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法空恩师讲《广论》38讲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法空恩师讲《广论》38讲

 

  阿弥陀佛!大家好:又到学习研讨《菩提道次第广论》的时间了,首先,在我们学习研讨之前,先做加行。

  (略)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遍)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我今发心,为救度尽法界、遍虚空界,一切如母有情,于生死大海中,拔苦予乐而成佛,为求成佛方便,而学此菩提道次第广论,愿广论昌明,正法久住!

  诸位大德、诸位同修、大家晚上好:

  今天,我们又一次殊胜因缘聚在一起,听闻讲述《菩提道次第广论》。首先,叫我们祈请历代传承师长、本尊、诸佛菩萨,加持我们,在学修研讨听闻中破除内外一切障碍,使每个人能迅速生起出离心、菩提心、清净见,为利如母有情,速疾成佛。为使正法久住,发菩提心,学此广论。

  我们已经讲了“断器三过”和“依六种想”,听闻轨理的原文已经介绍了,从“如何讲闻二种殊胜相应正法”当中的“思惟闻法所有胜利”,一直到“断器三过”和“依六种想”。“断器三过”我们已经按原文简单地说了一下,“依六种想”我们前面讲了四想了,今天我们接下去讲:

  第五想:于如来所住善士想

  原文:于如来所住善士想者,随念世尊是说法师,发起恭敬。

  『于如来所住善士想者』:最早宣说本法的佛陀,(是从释迦佛辗转传下来的。)现证诸果与道,为人如是实宣说,开示取舍关要,丝毫无误,是“善士夫”。以此心态而修“念佛”。另有一说:善士是指上师,当思惟上师为释迦牟尼佛化身。(《掌中解脱》131页)。

  『随念世尊是说法师』:《略论》:“随念说法者如薄伽梵”。生起敬重。把说法者看作佛一样,这是第五想。

  第六想:于正法理起久住想

  原文:于正法理起久住想者,作是思惟,何能由其闻如是法,令胜者教,久住于世。

  《掌中解脱》132页:“第五想是修忆念如来恩德,第六想是修报答佛恩。”令正法久住,续佛慧命,宣扬弘扬就是为了报答佛恩。

  原文:复次于法若讲若听,将自相续若置余处,另说余法,是则任其讲何法事,不关至要。故须正为,抉择自身,而听闻之。譬如欲知面上有无黑污等垢,照镜知已即除其垢。若自行为,有诸过失,由闻正法现于法镜,尔时意中便生热恼,谓我相续何乃至此。次乃除过,修习功德,是故须应随法修学。《本生论》云:“我鄙恶行影,明见于法镜,意极起痛恼,我当趣正法。”是如苏达萨子,请月王子宣说法时,菩萨了知彼之意乐,成闻法器而为说法。总之应作是念发心,谓我为利一切有情,愿当成佛。为成佛故,现见应须修学其因,因须先知,知须听法。是故应当听闻正法,思念闻法胜利,发勇悍心,断器过等而正听闻。

  这段原文中从一开始给我们讲,应该如何知道听闻佛法的殊胜功德利益,本法的殊胜功德利益,不听闻佛法的过患,怎样去听闻?“断器三过”和“依六种想”。

  原文中『由闻正法现于法镜』,这个“法镜”就是听闻正法,犹如照镜子,你明白了佛法后,懂得了道理,用法的道理来对治、观察自己的身口意、行动是否如理如法。所以说听闻正法犹如照镜,从听闻正法中能检验自己的身口意三业有没有大的过失,法就是镜子。

  『尔时意中便生热恼,谓我相续何乃至此。次乃除过,修习功德,是故须应随法修学。』热恼就是心急不安,也就是坐在那里听法的时候,心不安宁,东想西想。

  『《本生论》云:“我鄙恶行影,明见于法镜,意极起痛恼,我当趣正法。”』《掌中解脱》132-136页对此都有详细的解说。

  『是如苏达萨子,请月王子宣说法时,菩萨了知彼之意乐,成闻法器而为说法。』苏达萨子就是「斑足王」,月王子就是佛本生。过去生是月王子,菩萨了知彼之意乐,成闻法器而为说法,成闻法器就是依“断器三过”、“依六种想”闻法就是法器。

  『总之应作是念发心,谓我为利一切有情,愿当成佛。为成佛故,现见应须修学其因,因须先知,知须听法。是故应当听闻正法,思念闻法胜利,发勇悍心,断器过等而正听闻。』为了成佛来修学,为了救助一切如母一切有情要成佛,为了成佛,需要修行佛法。其因就应需了知,因就是成佛之因,就是应该先去听法,要听闻正法,是故应当听闻正法,思念闻法胜利,发勇悍心,断器过等而正听闻。

  以上“断器三过”和“依六种想”的原文,我们就简单说到这。

  丙二 讲说轨理

  丁一 思惟说法所有胜利

  丁二 发起承事大师及法(大师就是指佛)

  丁三 以何意乐加行而说

  丁四 于何等境应说不说所有差别

  丁一 思惟说法所有胜利

  原文:若不顾虑利养恭敬名等染事,而说法者胜利极大。《劝发增上意乐》中云:“慈氏,无染法施,谓不希欲,利养恭敬,而施法施。此二十种是其胜利。何等二十?谓成就念、成就胜慧、成就觉慧、成就坚固、成就智慧、随顺证达出世间慧、贪欲微劣、瞋恚微劣、愚痴微劣、魔罗于彼不能得便、诸佛世尊而为护念、诸非人等于彼守护、诸天于彼助发威德、诸怨敌等不能得便、其诸亲爱终不破离、言教威重、其人当得无所怖畏、得多喜悦、智者称赞、其行法施是所堪念。”于众经中所说胜利,皆应至心发起胜解。其中成就坚固者,新译《集学论》中译为成就胜解,诸故译中译为成就勇进。

  《劝发增上意乐》中云:“慈氏,无染法施,谓不希欲,利养恭敬,而施法施。不是为了名闻利养、贪慕虚荣而施法施。说法有二十种功德利益,此二十种是其胜利。何等二十?1、谓成就念、2、成就胜慧、3、成就觉慧、4、成就坚固、5、成就智慧、6、随顺证达出世间慧、贪欲微劣、瞋恚微劣、愚痴微劣、7、魔罗于彼不能得便、诸佛世尊而为护念、诸非人等于彼守护、诸天于彼助发威德、诸怨敌等不能得便、8、其诸亲爱终不破离、9、言教威重、其人当得无所怖畏、得多喜悦、智者称赞、其行法施是所堪念。

  1、谓成就念:《掌中解脱》140页:[成就念],意为不忘失正法;念就是正念。

  2、成就胜慧:《掌中解脱》140页:[胜慧]意为胜义修所成定解慧,就是修所成慧;

  3、成就觉慧:《掌中解脱》140页:[觉慧]意为世俗思所成定解慧;就是思所成慧;

  4、成就坚固:《掌中解脱》140页:意为不能劫夺成就圣解;

  5、成就智慧:《掌中解脱》140页:指资粮道和加行道位的世间智;

  6、随顺证达出世间慧:《掌中解脱》140页:[出世间慧]是指见道和修道位的智慧。

  7、魔罗于彼不能得便:就是魔王不能损害,内由贪等微劣,外有诸佛护念,非人守护等,故魔不得便;

  8、其诸亲爱终不破离:亲爱指以敬法相亲的法眷,非同世间有漏亲爱;

  9、言教威重:指戒德庄严,复由承传法流所加持故;

  第一点:等流果有六:成就念、成就胜慧、成就觉慧,成就坚固、成就智慧、随顺证达出世间慧。

  第二点:离系果有四:贪欲微劣、瞋恚微劣、愚痴微劣(贪嗔痴微劣)、魔罗于彼不能得便,

  第三点:增上果有九:诸佛世尊而为护念、诸非人等于彼守护、诸天于彼助发威德、诸怨敌等不能得便、其诸亲爱终不破离、言教威重、其人当得无所怖畏、得多喜悦、智者称赞。

  第四点:异熟果有一,其行法施是所堪念。

  二十种殊胜功德利益,原文上讲的很清楚,我们就不细细地讲了。

  丁二 发起承事大师及法

  原文:发起承事大师及法者,如薄伽梵说佛母时,自设座等,法者尚是诸佛所应恭敬之因,故应于法,起大尊敬及应随念大师功德,及其深恩起大敬重。

  对于法和说法的师父,要象佛一样敬重

  丁三 以何意乐加行而说

  原文:以何意乐加行而说中,其意乐者,谓应安住《海慧问经》所说五想。谓于自所应起医想,于法起药想,于闻法者起病人想,于如来所起善士想,于正法理起久住想,1、及于徒众修习慈心。2、应断恐他高胜嫉姤,推延懈怠,数数宣说所生疲厌,赞自功德举他过失,于法悭吝,3、顾著财物谓衣食等。应作是念,为令自他得成佛故,4、说法功德,即是我之安乐资具。其加行者,谓先沐浴,具足洁净,著鲜净服,于其清洁悦意处所,坐于座已,若能诵持伏魔真言,《海慧经》说则其周匝百逾缮那,魔罗及其魔众诸天所不能至,纵使其来亦不能障,故应诵咒。次以舒颜,5、具足审定义理所有喻因至教,而为宣说。6、《妙法白莲经》云:“智者常应无嫉姤,说具众义和美言,复应远离诸懈怠,不应起发厌患想,7、智者应离一切慼,应于徒众修慈力,昼夜善修最胜法,智以俱胝阿庾喻。令众爱乐生欢喜,于彼终无少希欲,亦不思欲诸饮食,啖嚼衣服及卧具。法衣病缘医药等,于诸徒众悉无求,余则智者恒愿自,及诸有情当成佛。为利世故而说法,8、思彼即我安乐具。”

  这一大段原文,五想与前面六想除掉第四想相同,这五想都应该具足。

  1、『及于徒众修习慈心』,及于也就是除这五想之外应该修习慈心,不为名闻利养说法。

  2、『应断恐他高胜嫉姤,推延懈怠,数数宣说所生疲厌,赞自功德举他过失,于法悭吝。』 恐他高胜嫉姤:恐怕他人胜过自己之嫉妒心。要去掉。

  3、『顾著财物谓衣食等。应作是念,为令自他得成佛故。』不要顾着自己的衣食财物,为了名闻利养。顾著财物谓衣食等:“法施谓如实,无染辩经等”。说法无倒称为如实;不求名闻利养是无染污心。(《俱舍论》第十八卷中有详细的介绍)。

  4、『说法功德,即是我之安乐资具。其加行者,谓先沐浴,具足洁净,著鲜净服,于其清洁悦意处所,坐于座已,若能诵持伏魔真言,《海慧经》说则其周匝百逾缮那,魔罗及其魔众诸天所不能至,纵使其来亦不能障,故应诵咒。次以舒颜,』说法的功德,即是我之安乐资具。说法功德,即是我之安乐资具:谓具善法欲,乐为说法也。

  5、『具足审定义理所有喻因至教,而为宣说』:就是以充分的足以成立宗义之因喻和圣教量,作为依据,而为说法。不是没有依据地凭自己的想象力而说。

  6、『《妙法白莲经》云:“智者常应无嫉姤,说具众义和美言,复应远离诸懈怠,不应起发厌患想,智者应离一切慼,应于徒众修慈力,昼夜善修最胜法,智以俱胝阿庾喻。令众爱乐生欢喜,于彼终无少希欲,亦不思欲诸饮食,啖嚼衣服及卧具。法衣病缘医药等,于诸徒众悉无求,余则智者恒愿自,及诸有情当成佛。为利世故而说法,思彼即我安乐具。” 』《妙法白莲经》就是指《妙法白莲经·安乐行品》里的,可以去详细看一下,这个颂子出自那里。

  7、『智者应离一切慼,应于徒众修慈力,昼夜善修最胜法,智以俱胝阿庾喻。』“离一切慼”汉译的《法华经》就是离诸忧恼。

  8、『思彼即我安乐具。』彼就是说法所获的功德。具就是资具。

  这就是前面这段原文,法相的大概意义,一会我们在根据思考题细讲。

  丁四 于何等境应说不说所有差别

  原文:于何等境应说不说所有差别者,如《毗奈耶经》云:“未请不应说。”谓未启请不应为说,虽其请白亦应观器,若知是器,纵未劝请,亦可为说。如《三摩地王经》云:“若为法施故,请白于汝者,应先说是语:我学未广博,汝是知善巧,我于大士前,如何能宣说?汝应说彼语,不应忽尔说。观器而后行,若已知是器,未请亦应说。”复次《毗奈耶经》云:“立为坐者不应说法,坐为卧者不应说法,坐于底座为坐高座不应说法,妙恶亦尔。在后行者为前行者不应说法,在道侧者为道行者不应说法,1、为诸覆头抄衣双抄抱肩及抱项者不应说法,为头结髻著帽冠著鬘缠首不应说法,为乘象马坐辇余乘及著鞋履不应说法,为手执杖伞器剑钺及被甲者,不应说法。”反是应说,2、依无病也。

  此段原文应该说明的法相是:

  1、『为诸覆头抄衣双抄抱肩及抱项者不应说法。』抄衣、双抄等:此涉及戒律,比丘自知,白衣、沙弥不可为说。因为居士不便知道,所以这里就不说了。

  2、『依无病也』:就是说如上的规则是对没有病的人是不可以开许的。如果有病,坐在那里不行,必须得躺着,那是可以开许的。

  丙三 于完结时共作轨理

  原文:于完结时共作轨理者,由讲闻法所获众善,1、应以猛利欲心回向现时究竟,诸希愿处。若以是轨讲闻正法者,虽仅一座亦定能生如经所说所有胜利。若讲闻法至扼要故,依是因缘,则昔所集于法法师,不恭敬等一切业障,悉能清净,诸新集积亦截其流。又讲闻轨至于要故,所讲教授于相续上,亦成饶益。2、总之先贤由见此故,遂皆于此而起慎重,特则今此教授,昔诸尊重殷重尤极。

  1、『应以猛利欲心回向现时究竟』:猛利欲心:猛者就是勇猛精进,利者就是名利,欲心具正知、智慧故,起善法欲心。《略论》作:“当发普贤行等净愿印定之”。

  2、『总之先贤由见此故,遂皆于此而起慎重,特则今此教授,昔诸尊重殷重尤极。』《略论》中:“昔诸善士皆注重此事,而本论前代传承诸师尤加虔诚。”昔诸尊重,就是传承的师长,有修有证者。

  原文:现见此即极大教授,谓见极多由于此事未获定解,心未转故,任说几许深广正法,1、如天成魔,即彼正法而反成其烦恼助伴。是故如云初一若错乃至十五。3、故此讲闻入道之理,诸具慧者应当励力,凡讲闻时,下至应令具足一分4、讲教授前第一加行,即是此故。恐其此等文词浩繁,总略摄其诸珍要者,广于余处应当了知。教授先导已宣说讫。

  1、『现见此即极大教授,谓见极多由于此事未获定解,心未转故,任说几许深广正法,如天成魔,即彼正法而反成其烦恼助伴。』如天成魔:是比喻,天就是帮助修行者,一、第一义天,即是佛菩萨。二、世间天,也就是护持佛法者。如果你对这道理不能明了的话,那么你不能得到殊胜的利益。

  2、『初一若错乃至十五:闻法之先,如果不如法,那么思修也都不如法。就是说,初一如果错了,一直错到十五。

  3、[故此讲闻入道之理,诸具慧者应当励力,凡讲闻时,下至应令具足一分],凡讲闻时,下至应令具足一分:於应具(讲闻)德相,应勉力具足,否则亦应具最低限度一二条件。龙树菩萨:“若不如理听法,则如水中起火。”水本以灭火,如水中起火,则无法可救。所以说讲说、听闻一定要如法。

  4、[讲教授前第一加行,即是此故。』为什么要做加行呢?“恐其此等文词浩繁,总略摄其诸珍要者,广于余处应当了知。教授先导已宣说讫。”讲教授前第一加行:就是“讲闻规律“。《略论》中讲:“当知此於诸教授中最为殊胜前导。”一定要把前导认识明了,才能得到殊胜利益。

  前面就是所有讲闻的殊胜轨理,加行、正行、完结的轨理,及其中的“断器三过”、“依六种想”。原文就大概说明一下法相,下面按思考题来总结。

  33、闻法有何胜利?

  原文:《听闻集》云:“由闻知诸法,由闻遮诸恶,由闻断无义,由闻得涅槃。”又云:“如入善覆蔽,黑暗障室内,纵然有众色,具眼亦莫见。如是于此中,生人虽具慧,然未听闻时,不知善恶法。如具眼有灯,则能见诸色,如是由听闻,能知善恶法。”《本生论》亦云:“若由闻法发信意,成妙欢喜获坚住,启发智慧无愚痴,用自肉买亦应理。闻除痴暗为明灯,盗等难携最胜财,是摧愚怨器开示,方便教授最胜友。虽贫不变是爱亲,无所损害愁病药,摧大罪军最胜军,亦是誉德最胜藏,遇诸善士为胜礼,于大众中智者爱。”又云:“听闻随转修心要,少力即脱生死城。”

  这段长的原文就是给我们讲了听闻的殊胜利益:

  只有依靠听闻佛法,我们才能够知道一切取舍的关键之处,知道律藏之意以后,我们便能够以戒学来遮止罪行;知道经藏之后,我们便能以定学断除散乱等等无意义的事情;知道法藏的意义后,我们便能以慧学获得涅槃。正如房子里黑乎乎的没有灯,你的眼睛再大,也看不清暗室中的用具一样,即使你有慧眼。如果你没有听闻之灯的话,也是无法知道取舍的关键之处。反过来说,如果在黑暗中,明灯点亮,视力正常的人便能很清楚地看见屋子里面所有的东西。同样的,依靠听闻之灯,有慧眼的人便能了知一切法。《本生论》也说,依靠听闻,对三宝的功德生起信心后,我们便会对供佛等事情认真地去做;对于业决定等生起信心后,我们便乐于做行善断恶的事情;明白“四谛”中“苦、集”二谛的过患与“灭、道”二谛的功德后,我们便会坚定地为祈求的目标奋斗等等。听闻的利益可以说是无量无边的,即便需要我们割下自己的肉去买而听闻的话,也是值得的。听闻犹如消除愚痴黑暗的明灯,听闻是盗贼都无法拿走的殊胜财富,听闻又象是摧毁痴敌的利刃钢刀,又象是开示无误教诲的最殊胜的战友,又象是虽贫不变的爱亲(虽然贫穷但永远不舍弃自己的亲朋好友),听闻又象是治疗烦恼病的良药,摧毁不善军的援军,也是名誉、道德最殊胜的宝藏,也是遇见善士时所能给予的最上的礼品(遇到善知识最好的礼品是认真听闻、好好去行持,也就是老老实实、踏踏实实去做。),并能使你在大众中得到智者的敬爱。又说:“由听闻转变自己的心,与法相应是修行的关键之处。这样,不用花多少力气,就能够脱离生死城。”所以最后说:“听闻随转修心要,少力即脱生死城。”要明白这个道理。

  34、云何菩萨地以五想听闻正法?何等五想?

  原文:谓佛出世极罕难遇,其法亦然,由稀贵故,作珍宝想。时时增长俱生慧故,作眼目想。由其所授智慧眼目能如所有性及尽所有性故,作光明想。于究竟时能与涅槃菩提果故,作大胜利想。现在亦能得彼二之因,止观乐故,作无罪想。

  (1)珍宝想:佛和佛法在世间是很难出现的,正如我们讲的: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善知识难遇。我们无量劫以来流转生死,就没有出生在佛出生的年代,又没有闻到佛亲自说法。偏僻、下贱的地方连佛法都闻不到,所以说佛与法是比较稀有难得的,故应该作珍宝想;(2)眼目想:并且还能时刻增长与生俱来的智慧,应作眼目想;(3)光明想:由于听闻能授之慧眼得见如所有性及尽所有性,故应作光明想;(4)大胜利想:最终能够施与大菩提果,能够成就究竟殊胜的利益--成佛,故应该作胜利想;(5)无罪想:从现在起就能够获得止观之因,止观之乐故,应该作无罪想。

  这就是:(1)珍宝想;(2)眼目想;(3)光明想:4)大胜利想;(5)无罪想。五想。

  35、于法法师起承事者云何?

  原文:如《地藏经》云:“专信恭敬听闻法,不应于彼起毁谤。于说法师供养者,谓于师起如佛想。”

  对说法师,要作佛想,要用一种清净的心,专心一意地恭敬听闻佛法。应该对法生起恭敬,不应该对佛生起毁谤。对于说法的法师要供养,还要视师如佛想,这才是对的。不这样做的话,不能得到利益。

  36、何谓如菩萨地中所说而正听闻?

  原文:《菩萨地》说:“希于遍知,专注属耳,意善敬住,以一切心,思惟听闻。”

  《菩萨地》说:“希望得到正遍知,要清晰明了地去听,并用善的动机恭敬的心安住在那里,用全部的心,全部的精神,思惟听法。”

  37、何谓断器三过?

  原文:若器倒覆,及纵向上然不净洁,并虽净洁若底穿漏。

  1、器穴倒覆之过;2、器穴有染污之过;3、器穴底部有漏孔之过。

  第一点:如果器倒覆,你再灌注好的东西,也不会装进去。同样道理,虽然你的身体坐在现场听法,但如果你不好好用耳朵听,心里散乱的话,法师说什么,你也一点不知道,这跟不参加法会来听法没有什么不同。如果在打瞌睡,那还不如回家到床上睡大觉去。

  第二点:虽然器没有倒覆,但如果器内有污秽或有毒的话,这会使注入的东西不堪受用。同样,虽然你用耳朵好好地听,但如果某些人的动机是想见闻广一些,看一看、凑凑热闹,或者有些人是想将来为别人讲经等等,即便是以希求独自获得涅槃之乐的动机来听,在这里也是属于器之有垢之过,动机不正,听是为了要有能耐出去辩论,也是动机不正。

  第三点:虽然器也没有倒置,也没有污垢,但如果器底有个窟窿,再灌注什么好的东西也留不住,倒进去就漏掉了。同样,虽然好好地用耳朵来听,动机方面也没有过失,但是记不住所听之法的话,很快忘掉了,自己还是受用不了,无法自修。

  38、云何六种想听闻正法?

  原文:总之应作是念发心,谓我为利一切有情,愿当成佛。为成佛故,现见应须修学其因,因须先知,知须听法。是故应当听闻正法,思念闻法胜利,发勇悍心,断器过等而正听闻。

  总之应该象我们听闻《广论》前发心一样:为了利益一切有情而成佛,为了要成佛现在就要修学成佛之因,要知因就要了知,要了知就必须听闻。所以应该听闻正法,思惟闻法的殊胜利益,发勇悍的心,断除听闻的三种过失,依六想而正听闻。这六想是,自己作病人想;法作药物想;说法者作医生想;如教修行作疗病想;于如来作善士想;于正法理作久住想。

  39、何谓教油子?云何成教油子?教油子有何危害性?

  教油子就是积集所闻(喜欢听喜欢学)与所得教授数量,只在文字上下功夫:写、说、讲,而不做实修;只是收集书、磁带等,放起来,象宝贝一样,但是不去实修。

  只注重文字而不致力于实修,是成为教油子的原因。在最初听法的时候似乎觉得有些受益,但如果不以经常回忆和修习来加以巩固的话,以後再听时,这种感觉便会较以前减弱些,每次听讲,感觉越来越弱,最後发展成不论所闻之法是如何精深,都会以为全是老生常谈,因而对自心没有丝毫的益处:这时候就变成「教油子」。

  如果因为别的法成为「教油子」的,尚且可以为其开示「菩提道次第」来作教化,但如果对「道次第」也变成「教油子」、变得油滑的话,那就无药可救了。

  所以我们听闻佛法的目的,不是为了“多长一些见识,多了解一些东西,为了跟别人争强好胜、辩论,做法师为了名闻利养、招揽徒弟、高高在上。”不是为了这些,学佛法的目的,就是为了实修,为了对治烦恼,这个道理一定要明白。

  40、云何闻法须正为抉择自身?

  原文:如《本生》中亦云:“处极低劣座,发起调伏德,以具笑目视,如饮甘露雨,起敬专至诚,善净无垢意,如病听医言,起承事闻法。”

  《本生论》中说:“听闻时要把自己的我慢心拿掉,调伏烦恼,以喜悦的心情:欢喜心、意乐心,如饮甘露雨,恭敬、专一、至诚,来净化自己的内心,就象病人在听医生的话,按时吃药,然后去承事他。听闻正法”

  41、云何无染法施?无染法施有何胜利?

  云何无染法施?原文:《劝发增上意乐》中云:“慈氏,无染法施,谓不希欲,利养恭敬,而施法施。此二十种是其胜利。何等二十?谓成就念、成就胜慧、成就觉慧、成就坚固、成就智慧、随顺证达出世间慧、贪欲微劣、瞋恚微劣、愚痴微劣、魔罗于彼不能得便、诸佛世尊而为护念、诸非人等于彼守护、诸天于彼助发威德、诸怨敌等不能得便、其诸亲爱终不破离、言教威重、其人当得无所怖畏、得多喜悦、智者称赞、其行法施是所堪念。”

  《劝发增上意乐》中弥勒菩萨说:“无染法施,就是不为世间八风,嗔讥毁誉,誉赞毁他等等。”我们要远离世间八风,不为世间八风所染地清净法施,不是为了希求名闻利养而施法施。不要想:“我今天给你讲一点,说一点,你可要念我的恩,要报我的恩惠啊!我在给你讲经你得供养我啊”,不是为了这些世间八风、名闻利养而说法、布施法。

  布施法有二十种功德:

  一:为成就正念,即正念胜利,于文句意义能不忘失;二:成就胜慧,就是具足智胜利,由修而成修所成慧,修之初步生起的功德:三:成就觉慧,就是具足思所成慧;四:成就坚固,就是坚固自己了义。真实义,正见不乱;五:成就智慧,就是具足资粮、加行道智慧;六:随顺证达出世间慧,就是随顺见道和修道位的智慧;七:贪欲微劣;八:瞋恚微劣;九:愚痴微劣;就是渐渐能调伏三毒烦恼。

  十:魔不得便;十一:诸佛世尊而为护念;十二:诸非人等为之守护;十三:诸天助成威德,谓得诸天赞叹、非人保护、诸佛忆念、正士助伴,皆清静说法之利益。十四:怨敌不能得害;十五:诸亲爱永不乖离;十六:言教烕重;十七:其人当得无所怖畏;十八:得多喜悦;十九:智者称赞;二十:所行法施是所堪念。

  如上,说法有二十种功德利益,《广论》原文都说了,若发菩提心而说,那么更增长二十种利益。如果发菩提心而说,比这要增加一倍。总之,说法的功德胜利有种种,无量无边。

  42、云何发起承事大师及法?

  原文:如薄伽梵说佛母时,自设座等,法者尚是诸佛所应恭敬之因,故应于法,起大尊敬及应随念大师功德,及其深恩起大敬重。

  佛讲《般若》时,自己亲自铺设法座,法是佛母,尚且是诸佛所恭敬之因,所以对法要生起无比的恭敬,并且要随念大师的功德,以及他的深恩,起大敬重。说法,对佛、对法一定要恭敬。

  43、以何意乐而说正法?

  原文:达波,昂旺札巴说:吝法自赞厌说法,举过推延嫉应断;于徒修慈具五想,如理说善乐资想。

  说法者应断除下列过失:[吝法]吝啬那些重要的教授精要,秘不示人;[自赞]在说法时,附带自称自己以前是如何如何作的,如何如何修行;[厌说法]就是比较不耐心说法,不喜欢说法,说几遍就不耐烦了;[举过]以贪嗔为动机,讲述他人的过失,光说自己的功德,说别人的缺点;[推延]就是不想说法,推延懈怠;[嫉]就是担心别人胜过自己。

  说法者应对听众发起极大的慈悲,住于[五想]而为说法:对自己作医师想;对正法作药物想;对听众作病人想;对如来作善士想,对正法起久住想。此外应思惟:如理开示所致的善根,就是我的安乐资具。我现在为众生说法,就是为了成就我将来解脱的资粮。所以不能有种种的傲慢、嫉妒、名利、嗔恨来说法,这些过失要去掉。

  44、以何加行而说正法?

  原文:其加行者,谓先沐浴,具足洁净,著鲜净服,于其清洁悦意处所,坐于座已,若能诵持伏魔真言,《海慧经》说则其周匝百逾缮那,魔罗及其魔众诸天所不能至,纵使其来亦不能障,故应诵咒。次以舒颜,具足审定义理所有喻因至教,而为宣说。

  加行,就是要先沐浴净身口、穿干净的衣服,在清净悦意的好地方,坐在法座上,如果能够诵伏魔咒,《海慧经》中说:周围百逾缮内,魔王及其魔众都不能来,即便来了也不能障碍,其次应该面带微笑,使听众理解所说的义理,说法者当在说法中使用比喻、故事、经教和理由来为众生宣说,使众生欢喜。如果没有意乐,说着说着众生睡着了,那就是说法不善巧,一定要有方式方法。

  45、於何等境应说不说?

  原文:如《毗奈耶经》云:“未请不应说。”谓未启请不应为说,虽其请白亦应观器,若知是器,纵未劝请,亦可为说。如《三摩地王经》云:“若为法施故,请白于汝者,应先说是语:我学未广博,汝是知善巧,我于大士前,如何能宣说?汝应说彼语,不应忽尔说。观器而后行,若已知是器,未请亦应说。”复次《毗奈耶经》云:“立为坐者不应说法,坐为卧者不应说法,坐于底座为坐高座不应说法,妙恶亦尔。在后行者为前行者不应说法,在道侧者为道行者不应说法,为诸覆头抄衣双抄抱肩及抱项者不应说法,为头结髻著帽冠著鬘缠首不应说法,为乘象马坐辇余乘及著鞋履不应说法,为手执杖伞器剑钺及被甲者,不应说法。

  如在骑象马牛时,不能为说,或坐高于师,坐在比师父高的地方不能说,或者为头缠头巾或戴着帽子都不为说。如上师方便可为开许或依各地的同风俗习惯,或者坐车或正行路而请师于路旁,或持雨具拿着武器或者穿着拖鞋,不礼貌的动作,或者穿道士装等不如理不如法的都不为说。主要是身语意对法不敬,在行动威仪上对法不敬不应说。

  46、於完结时应如何作?

  原文:由讲闻法所获众善,应以猛利欲心回向现时究竟,诸希愿处。

  就是将讲说与闻听所获得的功德,以猛利欲心,就是善法欲,回向现在和究竟成佛,这才是我们真正希望所求的、愿求的地方。

  47、於讲听轨理未获定解,有何危害性?

  原文:现见此即极大教授,谓见极多由于此事未获定解,心未转故,任说几许深广正法,如天成魔,即彼正法而反成其烦恼助伴。是故如云初一若错乃至十五。

  眼前看这讲听(讲说和听闻)轨理就是非常重大的精要的教授,现在有太多的人对此没有得到正确的认识和了解,心未转变,这样不管说多深多广多正确的法,没有用。如天成魔,正法反而成为增长烦恼的助伴,因此就象初一错了一直错到十五。这个比喻做事情开始错了,一直到底都错了,所以对不如理不如法的讲说法和听闻法的危害一定要认识,否则将来的危害是无量的。

  以上对“断器三过”和“依六种想”及思惟闻说法的胜利、完结轨理的思考题,现在就讲完了。

  下面开始进入《菩提道次第》的主体开示:《菩提道次第》分为四支,前三支为说入正题前的准备部分,现在都已经说完了,马上要开讲教法的主体。

  《菩提道次第》的主体,分为修行前的教法和依止善知识后修持的次第这两支。我们先说第一支:修行前的教法。又分为:依止善知识之必要性和道次第的修持方法这两支。依止善知识之必要性,内容讲述的是寻找上师及师徒关系。道次第的修持方法,则教授如何禅修道次第的开示。现在先讲依止善知识的必要性这一支。

  一、依止善知识的必要性。

  为什么要依止善知识啊?在现在的五浊恶世-末法时期,尊师重道的精神已经慢慢地湮没。现在的人比起过去的人差远了,过去的弟子对师父那种恭敬、意乐、承事和听话现在找不到了,现在可以说,收再多的徒弟,用土话讲:那都是祖宗啊!所以说,现在尊师重道的精神已经慢慢地湮没了,你说三,他对四,你说一,他对二,跟你对着干,你叫他怎么办,他就是不怎么办,就是不听话,就象现在的孩子一样,有几个听父母话的?这种精神失去了。再就是作为一个修行者来说,违背善知识的意愿、意乐,自己却总是一点也不在乎。在传统上,不仅是佛法,即便世俗上的医道、雕刻工艺等,不管哪一行哪一业,也都是依师而学的,而且他们也极为重视师徒的关系。连世俗的小学问还需要明师指点,何况是生死大事呢?要解脱的话没有善知识的引导怎么行呢?这样的生死大事绝不可以无师自通:看几本书,闭门造车,盲人摸象,看一点、学一点就想解脱?哪有那么容易的?我们也不应该冒这个大危险,要想成佛的人,在没有迈上修行路之前,首先必须寻找一位足以信任、不会带错我们,不会领我们走错路和自己清楚全部修行路线该怎么走的人,这个人就是上师,也就是善知识。有些人就会问:“释迦牟尼不是坐在菩提树下没有师父指导无师而成佛的吗?”当然不是!释迦牟尼佛也有师父,就是迦叶佛。历史上从没有任何人曾经靠自己看一点佛书而成佛的先例。象独觉菩萨、辟支佛等观风吹草动就成就的,那能有几个呢?所以要想成就,一定要有善知识的引导,没有善知识的引导要成就很难,甚至要走很多冤枉路,吃很多的苦头,也未必有所成就。这个道理不明白的话,自己的信心增长不了,学修上就不能获得利益。选择善知识固然重要,假如你违背善知识,那你无量劫也成就不了,一定会堕落。没有一个不靠善知识引导,靠几本书无师自通成就是没有的。佛法上的成就,不但指学问,同时也有传承的加持因素在内,你违背了善知识意乐就没有加持,善知识对你有烦恼心了,那哪会有加持呢?即便善知识再没有成就,但你如法地依止发心,都有传承力的加持、摄受。我们学习的人就象家中的“水龙头”,诸佛就是“水库”,佛陀的确有很大的力量和圆满的悲心,我们或许的确有也求成就的心。即便有了“水龙头”和“水库”也还需要一段水管把他们连接起来,我们才能在家中享受自来水的好处。而历代的传承师长正是这样的“水管”,水管接起来你才能喝到水,否则你得自己去打,辛苦不说而且麻烦。如果你有历代传承师长教授,就会很方便,坐在家里面就能接到水,喝到水。如果没有水管,即便你天天骂水龙头,发脾气、烦恼也没用。故此应该知道:不论是出离心、菩提心或者六度的成就,都是要依师传而得,即便最细微的进步也因为师父的恩而得到,故此真正发心成佛的人必须依止至少一位具德的善知识。所以说:“万善根本从师出,能生利乐如良田”。如阿底峡尊者,如此大成就者,还依止了150多位善知识,所以说你最少也要依止一位。向他学习、恭敬地侍奉上师,这是成佛的必须。

  在《广论》的前面部分,便开示了师徒之道,这是一切修行之初,这一支要分六点来讲。

  第一、师长应该具备的资格,就是善知识的德相,真正的老师应该具备什么条件。第二、徒弟应该具备的资格,即弟子的德相。

  第三、依止师长的正确方法。

  第四、依止师长的利益。

  第五、不依止师长的损失、过患。

  第六、有关师徒关系的结论开示。

  第一、师长应该具备的资格,就是善知识的条件。

  寻找一位好的师长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它是修持一切佛法的“根”。道之根本是亲近善知识轨理,我们每个人都要明白这个道理。比如在我们身边每个人年轻时都会或多或少见过这类事情:一个十分野蛮的小孩,幸好碰到一位好的、严格的老师,因他不如法或者不听话,老师就象父母一样对孩子严加管教,把他管的服服帖帖,为了他的成就对他管的很严。我们要知道,修行人从戒堂里出来,让人一看就感到性格比较传统、威仪,真是个合格的修行人。为什么会这样呢?这都是从老师那里感染来的,如果没有一个好的老师教育你、引领你、在戒堂训导你、指导你,那你出来时依然还是一个满身习气毛病,一点出家人样子都没有的修行人。

  作为我们在家人也一样,到三宝地、到寺院,没有老师的训斥,你的习气毛病是改不掉的,在我们周围就是缺乏这种老师的呵斥、教育。现在都是哄着、顶着、含着、捧着,这都是成就不了的。过去讲“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慈悲出祸害”,慈悲半天,不听话,没有成就,老师不严了,出不来好学生。过去讲“严师出高徒”,为什么?因为严格,没有严格的管理,弟子不会有出息。如果没有这样好的师长,相信每个人包括我自己,后来必定会一塌糊涂。所以,每个人的修行成就、现在所获的利益全来源于善知识的培养,没有善知识的培养,哪有今天的成就和果实啊?师长就象造小泥佛像的模具,徒弟就象被压造出的小泥佛,模具什么样,压出来的就是什么样。错误地依止了不具资格的老师是最可怕的,现在的末法时代,象这样的老师多的很,大家必须小心抉择。依止了不胜任的老师,也不太好。什么是不胜任的老师呢?比如你的师长了知小乘部分的教法,但是不通达大乘部,而你是一个大乘根器,这样你或许会成为一位小乘教法的大师,但这仍然可以说有一点可惜了。为什么呢?大材小用了。又或者说师长具备传承条件,但说法不善巧,也会令学者有障碍。所以我们应该致力于寻找一位要通晓、熟悉整个成佛之道,而又具备资格、德相条件的名师,由他带领我们一步一步地走完这条成佛之道。这样的名师到底是怎样的呢?他必须具备许多条件:小乘的老师应该具备一定的资格,大乘的师长又应该具备另外一套资格,密乘的金刚上师又有另一套判断准则。所以能教小乘的大师不一定具备教授大乘的资格,显宗的名师也未必能同时教你密乘。如果以大乘显部最上等的名师的任职资格来说,必须具备具足十个条件,也就是善知识的十德,下面我们就说一下。这是我们从显宗里面来讲,还是在显宗里面讲,最好的老师,最好的老师一定要具足这十个条件,你要学佛法要找老师,那么老师是啥样的?你不知道,见到穿僧衣的就拜、就认,那怎么行?那是对自己的成就和解脱不负责任。如果不在乎,随便找个老师依止,等发现老师不对,又翻脸不拜了,这不是我老师等等,有的甚至就诽谤老师,这又造出口业来了。所以在学佛一开始就要把老师选好,认定好了,拜好了,就要好好依止。如果没有拜怎么办呢?那么就要拜师,在拜师前先要了解老师应该具备的什么条件、资格,他有什么特征?

  怎样才知道他是一个好的老师呢?那就要依以下十个条件:

  第一点、就是持戒清净。

  如果一个人连自己也没能调伏好,自己都不持戒,如何能教导别人呢?所以一个好的老师,必须有好的戒德:“持戒清净,威仪如法”。让人一看,确实不一般,确实是老修行。不能嘻嘻哈哈,一点僧相没有,一点修行相没有。这一点是说持戒方面,一定要持戒精严、威仪具足,时刻不放松自己,而且精进用功,从戒律方面不管大小戒,都不违犯,微细的方面威仪上尽量把持,从不开许,不放纵自己、不放逸自己,不懒惰,这就是持戒清净。

  第二点、就是有禅定的功夫。

  这一点也不难理解,最好的名师必须具备定。有一定的禅定功夫。

  第三点、具足慧学。

  这就是好的名师,不但要有戒和定,而且要有彻底消除我执的智慧。要有慧,要善巧方便,要有断除我执的方法和智慧。

  第四点、德增上。

  你找个好的老师,你就能进步;找个不好的老师,你就会退步;找个平等的老师,那你就跟他一样,永远没法进步。就是说选择师长,智慧德行起码要比自己高。否则为何要依止他呢?他比你都不如,你拜他做师父有何用?所以我们必须要找到至少比自己高的老师来依止。

  第五点、修持精进勇猛。

  这里所说的精进,当然是指对修行善业方面积极不懈勇猛用功,并非指对不良的恶业:习气毛病,沉迷于财色名食睡,世间八法,名闻利养,不是为了搞关系,搞党派,为了抬高自己的身份,招收徒众、招揽自己的声誉等等,不是精进在这方面,而是为了精进修习善业、解脱。一位好的师长必定要自己精进勇猛,毫不懒散、懈怠,否则弟子便不容易学好,一看老师都这样,就是所谓的“上梁不正下梁歪”,也就都懈怠了,没法精进,所以修持一定要精进勇猛。

  第六点、学问丰富。

  一位名师必须具备由本师释迦牟尼佛一代一代传下来的经律论三藏的传承,而并非只有一两个法门的传承,这种传承必须包括教法和证法的传承。在现在的末法时代,有不少的骗子胡说八道、鱼龙混杂,浑水摸鱼多的很,明明没有传承却说佛陀梦中传法,给他灌顶,本尊现身了,这样的骗子多的很。欲寻找名师者必须小心观察抉择,不要上当受骗,要选错了善知识那可就坏了,就象《广论》上讲,象有毒的箭放在无毒的箭囊里,所有的箭都染上毒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将来就堕落了,那就可怕,所以一定要注意。现在一般在僧团的摄受下,有善知识看着、管着,还不容易误入歧途,如果自己出去参学,离开寺院道场,能不能误入歧途就很难说了,就看你的本事和功夫了。这个时代,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时时刻刻要慎重小心,修行解脱是大事啊,找错了师父那更不得了,老师找错了,是可怕的,善友找错了,你也可怕啊!你本来有点修行,一拉就下去了,自己的修行就报废了。所以,我们修行中重要的环节就是善知识和善友,善知识引导,善友提携。最大的过患就是恶友和恶知识,恶知识把你领导错了,恶友直接就把你拉堕下去了,时间长了,“今天学佛,佛在眼前;明天学佛,佛在门外,后天学佛,佛到西天了”,越学越远了。把你拉的习气毛病一天比一天重,名闻利养的心、虚荣心、傲慢心、嫉妒心、烦恼心,一天比一天多。所以,没有好的老师引导,你没有办法调伏。恶知识和恶友只会教你沾染这些世间的名闻利养、世间的五欲、世间的八风这些毛病。

  第七点、通达真实。

  这是指通达中观应成见。西藏各种密法不管黄教、白教等等哪一宗哪一派,都承认中观见-中观应成见。现在大家不知道什么是中观应成见,所以不容易明白这一点。后面会讲的,中观见是很重要的。学佛正知正见是最重要的,一个是学佛的次第能掌握,一个是正知见能树起来,这两点有的几十年都不容易树立起来。有的人觉得我学问多一点了,明白了不少东西了,但是一出去就迷糊,为什么呢?相似法太多了,伪经伪法很多,没有一定经教能力,没有得到一定证量的人不容易辨别出来。所以没有一定的证量和通达的方便,绝对不能离开善知识这棵大树,否则你就很危险。

  第八点、说法善巧。

  表达清晰,有些老师虽然自己通达教证,但是表达不清。有东西就是说不出来或者不善于观察弟子,应机对症下药,以致教授过程中,不能达到最顺畅的效果。一位好的老师,必须是一位说法善巧的师长,应以何身得度即以何身说法,应机说法。就象给他看病一样,得了感冒病就得吃治感冒的药,得了发烧就得打退烧的针,那才行,他发烧了,你给他吃补药吗?那他只会发烧的更厉害,所以一定要应机说法。

  第九点、不为名利,以大悲心来教授徒弟。

  一位上师、善知识、师长,必须具足悲心,出于真心希望弟子能学好、修好,而不是为了个人名利而摄受徒众。如果一个人具备前面八种功德,但没有悲心,弟子仍然未必能得到更大的利益。所以这个悲心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他没有悲心,他收徒弟就是为了名闻利养,用一句不客气的话,就是为了金钱、地位、名利,那可坏了。你今天有钱供养就教你,明天没钱就不教你法了。那就坏了,所以一定要有悲心,为了众生的解脱,不为名闻利养。但是真正在学法上,依止善知识上,你有条件,一定要供养。为什么呢?密勒日巴为什么要修那么大的苦行啊?供养他的上师一个空钵,所以自己修行也很难成就。你有能力就用你现实能做到的能力去依止、供养、承事,没有呢?最好的供养身口意如法地修行,这就是最好的供养,善知识也不是为了你那点钱财、名利来摄受你。

  第十点、对弟子教学不生厌烦心。

  上等的名师已经断除了自利的心,完全不怕劳累,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教育弟子的事业中,苦口婆心地一遍两遍三遍地说,教授教诫啊,不辞劳苦啊,只要有人求法,他会以十分欢喜的心去教导去传,这样的师长才是一位好的师长,好的善知识啊,从来不厌烦,百讲百说百教不厌烦。不是具德的善知识教你几遍你学不会就会发脾气,马上火就来了,你怎么记不住啊?烦恼心就上来了,那不是善知识,善知识你问他几百遍他都给你说。你看我们周围看到的这些善知识都这样,那些上座师啊都是这样,象任老一样,我这次上北京见到任老一样:听懂了没有?你给我说说,没明白?没明白再给你说说。那就是非要让你明白了,那么大年纪了,上气不接下气,就体现了善知识的威德,没有疲厌心,不辞劳苦,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啊。再想想我们,教别人点东西,一遍不会,不教你了!就这样吧!自己学去吧!脾气就上来了,烦恼心就来了。

  你要了解善知识十个德相,你将来也要这样做,你这样做你将来还要收徒弟啊,你的徒弟将来观察你时也要看你的十德啊,你要不具备这十德你将来怎么收徒弟啊?怎么传法啊?怎么续佛慧命啊?你说我这一辈子我不收徒弟了,我就光拜老师妥了,那你也太没出息了,应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代人比一代强,得有这个志气才行啊。你说我这辈子只当徒弟不当师父了,那师父收你不白收了吗?没法续佛慧命了,那不就完了吗?所以你自己也要向着十德方面去发展、去进步、去完善自己。

  以上所说的十点,乃是完美的大乘名师的特征。作为师长的身份,比如我:坐在法座上说到这部分的时候,都感到比较尴尬、惭愧、难堪,没有德行坐在这,但这部分的教法太重要了,实在不能躲开不说,所以我们不但在求法前以这十点来审查欲依止的善知识,抉择一下、观察一下,你所依止的善知识的德相。在座的当中,若以后为人师表,不管是在家人、出家人,尤其是出家人,都要作为人天师表,居士们也要作为后学佛者的榜样的,所以应该以这样的标准策励自己。在这个末法时代,具足十德的大善知识不能说没有,但到底是难求啊!善知识难遇啊。以我们一点点的功德,恐怕难以遇上,我们福报不够、业障深重啊。如果我们能够得到这等好的老师,这样如法具德具相具条件的善知识、师长,应该好好依止。什么是次一等好师长呢?十条师德具一两条三条就不错了,这样就可以够依止了。首先他必须具备历代辗转传下来的清净不断的传承,即使他未能完全做到心中只有众生而没有自己,只要他关心众生比关心自己为多;即使他未能完全超越世俗的心态,但起码要视众生、视修行比世俗的琐事要重,把修行看作比世间哪个事情都重要。即使他未能完全不顾现世的福乐,但他最起码是一个把未来生的福乐看得更重要的人。如果能有这样的师长,暂时来说已经算是足够的了。

  我们虽然应该热衷于学法,但观察师长决不能草率,贪快。见到他说的很好,面长的好、有学问、有地位,就认为他是一个好的老师。那不行,得观察,最起码你拜师父,要观察师父三个月,这是最短的,最长的有三年、六年的。不能莽撞地听师父说几句法,看看表面的,那不行,那是不如法的,对自己,对善知识都没有益处。你现在拜了,莽撞地拜了,稀里糊涂地拜了,将来烦恼了,一翻脸了,又不拜了,那何苦呢?不如当初就选择好,选好了再拜。现在的人常常读到宣传资料上的文字时,一听到哪个法师是高僧、会长、是什么委员、主席,又有地位,又有文采,又长的漂亮,就觉得是大善知识。那是大错特错啊,现在这个时代是高僧难遇,名僧可求。有名望的僧人有的是,但是高僧、有修行、有德行、有修持的成就者,不容易遇到啊。

  作为我们来说,通过宣传资料文字上看到某某法师、大德很有名望,便一窝蜂地跑到名师处去依止,这是不安全的做法。我们应当在没有成立师徒关系之前,多花一段时间好好地观察这位师长的德行等等,在观察几年后认定他为具格具德的师长,这样才能决定依止。平时我们参加听法这些活动,只要心中没有生起“这位是我的师长”的决定,师徒的关系便没有成立,可以慢慢地寻找师长。要把说法者视为一位佛法上的长辈或者朋友。如果你向他求法了,比如说你主动向他求了口传,或者灌顶或者参加了灌顶传法、口传仪式等,又或者你在心中默默地生起了“这位就是我的师长”这样的决定,师徒关系便告以成立,观察过程也告以结束,不用再观察了。已经成立了还观察什么呢?从此便必须视师如佛,把师长看成为佛。

  观察、审查师长资格,必须在师徒关系成立以前进行,而并非依止了以后才做的。我都拜他为师了,后头我再观察去,我再看他够不够,那不行,一定要在此之前去做。但现在的人把这个次序颠倒过来,我先拜你在观察,那就错了,那是佛教的不幸。没有人逼我们去依止一位老师,这完全是出于自己的决定。如果自己疏于审查便草草地依止了,错的是自己,不能怪别人。

  总之,一旦师徒关系成立了,便必须视师如佛,虽然可以另拜其他老师学法,但不可以把其中的任何一位不看作是佛,不管你拜多少位老师,你每一位都应该看作是佛。不能认为这位老师是佛,别的老师骂我了,说我了,我就翻脸了,说那老师不是佛。那是不行的,对自己没有大的利益。应该把每一位老师都看成是佛,不能批评诽谤。师徒关系建立后,不一定经过汉地拜师的仪式后才成立,一旦你在心中默默地生起了“这位就是我的师长”这样的决定,即使对方并不知道,关系也确已成立了;如果你向师父求法,灌顶师徒关系也成立了,一旦师徒关系成立了,如果后来发现师长所说所做与佛法完全是背道而驰的,也只许默然,另拜其他的师父,心里仍然必须把他,把这位善知识视为其中的一位老师。不能明天他不对了,不如法了,就把他看作跟自己没有关系的人,别人或许可以批评这人的过失,但作为师徒的你绝对不允许参与批评,批评、谈论都是大过失。这就是善知识条件当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时间关系,今天就讲到这里。

  (回向......)

  界恒恭敬整理

  起始页数:第20页  起始行数:第02行  停止页数:第23页  停止行数:第10行

  内容

  1、原文在法相上简单讲解了:

  戊二 依六种想中的:

  5、于如来所住善士想

  6、于正法理起久住想

  丙二 讲说轨理

  丁一 思惟说法所有胜利

  丁二 发起承事大师及法

  丁三 以何意乐加行而说

  丁四 于何等境应说不说所有差别

  丙三 于完结时共作轨理

  2、讲解问答题:

  33. 闻法有何胜利?

  34. 菩萨地说以五想听闻正法? 何等五想?

  35. 於法法师起承事者云何?

  36. 何谓如菩萨地中所说而正听闻?

  37. 何谓断器三过?

  38. 云何六种想听闻正法?

  39. 何谓教油子?云何成教油子?教油子有何危害性?

  40. 云何闻法须正为抉择自身?

  41. 云何无染法施?无染法施有何胜利?

  42. 云何发起承事大师及法?

  43. 以何意乐尔说正法?

  44. 以何加行而说正法?

  45. 於何等境应说不说?

  46. 於完结时应如何作?

  47. 於讲听轨理未获定解,有何危害性?

  3、口授了:一、依止善知识的必要性。

  第一、师长应该具备的资格,就是善知识的条件(十个条件)

  第一点、就是持戒清净。

  第二点、就是有禅定的功夫。

  第三点、具足慧学。

  第四点、德增上。

  第五点、修持精进勇猛。

  第六点、学问丰富。

  第七点、通达真实。

  第八点、说法善巧。

  第九点、不为名利,以大悲心来教授徒弟。

  第十点、对弟子教学不生厌烦心。

  广论原文偈子:

  1、“我鄙恶行影,明见于法镜,意极起痛恼,我当趣正法。”

  2、“智者常应无嫉姤,说具众义和美言,复应远离诸懈怠,不应起发厌患想,智者应离一切慼,应于徒众修慈力,昼夜善修最胜法,智以俱胝阿庾喻。令众爱乐生欢喜,于彼终无少希欲,亦不思欲诸饮食,啖嚼衣服及卧具。法衣病缘医药等,于诸徒众悉无求,余则智者恒愿自,及诸有情当成佛。为利世故而说法,思彼即我安乐具。”

  3、“若为法施故,请白于汝者,应先说是语:我学未广博,汝是知善巧,我于大士前,如何能宣说?汝应说彼语,不应忽尔说。观器而后行,若已知是器,未请亦应说。”

 
 
 
前五篇文章

法空恩师讲《广论》39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40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41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42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43讲

 

后五篇文章

法空恩师讲《广论》37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36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35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34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33讲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