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第六十七天 |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第六十七天
自他相换有两个方面:一是我爱执交换为他爱执,将本来执爱自己,变成舍弃自己、执爱有情;二是自他交换位置,把自己当作他人、把他人当作自己。有时候我们说“设身处地”——把自己放在对方的位置去想一想,便是以这种方式修自他相换。 我们再将“自他相换”的第二个方面重温一下: 劣等有情摄为我 自身易地为彼人 依无分别心修习 嫉妒竞争及我慢 我们很容易对别人生起竞争、嫉妒、我慢、蔑视的心。现在就反过来:原来我们不好的心都向外发展,现在则站在对方的角度,对自己生起嫉妒的心;站在对方的角度,对自己生起竞争的心;站在对方的角度,对自己生起我慢、蔑视的心。就这样去修。 这样便可以分成三种情况。第一种,站在比自己低劣的人的角度,对自己生起嫉妒心。 彼得恭敬我独无 我得利养不如彼 对彼赞扬诃骂我 彼享安乐我受苦 “彼”,就是未换位置前的、原来的自己;“我”,即是换位置之后的自己,是站在对方的角度。恭敬利养他都有,而我没有。以此来修嫉妒的心。 平时我们生起嫉妒心,缘的都是他人的好处——对方有各种各样的功德,而自己没有。此时换一个角度:站在比自己低劣的有情立场,从前的自己各方面都超过了现在的自己,恭敬、利养、安乐、赞叹乃至清闲以及种种名声,这些原来的自己都拥有。那么,站在低劣有情的角度,便生起嫉妒的心。 通过换位的思考之后,我们得出什么样的结论?有什么样的想法?较为低劣者那种既自卑又嫉妒,同时暗自渴望得到援助的复杂心态,我们已充分体会,自然就会削减那种洋洋自得的炫耀心态和骄矜我慢,同时也会对他们生起悲悯之心。此处生起嫉妒心,则能对治我慢心。 那就是,当别人有恭敬、利养、安乐、赞叹时,我们便不要去嫉妒了。他人有何好处、有何功德,不应去嫉妒。因为当我们拥有这些高胜之处时,也不希望别人嫉妒自己。我们不应该嫉妒,反而应该让他们都得到这样的功德。 这个意思大家是否理解?即是通过这样的观想后,别人获得安乐时自己应该欢欣,别人离开痛苦时自己亦应该欢喜,不应产生相反的心态——别人安乐时自己嫉妒,别人痛苦时自己幸灾乐祸,此是不合理的。 有余胜者彼不及 有余劣者我犹胜 谓坏律仪及见等 烦恼使然非我力 功德的差别、胜劣,因为观待的物件不同,就会产生功德大或功德劣的区别。如有人的功德高于自己,但亦有他人的功德更高于彼人。返观从前的自己,虽然有种种的功德,但比起更高的还是逊一筹;虽然现在的自己颇为低劣,但比起更低的却又胜一筹。便是这样:观待的物件不同,安立功德胜劣也不同。 对于功德差于自己的有情,站在他们位置上去思维——虽然功德低劣、虽然受到指责,但也是有原因的:由于戒律不清净、或者见解不清净,这都是烦恼力量的作用。这并不是自己所希望的。 功德较差表现在几个方面:戒律不太清净;对于三宝没有正见;对于因果不净信;以五邪命来维持生活,也容易被别人诽谤,功德也不容易显现出来;或是行住坐卧的威仪不够。通过这几个方面,显现出功德比较低劣,比不上这位菩萨。 应须尽力救我等 自愿代受诸灾害 若于我等不能救 何反轻蔑于我等 彼有功德我何益 彼自有其功德耳 于住恶趣毒蛇口 诸有情类无悲心 易位后的自己,返观从前的我:他自身是菩萨,已经发起菩提心了。具备悲心的他,应该救助我们这些没有功德、没有能力的有情;我们所受的苦、所受的伤害,他也理所应当去承担。因为他是发了大心、自愿来救助众生的,那为什么对于我这个功德低劣的人不予援助反而轻视呢? 这里一直指责他——原来的自己,这位菩萨具备功德又有什么利益呢?对我们这些即将堕落恶趣的有情,他的功德只是他自己的,对我们有情毫无帮助! 反欲以功德骄人 于诸智者竞高低 他的功德,对我们这些低劣的有情非但没有帮助,反而还洋洋得意地炫耀。非但如此,还要与智慧更高的人一较高低。 前面讲与较自己低劣的有情易位后,对自己修嫉妒心。下面讲与自己平等之人易位来修竞争心。一般人的心,都逃不出嫉妒、竞争或慢心三种,均是恒常辗转于这三种心之中。通过这样的互换来对治此三种心,不令它们生起。 换到与自己相差无几的有情角度,来对自己修竞争的心。 观待与己相等者 云何令我胜于彼 或于名利或恭敬 不恤斗诤决令成 与自己差不多的这个人,在名闻利养等各个方面,“我”要不惜一切手段与其诤斗,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让自己超过他! 此是讲利养恭敬方面的竞争。下面颂文讲的是功德的名闻: 云何能令我功德 普遍显扬于世间 彼之所有诸功德 任何一人不令闻 希望换位后的那个自己,功德能让世间人悉皆了解;而以前的那个自己,他的功德最好任何人都不要听到。 我之过失令覆藏 供养于我彼不尔 对于“我”的过失要尽量隐藏,想尽办法不让他人知晓;而对方的过失则恨不得举世皆知。于供养上,也是如此:他人应殷勤供养自己,而对对手便不要有所奉献。 彼遭横逆恒拂意 我当欣然久乐观 彼为众人所讥笑 亦复相与作诃厌 希望竞争对手——从前的自己,他各方面都遭遇不如意的事,而“我”就在一边冷眼看笑话;希望他受到众人的讥笑,被别人讨厌和诃斥,而“我”却刚好相反,声誉鹊起、收获种种赞叹。 易位后的自己,对原来的自己生起竞争之心。通过这样的换位学习、这样的思维,除掉我们的竞争之心。在生活中,和我们差不多的人得到名闻利养时,我们应该生起一种随喜的心。别人有怎样的名闻、受到怎样的赞叹,我们都应该生起高兴和随喜。不要总想着超越别人、不令别人的功德显扬。对他人的功德应该诚挚地随喜赞叹,自己的功德反而要隐藏。当和自己差不多的那人为痛苦所侵时,我们也不应幸灾乐祸,而是生起慈悲的心。 我们对于和自己差不多的有情的竞争心,就通过以上的方式去破除掉。平时在生活中,和自己关系不太好的人一旦有什么功德产生,或是当他受到别人赞叹时,往往我们内里便会产生一种难忍的嫉妒心。一旦生起这样的心,便应如是去认真想一想、返观一下:自己的我爱执——这个执着又在作祟了!嫉妒心在里面捣鬼。我们应该想到,产生这种不如意的痛苦,均是我爱执作祟。这个我爱执,对于自己而言只会出生各种各样的痛苦。因此,我就应希望将自己的功德加诸对方,而那些不如意的有情、自己看不上的有情,我也希望他得到更好的名闻。他人之恶业、恶果,我应执取来一力承担——直接放在自己的我爱执上,这样便直接压迫和消弱了我爱执的力量。将我爱执调伏下去,而不是在它的左右下、令自己内心充满各种各样的烦恼。 另一个方面,亦可用“观无我”的思想,参一参究竟这个“我”在哪里?当别人遭遇不如意时,自己便庆幸;当别人喜逢乐事时,自己便痛苦难忍,这就是嫉妒啊。此时“我执”的现象就非常明显。当自己非常嫉妒、或者非常幸灾乐祸时,便应返观一下:到底是谁在这里嫉妒或庆幸?是在身体的五蕴上面,还是在身体的支分上面?去观察,用空的无我的思想来破斥它。通过这样观察,去发现自身——哪有一个实在的自我呢?在五蕴上,没有;身体各支分,也不会有。如是思维后,会发现这是一种非常颠倒的思想。通过观察这种颠倒的思想,可以知道其他各种各样的烦恼,都是在这种颠倒思想的左右下生起的。在自他换修法中,有将其余有情的痛苦、烦恼,悉皆降到自己我爱执上的教授,以此来将我爱执调伏。不令自身有这样的我爱执思想产生,正是因为这种颠倒让自己产生形形色色的痛苦。现在就把所有的痛苦都降落到这上面,以此来调伏它,不让它左右自己的身心。 下面是与劣者修慢。即是与比自己高胜的有情相换,站在对方的角度,过去的自己当然较为低劣。便对从前的自己修这种慢心。 彼惑迷故于我等 敢言欲与相抗衡 慧闻色力及富贵 彼与吾曾等不等 他这个人竟如此愚昧!想和“我”这样高胜的有情抗衡?不管是智慧还是多闻,乃至形色圆满、种姓宝贵等各方面,他都根本没法与自己相提并论。 愿其如是遍称许 自身功德若闻时 身毛坚立生欢喜 悉皆享受大安乐 虽或彼自有利养 若为我等作事业 于彼仅令足支身 余皆我力应受用 希望他能听到“我”誉满天下的功德,“我”非常殊胜的种种功德他都悉皆听闻。听闻后,他生起很大的欢喜、对“我”生起大信心,享受种种安乐。他,不应与“我”斗争,应生起信心才对。即使他有一些利养,安享一些财产饮食,“我”都全部夺取、归己所有。不让他有自在的权利,令他为“我”操持种种事务。只需给他能够维持生活的衣服饮食便足矣,不令有一点富余。多余之物均为“我”所夺,被“我”所有。 应令彼失安闲乐 常时为我所损恼 让他没有什么快乐可言,常时因为“我”的缘故,而受到各种各样的损恼。 为什么对于我爱执要通过这样的反复思维去对治?正因为它对自己造成的伤害。 因此于百千生中 生死轮回损恼我 百千生的轮回流转中,我爱执让自己受到地狱种种的伤害。所以现在要通过这样的思维去对治它。 汝心唯欲求自利 纵复经于无数劫 历经无义大辛苦,汝唯造作生死苦 你这颗心啊,为了追求自利,虽然经过了无数劫的时间,历经许多辛苦,但都没有什么意义。而且,你造作的都是生死的痛苦啊!徒劳无功还造苦:辛苦了多劫的时间,非但没有一点帮助,反而给自己带来的又是痛苦。 下面讲执爱他人会生起无边的功德,我们应尽力修学。 如是决于利他事 以胜解心力趣入 能仁教示不虚诳 如是功德后当见 对于各种各样的利他事业,应该发起坚定的心,非常坚固地进入修行。利他之事应该用非常坚固的心去做,为什么呢?诸佛能仁,如释迦牟尼佛所开示的内容均为现前观见,不会有什么虚假欺诳的内容在其中。如果对于我爱执全部舍弃、对他爱执致力修行,它的功德果报一定会在未来全面地显现出来。 若汝昔时曾修行 作此自他相换业 不成正觉圆满乐 如斯之事决非有 如果从过去久远以来便这样修自他相换,现在你一定已是成就自他二利圆满的佛陀了,也不会有任何痛苦之事出生。但正因过去没有修持,现在你便尝受着这样的苦,也没有成就圆满的佛陀啊! 是故如汝于他人 精血和凝成色体 执以为我未为难 如是应修自他换 此是劝勉对他人应好好地关怀爱护。有这样的比喻:对于父母精血凝成的东西,由于我执习惯的力量,就会把这样的东西当作自己的身体去看待。这种观待是很自然地产生的,原来并不是自己的身体。以此来比喻对其他有情也可以生起这样的执着——我们经过串习,也是可以成功的。像爱护自己一样去爱护有情,慢慢也就成为非常习惯的事情了。 于他有情修大观 我身遇何可欲乐 即从自身而夺取 汝应于他作饶益 大观就是时时观察,亦即返观。对其他有情是伤害了,还是利益了?在这方面时刻地去观察。一旦自己有什么美好的事情、圆满的事情发生,便从自身上夺取。把自己认为美好的,自己执着的可爱之物夺过来,供养给一切有情。对治我爱执,便是用他爱执来破斥。然后把自己贪着之物夺过来供养给一切有情。 若我欣乐他不欢 我居高胜他低劣 我作饶益他不尔 云何于我不嫉妒 以前由于我爱执,产生对他人的嫉妒,产生种种不同的过患。现在反过来,自身已经很好了——无论权势、地位还是受用已经居于高胜;而其他人则不同,还很低劣。自己在做形形色色能饶益自己的善法,而别人却不知去做。我已经比别人好很多,为什么对自己不去嫉妒,反要去嫉妒别人? 我当舍离诸安乐 他人之苦加于我 若问谁人令如是 当观自身之过失 把自己的安乐施舍给一切众生:不管衣食还是其他受用安乐,都应该布施给一切有情。而对方有情的痛苦,则希望自己代为领受。通过这样的方式去修自他相换。当自己造作伤害有情的事情时,应该返观:为什么做这样的事?谁让我干这样的事?便这样来返观自己,不要去伤害有情。 若时他人作恶事 引咎归过于自身 自身作罪虽微细 亦当大众披诚忏 闻赞他时倍称扬 不嫌映夺己名闻 当别人伤害了自己时,作为菩萨,我不应该以怨报怨,应该知道这是自己往昔所造罪业的结果,自作自受而已。自身所造的罪业,哪怕非常微小,亦要在大众面前忏悔发露。当他人赞叹别人时,我们也应该欢喜附和,倍加地赞叹他,而不是忌惮他的名声超过自己。 我如最下仆使人 为人佣雇作诸务 此我自性之过失 偶有功德休称扬 如是所有诸功德 终不应令一人知 自己情愿做最低劣的仆人,操持种种最低贱的事务,正如有情的最卑微仆人一般。这样,我便没有一点慢心了。我本来就有着各种各样的过失,缺点也数不胜数,偶尔有一点微弱的功德,也不必让他人赞叹。这根本没什么可赞叹的,也不值得到处去宣扬!因为过失很多,而功德只有一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