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万行法师:青年人生观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万行法师:青年人生观

 

  上师:今晚大家坐在一起很难得,是佛缘让我们相聚。你们想听什么呢?只要用心去感悟,每一条路都是开悟之路,每一件事都是来让我们开悟的。

  二十几岁的年轻人是最多想法的,力量也是最大的,就像泉水一样往外涌,但不知道流向哪里,真的需要一个人来指导。如果这时候遇到合适的环境、合适的人,给你正面的思想,把你引上一条正确的道路,你一生都会获益;如果你遇到的是不好的环境、思想负面的人,同样也会影响你的一生。

  人的一生当中真正受教育只有三个阶段,这三次教育决定了你一生的人生观。第一次是家庭父母的教育,第二次是学校师长的教育,第三次是单位领导同事的教育。我们的灵魂、我们的脊梁就是在这三次教育中形成的。你们可以问问自己,到目前为止,你受到了几次教育?在座的多数都是二十几岁,正处于受教育的第二个阶段——师长教育阶段。你们很快将步入社会,接受上司领导的教育和帮助,如果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和良好的心态,到社会上做事很容易碰壁。

  所以今天想和大家探讨一个主题:如何确立我们年青人的人生观?我先向大家提一个问题,在座的认为什么是人生观?谁能简单地解释一下?越简单越好。

  营员:看待问题的态度、人生的准则和方向。

  营员:人生观是对人生价值的认识。

  营员:人生观就是怎样做事。

  上师:你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决定了你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你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就决定了你会采用什么样的风格和方式方法去为人处事。为什么同样一件事情发生了,你和我处理它的方式方法会不同呢?就是因为我们两个人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不一样,究其根本,也就是人生观不同。比如,马路上有几根金条,大家看到了都拥上去抢,打得头破血流,只有一个人看到了没有去抢。为什么他不去抢呢?因为他认为这不是他的劳动所得,是不义之财,是横财,不应该要。这就是他的人生观,也是他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无论是人生观、价值观,还是世界观,最后都落实到一个人的为人处事上,通过为人处事体现出来。对人生观的解释只是停留在理论的层面,是一种空洞的道理。我们要把它落实到日常生活中,体现在我们的为人处事上。

  就拿我们寺庙来说,半夜三更下了暴雨,排水沟堵塞了。有的人没有想到这个问题,继续睡觉。有的人想到了,心想:“堵就堵了吧,明天再说,下这么大的雨,淋感冒了怎么办?”只有NM和JX穿上雨衣,拿上铁锹,冒着暴雨去疏通水沟。不同的行为、想法体现了不同的人生观。为什么同样一件事情发生了,会有这样不同的反应呢?难道NM和JX是傻子,不知道淋了雨会感冒?无论你是什么想法和表现,无论你出手没出手,都反映了你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不出手也是一种出手,你的行为说明了一切。所以有三种人:一种人看见了问题马上处理,一种人看见了装作没看见,还有一种人是看见了问题不知道怎么处理。正是因为有不同的人,所以在社会上才干出了不同的事。

  有一种人做事的观点是:要做事就一定把它做成,而且要做成精品,不做成精品不罢休。另一种人是:我只要努力就行了,就问心无愧了。持这种观点的大有人在。可是你光努力,没有结果,你的努力有什么意义呢?我要的是结果,没有结果的努力是白费力气,没有意义。做事情必须有结果。我曾经对我们庙里的小和尚说;做事要追求结果,注重结果。做人是注重过程,注重过程中的细节。没有结果的事,我们做它干什么?

  比如我盖东华寺,如果我的观点是:只要努力了,张罗了,呼吁了,就行了,管它盖成没盖成!这叫盖寺庙吗?这叫做事吗?另一种观点是:你不仅要把它盖成,还要把它盖成精品,不能把它盖成豆腐渣工程。为什么会有这两种不同的观点呢?就是因为有不同的人生观,而人生观决定了一个人为人处事的风格。如果三次教育都给你输入一个理念——做事必须有结果,不做成精品不罢休,你就会把这个理念运用到你的生活中做事中。相反,如果是前一种观点——我只要努力就行了,那么在你的一生之中,你做任何事都是只要努力就行了,都会虎头蛇尾,刚开始热情万丈,最后无声无息。

  再比如我们常听人说:”他打我一拳,我就要还他一拳。以牙还牙,以血还血。”这是一种人生观。还有一种人认为,忍一忍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这也是一种人生观。你的人生观取决于你三次所受到的教育,它将决定你人生所能达到的高度和广度。佛教的人生观提倡看破放下,学会心包太虚,接受吃亏是福;做一个奉献者,最大限度地奉献自己,而不做一个索取者。

  有的人,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觉得父母长辈都在照顾自己,很幸福。因为他从小到大都是这样被照顾着,被宠爱着,整个社会都是如此,所以他理所当然、心安理得地享受别人的付出和服务,养成了惰性,从没想过要自立,要为家人做点什么。在我看来,这是一种悲哀。因为你一直是一个索取者,一个受者,从来不是一个创造者,一个给予者。别人是人,你也是人,为什么你总在索取,总是伸手向别人要呢?你可能一辈子都这样要下去,依赖下去吗?这样的“幸福”生活可能持续一生吗?万一家庭突然出现变故,原有的一切都不复存在,你怎么办呢?你能承受吗?能自立吗?能担当吗?

  当然,万事皆有因,皆有果,这牵扯到了因果的问题。有的人生来就是来索取,来花钱的;而有的人生来就是来创造,来为社会人群做奉献的。一个人不会无缘无故地成为富翁,也不会无缘无故地变成穷光蛋。

  但是,如果我们从现象上看,一个人富,是因为他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很勤奋,长大以后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能忍辱负重。而另外一个人穷,是因为他不能吃苦耐劳、脚踏实地做事,总想占便宜。过去我讲过一个故事:有两个兄弟待在阎罗王那里,都不愿意到阳间去投胎。可是他们的期限到了,于是阎罗王做他们的工作,给他们两个选择:一个是不用劳动,不用辛苦地付出,可以坐享其成,不劳而获;另一个是要劳动要辛苦地付出。大哥说:“我选择要劳动要付出的。”小弟一听,太好了!你把辛苦的拿去了,我就要这个不用辛苦付出的。阎罗王满了他们的愿望,于是他们就去投胎了。三十年后,老大在人间成了资本家,无论走到哪里都在布施,谁有困难都去找他。因为他太富有了,做什么都成功。而他的弟弟呢?成了一个穷光蛋,一贫如洗,在做乞丐要饭。因为他想不劳而获,坐享其成嘛!而且就算他想做点事情也做不了,因为他在因地里发了愿,所以有这个结果。

  实际上,这种现象在我们世间很多。一个人如果不能给人群创造价值,不能给社会带来效益,一直在索取,你凭什么让人尊重你呢?而你还以为这是一种幸福,还乐在其中,这不是悲哀是什么?你有这么好的头脑和身体,为什么不去劳动,总喜欢伸手向别人要呢?究其根本,就是人生观的错误,没有受到好的教育。

  我们身边也有另一种人,总是想尽一切办法节省费用,有时为了省钱,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当然,省吃俭用、艰苦朴素是一种很好的美德。但是,他把这种习惯带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件事中,处处把钱扣得很紧,很用心地去省钱。既然你省钱要用心,要花时间精力,为什么你不把心,把时间和精力用到赚钱上呢?终究是一个用心。我并是不主张铺张浪费。开源节流是我们当家的,乃至每个人都应该考虑和做到的。只是有的人过于极端。我经常看到身边的一些人斤斤计较,非常吝啬。如果他把斤斤计较的心用来赚钱,那不是更好吗?

  所以,一个人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会给自己带来一生的幸福,谁接触你都会受益,你可以影响身边一大群人。下午安老师讲到曹操的人生观,——宁可我负天下人,不愿天下人负我。但是,还有一种人会怎么说呢?宁可大家都占我的便宜,我也不愿占大家的便宜。宁可我被别人骗,也绝不骗别人。持这种观点的大有人在。读过《三国志》的人都知道曹操的出生背景和家庭环境,这些因素也会决定一个人的人生观。比如万行,从小是饿肚子长大的,所以长大了想赚钱,要吃饱饭。后来闻到了佛法,走出了家乡,接触了很多人,观念起了很大的变化。

  所以刚才我让你们谈谈你们的人生观,你们的回答都是对的。但是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你们的人生观都会改变。相信这次夏令营之后,很多同学的人生观会改变。过去没有人生观的,也会开始认真思考,树立自己的人生观。

  其实,不仅人渴望得到关注和重视,就是动物也需要同类对它的尊重。那么,我们凭什么让别人尊重我们,重视我们,甚至仰慕我们呢?我们要通过什么方式获得这一切呢?如果无论精神上还是物质上都没有人从你这里获益过,大家又怎么可能尊重你,重视你,仰慕你呢?实际上人活在这个世间,一生都在受惠,都在做受者:小时候接受父母的养育之恩;上学后接受老师的教育之恩;步入社会后接受单位领导的帮助之恩;等到老了以后,接受儿女的赡养之恩。但是我们完全可以在受惠的同时做出相应的回报,以此体现我们应有的价值:小时候听父母的话,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长大后听老师的话认真学习,做个好学生。成年后以一种积极、健康、阳光的心态走进社会,努力工作,遵守社会公德,为社会创造价值,让父母亲放心、开心;同时,自己的问题,包括工作、情感、人际关系等,都自己解决好,不让父母、领导、同事、朋友担心、操心。有了家庭后,做好妻子、丈夫,乃至父母,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转眼间,孩子长大结婚了,开始做爷爷、奶奶,帮他们带孩子,为他们减轻负担,让他们安心地工作。年轻人看到你,都说这个老人家很可亲很可爱,还很有智慧,不招人嫌,都喜欢和你交往,跟你打交道。有些老人招年轻人的嫌,那是因为他们年轻时没有树立正面的、积极的、健康的人生观。

  所以人可以有很多种活法。有的人活得让人感恩,对他念念不忘,喜欢跟他交往打交道。也有的人活得让人鄙夷鄙视,见了就想躲,不愿跟他打交道。因为他总喜欢找人诉苦,总在抱怨。今天早上我写了一段微博:伟人能改变环境,有才的人利用环境,凡夫适应环境,庸人只会抱怨环境。同样是人,为什么有这么多种活法呢?无论是抱怨还是感恩,是索取还是奉献,都是活一生。我们完全可以选择轻松愉快、积极向上的活法,没有必要整天怨天尤人,什么命运不好啊,家庭背景不好啊,没有贵人啊……实际上,凡是有成就的人对不好的环境都会善加利用,化腐朽为神奇,就像莲花一样。我们认为莲花下的淤泥是污泥,莲花却说:“不!不是污泥,是高级复合肥!”如果你把泥巴弄得干干净净的去养莲花,莲花会长得那么茂盛,那么风姿卓越,让人赏心悦目吗?

  所以一个有志向、有抱负、心态健康的人,更愿意到一个恶劣的环境中去锻炼自己,开辟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对有些人来说,烦恼就是烦恼,是人生的障碍;对有些人来说,烦恼是菩提,是人生的动力。这就是不同心态的结果。人与人之间的智商几乎没有多大的差别,可是为什么彼此的人生却有那么大的不同呢?原因有两点:一是人生观不正确;二是心太粗太浮躁,不能沉静下来。你的节奏可以快,但不能乱;你的步伐也可以快,但要稳。如果你没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和良好的心态,看到社会上的种种现象,很容易受影响,很容易被转。为什么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呢?“三十而立”,立的是什么?我认为是确立了人生观,有了明确的方向,所以不会被社会上的种种现象所左右。人生观确立了,接下来才会不惑。如果你连人生目标、方向都没有确立,你要如何努力,如何达到不惑呢?可是现在有些人不到二十岁,他的人生观就已经确立了。他立的是什么呢?我要发大财,我要买别墅,我要买奔驰宝马法拉利……他立的全是物质目标,完全被物欲所掌控。这就是价值观、人生观出了问题。他的人生观还处于很低级的阶段。这不是个别现象,几乎是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是这个时代的悲哀!

  前两年发生过一件事,一辆车把一个老人撞了,一位路过的好心人把老人扶到医院去救治。结果老人反咬一口,说就是这个人撞的他。这个故事在网上传开后,一时间全国上下沸沸扬扬,说:“哎呀,做好事太难了!好人难做啊!不能做好事啊!”但也有的人说:“不,要做!越是在这种时候,越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越要做一个好人,越要坚定不移地做!”这个反咬一口的老人毁掉了很多人不坚定的善心,动摇了很多人的本来就不明确的人生观。但是也成就了很多人,使很多人的善念更加坚定。同样一种现象,可以成就一批人,也可以毁掉一批人。

  在日常生活中,只要做事,都会遇到问题和困难,很难事事一帆风顺。有的人遇到问题就处理问题,出现困难就一个一个地解决困难,想尽一切办法开展工作。而有的人碰到问题就烦恼,就抱怨,总希望别人来帮他解决问题,或者干脆打退堂鼓,甩手不干。当然,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别人帮忙。但是,在没有人帮忙的情况下,你必须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且只有当你下定决心要做某件事的时候,你才能找到真正愿意帮你的人。如果你没有确定或者没有下定决心要做某件事,你永远都找不到帮你的人。

  比如我的弟子离开东华寺想自己盖寺庙。他只是动了念头想盖寺庙,请我帮忙。我不是不帮,而是要看他是不是真的想盖寺庙,是不是下了决心要盖寺庙。如果他并没有下定决心,只是想想而已,我不会鼓励他。实际上以他这种心态,他是找不到人帮他盖寺庙的。结果他会怎么说呢?——哎呀,我没有贵人,我师父也不帮我!他不是没有贵人,也不是师父不帮他,而是他本身没有确定他要干什么。如果他确定了,决定了,外缘很快就会出现,就会具足。就拿十年前的我来说,谁问我:“你想干什么?”我都说:“就一件事——想尽一切办法恢复东华寺。”我只有这一个愿望,只想做这一件事。我的目标非常明确,决心非常坚定,于是因缘很快就聚拢过来。大家都知道我想要什么,渴望什么,也就知道怎么帮我了。如果连你自己都不确定自己想要什么,想干什么,别人怎么知道如何帮你?佛菩萨、龙天护法怎么知道如何帮你呢?所以外缘不具足,是因为内因没有确定。

  同样,有很多出家人和信徒来我这里求法。我问他:“你来向万行求法,你看过万行的哪些书啊?”他说;“我还没看过你的书,只是听别人说你是一个大师,所以来向你请教,请你教我修行。”我说:“先不忙修我的法,你先把我的书看一看,对我做一个了解,再向我求法也不迟。看书本身也是一个明理的过程,也是修行。如果你对我都不了解,要是有人说万行教的是邪法,你可能耳根子软就相信了。你在东华寺住一住,观察观察,有了自己的观点再说。

  但是很多人不接受我的这种做法,一来就要我教他修行,好像我欠他的,必须给他传法,必须给他灌顶加持消业障。这种人好多好多。可是我又不欠你的,你凭什么叫我给你传法,给你灌顶消业障呢?他们都不知道哪里来的底气。想当初我们向一个师父请教求法的时候,都是战战兢兢,小心翼翼的。人家又不欠我的,愿意帮我是人情;不帮我,谁也不欠谁的。为什么这种人大有人在呢?一是他迷失了自己;二是他不懂得怎么做人,怎么尊重人。他一路走来完全是凭着自己的想象东跑西撞。

  世间上各行各业都有规矩。我曾经给规矩下了一个定义:规矩就是道,道就是各行各业的规矩。两者可以互相解释。你不愿意遵守规矩,就是不遵守道。你不遵守道,就会被道挡在门外,被道淘汰。

  现在很多年轻人跟父母老师说话的态度,就好像他们欠他的,该他的一样。一个人的阅历和智慧决定了他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与人沟通交流,交往相处。不管你采用哪种方式,前提都是谦虚、谦卑。在《易经》里面,六十四卦中最圆满的一卦就是谦卦。所有的卦都有凶或者有损,只有谦卦没有凶损,是纯吉、大吉。

  下面把时间留给同学们提问,大家可以随便谈。

  营员:我体验了莲花生静功,有时候能看到前面有光,就像隔了一块纱布一样。不知道这是好现象还是坏现象?另外想请问如何才能深度地入境?

  上师:任何现象只把它当做现象去看待,不要想它是好是坏。因为现象只是现象,是刹那生灭的。任何现象的出现都只是我们人生旅途中的一个阶段,所以我们不必去在意和执着。如果我说好,你肯定会渴望它再来;如果我说不好,你心里可能会“咯噔”一下,产生恐惧,种下了这个因,打坐的时候就会害怕它出现。你越是害怕,下次它越会出现。一切现象都是必须经过的沿途风光,不存在好与坏。它是生灭法,有起有落。你不在意它,这个阶段很快就会过去;你在意它,就会一直停留在这个阶段。

  至于如何深度入境,这说起来很容易,但的确需要时间来训练。而且有些人训练了很久,这种感觉他还是捕捉不到。实际上不外乎就是放松身心,心系一念。你的心里必须有事做,必须做一件事。如果你心里不主动去做这件事,你的心、你的头脑就会胡思乱想,漫无边际地乱跑。因为心是不可能停止的。这个心指的是妄心,或者说头脑。一个大活人,他的妄心是不可能停止的,他的思维也是不可能停止的。所以古人早就想了办法,给它找一件事做,把它缠在这件事上,它就不会再胡思乱想了。当你用一个法心系一念,就不会再心生百念千念万念了。如果你能做到长期心系一念,久而久之,你的心就会慢慢地静下来。最后你把这一念也丢掉,不住在上面,让心无所住,这时候才是真正的入大定。只要有所住都是小定,或者说是不究竟的定。修行的最高境界是无住。但要达到无住需要一个过程,刚开始得有所住。

  我们做任何事,首先都要在理上先明白。如果理上不明,你就分不清是对是错,不知道该如何去做,你能达到一种什么状态,是继续下去还是停止。所以万事以见地为首,先掌握理论。

  实际上炼心的方法不仅仅局限于盘腿打坐,更好的方法是在日常生活中借助人和事来炼这颗心。事由人生,没有人就没有事。所以与其说借事炼心,不如说借人炼心。可是很多修行人不喜欢和人打交道,喜欢把自己一个人关在屋子里,觉得这样很清净。但这样的清净起不了用啊!一旦出门跟人打交道,他就烦了,清净心瞬间无影无踪,定力全失。所以不能起用的定不算定。生而为人,你是不可能不做事不见人的。你修行的目的是为了自利,而后利他。所谓的利他,不外乎就是度众生,就要跟众生打交道。

  营员:师父,我想请问,我们做人要注重孝道,但是我看过一些关于佛教的故事,有的和尚出了家,把自己的亲人、眷属都抛弃了。即便父母恳求他留下来,他也是不管不顾。我不太明白,这是不是逃避责任?

  师:你说逃避责任,我不否认,佛门里面这种出家人确实很多。我们先不谈论别人,既然我们看到了这种现象,就绝对不能让这种现象发生在自己身上。虽然我出了家,但每年都回家看望父母。我们东华寺的常住每年也都有一个月的假期,可以回家看望父母。

  营员:如何改变自己不好的习气?

  上师:既然你发现自己有不好的习气,为什么改变不了?不是找不到方法,我相信你有方法,而是你的意志力不够。你已经意识到这个坏习气会影响你的品质和形象,甚至阻碍你的成长,障碍你的发展,你就必须下决心去改变。如果你不改变,这一生你都会被这个习气卡住,甚至来生来世还会在这上面摔跟斗。为什么你会有这个恶习呢?很可能就是因为你前世在这上面没有突破,所以这一世被卡在这里不能前进,不能超越。前世我们且不论,这一世你意识到了,就要想办法去改变它。比如树立一个崇高的目标,一旦有了这样的目标,你就会严格地要求自己,不允许自己有这样的习气存在,因为它会障碍你达到你的目标。另外,可以多跟身心健康有正知正见的人交往,从他们那里获得帮助和好的建议。如果身处的环境让你无法改变,你可以先脱离这个环境,当你有了力量以后再回到这个环境中。有时候要改变自己的恶习,确实需要一个好的环境,需要好朋友的提醒和帮助。

  营员:定中的沿途风光与三界二十八重天是否相关?

  上师:沿途风光中的境界都是二十八重天的境界。

  营员:如何进入灭境定,与万物本源无限合一?

  上师:佛门里真正灭境定的境界就是心不住万物。不住有,不落空,不分别,这是佛门的最高境界。不住不是不去做事,不去面对事,而是事情做完了,心里面不再装着它,把它放下了。但是,当你做事的时候,你要用心去做。只有你用心做过了,过后才能彻底超越。如果你在做这件事的时候没有用心投入,过后你是无法真正超越的。

  营员:当灵体超出肉身后,该如何用功修行?

  上师:当灵体超出了肉身,你自然就知道如何修行了。你问这个问题,说明你的灵体还没有修出去。所以禅宗有一句话,“向上一路,千圣不传”。当灵体出去以后如何与大自然衔接?的确有一些方法可以训练灵体的进进出出。但前提是身心和谐、统一、宁静,自身的力量要苏醒。如果身心的力量没有苏醒,是出不去的。即便偶尔能出去,你也控制不了,当需要出去的时候又出不去了。

  我们学佛,主张自己能做主。也就是当你需要的时候能让她来,不需要的时候可以让她走。过去禅门里一些修行高的人,临终身体被病痛折磨得很难受的时候,他就丢下这个肉壳跑掉了。但是这要看因缘,如果阳寿没到,他出去后还得回来。

  营员:如何确定自己真正想要的?

  上师:这个问题就要问你自己了,你想要什么只有你自己知道。即便别人有他心通也无法知道。因为如果你自己都不确定自己想要什么,连鬼神也确定不了。佛门里不是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老修行住在山上,每次下山买东西时,城里的居士总会把他想买的东西提前预备好。那个师父很奇怪,就问这位居士:“为什么我每次下山想要买的东西,你都知道呢?”这个居士说:“嘿嘿,您不知道吧!不是我有神通,是一位山神告诉我您每次下山要买什么,要我提前准备好。”这个师父一听,心里好惭愧——修行这么多年还没有达到无我。起心动念,鬼神全都知道。需要萝卜白菜,鬼神都告诉了信徒。于是回到山上后他发奋地修行,一百天后他再次下山买东西。见到师父下山,这个居士吓得不得了,说;“哎哟,师父,您今天来怎么我不知道啊!怎么谁也没通知我啊!”原来是师父的修行高了,神都不知道他在想什么了。

  的确是这样。只要你确定自己想要什么,一旦你把这个信息发出去,宇宙里面很多众生都会知道,他们就会来帮助你。如果你心里很混乱,自己都说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想干什么。那么佛菩萨、护法神都无法帮你。只有你自己把目标确定了,大家才能帮你,才知道如何帮你。

  营员:您如何看待出世入世、小隐大隐?

  上师:我以前闭了七年关,那是出世,是小隐。目的是为了七年之后入世大隐。所以出关之后,我花了十年时间盖这座庙。在建庙的过程中,什么人都要接触,各个界别、各个层次、三教九流,都要接触。我要说服他们帮我实现这个愿望。这就是入世,是大隐。我已经入世了十年,寺庙盖好了。接下来我还要出世,还想到兜率天去闭方便关,目的是为了十年二十年之后更好地重返人间。所以我个人认为,今天的出世是为了明天的入世,明天的入世是为了后天更好地出世。

  营员:如何帮助那些沉迷游戏的人不玩游戏?

  上师:帮助他树立崇高的目标、远大的理想。为什么他沉迷在游戏里面?我敢肯定,他目前没有找到比玩游戏更有意义的事。

  营员:平时不修行,临终的时候念“阿弥陀佛”有用吗?

  上师:平时不修行,临终怎么会有用呢?你平时不信佛,临终的时候阿弥陀佛把你拉去了,你会说:“我不去我不去,你是个骗子!你要把我带到哪里去啊?”你平时不信佛,死了以后阿弥陀佛接引你,你会去吗?不要笑,是真的哟!所以你临终的去向取决于你生前的所作所为。如果生前一个人对阿弥陀佛的信心不坚定,并不渴望去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是不会来接他的。即便别人帮他盖往生被、念经、撒恒河沙……也只是帮他消消业,不可能帮他去极乐世界。

  营员:我想到东华寺长住一段时间,来学习,亲近您。但父母的价值观是要我马上出去工作。我想先出世,再更好地入世。这样可以吗?上师:这个想法我理解。有时候我们想到一个环境里去清静一下,调整一下心态。但父母不理解,会认为我们不务正业。你可以把你的心情和心态告诉父母。比如说我不是不想工作,只是想到寺庙或别的地方调整一下心态,理一理思路,这样出去后才能更好地做事。如果你把道理给父母说清楚了,他们是不会阻拦你的。但是你不解释,父母当然会操心担心,自然会阻拦你。要学会和父母沟通,取得父母的信任。

  营员:一些朋友对我非常信任,希望我能解决他们的问题。可是我还没有这样的能力,觉得很有压力。

  上师:是啊,当别人信任我们,把希望寄托在我们身上,而我们又心有余而力不足,不能满足对方的需求时,的确会感到很有压力。这时候我们该怎么办呢?提升自己吗?没这么快。这时候可以向有经验有智慧的人请教。但同时自己也要提升。

  营员:您对“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怎么理解?

  上师:可以从两个方面解释:第一是从功态上面,的确可以通过修炼与日月融为一体;第二是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行,忘我地为社会人群做奉献。当你达到了无我,就与日月合其明,与天地合其德了。比如我们常说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这样的人,他的德行就与天地相合。比如孔子,他的思想、道德品质直到现在还可以与日月同辉。所以“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不是一句空话。古人能做到,我们现在的人同样也能做到,只要我们向这个目标去努力。

  营员:如何分别真心和妄心?

  上师:实际上你现在不需要去分别真心和妄心。如果目前你所想的所做的你真的需要,身边的人也需要,这个社会也需要,你就大胆地去做。如果仅仅是你个人需要,社会、他人不需要,你去想去做都没有多大意义。

  营员:理智和情感分别属于什么?当它们纠结在一起时,应该服从哪一个?

  上师:它们还是属于我们的起心动念和思想。当它们纠结在一起让你不知道如何抉择时,你首先想一想,假如把心中感性的想法付诸实施,会给对方给自己带来好的结果还是不好的结果?由此,你才能确定是该做还是不该做,是该服从理智还是服从情感。

  营员:如何能不生分别心?

  上师:这个很难哦,有谁能不生分别心呢?就是成佛的人回到这个世间,也要考虑他所做的事情能否利益众生,能在多大程度上利益众生。如果利益很小,他就不会去做。在度众生的时候,他还要考虑对这个众生,要用什么方式去度,对那个众生,又要用什么方式去度。众生的根器不同,得度的因缘也不同。所以在需要的时候还是要分别,只是做完之后就放下。所谓的不分别是分别之后不住,不把事物对立起来,不因为分别而生烦恼。圣人分别而无烦恼,一切只是为了用。凡夫一分别就对立,就烦恼。

  营员:小时候经常梦到一些仙人传法术去仙境,这有什么启示和意义?

  上师:出现这样的梦境,说明你的心比较单纯,前世可能也有修行,才容易接收到其他时空的信息。而且过去修行的力量没有完全沉睡,一直处于苏醒状态。所以现在经常梦到一些天外的人是正常的。

  营员:如何将佛法应用到生活中?

  上师:你了解了佛法才会应用啊,不了解怎么用呢?实际上站在佛法的角度讲,一切法皆是佛法。可是你还没有掌握佛法,如果把所有的法都传给你,就变成“我法”——我执的法了,就变味了。很多人闻到了佛法,遇到了明师,可是修行没有感应,与道不相应。为什么呢?就是因为用我执来修佛法。

  营员:书中说修行要有明师指点,弟子想拜师父为师,也渴望得到指点,但是您事务繁忙,恐怕耽误您的时间。

  上师:你不需要考虑这些,师父的工作就是干这个的,你不需要担心师父忙师父累,你只要考虑把师父交给你的工作做好就行了,这才最重要。

  营员:我在定中发现人有多重灵体。请问哪一个是根源,是本来面目呢?

  上师:人确实有多重灵体,就像这个俄罗斯套娃一样,一个套一个(师拿出套娃一一打开)。但是你看到都不是最后一个灵体。佛教讲,你不把最后一个灵体找出来,其他全部都是生灭法。每一个灵体都是下一个灵体的躯壳,必须把最后一个找出来。

  营员:您曾经说过本源有多种命名,比如道、真主、上帝、如来等等。

  上师:没错,是这样。数千年来每个教派的修行人找的都是同一个东西(最后一重灵体),只不过他们称呼她的名称不一样。

  营员:80后开始创业了,如何才能让自己的事业更好地发展呢?

  上师:继续做下去,多努力,要学会忍辱,能吃亏。你想求全,先学会受委屈;你想负重,先学会忍辱。

  营员:一心不乱有什么标准?如何才能达到一心不乱?

  上师:一心不乱的标准是:如果在观想,观想的佛像或其他图案如莲花等,不能丢掉;如果在念佛,佛号不能断掉。这样内心与佛的感应就没有间断。实际上每个人都有一个适合自己的方法达到一心不乱。一个人在走钢丝时已经达到了一心不乱,你就没有必要再让他跟你一样盘腿打坐达到一心不乱,或许他根本没办法通过盘腿达到一心不乱,他的方法就是走钢丝,或者切菜。他切菜如果走神了,就会切到手指。每个人只要用心专心地做自己的工作,从事自己的职业,都能达到一心不乱。

  释万行2012.07.30

-----------------------------------------------------------------------------------------------------------------

更多万行法师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万行法师:第三届夏令营答疑

万行法师:如何来人才

万行法师:内外同体

万行法师:绝处逢生

万行法师:敞开心扉才是解脱

 

后五篇文章

万行法师:凡事要用心就会圆满

万行法师:玩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万行法师:什么是人生观

万行法师:人品胜过技巧

万行法师:信心与耐力是做事的基本条件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