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正法眼藏:无住禅师 |
 
正法眼藏:无住禅师 强调无念为宗的无住禅师,得法于无相大师,而后便隐居南阳的白崖山, 精勤向上一着的修持;不久,终乞无生法,忍成为一代龙象。可是,禅师发明心地之后,由于性好疏野,不喜酬酢,故大多数的时间,都遨游于山水之间,他最初发脚贺兰山,而后五台等诸处胜境,几乎足迹遍布,到处遗痕。 后来被唐相国杜鸿渐的邀请,在空慧寺广开法席,接引众生,法缘盛极一时,所度众生无算。 禅师一生中的思想言行,以与杜相国的那次法要开示,最为特出,最为精辟,可以说是一次最为珍贵的纪念性的论说。 下面便是他们二人的问答: 问:「闻今和尚说无忆,无念,莫忘三句法门是否?」 答:「然!」 问:「此三句是一是三?」 答:「无忆名戒,无念名定,莫忘名慧;一心不生,具戒定慧,非一非三也!」 问:「后句妄字,莫从心之忘乎?」 答:「从汝者是也!」 问:「有据否?」 答:「法句经云:若起精进心,是妄非精进,若能心不妄,精进无有涯。 」 问:「禅师还以三句示人否?」 答:「对初心学戈还令息念,澄停识浪,水清影现,悟无念体,寂灭现前 ,无念亦不立也!」 这无念亦不立,便是无住禅师一生中思想的准则,任管三句四句,不过是渡河的工具罢了;既然达到了彼岸,即使最好最珍贵的工具,对已度者来说,是无有些许的留恋意思了。因为,那工具已不是已度者需要的恩物,惟对那些将度,未度的众生们,却永远存在着珍贵的价值的。 如果,已度者执着不舍,那末,工具便成了累赘!试想,一个聪明的人,尤其是登上了理想彼岸境域的人,谁愿意负荷着累赘而生活于快乐的日子呢 ? 其次是无住禅师的一种超越哲学的思想,那正是禅师们不同于哲学家们的优异处,所谓的由「禅疑」而进入「禅悟」的独特思想;为表达这种思想的实在,兹举无住禅师与杜相国的一段对话,来察看是否有着夸大的嫌疑?或者是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 那次的对话是发生于正当庭前树上,有只乌鸦拉高了嗓子在啼叫,杜相国问无住禅师是否听到了啼声?无住禅师回说道: 「听到了!」 紧接着乌鸦离枝飞走了,杜相国再问无住禅师是否还听到啼声?无住禅师闻言,毫不犹疑地回说道: 「听到的!」 杜相国听到了这话,感到非常惊奇,于是追问道: 「乌鸦飞走了,已经没有了啼声,为甚么你还说听到呢?」 无住禅师见机会来了,便召告大众,普为说法,他说: 「佛世难值,正法难闻,各各谛听。」他接着说:「闻无有闻,非关闻性,本来王生,何曾有灭?有声之时,是声尘自生,无声之时,是声尘自灭,而此闻性,不随声生,不随声灭;悟此闻性,则免声尘之所转,当知闻无生灭,闻无去来。」 这一段理论,主要在「声尘无常,闻性不变。」正像味觉不变,味尘变故 。在禅师们的思想立论上,即是「智者之性与愚者之性无异,惟诸相迷蔽罢了 。」六祖说:「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迷悟是相执,如来本性并无染着 ,便是这种超越哲学心想的思想立论;如果禅师们的思想,不能超越哲学的境界,那末,便不是由「禅疑」而达「禅悟」的禅师们独特的思想了。 下面再看看无住禅师对世相与法相的见解,抱有甚么样的态度,及其思想的表现,是处于一种甚么样的境域里。 杜相国是一位爱好佛学的儒者,他利用公余,撰写了两卷「起信论章疏」呈给无住禅师批阅,并询问着说: 「这两卷章疏,称得上是佛法吗?」 堂堂相国,说出这种话来,如果换了一位追名逐利的现实主义者,明佑不对也会奉承几句;可是,无住禅师闻言,却毫不留情的开导着说: 「我们凡夫俗子撰造章疏,都是用识心,去思量,起分别,有作有为,起心动念,才能完成。据论云:当知一切法,从本以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唯有一心,故名真如。今相公着言说相,着名字相,着心缘相,既着种种相,云何是佛法呢?」 杜相国听了这段真实言论,不但没有感到不愉快,反而对无住禅师更为敬佩,当下又请求教益,他问道: 「云何不生?云何不灭?如何得解脱?」无住禅师回说道: 「见境心不起名不生,不生即不灭,即不被前尘所缚,当处解脱。不生名无念,无念即无灭,无念即无缚,无念即无解脱;举要而言,识心即离念,见性即解脱,离识心见性外如有法门证无上菩提者,无有识处!」 杜相国接着又问道: 「甚么是识心见性?」 无住禅师回说道: 「一切学道人随念流浪,盖为不识真心,真心者念生亦不顺生,念灭亦不依寂,不来不去,不定不乱,不取不舍,不沉不浮,无为无相,活泼泼平常自在;此心体毕竟不可得,无可知觉,触目皆如,无非见性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