修信。由恒行及恭敬行故。九者不相应信。谓不熟修信。由离前二行故。十者有聚信。谓有果信。由能得大菩提故。十一者无聚信。谓无果信。由不能得大菩提故。十二者极入信。谓功用信。从初地至七地故。十三者远入信。谓极净信。从八地至佛地故。已说信种。次说信障难。偈曰。

  多忘亦懈怠  行迷并恶友

  善羸及邪忆  放逸复少闻

  闻喜及思喜  因定增上慢

  应知此等过  障碍于信相

  释曰。障者相违义。多忘者。于已生信为障。懈怠者。于未生信为障。行迷者。于正受似受信为障。如先所受能受执着故。恶友者。于他力信为障。以倒法令受故。善羸者。于自力信为障。邪忆者。于不迷信为障。放逸者。于现前信为障。少闻者于听法信为障。不听了义故。闻喜者。于求义信为障。少思惟故。思喜及定慢者。于观察信为障。少修及不细观察故。问何障障信种。偈曰。

  不厌及不习  有厌亦有覆

  无应及无聚  应知障信种

  释曰。不习者于可夺信有闻信为障。不厌者。于小信为障。不厌生死故。有厌者。于大信为障。厌生死故。有覆者。于无覆信为障。无应者。于相应信为障。无聚者。于有聚信为障。已显示信障难。次赞叹信功德。偈曰。

  信有大福德  不悔及大喜

  不坏将坚固  进位并得法

  自利与他利  亦复速诸通

  以此诸功德  赞叹信利益

  释曰。大福德者。赞现在信不悔者。赞过去信。不追变故。大喜者。赞正受信及似受信。定相应故。不坏者。赞友力信。正道不坏故坚固者。赞自力信。不退舍故。进位者。赞不迷信现前信听法信求义信观察信有间信。得法者。赞无间信。自利者。赞少信。他利者。赞多信。速通者。赞诸自分信。谓无覆信相应信有聚信极入信速入信。偈曰。

  狗龟奴王譬  次第譬四信

  习欲习诸定  自利利他人

  释曰。譬如饿狗求食无厌。诸习欲人信亦复如是。于一切时种种信故。譬如盲龟水中藏六。诸习外定人信亦复如是。唯知修习世间定故。譬如贼奴畏主。勤作诸自利人信亦复如是。为怖生死勤方便故。譬如大王自在诏敕。诸利他人信亦复如是。增上教化无休息故。菩萨自解诸信。复广分别令他得解。如是劝诸众生生大乘信。已赞信功德。次遮下劣心。偈曰。

  人身及方处  时节皆无限

  三因菩提得  勿起下劣心

  释曰。人身及方处时节皆无限者。得无上菩提有三因无限。一者人身无限。由人道众生得无限故。二者方处无限。由十方世界得无限故。三者时节无限。由尽未来际刹那刹那得无限故。三因菩提得勿起下劣心者。由此三因无限。是故诸菩萨于无上菩提不应退屈起下劣心。已遮下劣心。次显福德胜。偈曰。

  得福由施彼  非由自受用

  依他说大乘  不依自义法

  释曰。得福由施彼非由自受用者。譬如以食施彼则得大福。由利他故。非自受用能得大福。由自利故。问若尔菩萨云何得福。答依他说大乘不依自义法。诸菩萨如是依他说大乘经得大福德。不依自利说小乘经得大福德。已说胜福。次说得果。偈曰。

  大法起大信  大信果有三

  信增及福增  得佛功德体

  释曰。大法起大信大信果有三者。谓有智人于大乘圣法而生大信。由此大信得三种果。问得何等果。答信增及福增得佛功德体。此明一得大信果。信增长故二得大福果。福增长故三得大菩提果。功德无等及佛体大故。明信品究竟。

  述求品第十二之一

  释曰。如是已说种种信。次说以信求诸法。偈曰。

  三藏或二摄  成三有九因

  熏觉寂通故  解脱生死事

  释曰。三藏或二摄者。三藏谓修多罗藏毗尼藏阿毗昙藏。或二谓此三由下上乘差别故。复次为声闻藏及菩萨藏。问彼三及二。云何名藏。答由摄故。谓摄一切所应知义。问云何成三。答成三有九因。立修多罗者。为对治疑惑。若人于义处处起疑。为令彼人得决定故。立毗尼者。为对治受用二边。为离乐行边遮有过受用。为离苦行边听无过受用。立阿毗昙者。为对治自心见取。不倒法相此能示故。复次立修多罗者。为说三学。立毗尼者。为成戒学。心学由持戒故不悔。由不悔故随次得定。立阿毗昙者。为成慧学。不颠倒义此能择故。复次立修多罗者。为正说法及义。立毗尼者。谓成就法及义由勤方便烦恼灭故。立阿毗昙者。为通达法及义。由种种简择此为方便故。由此九因故立三藏。问别用如此通用云何。答熏觉寂通故解脱生死事。此明解脱生死是其通用。由闻故熏。由思故觉。由止故寂。由观故通。由此四义生死诸事永得解脱。偈曰。

  经律阿毗昙  是各有四义

  具解成种智  一偈得漏尽

  释曰。若略说三藏一一各有四义。若菩萨能了此义。则成就一切种智。若声闻能了一偈则得诸漏永尽。问云何一一四种义。偈曰。

  依故及相故  法故及义故

  如是四种义  是说多罗义

  释曰。修多罗有此四义。一依二相三法四义。依者。是处是人是用。谓随是何国土。随是何诸佛。随是何众生。如来依此三种说修多罗。相者。谓世谛相及第一义谛相。法者。谓阴界入缘生谛食等法。义者。谓释所以。偈曰。

  对故及数故  伏故及解故

  如是四种义  是说毗昙义

  释曰。阿毗昙有此四义。一对二数三伏四解。对者是向涅槃法。谛菩提分解脱门等说故。数者是相续法。于一一法色非色可见不可见等差别无量说故。伏者。是胜上法。于诤论众中决判法义退彼说故。解者。是释义法。由阿毗昙修多罗义易可解故。偈曰。

  罪起净出故  人制解判故

  四义复四义  是说毗尼义

  释曰。毗尼有二种四义。初四义者。一罪二起三净四出。罪者。罪自性。谓五聚罪。起者。罪缘起。此有四种。一无知。二放逸。三烦恼疾利。四无恭敬心。净者。罪还净。由善心不由治罚。出者。罪出离。此有七种。一者悔过。谓永遮相续。二者顺教。谓与学羯磨治罚。三者开许。谓先时已制后时更开。四者更舍。谓僧和合与学者舍。是时先犯还得清净。五者转依。谓比丘比丘尼男女转根出不共罪。六者实观。谓法忧陀那由胜观察。七者性得。谓见谛时细罪无体。由证法空法尔所得。复四义者。一人二制三解四判。人者谓犯罪人。制者谓依彼犯人大师集众说彼过失制立学足。解者谓如所制更广分别。判者谓云何得罪。云何不得罪。如是应持。已说求法。次说求缘。偈曰。

  佛说所缘法  应知内外俱

  得二无二义  二亦不可得

  释曰。佛说所缘法应知内外俱者。佛说一切所缘法有三种。一内二外三俱。彼能取自性身等为内。所取自性身等为外。合二自性为俱。得二无二义二亦不可得者。于此内外二缘如其次第得无二义。问云何得。答若所取义与能取义无别观。若能取义与所取义无别观。复次合二为一。由于内外二缘得如如故。如是彼二无有二义。则此二缘亦不可得。问已说得缘。云何得智。偈曰。

  三缘得三智  净持意言境

  了别义光已  安心唯有名

  释曰。三缘谓如前说内外俱三境。三智谓闻思修三慧。由依三缘能得三慧。问云何得。答若于三缘净持意言境即得闻慧。意言者分别也。净者信决定。持者择彼种。由此得闻慧。若于三缘了别义光已即得思慧。谓知义及光不异意言。由此得思慧。若于三缘安心唯有名即得修慧。谓知义及光但唯是名。由此得修慧。如先所说二缘不可得。是故应知彼三缘者。是闻思修三慧依止。已说求缘。次说求作意。偈曰。

  最初谓种性  所作及依止

  信安及欲生  依定亦依智

  别缘种种缘  通达及修种

  自性与功力  领受及方便

  自在小大等  如是有十八

  尽摄诸作意  行者应勤修

  释曰。十八种作意者。一种性作意。二所作作意。三依止作意。四信安作意。五欲生作意。六依定作意。七依智作意。八别缘作意。九种种缘作意。十通达作意。十一修种作意。十二自性作意。十三功力作意。十四领受作意。十五方便作意。十六自在作意。十七小作意。十八大作意。种性作意者。由声闻等三乘性定故。所作作意者。由福智二聚圆满故。依止作意者。由在家出家迫迮不迫迮差别故。信安作意者。念佛相应故。欲生作意者。随念佛时信心相应故。依定作意者。有觉有观等三三昧相应故。依智作意者。从闻思修方便次第生故。别缘作意者。此有五种。于修多罗忧陀那伽陀阿波陀那。一受二持三读四思五说故。种种缘作意者。此有七种。名缘句缘字缘人无我缘法无我缘色缘无色缘。色缘谓身缘。无色缘谓受心法缘。通达作意者。此有四种。一通达物。谓知苦体。二通达义。谓知苦无常空无我义。三通达果。谓知解脱。四通达觉。谓知解脱智。修种作意者。此有四种修及三十七种。修四种修者。谓人无我种修。法无我种修见种修。智种修。三十七种修者。谓不净苦无常无我四种修。是名四念处种修。复次得习断对治四种修。是名四正勤种修。复次为对治知足乱疑掉动沉没四障故欲进念慧四种修。是名四神足种修。复次住心者。为成就出世间故起信勤不忘心住简择五种修。是名五根种修。复次如是五修能治五障即名为力。是名五力种修。复次于菩提正忆简择勇猛庆悦调柔心住平等七种修。是名七觉分种修。复次得决定故。成净持地业。思惟分别故。圣所受三戒能持故。先所得道勤习故。法住相不忘故。无想心住转依故。如是八种修。是名八道分种修。自性作意者。此有二种。一奢摩他。二毗钵舍那。此二是道自性故。功力作意者。力有二种。一拔除熏习。二拔除相见。领受作意者。诸佛菩萨教授所有法流悉受持故。方便作意者。于定所行处方便有五。一解数方便。于名句字数悉通达故。二解具方便。具有二种。一分量具所谓诸字。二非分量具所谓名句等。三解分别方便。分别二种。一依名分别义。二依义分别名非分别者字也。四解次第方便。谓先取名后转取义。五解通达方便。通达有十一种。一通达客尘。二通达境光。三通达义不可得。四通达不可得不可得。五通达法界。六通达人无我。七通达法无我。八通达下劣心。九通达高大心。十通达所得法。十一通达所立法。自在作意者。自在三种。一惑障极清净。二惑智二障极清净。三功德极清净。小作意者。谓初清净。大作意者。谓后二清净。已说求作意。次说求真实义。偈曰。

  离二及迷依  无说无戏论

  三应及二净  二净三譬显

  释曰。离二及迷依无说无戏论者。此中应知。三性俱是真实。离二者。谓分别性真实。由能取所取毕竟无故。迷依者。谓依他性真实。由此起诸分别故。无说无戏论者。谓真实性真实。由自性无戏论不可说故。三应及二净二净三譬显者。三应谓初真实。应知第二真实应断。第三真实应净。二净谓一者自性清净。由本来清净故。二者无垢清净。由离客尘故。此二清净由三种譬喻可得显现。谓空金水。如此三譬。一则俱譬自性清净。由空等非不自性清净故。二则俱譬无垢清净。由空等非不离客尘清净故。偈曰。

  法界与世间  未曾有少异

  众生痴盛故  着无而弃有

  释曰。法界与世间未曾有少异者。非法界与世间而有少异。何以故。法性与诸法无差别故。众生痴盛故着无而弃有者。由众生愚痴炽盛。于世间无法。不应着而起着。于如如有法。不应舍而弃舍。已说求真实。次说求真实譬喻。偈曰。

  如彼起幻师  譬说虚分别

  如彼诸幻事  譬说二种迷

  释曰。如彼起幻师譬说虚分别者。譬如幻师依咒术力变木石等以为迷因。如是虚分别依他性亦尔。起种种分别为颠倒因。如彼诸幻事譬说二种迷者。譬如幻像金等种种相貌显现。如是所起分别性亦尔。能取所取二迷恒时显现。偈曰。

  如彼无体故  得入第一义

  如彼可得故  通达世谛实

  释曰。如彼无体故得入第一义者。如彼谓幻者幻事无有实体。此譬依他分别二相亦无实体。由此道理即得通达第一义谛。如彼可得 故通达世谛实者。可得谓幻者幻事体亦可得。此譬虚妄分别亦尔。由此道理即得通达世谛之实。偈曰。

  彼事无体故  即得真实境

  如是转依故  即得真实义

  释曰。彼事无体故即得真实境者。若人了彼幻事无体。即得木等实境。如是转依故即得真实义者。若诸菩萨了彼二迷无体。得转依时即得真实性义。偈曰。

  迷因无体故  无迷自在行

  倒因无体故  无倒自在转

  释曰。迷因无体故无迷自在行者。世间木石等虽复无体而为迷因。若得无迷行则自在不依于他。倒因无体故无倒自在转者。如是依未转时虽复无体而为倒因。若得转时由无倒故。圣人亦得自在依自在行。偈曰。

  是事彼处有  彼有体亦无

  有体无有故  是故说是幻

  释曰。是事彼处有彼有体亦无者。此显幻事有而非有。何以故。有者是幻像事。彼处显现故。非有者彼实体不可得故。有体无有故是故说是幻者。如是有体与无体无二。由此义故说彼是幻。偈曰。

  无体非无体  非无体即体

  无体体无二  是故说是幻

  释曰。无体非无体非无体即体者。此显幻事非有而有。何以故。非有者。彼幻事无体由无实体故。而有者。彼幻事非无体由像显现故。无体体无二是故说是幻者。如是无体与体无二。由此义故说彼是幻。偈曰。

  说有二种光  而无二光体

  是故说色等  有体即无体

  释曰。说有二种光而无二光体者。此显虚妄分别有而非有。何以故。有者。彼二光显现故。非有者。彼实体不可得故。是故说色等有体即无体者。由此义故。故说色等有体即是无体。偈曰。

  无体非无体  非无体即体

  是故说色等  无体体无二

  释曰。无体非无体非无体即体者。此显虚妄分别非有而有。何以故。非有者。彼二光无体由无实体故。而有者。彼二光非无体由光显现故。是故说色等无体体无二者。由此义故。故说色等无体与体而无有二。问体与无体何不一向定说而令彼二无差别耶。偈曰。

  有边为遮立  无边为遮谤

  退大趣小灭  遮彼亦如是

  释曰。如其次第。一为遮有边。二为遮无边。三为遮趣小乘寂灭。是故不得一向定说。问云何遮有边。答有边为遮立。此明由于无体知无体故。不应安立有。问云何遮无边。答无边为遮谤。此明由于有体知世谛故。不应非谤无。问云何遮趣小乘寂灭。答退大趣小灭遮。彼亦如是。此明由彼二无别故。不应厌体入小涅槃。偈曰。

  色识为迷因  识识为迷体

  色识因无故  识识体亦无

  释曰。色识为迷因识识为迷体者。彼所迷境名色识。彼能迷体名非色识。色识无体故识识体亦无者。色识无故非色识亦无。何以故。由因无故彼果亦无。偈曰。

  幻像及取幻  迷故说有二

  如是无彼二  而有二可得

  释曰。幻像及取幻迷故说有二者。迷人于幻像及取幻。由迷故说有能取所取二事。如是无彼二而有二可得者。彼二虽无而二可得。由迷显现故。问此譬欲何所显。偈曰。

  骨像及取骨  观故亦说二

  无二而说二  可得亦如是

  释曰。骨像及取骨观故亦说二者。观行人于骨像及取骨。由观故说有能观所观二事。无二而说二可得亦如是者。彼二虽无而二亦可得。由观显现故。问如是观已。何法为所治。何法为能治。偈曰。

  应知所治体  谓彼法迷相

  如是体无体  有非有如幻

  释曰。应知所治体谓彼法迷相者。此中应知。所治体即是法迷相。法迷相者谓如是如是体故。如是体无体有非有如幻者。如是体说有者。由虚妄分别故。说非有者。由能取所取二体与非体无别故。如是有亦如幻无亦如幻说此相如幻。偈曰。

  应知能治体  念处等诸法

  如是体无相  如幻亦如是

  释曰。应知能治体念处等诸法者。此中应知。能治体即是诸法。诸法者。谓佛所说念处等法。如是如是体故。如是体无相如幻亦如是者。彼体亦如幻。何以故。如诸凡夫所取。如是如是有体故。如诸佛所说。如是如是无体故。如是体无相。而佛世尊示现入胎出生踰城出家成正觉。如是无相而光显现。是故如幻。问若诸法同如幻。以何义故。一为能治。一为所治。偈曰。

  譬如强幻王  令余幻王退

  如是清净法  能令染法尽

  释曰。譬如强幻王令余幻王退者。彼能治净法亦如幻王。由能对治染法得增上故。彼所治染法亦如幻王。由于境界得增上故。如是清净法能令染法尽者。如彼强力幻王能令余幻王退。菩萨亦尔。知法如幻。能以净法对治染法。是故无慢。问世尊处处说如幻如梦如焰如像如影如响如水月如化。如此八譬各何所显。偈曰。

  如幻至如化  次第譬诸行

  二六二二六  一一一有三

  释曰。如幻至如化次第譬诸行者。幻譬内六入。无有我等体但光显现故。梦譬外六入。所受用尘体无有故。焰譬心及心数二法。由起迷故。像复譬内六入。由是宿业像故。影复譬外六入。由是内入影内入增上起故。响譬所说法。法如响故。水月譬依定法定则如水。法则如月。由彼澄静法显现故。化譬菩萨故意受生。不染一切所作事故。二六二二六一一一有三者。初二六谓内六入外六入。彼幻梦二譬。所显二谓心及心数。彼炎譬所显。复二六谓内六入外六入。彼像影二譬所显。一一一谓说法三昧受生。彼响月化三譬所显。已说真实义。次求能知智。偈曰。

  不真及似真  真及似不真

  如是四种智  能知一切境

  释曰。不真及似真真及似不真者。不真谓不真分别智。由不随顺出世智分别故。似真谓非真非不真分别智。从初极通达分由随顺出世智故。真谓出世无分别智。证真如故。似不真谓非分别非不分别智。即出世后得世智故。如是四种智能知一切境者。由此四智具足知一切境界。已说求智。次说求染污及清净。偈曰。

  自界及二光  痴共诸惑起

  如是诸分别  二实应远离

  释曰。自界及二光痴共诸惑起者。自界谓自阿[黍-禾+利]耶识种子。二光谓能取光所取光。此等分别。由共无明及诸余惑故得生起。如是诸分别二实应远离者。二实谓所取实及能取实。如是二实染污应求远离。偈曰。

  得彼三缘已  自界处应学

  如是二光灭  譬如调箭皮

  释曰。得彼三缘已自界处应学者。三缘谓内外俱。如前说。自界谓诸分别。应如是解。处谓名处。此名处应安心。应学谓修止观二道。如是二光灭。譬如调箭皮者。谓分别二种光息。譬如柔皮熟[革*卬]令软。亦如调箭端曲令直转依亦尔。若止若观一一须修。得心慧二脱则二光不起。如是清净应求至得。

----------------------------------------------------------------------------------------------------------------

更多无著菩萨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弘盛:《竹窗随笔》白话译 130

无著菩萨:大乘庄严经论卷第五

无著菩萨:大乘庄严经论卷第六

无著菩萨:大乘庄严经论卷第七

无著菩萨:大乘庄严经论卷第八

 

后五篇文章

无著菩萨:大乘庄严经论卷第三

无著菩萨:大乘庄严经论卷第二

弘盛:《竹窗随笔》白话译 129

护法法师:内观禅修法 安静可增强六根能量

弘盛:《竹窗随笔》白话译 128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