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憨山大师《赵州颂》评析(远尘) |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憨山大师《赵州颂》评析(远尘) 憨山大师《赵州颂》评析 远尘 憨山大师(1546—1623),名德清,字澄印,明金陵全俶人(今属安徽)。憨山大师是明末四大高僧之一,他不仅通宗通教,而且在文学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一生著述颇丰,诗、词、文皆有所擅长。他的诗文以通俗明快,贴近生活而受到后世文人墨客的喜爱。他的《赵州颂》便是其众多颂文中的佳作。 在我们分析颂文之前,首先了解一下赵州从谂禅师的生平简况:赵州(今河北赵县)从谂禅师是南泉普愿禅师之法嗣,俗姓郝,曹州(今山东荷泽)郝乡人。赵州禅师童稚之时,即孤介不群,厌于世乐,稍长即辞亲,从本州扈通院(亦说龙兴寺)落发出家。后听说池州南泉普愿禅师道化日隆,前往参礼,并成为南泉的法嗣。 赵州禅师在启发学徒时常常以—些透露玄机的法语来引导。憨山大师依据赵州从谂禅师的公案故事作了颂文,颂扬了赵州禅师的高深的悟境。大师所作颂文共有三首,现对颂文分述如下: 憨山大师的第一首颂文是根据赵州禅师勘验婆子的公案而作。颂文云: 斜阳芳草正萋萋,漫把王孙去路迷。 多少迷中留宿客,五更梦破一声鸡。 在理解这首颂文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勘验婆子”公案:有僧游五台,问—婆子曰: “台山路向甚么处去?”婆曰: “蓦直去。”僧便去。婆曰: “好个师僧又恁么去。”后僧又举是于师,师曰: “待我去勘过。”明门,师便去问: “后山路向甚么处去?”婆曰: “蓦直去。”师便去。婆曰:“好个师僧又恁么去。”师归院谓僧曰: “台山婆:子为汝勘破了也。” 憨山大师这则颂文开篇采用景物描写的方法引起下文。郁郁葱葱的芳草充塞前路,王公贵族到此都迷住了去路。有多少人因为迷路在此留宿,待到五更一声鸡鸣划破长空,唤醒了那些因迷途而沉睡在睡梦中的人。 憨山大师表面是在写世俗人眼中所说的迷路,其实是在暗喻赵州禅师勘破婆子的公案。一般僧人听了老婆子的“蓦直去”的话并没有多想,只认为“蓦直去”三字,表面上是说上山的路一直去,同时又含有“直心是道”, “当下即悟”的禅理。他们对老婆子敬佩不已,都认为她是一个很有见地的修行人。 后来僧人把台山婆子莫测高深的话,告诉赵州和尚。赵州听过僧人的话,说道:“让我去勘验一下那个婆子,看看功夫到底怎样?”第二天,赵州来到台山脚下,看到婆子,就问: “老婆婆,上后山的路该怎么走?”婆子见有僧人问路,又搬出那句老话: “一真去。”赵州回来对僧众们说:“这个老太,不懂禅法,被我验出破绽来了。 ” 赵州禅师认为禅门应对,机锋灵活,真是千变万化,因时因地因人,各有不同。然而那个婆子,只知道机械地重复着那一句话,所以赵州亲自勘过以后,下结论道:“台山婆子,旧话重复,不知应变,是个外行。” 由此,憨山大师认为,那么多的僧人都被婆子的话所迷惑,独有赵州禅师看破婆子是外行之人,并将此事告诉了迷途的僧人。这就像五更一声鸡鸣,划破长空,使那些迷梦之人猝然梦觉。 了解公案是理解这首颂文的基础。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理解这首颂文。 憨山大师的第二首颂文云: 赵州一味澹生涯,但是相逢请吃茶。 若问梅花探****,一枝墙外过邻家。 远来经涉路迢遥,垒块填胸气正娇。 不用灵丹并妙药,只须一碗热汤浇。 这首颂文是根据赵州吃茶的公案而作。公案曰:师(赵州)问新到(僧): “曾到此间么?”曰: “曾到。”师曰: “吃茶去。”又问僧,僧曰: “不曾到。”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曰: “为甚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喏。师曰: “吃茶去。” 赵州从谂禅师是一位很有修为的禅师,他认为,平常心是道。禅是平易亲切的,而院主和新弟子将禅神秘化、神圣化了。因此赵州禅师让他们吃茶去,提醒他们不要把禅当作艰难而沉重的事业。禅如三月的风,如春日的阳光,禅又如长途跋涉后喝到的茶,顺乎自然与人情,超然怡然。 颂文首两句说,赵州禅师一生淡泊名利,凡是遇到前来求法的人他总会以“吃茶去”一句作为接引学人的方法。接着颂文以一枝梅花过墙探****为喻,借此比喻那些前来寻求赵州禅师指点迷津的禅僧。接着,颂文又讲述了那些远道而来的禅僧,他们怀着满腔的傲气来找赵州禅师验证一下自己的悟性。出人意料的是,赵州禅师并不是耐心地告诉他们修行的方法,而是以一句“吃茶去”就打发了学徒。 自赵州禅师“吃茶去”的公案故事出来以后,后世禅子多以“茶禅一味”来阐释佛理禅意。细细品味,禅的意境多少和茶的精神意趣相通,茶的清净淡泊、朴素自然、韵味隽永,恰是禅所要求的天真、自然的人性归宿。于是,后世有许多文人墨客在诗文中都提倡“以茶喻禅,以茶入禅。”茶与禅于是就有着一种浓稠得剪不断化不开的千丝万缕的情结。 故此,颂文最后两句说“不用灵丹并妙药,只须一碗热汤浇。”赵州主张随缘任运,不涉言路,三称“吃茶去”,意在消除学人的妄想分别。一落入妄想分别,就与本性乖离。参禅的第一步,乃是“遇茶吃茶,遇饭吃饭”(《祖堂集》卷十一),除去妄想,所以清湛愚老人《心灯录》赞“吃茶去”三字“真直截,真痛快”。 憨山大师的这首颂文赞扬了赵州禅师以“吃茶去”这种简单生活化的方法来启发禅子,促进他们“明心见性”,同时,也是对赵州禅师开导学徒所采用善巧方法的赞叹。 憨山大师的第三首颂文是根据赵州禅师“庭前柏树子”公案故事而作。颂云: 大千经卷剖微尘,腊尽阳回大地春。 拈出庭前柏树子,西来祖意又重新。 颂文前两句,憨山大师赞叹佛教经典阐释道理的深刻圆满,凡是大干世界的一切事物,佛在经典中都有所论述。佛教经典中最主要讲说了使众生脱离苦海的方便法门,这对苦海众生来说就好像经历了冰天雪地的严冬磨练,迎来了阳光明媚的春天。 颂文的后两句讲述了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产生了“不立文字, 以心印心”的禅宗,禅宗以其独特的接引学徒的方法,成为中国佛教的一大特色。憨山大师又以赵州禅师“庭前柏树子”启人开悟的独特方法告诉人们,赵州禅师给达摩祖师西来的本意又注入了新的内涵。 在这里,要了解颂文就必须对“庭前柏树子”的公案有所了解:僧问(赵州):“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赵州禅师)曰: “庭前柏树子。”曰: “和尚莫将境示人?”师曰: “我不将境示人。”曰: “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曰: “庭前柏树子。” 祖师指东土禅宗初祖达摩。禅门中热门话题之一便是反复参究达摩西来、弘扬禅法的宗旨。在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中,赵州的答语颇见深度。学人探问什么是祖师西来意,是分别妄想,因为赵州曾说: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才有语言,是拣择。”指出语言即是分别妄想。所以当学人生起妄想时,赵州随口一句“庭前柏树子”,让他蓦地一惊,顿断理路。学人怀疑他是将境示人,赵州立即否认,因为佛教主张“三界唯心”,一切境皆是心,因此以俗眼来看,柏树子是境;以佛眼观之,柏树子是心。所以赵州说自己没有“将境示人”。 憨山大师的第四首颂文云: 长江一望渺寒烟,极目中流思惘然。 可惜夜深明月下,更无人问渡头船。 这首颂文是针对赵州禅师狗子有无佛性而起。赵州因僧问: “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州云: “无。” “狗子有无佛性”这个问题,是个借喻。它无非是要帮助你放弃意识思维,当下现量直观自己不生不灭的本性。狗子还有没有佛性?赵州不直接说即心即佛,他只是给学人一个铜墙铁壁,斩断他的思路,所以回答说: “无!”真是斩钉截铁,让你没有思考的余地。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为什么狗子没有佛性?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去起疑情,把自己的整个生命与这个疑情融为一体,在每一个当下去切实地参究。这个参究不是让你去思维分别,而是要把它当作一个真正的问题看着它,它属于一种现量直观。 憨山大师颂文首两句设想身处长江之中,四周寒烟笼罩,虽然极目远望,却目无所见。再遥望滚滚的长江水,不禁思绪惘然。这是借指赵州所说狗子没有佛性,弄得弟子满头雾水,不知所措,因而思绪也乱了。接着憨山大师以“可惜夜深明月下,更无人问渡头船”为喻,说明赵州禅师的回答斩断了禅子们的执着的思路,使他们当下产生疑情,从而能够认真地参究,达到明心见性的目的。 憨山大师的第五首颂文根据赵州禅师的“万法归一”的公案而作。颂云: 路到悬崖没处寻,转身一步脚头轻。 要寻挂角羚羊迹,有眼饶君亦似盲。 这首颂文有感于赵州禅师的颂文而发。赵州因僧问: “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师曰: “老僧在青州,做领布衫重七斤。”禅宗启人开悟的方式很独特,不是言语的指点,也不是具体的修持实践,而是通过答非所问的禅语来打断禅子的执著思维,使他们言语道断,思维路绝,从而当下醒悟禅师风马牛不相及禅语的深意,达到见自本性的目的。在赵州这则公案中,赵州对弟子提出的问题以顾左右而言他的方式作了解答,如果按正常的思维来理解,就觉得滑稽可笑,可赵州禅师正是以这种方式来斩断禅子的疑情,促使他们觉悟。 所以憨山大师在颂文前两句指出,那些一直在一个问题上钻牛角尖的禅子,会把自己引到绝路上去,只有像赵州禅师这样的方式来引导他们,才会使他们看破疑情,回头是岸,从而觉悟。接着憨山大师在颂文中引用了“羚羊挂角”的故事:传说羚羊夜眠防患,挂角于树,脚不着地,故无迹可寻。旧时多比喻诗的意境超脱。比如宋·严羽的《沧浪诗话·诗辨》: “盛唐诸人,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颂文后两句以“羚羊挂角”的故事为喻,说明禅子如果不理解赵州禅师所作回答的深意,便会走上歧路,终无所成。 憨山大师的《赵州颂》,是分别针对赵州禅师在引导禅宗学徒开悟时所使用的不同禅语,而作的赞颂偈语。这几则颂文既表达了对赵州禅师高深道行的称赞,也是对赵州接引禅子善巧方式的赞叹。认真领会这些颂文,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领会赵州的有关公案,而且对指导我们的修持实践都有重要意 (作者系苏州市灵岩山寺佛学院毕业,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历,现住上海玉佛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