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第四十四天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第四十四天

 

  是故由我损恼诸有情 所有诸大悲者不喜事

  一切现今各各皆忏悔 所有诸罪愿佛悉鉴原

  “是故由我损恼诸有情”,过去所造作的,一切伤害有情、嗔恼有情的事情,都让大悲的佛陀心内不喜、难过,“所有诸大悲者不喜事”,所有令大悲的佛陀心里难过不悦之事,就是我们过去以嗔心、损恼心对待其他有情的事。所以现在都分别各各地忏悔,以四力猛厉忏悔往昔罪业,乞求诸佛菩萨原谅。

  为令一切如来欢喜故 从今誓为世间作仆使

  为令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欢喜,从今我便把自己贡献给一切众生,誓愿为他们作利益,做所有世间的仆役、侍从,这样去利乐世间。

  下面便发愿,再也不做令诸佛不悦之事。

  假令众生践我顶上行 至死不报为令世依喜

  即使一切众生在自己头上践踏,用脚来踩、来踢自己的头,乃至危及到送命。我也不起嗔心、不去损恼有情。“令世依喜”:“世依”,世,世间,即三界;依,即依怙主;三界的怙主,便是诸佛。任别人如何伤害践踏自己,我也不报复,反而更尽尽心尽力地去饶益他,以这样的方式来让诸佛菩萨欢喜。

  大悲体性於一切众生 修自他换成就定无疑

  若见有情自性即如来 於如来身何故不恭谨

  “大悲体性”,指代诸佛,因诸佛的体性就是大悲。诸佛菩萨对一切众生,都是以自他相换、自他平等的心来修持,亦成就此自他相换、自他平等的心。因此,诸佛看待一切众生便如自己一般。当我们看到众生时,便是看到如来的体性。如此,对作为如来“身体”的有情,我们如何不去恭敬呢?

  我们最初发起菩提心,希望利益一切有情,希望他们都能得到如来的果报、圆满无边的功德。我们的发心是那样美好;而且在发心之后修行的过程中,有情众生又作为我们修持的对境、是我们未来成佛的因——通过这样去各方面地思维,便明白我们应该恭敬有情、利乐有情,不要对他们生起嗔恨报复的心。

  此事能令如来心欢喜 此事能令自义决定成

  “此事”指什么?是说当有情伤害我们时,应修安忍。不仅安忍,还应恭敬、感恩有情。如果能这样做,便是令诸佛生喜的最胜方便。最好的方式,便是修持安忍,并反过来恭敬有情、以德报怨。以这样的修持,可以让自己的福德资粮迅速地圆满。在成办自己的利益上,这是一种最好的方式。

  菩提心自利、利他的两个内涵:自己要成就无上菩提,同时能够利乐有情。通过忍辱的修行,就可以达到这样的目的——通过忍辱,于自己,可以迅速圆满福德资粮;于他人,不伤害、损恼有情,便是利他。因此通过安忍,能同时成就自利利他。

  此事能除世间诸苦恼 是故我应恒时如是行

  “此事能除世间诸苦恼”:同时,这种安忍的心可以去除世间的一切苦恼。通过修行安忍,便能不恼害世间、利乐世间,而去除世间人一切的痛苦。

  “是故我应恒时如是行”:通过安忍的修行可以成就自利利他,所以自己应该恒常地修行三种安忍。

  安忍的分类有三种:第一种,“安受苦忍”,对修行过程中一切外在的痛苦和违缘,都可以泰然处之,坦然地去面对;第二种,“耐怨害忍”,就是忍耐怨敌的伤害,怨敌对我们造作损恼时,能够忍耐;第三个,“证法忍”,对于正法的认可心,无生法忍就是其中的一种。

  其三,思维业果,应生恭敬。

  这个部分,是通过思维因果方面——利乐有情会得到怎样的果报?伤害有情会得到怎样的果报?通过这样的思维,来要求我们修行安忍。下面有七个颂文。

  喻如王臣有一人 於诸人民作损恼

  众多人民远见者 虽能为损不报复

  这是打一个比喻:例如国王大臣手下有一名暴吏或家丁,此人倚仗主子权势对老百姓诸多损害。“众多人民远见者”,那些识时务者以远见观之,就算能抓住此人打击报复,也不会这样去做。为什么人民有力量对暴吏、家丁进行报复,却放弃复仇?——并不是害怕其本人,而是畏惧他背后的力量。一旦报复,国王大臣都是他的靠山。“非彼王臣一人力,国王威势为其助”,不止是暴吏或家丁一己之力,国王的威势亦是他的助伴。所以,远见卓识者尽管有能力造作损害,却仍选择安忍不报复。

  故虽轻微损恼事 宁死亦勿伤害他

  狱卒及诸大悲者 悉皆为彼援助故

  同理,对我们造作伤害的有情,虽然他的力量可能非常微弱、甚至各方面都比我们差很多。但他对我们作损恼之事,我们仍不敢轻蔑地去报复他。为什么?

  一方面,诸佛菩萨是他的靠山;另一方面,地狱狱卒也是他的靠山。如果我们反施报复,未来感得地狱的异熟果报,便会为狱卒所折磨。对方的靠山如此威赫,又如此广大。因此,即使伤害我们的人力量非常微弱、根本不堪一击,我们也不能伤害和报复他,因为忌惮他背后靠山的缘故。

  是故如民怖暴君 於诸有情当恭敬

  纵令国王赫然怒 岂能为作大灾害

  如於有情不恭敬 堕於地狱所受苦

  我们对有情恭敬、唯恐他们伤心、千方百计不令他们不悦,应比老百姓害怕暴君、恭敬暴君的情态更甚之。民众遇到一个极为残暴的君主,处处都会非常顺承、不敢有所违背。我们对有情的恭敬和承事,应更超越之——于世间,老百姓即使违背了国王圣旨,国王再勃然大怒,也绝不可能对人施作如地狱般的苦。然而对有情不恭敬,却可以令你堕入地狱受苦。

  纵於国王作恭敬 岂能施我大菩提

  如由恭敬於有情 便能令我成就者

  反之,如果我们对有情作恭敬,果报也非常强大。对国王再怎样恭敬,他也不能赏赐你“大菩提”的果位——成佛的佛果。但恭敬有情,却可以成办。

  总之,你怖畏暴君也好、恭敬暴君也罢,他伤害你也不过如此,给你好处亦不过如此。反倒不如好好地恭敬有情、令有情愉悦。

  当观未来成佛果 尚由恭敬有情生

  名闻安乐大吉祥 即生成办何不睹

  此是讲恭敬有情的果报。恭敬有情能成办现前与究竟的一切安乐:于究竟,未来成佛的果报可以成办;于现前,可以即生得到名闻利养、成办种种吉祥圆满与安乐。

  ——这些,你为什么都看不到呢?各种现前、究竟的果报都可以成就啊!

  恭敬有情,可以成就现前与究竟的广大果报。因此,我们应在恭敬有情、令有情欢喜的这方面用心地去经营。下面便先说在轮回中受的种种果报:

  由修忍辱轮回中 成就端严无病果

  名称普闻极长寿 轮王大乐亦能成

  在生死轮回中,修忍辱能换来庄严的容貌。“端严”,即相貌、身形各方面非常庄严、眷属也十分圆满。众人对自己心悦诚服,又觉得你甚为和蔼可亲,因此而眷属圆满;无病无患、名动四方,寿命又极为长远,乃至于统治四周的金轮王之大乐亦可受享。通过修行忍辱,即使没有得到解脱,在轮回里亦能得到各种各样的功德。

  在《本生传》里,说过这样的话:忍辱是大德们最殊胜的盔甲。一旦披挂忍辱盔甲,任那些邪恶之徒将讽刺、恶毒之语像剑一般地抛掷过来,亦会在大德们的安忍面前,转化为赞叹功德的花朵。

  有了忍辱,也能让自己的名称普闻、非常远大。同时,我们修行正法的一切逆缘,以及不顺正法的邪恶之心、嗔恨,乃至种种非理的心态,凡是与法不相应的,都可以通过安忍消除和摧毁。通过安忍,更能得到解脱的安乐、乃至无上菩提的安乐。通过这样思维,我们应该由多门中发起修习安忍。让安忍来利益我们,而不是让嗔心伤害我们。

  之前,我们阐述了安忍各方面的广大功德。对于这样的安忍,会有哪一位智者不去修习?真正有智慧的人,都应该去修习安忍。

  下面便进行总结。

  通过安忍,可以让我们往昔所造的很多业障得到净化,同时可以快速而广大地增长二种资粮,迅速得到解脱和成佛的果报。这种种的功德,我们观察到后,便应致力于善待一切有情。那些希望得到种种功德利益的人,就应截止自己的嗔心,不令它生起。在安忍这种最殊胜的“难行”上面发大精进,让这暇满的人身不要虚度。

  对安忍的修习,要发大精进。没有精进,便很难生起功德。只有通过精进的修行,才能让自己的人生充满价值。

  《入中论》里这样说:通过安忍,可以让我们感得形色庄严——如前面讲到的各种外相的庄严;而且可以令诸佛菩萨、很多大德欢喜;又能对取舍——什么是合理的,什么是不合理的——对一切应取舍处,均能非常善巧;在未来死后,能投生人天;同时能迅速净化很多的罪业。

  在龙树菩萨的《亲友书》里也这样说:安忍是最殊胜的难行,所以你不应该让自己有生起嗔心的机会。不要生起嗔心,应该断除嗔心。这样,将来就能够很快得到不退转的果位、得到无上的菩提。不退转,这是佛陀亲口所言。

  在我们的修行和生活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违缘。快乐也好、痛苦也好,乃至疾病和外在的伤害,我们都应该坚忍、用这强大的心力去面对,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欢喜,不要被外在的一点风吹草动——稍微的一点伤害、或者欢喜,就扰乱我们的内心。坚定自己,不要扰乱自己平静欢喜的心态。

  安忍的对境,不一定都是痛苦的。以“八风”为例,便是不管外在逆境也好、顺境也罢,都应安忍。逆境上去安忍还比较好理解,顺境呢?在自己吃穿用度都十分遂意,身心又健康的情况下,往往也就没法在“法”上去用功了。耽着于外在的享受,耽着于下法的享受,不想精进用功,这也是一种没有安忍心的表现。我们说“内在的修行”,主要是在内在的功德上去修行,外在的顺遂,无法增长我们内心的功德;外在的痛苦,也无法摧毁我们内在的功德。因此,痛苦也好、安乐也好,无论顺境还是逆境产生,我们都应生起安忍的心。将这些转化为我们修道的增上缘,转成能让我们内心的功德渐渐增长的助缘,而不要为它们所破坏。

  安忍的这些内容,讲得非常精彩。对这样精彩的内容,我们应该经常地看一看、念一念,思维一下。在我们内心修行的过程中,有时会忍不住发脾气。不管碰到欢喜的境界也好,或者让自己难过的境界也好——这类情况很多,都需要去安忍。要做到“八风吹不动”,则需要安忍的功夫。学习了这样好的道理,应该经常地返观一下,思维一下,争取能作用到内心上。如果只是当作一个节目,或外在的一个道理,那对我们并没有什么切身的利益。

  下边就是说这一品的名字:《入行论•忍辱品第六品》。藏文把品名放在最后面。

  现在,我们进入第七品:精进品。

  前面我们讲过,《入行论》分为三个比较大的科判:

  第一个科判:让“菩提心未生者令生”。摄含前三品,“菩提心利益”、“忏悔罪业”与“受持菩提心”。

  第二个科判:“生已不退”。摄含中间三品,“不放逸”、“护正知”与“安忍”。

  第三个科判:“辗转令增长”,摄含后三品,“精进”、“禅定”与“智慧”。现在便讲述如何让菩提心不仅不退失,而且还要辗转地增长。

  “精进品”所讲的,就是让我们世俗、胜义两种菩提心辗转增长的方便。世俗菩提心——菩提愿心和菩提行心,都可以说是世俗菩提心;而胜义菩提心,就是证悟空性的智慧了。不管哪一种菩提心,要想让它辗转地增长,就需要“精进”。这就是精进品的作用——让世俗、胜义菩提心增长。

  此外,专门让世俗菩提心增长的方便,是“禅定品”;专门让胜义菩提心增长的方便,是“智慧品”。就是这三大品。

  精进品,亦分为正文与标题。现在先说正文。正文分了两个内容:第一,简单宣说我们应该发起精进的原因;第二,广说应发起精进的原因,予以非常详细的解说。

  第一个,简说发起精进的原因。有一个颂文:

  如是忍辱起精进 如是精进住菩提

  犹如无风焰不起 若无精进福不生

  “如是忍辱”,通过修习前面所讲的三种忍辱,我们遮止对他人的怨害、生起安忍的功夫,之后想要快速地证得菩提,还须发起精进。通过对安忍这一菩萨大行,精进地修行、精进地用功,这样才能很快证得“大菩提”果位。

  这里打一个比喻,“犹如无风焰不起”。没有风,则灯焰不会晃动;同样,没有精进,福德智慧二种资粮也不会出生。所以还要发起精进,广大地积集福德智慧二种资粮。

  没有精进,智慧等就如一具失去了生命的躯体般无法运动。有了精进,才能牵动福德、智慧各方面运作起来。《入行论》中说,一切功德都是随诸于精进。只有精进生起来,才能产生一切的功德,它是福德智慧二种资粮的因。正如“笨鸟先飞”,一个稍有些愚钝的人倘若额外用功,反而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相反,有人先天聪明颖悟,却懒惰懈怠,往往便不如意、很难达成自己的愿望。

  第二个,广说理当发起精进之因。

  此处将予以详细解说,其中又分为三部分:其一,精进的体性,即定义;其二,应断除精进的不顺品。即与精进相违的相违品,如懈怠,理应断除;其三,成就修习精进相应的部分。

  今一:精进的体性。

  精进云何善法勇

  “精进”是什么?精进就是“善法勇”。勇于善法,对善法好乐勇猛的心,便是精进。

  第二,断除精进不顺品。此处又分作两部分:一,认识不顺品。比如懈怠一旦产生,我们能予以辨别;二,如何断除。

  一,认识不顺品。一共有一个颂文另三句话,共七句:

  彼相违品应当说 懈怠贪著不善法

  怯弱卑下自轻蔑

  这里讲了三个相违品。

  第一个是“懈怠”。“懈怠”指什么?即是身心的不堪能、无所事事。贪著爱乐于玩耍、不愿做正事,悠哉游哉、好清闲的做派。这种状况即是懈怠。

  第二个是“贪著不善法”。即喜欢造作恶法,善法提不起兴趣,在恶业上却可以整天彻夜。此较第一个更甚。

  第三个是“怯弱卑下自轻蔑”。即在行持善法上自卑心太重,总认为那是菩萨或有福德之人方能担当的重任,自己有心无力。

  这是相违品的三种情况——“懈怠”、“贪着不善法”和“怯弱卑下自轻蔑”。是如何产生这三种不顺品的呢?

  下面便答言:

  怠玩贪味於逸乐 耽著倚卧恒从恣

  於生死苦不厌患 由斯能令懈怠生

  “怠玩贪味於逸乐”,这是指贪著享受、喜欢清闲,事情少一些最好,轻轻松松,还能散步遛弯——那种无所事事的状态。这样便容易产生懈怠。“耽著倚卧恒从恣”,喜欢恣情倚靠或卧躺于床塌上,爱好睡眠,一躺下很快便能睡着,也能整天酣眠,这也容易产生懈怠。“于生死苦不厌患”,于轮回生死之苦,毫无厌离之心,这样也会产生懈怠。

  让我们产生前面那三种懈怠的因,正是这三个方面。自己喜好轻松享乐、愿意无所事事,不愿动弹;贪爱睡眠,早上不欲早起;对生死苦无有厌患——前面所说的三种懈怠,便从这三方面自然地生起来。因此,我们应知道和认识它们,然后断除这些与精进相违的部分。

  精进,就是要自己经常地策励、勉励自己。寺院的各种法事活动也好、平时的功课也好,在做这些事时,不要有一种为之所拖累的心态,应该励力发起主动。这样非常重要。任何事的行持,完全是倚靠心力的支持。哪怕很小的事,没有心力便不能成办。所以要发起一种好乐的心,“善法勇”——勇于善法,对善法的好乐心生发出来。应思维轮回的过患,思维贪玩、贪睡的过患,发起对善法的勇猛好乐,和僧众一起发愿、一起修行。这样便能迅速地积集很多的资粮。通过这样去思维,把自己的心力提起来、进行自我策励。

 
 
 
前五篇文章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第四十五天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第四十六天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第四十七天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第四十八天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第四十九天

 

后五篇文章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第四十三天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第四十二天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第四十一天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第四十天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第三十九天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