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第四十三天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第四十三天

 

  “怨碍即是福德因,云何说彼为障碍。”如前所说,只有在外在的障碍怨害具足时,修习安忍、积聚福德的因素也才具足。它是我们成就福德的因缘,怎么能说是它在障碍我们修行呢?既然是这样,外在障碍我们的人,实际是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利益了我们,让我们得以修习安忍。对你作出饶益的人,你就不可说为障碍了。

  下面打两个比喻。自己在行广大布施的时候,例如慈济会。如果没有穷人,那你给谁帮助呢?

  时至而来求乞者  不可说为施障碍

  亦如和尚阿阇梨 不可说为出家碍

  在自己想布施的时候,正好有人前来行乞,这是很欢喜的事。有心布施时,没有人来;或无心布施时,来了好几个,这都不很如愿。在自己正想布施时,正好有人前来乞讨,则不能说他是障碍你的布施,只能是成就你的布施。

  同样,和尚、阿阇黎——给自己剃度、授戒的这些和尚、阿阇黎,则是你出家的顺缘了,不能说是障碍你出家。通过布施乞丐的比喻,来说明不应颠倒理解。在出家时,剃度、更换三衣,乃至起法名之类的事,都需要请剃度师帮忙;受戒则需要授戒和尚来成就。这些都是我们的顺缘、我们出家受戒的助伴,而不能说为障碍。

  较诸世间来乞者  作损恼者犹难得。

  以我若不损恼他  必无人来恼我故。

  从世间上而言,对你作出损恼的人,比前来乞讨的乞丐还要少。修布施的对象——乞士,随处可见;然而修忍辱的对境——敌害,却屈指可数。在今生,你不去向外结怨伤害别人,别人自然不会来伤害你。在过去世,没有造作伤害他人的事,今生亦不会有怨敌来损恼自己。所以,遭遇损恼、修持忍辱的因缘是非常、非常少的。

  如人无心未搜求  忽得家中大宝藏

  得菩提道胜伴侣  倍应于彼生欢喜

  那些伤害我们的人,都是殊胜的忍辱福田了。通过他们,我们可以修习忍辱。

  正如一个人,“无心未搜求”——他非常随意地,并未辛苦地去寻求,却忽然在家中发现了大宝藏,好像彩票中头奖一般。

  而外在伤害我们的人,也是我们修习“菩提道”——如忍辱的菩萨行,这样的好助伴。他们也正如大宝藏一般,因为外在伤害我们的违缘,可以做我们修行的助伴,可以成就广大的忍辱福德。因此,不应该对怨敌生起嗔心,而应生起感恩的心、生起欢喜心。

  因彼及我起修行  后时成就忍辱果

  应须于彼先回向  彼是我修忍因故

  “彼”,即怨敌。通过怨敌对自己造作的伤害,来藉以修行忍辱。这便是说,成就忍辱需要两个因缘:一,是自己对忍辱的修持;二,外界的伤害。通过这两个因素,便可以达成忍辱的修行,最终成就无上菩提。

  “应须于彼先回向”,自己于怨敌修忍所得到的无上菩提果位,应先回向给对自己造作损恼之人。因为他们是自己修习安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自己修习安忍的最殊胜力量。释迦牟尼佛初转*轮时,摄受的五比丘,过去生中也对佛陀作出过伤害。世尊对他们作过布施——舍身饲虎的故事,把自己身体布施出去;五比丘又曾投生为五个罗刹,去伤害他。世尊都能把自己的身躯,布施给投生为猛虎和罗刹的五比丘,通过这样的力量来修安忍。最后成佛、初转*轮时,就是对他们讲法。这说明,不要对安忍的因生起嗔心,还要利益和回报他们。

  下面,黑色的负面自己,再次从自己的人我执出发,来作出辩解:

  若无令我修忍想  谓不应供彼怨敌

  我这样辛苦地去修忍辱,但怨敌却并不会想:“我来让你修忍辱、让你成就安忍的功德。”——他是不会这样想的!所以我不应该供养他,因为他没有这样利益我、让我修安忍的心,所以我不应该回向供养那些怨敌!

  正法堪为修行因  于彼亦何须供养

  白色的自己予以驳斥:如正法——灭道二谛,这样的法宝也没有想利益你的心,亦无指引你修行、让你成就各种各样功德的动机。但是,通过对正法的修行,我们却可以获得诸多的功德。尽管它毫无利益我们之心,但我们仍要恭敬供奉。同样,那些怨敌也没有帮助我们成就的心,但我也要供养怨敌。

  若谓彼有损害心  不应供养彼怨敌

  勤求饶益如医师  于彼云何修忍辱

  前两句,亦是黑色自己以烦恼心所说:以正法而言,虽然没有利益自己的心,却也毫无损害自己的心——无利亦无损。但怨敌却不然,他们不仅没有利益我们的心,而且还有损害我们的心。所以我们不应供养怨敌。

  接下来则是白色的自己予以驳斥:如果怨敌都像医生那样来利益你、帮助你,那你又怎么修安忍呢?医生总是怀着利益我们的心,为我们动手术、打针、喂药,尽管自己因病而不适,但仍怀着欢欣接受医生的帮助——因为他有利益之心。

  同样,如果怨敌也有利益我们的心,那我们又怎样去修习安忍?修不起来的。依靠利益的心,无法修持安忍;修忍辱达到圆满,也不可能。只有依靠对方的嗔心、作损恼的心,我们才可以修安忍。

  故依极恶嗔害心,方能生起忍辱行。

  惟此是修忍辱因,堪受供养如法宝。

  只有这极为强烈的嗔害心,才可以让我们修持安忍;正因为怨敌有了这嗔害心,才是我们修忍辱的因。所以,怨敌值得我们去供养,值得我们像供奉法宝一般、这样地去供养他。

  前面所讲的这些道理,从各个方面来说明嗔心的过患,乃至通过自心的辩论——烦恼心和清净心的辩论,来说明应该多方面地修习安忍,以此破坏和压伏自己的嗔心。这些一步一步、层层递进的辩论道理,都是非常合情合理的。所以自己应该多多地观察思维一下,把自己的嗔心熄灭下来。

  其三:对一切有情恭敬。

  之前我们已阐述过,对有情不能生起嗔心。如今便进一步阐释,应对有情生起恭敬的心。

  对有情的恭敬,又分为三部分:一,将一切有情观为殊胜福田,所以我们应该恭敬;二,为了让诸佛欢喜,我们应该恭敬;三,通过思维比较利益有情所得的乐果,和损害有情所得的苦果,我们应该恭敬。

  便通过这三个方面,来阐述应该恭敬有情。

  先一,众生是我们的福田。下面有七个颂文来说明:

  是故如来常宣说  众生田即诸佛田

  如是恭敬诸众生  能令资粮速圆满

  “是故如来常宣说”,如来在《法集经》中说,众生田即诸佛田。

  我们经常说上供下施:众生,就是我们布施的福田;诸佛菩萨是我们供养的福田。众生的福田、和诸佛的福田,对我们成佛来说都非常重要。

  《法集经》云:“有情福田即是诸佛福田,于诸佛法能证得者,较诸佛福田尤为殊胜,于此不应颠倒也。”有情这片田地,便是产生诸佛的田地。而诸佛的田地,能生出佛陀、生出佛法——成佛以后,才可以产生最重要的“法”。通过有情福田,可以令我们得到种种功德、究竟成佛。因此,在有情这片福田面前,我们不应该颠倒行事。

  不管是悲心也好、菩提心也好,乃至于布施、持戒、忍辱等六度四摄,都需要在有情这片田地上去修持。大乘佛法的八万四千法门,都需要倚靠有情去修持。所以有情是你成佛的田地。以恭敬诸众生故,便能在有情这块福田上,迅速圆满资粮,抵达佛陀果位。

  依诸有情及如来  能成佛法力等同

  当敬有情如诸佛  不能如是是何理

  通过缘有情福田,修习慈、悲、菩提心乃至六度、四摄,能让我们成就很多的功德;通过缘诸佛福田,做供养、忏悔等修行,又会产生很多的功德。通过这两片田地,就可以让我们成就佛法修持、圆满二种资粮,究竟成佛。就这一点而言,有情与如来是相同的,“力等同”——在我们成佛的助缘力量上面,此二者是相同的。要恭敬,就该一样地恭敬。如果只是恭敬诸佛,而不恭敬有情,显然便并不合理。“当敬有情如诸佛”,于成就佛法这一点,两者无二无别,所以我们应如恭敬佛陀一样恭敬有情。

  自己可能会产生这样的疑惑:这是否意味着众生的功德,和诸佛的功德一样,所以我才应去恭敬、供养?

  下面便回答:并非因为有情自身的功德与佛同等,而去对有情作恭敬:

  非唯由意乐功德  由彼果报二均等

  我们应该同等地恭敬供养,并非因为他们二者的功德相等。诸佛,圆满一切功德;而有情,则有各种各样的烦恼。因此,这种“同等”并不是依他们内在的意乐功德而安立,而是依他们均能成就我们的佛果而安立——“由彼果报”,即佛果。在自己成佛这一点上,二者是相等的。有情与诸佛本身的功德,差别甚深。但就帮助我们成就究竟菩提果报上,二者力量是相等的。

  依诸有情亦成佛  是故彼二相齐等

  有情有着成就我们佛果的功德,他是我们成佛的一个重要因素。就这一点而言,完全相等。诸佛菩萨可以指导我们修持,是我们成佛的一种因素;有情则成为我们修持的所缘境,是我们成佛的另一种因素。在我们成佛这方面,众生给予的功德,与诸佛给予的功德,是无二无别的。所以我们应该同样地对待。

  在成佛的菩提道上,依靠有情,可以说是成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菩提心、六度、四摄的修行都是倚有情为所缘境,积集广大的资粮都需要依靠有情。所以,就这一点来说,众生对我们成佛的恩德、功德非常大。

  供慈心者福无量  缘境有情殊胜故

  信佛福德大无量  亦由如来境胜故

  皆是能成佛法因  故许彼二相齐等

  “供慈心者福无量”——对于那些真正生起了慈心、悲心的人,我们供养他,自己所生的福德无量。为什么对方有慈心,我们的供养便能生出这么大的功德?因为慈悲的心,是希望有情远离痛苦、得到快乐的心;慈心的所缘境,是一切有情。

  “缘境有情殊胜故”,慈心者缘一切有情,因为这个殊胜的原因,我们供养他也有很大福德。追根究底,正是因为他对有情饶益,我们供养他,福德才非常大——这还是在有情上去安立!慈心三摩地,是保护自己的最好方式。这种无量的、普遍的慈心,它产生的力量非常强大、有着无边的威力,因为它本身的所缘境,就是一切有情。

  为什么“信佛福德大无量”?“亦由如来境胜故”。为什么我们对诸佛菩萨生起信心,便能产生广大的福德?亦是由于这个境——我们所信仰的如来,是非常殊胜的。

  因此,有情这个悲田非常地殊胜,如来的这个福田亦非常殊胜,两者都是成就佛法的因、都是令我们成就佛果的因,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因此,这二者是相等的。

  如来功德如大海  广深无垠无与等

  若人于此功德聚  但能显现一少分

  是人应受之供养  尽三界供犹嫌少

  此处是赞叹如来的功德。如来的功德广博渊深,就像大海一样难以测量。其他众生的功德,没有任何能与佛匹敌。对于诸佛的功德,“若人于此功德聚,但能显现一少分”,此功德,即诸佛的功德。诸佛功德广大无垠、浩渺如海,如果有人具有其中哪怕一点点的功德,我们即使以量等三界的供物来供养,犹为嫌少。

  尽三界之物,供养只具足佛陀一分功德的人,也还是微不足道,应做更广大的供养。那么,供养具足圆满功德的佛陀,我们所获福之大,自然更不必说。以此说明诸佛功德的广大,其他有情难以相比。对于诸佛的功德之所以能够生起的因素——有情,因此,也是应该像对佛那样恭敬。

  于诸有情若具足  能生微妙佛法分

  仅依此分而较量  有情亦应受供养

  刚才讲道:诸佛的功德那样广大,即使只具其一分,也应该进行广大供养。那么,有情正好具足能令人成佛、继而生起佛法的因素,“能生微妙佛法分”——是生起微妙佛法的因缘中,非常重要的一分。所以,就这一点而言,有情也应该受我们的恭敬供养。

  第二,为令诸佛欢喜,也应该恭敬有情。有九个颂文:

  复次于诸不请友  为作无量饶益者

  若不敬事于有情  余事何能报恩者

  “不请友”,指诸佛如来了。他们大悲心普运,在行持上无边地饶益众生,内心含着无边的大悲来利益有情;心又是那样正直,没有一点谄曲,完全是一片赤心。对于这样来利益我们的诸佛,要怎样才能报答他们的恩德?除了敬事恭敬有情,还能有什么方法!

  只有利益有情,让有情欢喜,恭敬有情……才是报答这样大悲普运的诸佛的最好方式。除此之外,再没有其他更好的方式!诸佛于意乐上,是为大悲,毫无一点谄曲,内心纯然正直清净;于行持上,则予众生无边的利益,是一切众生之亲友、不请自来之友朋。

  面对这样的佛陀,我们应该如何报答他们的恩德?只有恭敬有情,令众生欢喜,这是报恩的最好方法;而成办众生的利益,安乐一切众生,也是让诸佛最为欢喜的、最殊胜的供养。

  为谁舍身甘心入地狱  饶益于彼即为报佛恩

  是故彼虽为我大损害  终不嗔恚甘心恒顺承

  第一句,赞叹诸佛。诸佛为了众生,可以舍弃自己的身命。乃至为了利益一个有情,也可以无量大劫地住在无间地狱中——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利益众生,诸佛就是如此。我们如何来报答这样的佛陀呢?那就是“饶益于彼”。彼,指有情。饶益有情,才可以报答佛陀的恩德。

  那如何来饶益有情?“是故彼虽为我大损害”,即使这些有情伤害自己,乃至作出种种损恼的行为,无论他们做了什么,我都不应该生起嗔心。而应恒时,怀着利益有情的心,通过身语意的种种方式来饶益、随顺众生,报答诸佛的恩德。

  诸佛的本生传里,有很多这样的故事。如释迦牟尼佛在过去世,行布施也好,行持种种利生之举也好。有时候帝释天来试探他,看着佛陀将自己的身体都布施出去,身肉一片片割下来。身命即将消失时,帝释天问道:“你这样究竟是为了追求什么?把自己弄成这样,对身命一点也不爱惜,全部布施出去……你这是为了什么?”佛陀答道:“这是为了让一切有情成就无上的菩提,亦为了自己成就无上的菩提。我所做的,没有一点是在我执的摄持下,亦无追求人天果报、自私自利的思想。如果我所说的是真实语,就让我的身体即刻复原。”于是,在佛陀说完这番话后,他的身体立即完好如初。这完全是谛实语的力量——菩萨的愿力不可思议,这种发自内心的、最真诚的心愿是多劫修持的,它可以依仗自己语言来实现。

  这样安忍的修行,是一个修行人非常重要的修持内容。对于广大而重大的安忍行持,可能现在一下子难以接受,但可以先慢慢地从小事方面去忍耐了。比如别人讽刺打击自己,乃至蚊虫叮咬之类,对外境的违缘伤害都从细微处去慢慢地培养安忍。等到再有大的违缘、困境出现时,自己也可以这样去对待了。像前面讲的那样,我们通过串习,一切都可以变得容易。通过串习、没有变容易的事情,在世界上是不存在的。只有我们有这样的心愿,修持安忍的心力就会渐渐由小变大,自己安忍的功夫也会越来越深。

  若即如来圣主我所尊,为利有情尚不顾身命

  云何我于彼前愚无识,我慢纵傲不肯作臣民

  “如来圣主”,即诸佛如来,是自己和一切有情最尊贵的依怙。他们是这样得尊贵,尚且为了利益有情不顾身命,可以把自己的身体性命完全献出来,为什么自己就这样愚蠢、而不知道有情对自己的重要性?为什么不好好珍爱有情,而对一切有情发起那种安忍慈悲的心呢?不仅如此,自己还对有情狂傲,不愿意去尊敬有情。

  若谁安乐诸佛即欢喜,谁遭损恼佛心不悦生

  有情欢喜诸佛即欢喜,损恼有情即伤如来心

  “谁”,指代有情。只要有情获得利益安乐,诸佛就欢喜;如果去伤害有情,诸佛便会忧伤难过。我们供养的目的,不就是为了令诸佛菩萨欢喜么?那最好的供养是什么?——令有情欢喜。有情欢喜,诸佛便欢喜。所以应该饶益有情,令他们欢喜;否则再好的供养,也无法让诸佛菩萨欢喜。一面损害有情,一面广做供养,诸佛菩萨是不可能欢欣纳受的。让诸佛欢喜的最好供养,就是利益众生,令他们安乐。同样,如果反过来损恼有情,令有情痛苦,便是“伤害如来心”——等于对佛陀作出伤害。

  若人遍身烈火所烧燃,一切妙欲不能令心安

  若人损恼有情亦如是,更无余法可使佛欢喜

  前两句是一个比喻:如果一个人浑身着火,那么其他的一切衣食、五欲都没法让他快乐。因为他遍身烈火炽燃,心内便不可能在五欲上面享受。同样的道理,如果损恼有情,便再怎么也不能让诸佛欢喜。“更无余法可使佛欢喜”,就像身上着火的人无法去享受五欲一样,损恼有情是无法让诸佛欢喜的。

 
 
 
前五篇文章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第四十四天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第四十五天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第四十六天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第四十七天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第四十八天

 

后五篇文章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第四十二天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第四十一天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第四十天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第三十九天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第三十八天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