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解惑答疑集锦(吉美衮桑滇贞仁波切)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解惑答疑集锦(吉美衮桑滇贞仁波切)

 

  大恩上师解惑答疑集锦

  ——在法会期间、网上和日常中对弟子所提问题的解答(摘录)

  弟子问:在初步修法时,需要单独修皈依和发心吗?另外,如何供灯?

  上师答(大意):皈依和发心和金刚萨埵一起修就不用单独念11万遍。念皈依发心主要是为了调心、转变心念,透过观想众生让自己的心从自私转向关心他人,这个部分修金刚萨埵已含有了。所以按仪轨修金刚萨埵就可以,不用单独修皈依、发心。念修金刚萨埵时,关键在于观想金刚萨埵上师要专注,然后从自己的身口意去忏悔。

  关于坛城的供灯,可以用一个酥油灯,24小时不灭;也可买一种小型的工艺电灯,也一定要昼夜不灭。

  弟子问:1、请问上师一般在什么时间打座修法较好?一座的时间以多长为宜?时间修得太长会不会有问题?2、修法时头顶上时有挺大的压力感,就是感觉不到像上师说的有什么气在串,这个正常吗?要怎么样才能感觉到有气在串呢?

  上师答:1、(一般在什么时间打座修法较好?)上午和下午3-6点。(一座的时间以多长为宜?)看你自己要修多长了。(时间修得太长会不会有问题?)刚开始时坐10-15分钟就起来,走走再坐,分多次坐。2、每天勤修静坐,约两月后会有反应。

  弟子问:1、上师给的莲花生大士护身符,在诸如洗澡、睡觉等情况下是否要拿下来?2、修法在持咒观想时,因观想百字明在顶上旋绕,自己的头及上身有时也会跟着摇动,此如法不如法?3、修百字明时,我为了计数好算,不是念108遍,而是110遍,如法吗?

  上师答:1、洗澡要拿下来,睡觉不用。2、这是气轮在转引起幻觉,身体最好不动。3、这个不重要。不过念珠加三个隔珠,应是111遍。

  弟子问:1.上师曾经有过开示,大意是,世俗生活是世俗生活,修法是修法,不要混为一谈。弟子愚钝,请上师再开示明晰一些。2.弟子从上次法会后,由于工作紧张,比以前更懈怠了。请上师开示对治之法。

  上师答:1、世俗是染污的行为,修法是清静的行为,所以不能混为一谈。在世俗染污的时候,即升起警觉之心,此为觉性;在修法的时候,暂时放弃世俗之一切想法,即为清静。2、世俗如意,胜义不可得,所以得意之时,须更加紧修法,如不然世俗之得意也无常。

  弟子问:弟子日渐觉得,心生任一善念,基本都为造作而生;而所起恶念,倒是自然生发。此种状态令弟子心存疑惑?

  上师答:所有一切有为法,都是造作的,包括菩提心,以及善念。这是一种对治法,亦是针对由心所生之恶念,所以是正常的,不需要执着。只要时时心存善念,则恶念渐退。

  弟子问:生活中违缘多应如何应对?请上师明示。

  上师答:前已开示,所以业力现前,才是福报。继续念金刚萨缍,业自会慢慢消除。快则半年、慢则一年,自然会转运。

  弟子问:1、龙钦巴尊者在《心性休息论——大车疏》提到,每月的初十白天和二十五晚上,空行圣众纷纷聚在修行者的住处。孤树下、山岩、海岛是诸空行所住的地方叫“外近聚处”。请问上师,外的空行是否象我们人一样的存在?如果有,我们现在修行,在吉祥日会有外的空行到我们的住处吗?2、、证悟诸法无自性之空性后,可以断除对外境的执着;但未证悟空性,仅仅得到相识的见解,容易出现不怕因果的事情,原因应该是没有深信因果报应。弟子就处于这么一种状态:似乎对所谓空性有点相识的“见解”,另一方面很多时候又觉得不怕因果,但静心思维时又很怕因果报应 。应如何对治这样的状态呢?3、弟子归结自己的主要问题:因为开开始学佛时的动机不纯,自恩师摄受后也未能真正“四转心念”,对“大法”更执着,业力深重,修法越来越懈怠。恭请上师呵责。

  上师答:1、空而有妙有。未证入真空,则空行是虚幻的。若证入真空,空行自现身。2、同样的,证悟真空,则业不沾染,因果自无;若未空,果报是很可怕的,慎之。3、大法小法都是有为法,都是方便,无须执着,修到最后根本没有法。

  弟子问:1、最近我去看望了一些年迈体弱的长辈,这样等我将来有能力超度他们时,是否会有些帮助呢?还是会加重我的世俗业力纠缠?2、炒股是否是不善业啊?看着股价起伏,心受牵动,感觉很不好!3、公司出差,吃饭和交通凭票据可以在一定额度内据实报销,弟子有时就找一些票据来充数,其实并没有真正消费。这样算犯不予取戒和妄语戒吗?

  上师答:1、动机纯真,业力决不会加重,所以不用烦恼。2、心随股起伏,当然不好。最好是长线投资。3、原则上算。

  弟子问:看上师开示时,提到每天上供时可结法界净印,上香时可结契克印。这些印我们都未经上师面授口传,请问在现阶段是否要结印呢?

  上师答:没问题,若你会即可。若不会,下次教你。

  弟子问:怎样理解大圆满见最究竟?

  上师答:1、是的。依见、修、行、果而决定。2、大圆满见超越一切有、无、生、灭、四边及常断等八边,所以才是最究竟。

  弟子问:我们真诚地回向,能够利益众生吗?或者回向只是一个心理训练方法?密法传到藏地,藏人并没有以梵文读诵法本,现在上师把密法从藏族传到了汉地,那么,汉人在修法时是否可以按照法本的汉文翻译读诵呢?

  上师答:当然是一个心理训练,就是训练菩提心。藏人以藏音念诵经典,然经典里面关键的真言皆为梵音,并未舍弃,故加持力不断。汉人虽可念诵汉语,然某些部分不可舍弃梵音。这一部分由已开悟之上师指导,若师未悟、则一切法沦为空谈,无义。

  弟子问:可否于每座修金刚萨垛法后这样发愿:我往昔因为贪嗔痴故,身口意所犯诸多恶业,愿这些恶业现在就成熟,愿我曾经伤害的怨亲债主现在就来,仰仗上师本尊加持故,我将坦然面对,还清宿业,无怨无悔。

  上师答:很好。

  弟子问:上师,我的睡眠一直非常不好,精神很差,对修法影响很大。我认为,是一直以来的怨憎、贪爱等念头,使自己陷入心绪迷茫杂乱的境地,过往的业力太重,也只有多念百字明忏悔。可是感觉好像不知是不是观想不到位、或念修数量不够,自己感觉似乎没什么反映或转变?

  上师答:睡眠不好,不一定全是业力的原因,也可能是神经衰弱、或者想的东西太多造成心里压力太大所致,我会开一些药给你调节睡眠。平时要多念百字明,每天至少念100遍,即使数量不够,每念一遍都会有用的。另,平时多打坐,对自己的调节会很有好处,就算思绪纷飞也不要紧,不要去理它,慢慢地心绪会调整好的。

  弟子问:修法方面,因为来得比很多师兄晚些,在修法上有一些条理不太清晰。今天想到成办二利的事业感到非常难过,觉得自己精进不够,没能明确和规划好自己的修行。

  上师答:这方面,多找一些相关的书看看,也不要太急。修行不是一天两天的事,需要立足长远去规划好,该精进时要精进。首先要自利,才能够利他。自利都做不到的话,要利他是没可能的。

  弟子问:有人赠送的附佛外道的书,可已经不能送回去了,可以烧掉吗,该如何处理?

  上师答:念“嗡啊吽”三遍后,点火化成空。

  弟子问:重的习气很不容易转化,通过记日记的方式,把错的事情每天写下来忏悔,是否好一些?

  上师答:是会好一些,我虽说过不用对治,但不用对治不代表不起警觉心。所以每当夜深人寂之时,先想想自己的习气是否加重了,若是,应立刻忏悔。

  弟子问:象这样修法,要一、二十年才能有点成就,那怎么度人?和小乘的区别在哪里?弟子现在没有机会整座地修法,采用散步时背诵汉文仪轨,然后念百字明等,行吗?应该怎麽办?

  上师答:小乘与大乘之分别,是在菩提心。小乘是独觉,而本门之修法即使在初阶也有许多愿力,这就是在利益众生。你不需要去背诵汉文仪轨,只要把前行八吉祥祈请文背熟,做任何事之前先念一次,即可获得不可思议之效果。

  弟子问:上次上师您说要我们多打坐,但弟子所了解到的关于打坐方面的知识很少,弟子是否可以按照南传佛法的方法来打坐,即什么都不观想,将注意力放在肚子的起伏上就可以了,或者是放在自己的周围,不知道这样是否违背传承,请上师明示。还有就是弟子听说有个内供修法,不知道可不可以接受上师关于这方面的教导?

  上师答:南传之打坐,与我们之打坐基本雷同,肚子起伏就不需要了,因为这也是数息法之一种。八供是外供,饮食食物也是外供,所谓的内供即是药、血、食子等内护摩之理趣,另有密供或真如供,这些都是大圆满生起次第必修的。

  弟子问:因为每修一座法需要很长的时间,时间一长,身体也有些僵硬。弟子想每次少修一点,增加次数,这样总体上也不少,并且身体上也很舒服,不知道这样可以不?请上师明示。

  上师答:可以。

  弟子问:1、上师我想求一个观音菩萨修行法门的修持仪轨,我听别的师兄讲修持这个法门要一定的基础,我想问一下上师——龙清宁提传承里有没有一个不需要太好的基础的观音菩萨修行法门修持方法?2、我还希望上师能推荐给弟子一些关于戒律的书,以及如何保持戒律的清净的方法,弟子经常违背戒律。对不起!3、弟子可否听讲《实相宝藏论》?

  上师答:1、当然有,下次法会时会给简单的观音法本,等心咒修满一千万遍,方可修《救苦自度空行观音》。2、另者,戒律之书不用太执着。每个人每天都在犯业,重点是在你要造业之时,是否知道你正在造业,如此心生警觉,才是修行的重点。《实相宝藏论》太深,即使是堪布,真正能领悟的也只有一二。我期待你们可以领悟,将来会讲解。若是基础圆具,则水到渠成。

  弟子问:我在世俗中面临着许多干扰和困惑,烦恼时常会占据自己的心,从而对修行懈怠下来,如同波浪一样,时而冲向波峰,时而跌入低谷,令自己感到非常困惑。应用过很多调心的方法,都没有办法摆脱这种反复的状态。请问上师采用什么办法调整自己,才能使自己长久保持精进心,而不被世俗阻碍?

  上师答:抽刀断水水更流,前浪接后浪,一波又一波,妄念即是如此,永无休止。故重点在你随波逐流之时,能否守护自己的内心,时时警戒否?因为一切是八识之幻,本无自性,然它是业之延续。但是五毒之身,除非是坏灭时,否则做不到。因此不用理会,自然生自然灭。我想,你如果明白业之可怕,应该可找到支撑你精进的方法。

  弟子问:有书说,修行的次第是按照出离心、菩提心、空性见的顺序来进行的。近日弟子看到一位堪布的文章说,具备了菩提心,证悟空性指日可待,相反,证悟了空性也就具有了菩提心。在上面这段话中,我理解修行有两个切入口,即从修出离心和菩提心切入来证悟空性,以及从修空性切入来让出离心、菩提心自然显现。我不知道我上面的理解是否正确?我们的传承是采用哪种切入方式?

  上师答:我们“龙钦宁提”中,这两个方法都有。差别是——从修出离心和菩提心来证悟空性这是造作的菩提心,即是由外身、口、意三业来修空性,此乃基础,这也是玛哈瑜珈的修法。从修空性自然生出出离,生起菩提心,这是阿底瑜珈修法。所以,我们的传承两法皆用,是针对根器不同之设计。从教授来说,六加行即是从身、口、意三业修空性,这是初业行者必行之路。生起次第开始,即从空性为基础,所以按部就班,依自己的境况去修即可。换句话说,你现在可出离,即可选择后者。若不能,在家则按加行去修即可。

  弟子问:1、关于修法最后收摄、入定时,恩师您曾说要一切皆不想,不做意,体会外境的如梦如幻。弟子的体会:《圆觉经》中有“知幻即离,不假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打坐时,是否就自然安住于此一“知性”上?若烦恼重时,可修不净等方便的观法,若只是一般的就根本不用管,只需知幻离幻。另外,有时若先忆念诸如:觉、空不二;不生、不住、不灭等描述空性的词句,然后再空掉这些去入定,感受上似乎要深沉些,对否?2、平时观心,观当下感到十分的不易,常把“知性”给忘了,又陷入外境、感受、思绪、念头中了。恩师您曾开示要时时刻刻保持正知正念,方能培养出觉性,在第一刹那即能明白了知。但实在是不容易,弟子曾在一些文章看到说,如果一开始不先观心念,而是先观平时的行动、举止等,因为这些相对都较粗些,所以更容易用于培养“觉性”、“知性”。然后待“知性”增强了,再观心念。这样做对否?3、发现平时与人说话时是最容易忘失“知性”的,也非常容易导致散乱。另外,弟子与人交往时,有时会不自觉的心中产生恐惧,此时反观自心,似乎有股气在心间,这是否就是前世造业形成的业劫气,它在触境的一瞬不自觉的就启动了,此时是否正应如恩师您开示的:在第一刹那即能明白了知而加以守护,勤念百字明。4、修定初步得止后的未到地定,那个止境,是否就是那一念的“知性”、“觉性”的安住?对于初禅的境界,玄奘大师译“有寻有伺”地。此中寻、伺好象唯识中讲第六意识的五十一心所中的不定心所中有。那这样的话,是否初禅的境界还是第六意识的作用。有书讲那个“知性”就是第七末那识,即意根。也就是“我执”的根本。这样就与前面的说法有些不同了,请恩师开示。从唯识学的角度,好象是说末那识是第八阿赖耶识的见分,而第八阿赖耶识的相分则外成情器,内成身根。还有《心经》中的观、照与寻、伺有何不同。是否在境界上还是有较大差别的,即寻、伺还是落在第六意识上,而观自在菩萨照见时已经转识成智了,是以智慧观、照了。

  上师答:1、回答:正确。2、当然是对的,这些都是方便法。3、当然是前世所造,每天24小时如影随形,一接触到外在环境,即触动。如何守护,你已知道。4、当然是。初禅即是第六意识之作用,亦是五十一心所之不定心,那么到了"止"之境界,即第七识末那识之作用停止。这里面非常的奥妙、精彩,又难懂,静心去体悟吧。《心经》:当然是。因为照见一切外境之时,妙观察智即到达所照之外境,刹那之间,化为光明。

  弟子问:弟子以前看了不少书,现在有点不想乱看了,请恩师推荐一本给弟子,以便仔细学习,可以时时对照自己。

  上师答:你可以看《普贤上师言教》,这是最好的基础。

  弟子问:是否在念颂时以出声念为好?但大礼拜念四皈依时,我习惯默念四句皈依文,如法否?是否功德不足?

  上师答:修仪轨之时,以念诵出声为佳。如果修大礼拜四皈依,默念之功德无二别。所以不需要执着,以当时的环境做决定即可。

  弟子问:在修法念诵时,除了观想,以不思维为好,即使是前面的四转心念?

  上师答:四转心念先要去想,再去念皈依则容易契入法性。除此之外,以不思维为好。

  弟子问:上师,我写的愿文,您看如法吗?愿向诸佛紧追随,愿尽诸法微妙智,愿礼诸大善知识,愿洒热泪三千界,愿倾有情登彼岸,愿摄群机普周圆,愿身语意恒清净,愿诸妙行悉成就。自己能常念吗?

  上师答:你写的很好,很好。

  弟子问:僧人要学很多的理论,便如此他们要想证悟都是十分困难的。而我们显然没有这种学习的条件,是不是说我们证悟更困难呢?

  上师答:(大意)五大部论的学习和证悟大圆满是没有什么关系的,大圆满重在实践,一切法都藏在心中,不必外求。“龙钦宁提”的修法仪轨已经把所有需要解决的问题都设定好了,所以认真修法就可以了,不必在理论上花太多的功夫。另外,证悟很难,要考虑他们是否能够得到修法的口诀等传授,如果得不到,当然很困难了。事实上,他们很多人一生得到的只是佛法的方便,而并不了解佛法的真实道理。

  弟子问:有个堪布说,没有出离心和菩提心,即使修法也不可能获得解脱的果报,是这样吗?

  上师答:没有出离心和菩提心,即使修法也不可能获得解脱的果报,当然是这样啦。

  弟子问:宁玛派也有一些新的传承,上师怎么看?

  上师答:这些我都没有修过。我们龙钦宁体是莲师传下来的,其直系传承是经过多竹千法王的一世、二世、三世、四世累世不断的清净传承传下来,这个传承集合了历代祖师的加持力,是加持力最强的。我学法时,只修祖师传下的法。

  弟子问:米旁仁波切也有自己作一些仪轨,上师怎么看?

  上师答:一切法都是空性,所有法教仪轨都是为了帮助你破除阿赖耶,证悟空性——法的本质也是空的。米旁仁波切依这个见解,既然一切法都是空的,都是为了破除阿赖耶而已,那么自己作仪轨也没什么不可以了。只是我自己喜欢祖师传下的法——因为有历代祖师修过、证悟了的法,传承的加持力较强。

  弟子问:我做梦后,经常是第二天会基本验证,还有常常对有些事产生那种直觉,晚上睡不着时会有一个念头生出一种直觉。请问上师,这种事是不是容易形成修法上的一种障碍,是否不要理它就算了?

  上师答:不要去理它。反正你们在修行的过程中,会很精彩的。——从你们起修开始的时候,如果念不下去、或者走不进来,没有办法安静来修的时候,还不会有。当开始静下来,开始修出一点味道,可以体会到修行乐趣的时候,禅定中有一点点舒服开始出现的时候,那其实你的心就开始慢慢安静下来了。当你的心安静下来的时候,每一个人都会有这个潜能,你们都会有那个能力可以去察觉、很敏感地去感觉一些事情,或者预知某些事情。它只是你的心,——因为心的安定而产生的一个能力、功能而已。在这个之后,它还会随着你的心,随着你的妄念,随着你的信仰,随着你接受的兴趣,而会产生很大的波动。然后通过我们大脑里边的一种隐读意识,把自己所接触到的任何一个事情,从心理投射到大脑里头,反映在我们的脑海里,由此,晚上的梦就出现了。所以,你们在修行的时候,不会很寂寞,反而很精彩。可是,千万不要对这些东西执着,只把它当成一种乐趣享受就可以了。

  弟子问:有关世间和出世间的关系不外乎两种:一种就是分开两者,就是说以世间的心态和准则行世间的尘法,以出世间的心态和准则行出世间的圣法。就是说平时就是世间人,只有修法的时候是出世间人;另一种就是以出世间的心态和准则行世间的尘法。从道理上讲,当然第二种好点。对于第一种,由于并不具备真正的证量,这种造作的心态并不能保持很久常常忘记而又陷入尘俗中,因此实际上可能把两者分开点好。但是这样的话,在一天的大多数时间里跟世间的人一样,这种没有层次没有特点的心态让弟子很不安心!我想请上师开示世间和出世间的关系,如何将两者融汇贯通?

  上师答:基本上,大圆满都是出世间法,那么世俗之方便也就是所谓的世间法,只是一个过程。基本上是为利生而做,你所说的却分成两块,所以两者皆不清静。总而言之,身在世间,是无奈,所以尽快规划未来修行之行程,才是重点。

  我只能告诉你,世间和出世间是对立的。两者要并存,只有一个条件,就是空性。有了空性,才能够贯通二者。如若不能,世间则成造作,出世间成幻想。

  弟子问:什么是法界?请上师给我们简单开示。

  上师答:有时候你们看经典的时候,会发现里边常常都提到法界的概念。如果比较简单地讲,所谓的法界,就是我们的心识。——有这个心识,就会有法界。心识的意思,就是说在我们的心中,会有种种的虚妄想法、虚妄分别,所以就有很多念头,就有种种的欲望。那么,你随着心的起心动念,所产生的任何一个念头,就会衍生出一个法界来。在这个法界——真正的法界,我们把它称为杂含法界,杂含法界也就是五色法界。这五色法界的意思,也就是指这个法界是由五毒所幻化出来的。所以,法界,所讲的就是这样一个范围。你再仔细去想一下:不是说它广大吗?那么,你的心,什么样的念头都可以产生吧?所以,它有八万四千种的虚妄念头,而且念头它可以遍一切处,遍整个虚空,因此就叫广大。法界这个概念,在我们金刚乘里面,跟佛经里面讲的法界,其实是讲同一个地方。很多人把法界解释成好象是诸佛的法界去了。——那个观念跟我们现在讲的法界,是不一样的。总之,你必须明白一点:有法——就没有解脱。真正解脱的时候,已经没有这些法。——法界也不存在了,诸佛的名相也不存在了。——那只是妙用的变化,智慧的变化而已。而一定不要把那个当成是证悟,那样,错误会蛮多的,这个是蛮满重要的。

  弟子问:有什么方法,能解决打坐时的身体酸痛等问题?

  上师答:感觉到腰酸背痛,那就把屁股垫得高一点,把坐垫多放几个就可以了。如果还是疼,那么,你们就记住,要在中间起来一下,要让全身的经脉稍微松缓一下,不要硬去坐去。因为你们的经脉还蛮硬的,坐久了容易伤害到。所以,在准备起来之前,一定要先把腿关节等柔软一下。——而且要把这个动作养成一种习惯,不要一下子就马上起来。

  禅坐、禅定,它只是我们的一种训练方式。关于气脉和明点,以及我们所讲的三脉、五轮这个部分,它只是我们为了要进一步去修其它东西的时候,比如修宝瓶气的时候,——这一部分的一些功法才需要的。总体上,佛教所依止的,都是毗卢遮那佛的七支静坐法。但企图以七支静坐法,想要去成佛,——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以禅定,想要去成就,也是不可能的事情。——它只是帮助我们修行的一种方式而已。所以,你尽量让自己舒服点吧。你这样二个座垫不舒服,就放三个,三个还不行,再继续增高。还有一个,就是你们要尽量保持自己的姿势。其实,当你如果真的放松的时候,身、语、意放松的时候,我看到你们的姿势都变了,很多人都变了:有人坐到最后,歪来歪去的;还有人禅坐的时候,他会旋转……,这种问题是在修禅定时一定会产生的现象。身体会旋转,那是代表你的胃、肺、肠胃等有问题了,所以它就会旋转。还有的人,气修岔了,会走到手上去——它会产生一种气动,气动之后会打手印。——他还以为自己修得很高,也有的以为那是神经病,其实那叫气动。

  关于气动,过去的少林武术,气——一定要练到手,才会有劲,那个是在练武功,所以气才会走入这种经脉。——那是武僧所需要的。可是那是外功,我们这个是层次最高的,行持的是内的修持方式,所以它不需要动。因为要归结到三脉、五轮最微细的地方,你们将来通过修行,要打开的是这些纠缠着的脉结。——那才是重要的。最主要的是,将来要贯通智慧气的所有打通处。那就等于是,将来你如果修得好,只要心念一启动,你的智慧气要到那里,只要你观想到哪里,它就会到动到哪里。

  将来最高的境界,是心气无二无别。我的这个智慧气,我现在一观想,比如我这个拙火现在要到眉间,它就嗖的一声,这里就马上启动了。那等于你的心念想到哪里,智慧气就同步到达。——那才是我们所要的。而现在你们观想,仅仅是一种观想训练,比如说,你观想——气降下来了,其实,也许你的气现在还在后面、还在上升。那种情况叫心气不合一,那你的意念也不合一,所以,目前你们的观想只是作意而已。

  实际上,观修的方法,包括气脉、明点的修法,也是叫你们去作意了。那为什么叫你们去作意呢?因为在达到心气合一之前,中间是有一个过程的,当你还不够到达那个境界的时候,它就不能够心气合一。可是,当你修行的各种境界慢慢出现的时候,——虽然比较慢,可是它还是会到的。比如,你去观想它(智慧气)上来,它还是会上来,只不过不是马上就能到了,但它还是会慢慢地上来,只是比较慢。那等修到最后,它就会刹那之间就进去了。——那也就是标志着你的经脉已经畅通了。不过,那只是一种修持的方式而已,不需要去执着。

  弟子问:佛教的心的概念如何确立?

  上师答:我们所指的心,是很抽象的东西。由于佛法是涵盖了所有各式各样的人心的,把这些人心总结起来,佛法称之为心。它把所有众生的心,都涵盖在里面。也就是说,所有众生的阿赖耶基本上都是一样的,尽管每个人从阿赖耶里面所展示出的各式各样念头不一样,可是这一类东西全部都可以归于人心,最终归于佛法的心的范畴。那你们从这里就可以知道了:每一样东西都是由心、由每一个人不同的思维,而从阿赖耶里面展现出来的。由于思维总是会改变的,而会改变的东西是没有自性的。——会改变就是属于空性的了。因为它既然会改变,它就不是永恒的,也就不是真实存在的东西,所以最终它全部都归入空性了。这个你们可以去从周遭很多的事情中观察出来,我们就不需要用死板的名词来解释空性是什么东西了。因为你可以这样从心的涵盖、心的范畴、心的特性等多个方面去理解。

  弟子问:在修行中,怎样去借助三个动力?

  上师答:这个部分很简单,总而言之,牵扯你们的是世俗八风,可这八风最关键的还是中国(教育)老祖宗孔老夫子传下来的儒家思想。天地君臣师,这一切包括了你的所有中外关系,其中间所包括的亲情、夫妻之情、子女、父母、眷属等这么多的东西,都存在于你生活的周遭,你每天都要面对这些东西。而这些东西的每一样,都会影响到你,影响到你的心情、工作情绪,甚至会影响到你的修行。——这是一定的。可是,这些又是挥之不去的,是很难挥走的。你每天都被这些东西如影随形地纠缠着,你们每一个人都被纠缠在这个范围里面,没有例外。

  我是上师,我会不会受这个牵引呢?我也会啊,当然只是一点点而已。——毕竟我能够掌控它。那就是说,我跟你们不同,你们被牵动的是七分,还保留三分在学法。学法的时候,还能知道这个正知、正见是怎么样,但还是有七成被牵动着。那我跟你们正好相反,我有七分己经不被牵动,还有三分——就是残余的人性吧,这残余的人性里还有亲情、感情这个部分被牵动。包括对你们的感情也是一种情,我会去关怀你们,会去在意你们修得好不好。——这也是一种情的纠缠。

  真正的一个瑜珈士,修行到了悟空性的时候,这种空了,是没有东西了吗?还是有的。所谓空了,是说你安住在空性里面的时候。——那你不可能24小时都在空性里面啊。如果你24小时都在空性里面,那你就掉入了无想天。所以,在这个空了的“无”里面还会存在“有”,这是一个很奥妙的变化。如果我们光去顾及这个空与不空的境界,标准就太低了。——那是罗汉境界而已。大圆满瑜珈士到了这个境界,已经是——我虽然安住在这个空里面,可是我可以任运去变化了。那就是说,你的心可以由你去自主,对任何事,既可以去放,也都可以收,不被牵引。不被牵引之后又不迷失,那才是关键。

  所以,你们想在这个部分彻底去认知,其实你们都可以感觉得到、体悟得到。你有空时可以去思维一下,你每天可以去观察周遭一些事情,然后就知道了,那并不困难。今天的问题是,你有没有受到佛法的教育和熏陶?尽管也明白一些道理,有没有想去做?可是由于以上多方面的力量在牵扯着你,随时随地都在拉扯着你,千丝万缕的每天都去拉扯你的心。所以,有时候我也是很无奈的告诉你们:唉!你们早点放下吧,去山里吧。但我知道那是很困难的事情,是不可能的事情。除非到了你真正地认知到了一个程度,而且不是说你把一切都丢下了,没你的事了。——那修行也绝对不是这样的。

  为此,我希望你们要去明白:不管你在世俗,或者去出世修行,能否让自己的心跳开这个(纠缠),那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说,我今天人在哪里,我的身份是什么.....就可以了。因为既然你已经出了家,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的是非?所以,你身上穿什么都没有关系,衣服是不代表境界的。和尚穿上了袈裟,那他就是解脱者吗?当然不是。总之,这方面的例子太多了,我不好意思再讲了。所以,所谓一切自在,不是由你们的衣服决定的,而是由你们的心决定这一切的。

  但是,你们是佛弟子,更不要说是我的弟子了。——我的弟子要求的会比较严谨吧,因为你们出去所做的任何一切事,包括你们所想的,那都是代表我这个上师的。你们要千万记住,你所代表的不是你个人。你在做任何事时,你要想到不是你个人,那当然你所做的一切,就都代表上师了,此外还代表着佛法了。我们的行为如果不好,那人家会批评到你的上师,批评到最后面,还会株连到我们的老祖——释加牟尼佛,就会骂到他那里去了。——因为我们所有一切修行者,都是如来的四众弟子啊。所以,我们自己去做事时,就要想到这些。那你如果可以想到这些的时候,你去做什么就会去谨慎了,这样反而比较容易了。

  至于说你们如何就能够让自己拥有这个修行的动力?其实,我讲得怎样苦口婆心也没有用。关键在哪里呢?关键就是:也许你知道,也许你不知道,或许你认识深,或许你认识浅,——但都要有一个基本的认知。当你清醒的时候,你会想到——糟糕!今天这个法没有修,于是就去多修一点。可是一忙的时候,大概又不知放在哪里去了,——明天再来修吧。——你们每一世都是这个样子吧。如果说你面临着最烦心的事,比如家里有病人,或是自己身体不舒服,或者是经济压力、工作压力,这些都会导致你们情绪低落。这时候你去修法,一定很难静下来。可是,由于我们受过佛法的熏陶,起码脑子里已经有一些正确的教化。那么,从正确的教化里面,你会产生一种警觉,也就是说会常常察觉到:到底有没有做(修行)?做得好不好?你会想到——哦!我今天糟糕,没有做(功课)。——那这就是还有觉性,就不算是完全迷失了。完全迷失了,那就是一般众生了。那就是根本不认识佛法,甚至是根本否定佛法的。那我们最起码在一群迷失的众生里面,还算是比较清醒、比较庆幸的一群吧。所以,我也想告诉你们,尽量地学会修法或是传法,正知、正见就会慢慢地累积。如果你有足够的正知正见,而且,如果你也正在实践——最重要的也是这两个字(实践)——当你自己在实践的时候,那你的业肯定是在慢慢地消退的。而你的业慢慢消退的时候,你的阻力也会越来越小。所以说,一开始我就告诉你们,(修行)这一条路是很辛苦的,而且是寂寞的。

  弟子问:记得上师曾经说过,在目前的这个时候肉身成佛已经不可能,这个是不是说即身成佛已经不可能;上师又说我们现在采取的是大圆满心部法门可以回避肉身问题,那时不是说心部方法不可以即身成佛但可以即生成佛?其次,即身成佛和即生成佛差别到底在何处?如果说一个人即生成佛而没有即身成佛,那么他成的佛到底是个什么佛,是不是只是法身佛,或者报身佛而不是化身佛?再次,如果说即生成佛是成就法身佛,那么请问上师这个即生成法身佛和中阴时第二生成就法身佛到底是怎么区别?这个有可能吗,还是说两者根本就是一回事?最后,如果说即肉身成佛已经不可能,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实修圆满次第呢 ?

  上师答:1、即身成佛,不是不可能,但条件是越年轻越好。而且需要大圆满已开悟之上师依次深入指点,所以极难修。另者,心部只可即生成佛,也就是中阴成佛;即身——是不经中阴直接化虹走了。两者差别在此。2、两者本是同一件事,但成佛并非成就法身佛。法报化三身只是名相,用来指导修行之次第。事实上正觉需要法报化三身同时圆满,才能正觉。——三身同时圆满证悟的才是法身真如。3、虽说肉身成佛极困难,但一位具德上师还是依次第教授,因之,圆满次第只授予放下世俗者。

 
 
 
前五篇文章

关于金刚乘修行特点和受法要求等基本知识的开示(吉美衮桑

开示宁玛巴佛法概要(吉美衮桑滇贞仁波切)

关于求法及根本上师含义的随机开示(吉美衮桑滇贞仁波切)

金刚乘佛法基本概念和皈依意义(吉美衮桑滇贞仁波切)

清净的法流:以正念与觉知看好你的心&心的精灵

 

后五篇文章

清净的法流:抵达法的心&正念正知

安住于见地之中(究给企谦仁波切)

清净的法流:不要放逸&正知在此心中

清净的法流:心的培训&流浪的心

清净的法流:知苦而息苦&平静的心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