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达真堪布:学修问答(汇集十九)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达真堪布:学修问答(汇集十九)

 

  给不学佛的人做助念、超度,利益大吗?

  答:可以给他做助念、超度。现世当中,他虽然不学佛,虽然没有这样一个信仰,但是到临终的时候他有这样的一个机缘,这也是他自己的福报和善根。

  助念要调整心态,好好发心去做,这样对这些众生就有帮助。主要是自己要发一个好心,这个是很重要的。

  我想皈依,但家人不信佛,我给家人做饭的时候不可避免地会杀生,所以不敢皈依。请问上师这样的情况应该怎么办?

  答:可以皈依,先慢慢来,没有一下子就到位的,但是你要明白佛理。拿佛法对照自己,可能发现自己很多行为都不如法。没关系,这不是问题,不明白才是问题,明白却做不到这不是问题,慢慢你就做到了。都是通过修行最后才能做到,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不是一下子就能做到。

  你现在必须要为家人杀生,但是你通过学佛,通过修行,自己的信心上来了,修行好了,业障小了,福报大了,自然就能脱离这种环境,这种因缘。慢慢来,但是不能因为这个而不能学佛。

  密宗里为什么要皈依上师三宝?

  答:显教里也特别强调善知识。有一次阿难曾经跟佛说:“我才知道善知识的重要,修行的大部分成就都要靠善知识。”佛说:“不是大部分,而是全部要靠善知识。”佛已经涅槃了,佛给我们留下的这些经,内容非常深广,窍诀分散,你不靠善知识的引导、指点,无法能够证得。佛经里还讲,十方三世诸佛都靠善知识而成就,没有善知识之前没有佛。这都是在显教里讲。

  佛为导师,这叫皈依佛;法为道路,这叫皈依法;僧为道友,这叫皈依僧。这是皈依三宝。但是密宗里更强调上师,尤其是无上瑜伽、大圆满里。上师为三宝的总体,意是佛,语是法,身是僧。

  上师的身为僧宝,把上师作为榜样跟着学修。你首先要观察,不具德的上师不是真正的上师,如果是具德的上师就是佛,就是菩萨,把他作为榜样,跟着他学修,这叫僧为道友。如是一个真正具足法相上师,他所讲的教言是佛法、正法、窍诀,要依教奉行去学修,把这个正法为道路,去修持。上师的意是法身佛,和上师相应,我们的心性也就是佛性,我们要回归本面,溶入法界。这就是密宗、尤其是大圆满法特别强调的。

  佛有法身佛和色身佛,色身佛分为报身佛、化身佛。比如说阿弥陀佛、药师佛是报身佛;释迦牟尼佛、莲花生大士是化身佛。报身佛和化身佛是不是真佛?不是真佛。

  真正的佛是什么呢?是法身佛。色身佛是法身佛的化现,从法身佛当中化现出来的。法身佛就是法界,也就是心之自性、诸法的本性。

  观修的时候如何面对昏沉的状态?

  答:打坐观修的时候,尤其是我们在修特加行的时候,调整身心是非常重要的。身体的姿态是很重要的,气也是很重要的,心态也是很重要的。身口意三门调和好了,心才能清净下来。观想也是,这样的情况下才能观修出来。静修也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才能静下来。

  现在有的人说,“我观不出来,怎么办啊?”你三门没调和好,使劲想是没有用的。三门没有调和好,心静不下来的话,观想很难,静修也非常难。

  不要在那边糊里糊涂地坐着。能观就观,不能观就停下,时间短一点也可以。尤其我们修大圆满正行的时候,像老房子滴水一般。老房子上面的土特别厚,水渗到里面去,很长时间才会漏下来。漏的时候它会一滴一滴的。你安住的时候也是,安住一会儿,安住一会儿……效果非常好的。一下子不可能安住的时间那么长,慢慢来。

  观修的时候,不要糊里糊涂地,那是很可怕的。也许是无记的状态,也许有其他的念头,但是这是寂止,没有胜观。如果没有胜观的的功德,不能对治烦恼,不能对治习气,不能解脱成佛。打坐时间长了,也许你能进入状态。但是禅有很多种,有世间的禅,也有出世间的禅;世间禅有欲界的禅、色界的禅、无色界的禅。在无记的状态下入定,就是无想禅,果报就是长寿天,或者托生到畜生道里,成为那种能冬眠的动物,逃不出轮回。

  欲界的禅、色界的禅、无色界的禅只有定,没有慧。有的人能进入状态,一打坐,他很舒服,会出现三种觉受:明觉受、乐觉受、无分别觉受。那种喜悦、快乐非常强烈,世间所得到的任何喜乐都比不上。还有明觉受,看到的东西很多都透明了,山后面的东西都能看到。但是这不是解脱成就。还有无分别觉受,特地让他起分别念也生不起来。但是这都是一种觉受,不是一种境界,不是解脱,不是成就。

  有些人入定以后也能出现一些神通或神变。但是这都是世间的神通神变。他从那种状态中出来的时候,和以前一模一样,烦恼依旧,习气依旧,只有寂止,没有胜观智慧,所以解决不了问题。

  作为学佛人、修行人,有胜观智慧、无我和空性的智慧是很重要的。没有见性、没有证悟的话,还是观修为主,注意力不要放在静坐上,否则容易出问题。打坐安住,是在觉性当中安住。你现在没有见性,没有见到本来面目,怎么去安住啊?所以现在少静坐,多观修思维。

  以后修大圆满正行的时候,静修为主。修大圆满前行的时候,观修为主。观想累了,思维累了,静修一会儿当休息,但是时间不能太久。正行的时候是静修为主,这个时候若是实在静不下来,也有观修的过程,这也是调整的方法。

  家乡有风俗,办丧事时大鱼大肉杀生无数。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答:最好是不要杀生,杀生对大家都没有好处,是一种很不好的行为。但是你若是远离不了这样一种因缘,实在是没办法的时候,作为学佛人,我们就为那些众生念念咒,做回向。这样对众生也能有一些利益,也能种下善根,将来也能得到解脱。当然,如果有办法不杀生那是最好的。

  我每天都在念佛,但是往生的时候迷糊了怎么办?

  答:若是你每天都在念,到往生的时候能迷糊吗?不会迷糊的。到往生的时候若是迷糊了,肯定没有每天都念,没有用心念。

  我们学净土与大圆满法,可不可以通过其他法门或者外道的修法练习观想的能力?

  答:用不着,我们的修法仪轨里有那么多观想的内容。等到你真正见性了、开悟了,这个时候你观什么都一样,你观雪山、观森林、观宇宙、观佛像、观菩萨,这都没有区别。但是你现在还没开悟,没有真正见性的时候,还是应该按仪轨、按传承,不能自己随便观,这样不太好。

  “为了早日圆成佛道,我们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但怎样去理解《大圆满愿文》中的“一切勤作即为修习过”这句话?

  答:“勤修”在这里可以理解为特别执着地去修。对法也不应该有执着,对法的执着也是一种障碍,应该不紧不松。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位弟子跟阿难学禅修,始终没有成就,有一天他去向世尊请教。世尊问:“你在家时擅长弹琵琶吗?”他回答:“极为擅长。”世尊又接着问:“那你弹琵琶所出的妙音,是在琴弦极度绷紧时发出,还是在琴弦十分松散时发出?”“两者都不是,只有松紧适度才能发出妙音。”“那你修心也与之相同。”

  真正证悟大圆满的时候,在那个状态中,是无修无证的。从诸法本体的角度来看,都是无实有的,都是空的。但是从诸法显现的角度去看的话,都是不空的,都是实有的。

  精进和不勤修,这两个矛盾吗?不矛盾。勤修,执着地去修,是修法的一个过患。那我们可以不勤修了吗?也不是。你真正证悟大圆满以后的修,和现在修还不一样。那个时候不用为了自己的成就而修,而是为了表法。

  很多佛菩萨再来的人,他们从小闻思修,也都是表法,是为了自己所化的众生。有时他自己的境界很高,但是还宣讲小乘法,宣讲人天乘,这是为了随顺所化的众生的根基。他度化众生的时候,必须要和众生有一个共同的修法,这样这些众生才会来学,才会来修。如果说他现在境界很高了,他在上面修,让众生在下面修,众生是不会接受的。这时候,他自己也必须要去下面修,这是表法。

  佛在印度菩提树下是示现成佛,他在密严刹土中早就成佛了。他离开皇宫,到森林里去,出家修行,为什么要经历这么一个过程?也是为了给众生表法。他当时所化的众生都是小乘根基的。对佛来说,在皇宫里和在森林里有什么区别啊?他就是为了所化众生。他苦修六年,这也是表法。他告诉众生,尤其是那些小乘根基的人,你要看破红尘,必须要离开世俗,你到森林里、山洞里苦修才能成就。

  大圆满的境界里没有因果,但是不等于不用取舍因果,“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果的作用永远是不空的,因果的规律是不会变的,这是诸法的实相。

  大家在小组共修,有的师兄看不到共修的效果,觉得自己在家修也挺好,不想参加共修了,可以吗?

  答:其实聚在一起修有它的好处。你离开道场、离开道友时间长了肯定不行。每天一起修的好处是不得不修,最起码在表面上也要装一装。刚开始挺勉强的,都是装的,也许突然就进入状态了,突然就开悟了。

  我们寺院里也是,僧众不是每天都想来上课的,但是寺院规定必须要来,不来不行,有时候装装就进入状态了。若是在家里,没有人管,也不用装,自己就随便了。今天不想做就不做了,或者中途坚持不下去就间断了。

  我们学修的时候,若是不愿意学、不愿意修了,这个时候必须勉强地去做。慢慢习惯就好了,进入状态就好了。这个习气若是不去克服,什么时候能调伏它?

  每个人每天的状态不一样,也有特别想修法、法喜充满的时候;也有比较勉强,不能进入状态的时候,这都是正常的。天有亮的时候,有黑的时候,修法也是一样,有时候是我们自己的分别,觉得好或觉得不好,有时候觉得有进步或者退步。其实这些状态都是一样,主要是自己没有间断,没有放弃,坚持去做,去练,慢慢就好了。

  问:对自己不喜欢的人发慈悲心真的很困难,怎么办?

  答:很多人说的慈悲心是一颗怜悯心,是一颗同情心,根本不是慈悲心。慈悲心和同情心不一样,不是觉得他没有吃的,无依无助,于是他可怜。

  为什么讲“悲空双运”?你真正证悟了空性以后,才会生起真正的慈悲心。“哦,原来众生这样的无明,这样的愚痴,这样的颠倒啊!”你这样一看,无论是你的敌人还是恩人,无论贫穷富贵都是一样的,都是愚痴的,都是颠倒的,都是可怜的,都是需要救度的,真正想拔除他们的痛苦,真正想给予他们安乐。

  怎样拔除痛苦呢?主要是他们愚痴颠倒,让他们明理,让他们不颠倒,这样才能让他们得到永恒的安乐和幸福。你这样想,才是真正的慈悲心——慈无量心和悲无量心,之前是不会有的。

  弟子的父亲得了癌症,医院已经判了死刑,弟子就为他放生、念经等给他做善事,已经延长寿命两年,我也把这些情况告诉我的父亲,所以我也希望他学佛修法。疾病来时他就信一些,可是病好后他又不信了。请问上师应该怎么办?

  答:佛力不可思议,没有什么不可解决的问题。但是,要得到佛力加持,自己也要有这个福德和机缘,“佛度有缘人”,没有机缘的话佛也没办法救你。

  你现在学佛了,孝顺父母,在他们最需要的时候以佛法去帮助他们,这是你作为一个佛弟子应该做的。我们主要以佛法帮助他做功德,帮他消业,帮他缓解业障,去拯救他的生命。我们相信佛力不可思议,但是众生的业力也不可思议。如果业力现前了,或者是福报穷尽了,佛也没办法,我们更没有办法。自己尽力去做了,就可以了,也不要因为这个而烦恼痛苦。

  学佛以后,自己尽心尽力就可以,然后不能再去执着,否则也是一种障碍。我们现在尽量帮他消业积福,能帮多少就帮多少,能利益多少就利益多少。你为他做的这些都不会浪费的,对他的今生来世都有帮助,这就可以了。

  佛弟子可以去外道开的素菜馆吗?

  答:皈依僧以后,不能和外道交往共处。这里主要指不能跟他们一起学修。他们有他们学修的法门,我们有我们学修的法门,这个是要分开的。如果跟他们在一起学修,就怕受他们的影响,耽误自己成就这个大事。

  现在的社会上肯定有很多外道、邪见者,他们也都是众生,也是我们宿世的父母,我们应该去慈悲他们,他们也是未来的佛,我们要恭敬他们。但是我们要有自己的主见。他们说应该学哪个,然后就去学、去修,这是不允许的。我们已经下决心、决定了,佛是我唯一的导师,法是我唯一的解脱道路。如果你违背了自己的誓言,这是过错。

  僧为道友,这个僧是什么?僧是在佛法里有修有证的、有一定定解的、不退转的修行人。现在你已经下决心了,把他们为道友了,然后你就不能把那些外道的当做修行上的道友。但是也不要太过分,如果是世间的吃一吃,喝一喝,那没有什么。不然的话,这个地球就容不下你了。

  清明扫墓期间,佛弟子怎么做才能利益亡者?可以烧纸吗?

  答:烧纸是一种风俗,我们作为学佛人,其实烧不烧都可以。如果烧纸,也要用佛法。比如把自己观想为观世音菩萨,同时发慈悲心,然后念“嗡啊吽”。“嗡啊吽”代表佛的身口意,通过佛的身口意的大加持力,“嗡”代表佛的身,通过“嗡”的加持力,使布施的东西变得清净;“啊”代表佛的语,通过“啊”的加持力,使布施的东西变得尽虚空遍法界;“吽”代表佛的意,通过“吽”的加持力,使布施的东西变成众生所需要的。

  我们做火施就是这样,把自已观为观世音菩萨,念“嗡啊吽”,念观音心咒“嗡嘛呢呗咪舍”。但是有些人怀疑自己,“我能自观为观世音菩萨吗?”能。每个众生都有佛性,都是自性清净的佛,你可以把自己观为观世音菩萨。为什么要观为观音菩萨呢?观世音菩萨是大慈大悲的,你内心有慈心和悲心,众生才敢来,才敢接受你的布施的东西。如果没有清净的心,没有禅定的功夫,众生很难接受到。

  布施的对境众生,以及所有的众生,愿他们都远离痛苦,获得安乐,这个心叫慈心和悲心。这样的心态去作供养布施,众生所得到的利益是不可思议,这样,扫墓、祭祀也是一种修行,与生活不矛盾,相反能利益更多众生。如果随便地去烧东西,那就是一种迷信的行为,没有多大的利益,学佛人不应该这样做。

  我的身体不好,修法以后也没有什么改善,怎么办?

  答:没事,你就当消业。自己往昔造的业,现在业力现前了,所以这就是消业的。你把心平静下来,不要动心,不要害怕。真的不可思议,很快就会好。若是你心里去执着的话,那可能就难了。

  我们现在是在人道,往昔造的业显现了,这是好事。若是在恶趣当中,这个业力现前了,要遭受的痛苦更严重。我们现在最起码也懂得一些佛理,也有一些对治的方法,自己也可以用一个好的心态去面对。有这样的一个能力,也是福报。不要把事情想得那么坏,要尽量往好处去想,一切观为清净圆满。其实都往好的方面想,都去这样认识、这样接受,就会得到不可思议的加持和力量。

  学佛的人被人家欺负了,怎么来对待?

  答:佛也有寂静和忿怒的像。表面上该寂静的时候寂静,该忿怒的时候忿怒,但是内心里没有世间的喜怒、爱恨,就可以了。

  依止一位上师的标准是什么?是在上师面前接受四皈依吗?

  答,依止上师是把上师视为三宝的总体——身为僧宝,语为法宝,意为佛宝,这样去依止。

  比如说身为僧宝,我们皈依僧的时候,僧为道友。你要把上师视为道友。就是把他当做修行的榜样,跟他好好学,好好修。有这个决心,这叫皈依上师。

  然后语为法宝。我们皈依法的时候,法为道路。他所讲的这些教言,你能视为解脱的方法,成就的方法,坚定信心,依教奉行,这叫皈依上师。

  最后是意为佛宝。上师的意是佛,最后你要和他的意相应。要把自己的心、上师的智慧、佛的智慧融为一体,要回归自性,要回归当下。这样的话,那就是真正的依止上师。

  如果你没有这样的决心,没有这个认识,仅仅在他面前磕个头,办个皈依证,不一定是真正的依止。

  中阴身里四十九天,能观出来本尊或者阿弥陀佛,是否就能往生到净土?

  答:临终的时候如果能认识一尊本尊或是一道光,你也就成佛了。但是那时候很难认识到,不是我们现在说的那么容易,那个时候特别的迷乱。本来是佛,本来是光,但是你根本觉察不到。

  我们托生、入胎的时候,根本觉察不到这是一个母胎,而认为这是个公园或是一个很好的场所,想游一游,就进去了。业力牵引也是这个意思,迷惑嘛。

  临终的时候,如果佛那么庄严慈悲地显现出来,我就很容易认识到,很容易接受,但是到时候不一定。你家人也好,孩子也好,这都是佛、都是菩萨,但是你认识不到。自己业力在牵引,自己心不清净的话,本来阿弥陀佛是佛、本尊,但是他不一定能以清净的形象来显现。

  所以还是要自己修,心净土就净了,心不清净土就不清净,人也不会清净的。中阴界也是一样,其实中阴界是一个转化的过程,那时候你稍微能认识到,能转念的话,就容易证悟,容易往生净土,容易解脱,但是那个时候很难。

  若是你的心不清净,法性中阴的时候不一定显现什么样的景象,这个心是很重要的。在世的时候,必须要把出离心、菩提心都修出来,有一定的修行的基础,临终的时候往生就容易了。

  做早晚课的时候总是有杂念,如何克制杂念?

  答:有杂念是好事,没有魔不成佛。心里有疑惑,才能开悟。大疑大悟,小疑小悟。有杂念,自己觉察到了,这也是一种进步。

  大圆满法和其他修法的不同在于大圆满法是慧中生定。慧中生定有什么特点?

  答:一般修法都是定中生慧,先修定,通过一禅、二禅、三禅、四禅这些禅定开启智慧。大圆满法主要是消业积福,对上师具有信心的话,上师通过一些简单的方法,让你认识心的自性。

  小乘里主要强调的是出离心,大乘里主要强调是利他心、菩提心,密乘里主要强调的是一切观为清净圆满,这一切本来就是清净的,本来就是圆满的,直接让你破迷开悟。你认识到了,原来这一切都是清净圆满的,不清净、不圆满的是我自己的心,都是自己的烦恼、业障、愚痴,这叫破迷开悟。迷就迷在这里,迷在诸法的真相和真理上。

  这一切本来就是圆满你自己的助缘。哪一个不能转为道用?哪一个不是为你表法?哪一个不是在给你解脱的机会啊?事事是解脱的机会,万事万物都在给你表法,让你开悟,但是你没有把握住,得过且过,一切都错过了。

  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都是成就你的机会,都是在磨练你,最后心态在顺境逆境中都是一个状态,不受外在的影响,你就成就了。这叫了了分明,如如不动。密宗里就强调这个。

  密宗分外密和内密,内密分玛哈瑜伽,阿努瑜伽,阿底瑜伽。玛哈瑜伽里主要讲方便,讲缘起次第;阿努瑜伽里主要讲智慧,讲圆满次第;阿底瑜伽、大圆满就是父续母续双运,方便智慧双运,它是最圆满的。

  大圆满法是果为道,没有过程,当下就是。最终我们要达到的境界,要达到的目的,它本身也是个道,也是我们回归本具光明、本来面目的一个方法,所以叫果为道。

  其实胜义谛就是这样,通过这些思维逻辑很难掌握;掌握的也是比量,不是现量。胜义谛的境界,无论是现空无二,明空无二,乐空无二,这些都是最终的境界,当初的状态。你要真正现量见到,真正要证悟的话,就要通过修行。怎么修?消业积福,培养信心,最终通过简简单单的一个方法,上师问你,你的心从哪里来?往哪里走?现在在何处?就是这样简简单单的问题,你就能真正证悟心之自性,就是空性。

  然后是慧中修定,保持这种状态。刚开始不可能保持很长时间,像老房子滴水一般,慢慢一滴一滴,刚开始它不可能连续,但通过修练最后都能连上的。这个时候,智慧也开了,禅定的功夫也就上来了。我们所说的神通神变,就是定中生的。有智慧了不一定有神通有神变,有禅定功夫的,才会有神通神变,但是这不是主要的,都是随之而来的。佛法里主要求的是圆满的智慧,怎样去认识万事万物的真相,宇宙人生的真理。你真正明白了,心里自然就解脱了。慧中修定,这是上根中的上根者修持的方法。

  学佛很多年了,但是心里还是有不少妄念,怎么办?

  答:慢慢来,通过修行,妄念慢慢就没有了,没有一下子断除的。释迦牟尼佛经历了三大阿僧祇劫的修炼最后才成功,没有这么容易。我们现在得到了人身了,而且遇到了大圆满法,用不着这么漫长的时间,但是也要精进地修学,坚持下去,最后就能去掉这些妄念。

----------------------------------------------------------------------------------------------------------------

更多达真堪布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达真堪布:学修问答(汇集二十)

达真堪布:学修问答(汇集二十一)

达真堪布:学修问答(汇集二十二)

达真堪布:学修问答(汇集二十三)

大安法师:没有厌离心是否是净土修行的障碍

 

后五篇文章

达真堪布:学修问答(汇集十八)

净界法师:为什么生起惭愧心反而形成躁动不安呢?

净界法师:人乘之五戒—不杀生(三)

达真堪布:学修问答(汇集十七)

达真堪布:学修问答(汇集十六)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