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达真堪布:大圆满的窍诀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达真堪布:大圆满的窍诀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在百日共修里,我们主要是修加行,正行部分现在还没有正式学修。但是我们今年讲《普贤行愿品》的时候,已经把最终要达到的境界讲了。《普贤行愿品》里所讲的境界就是大圆满的境界。

  以前我也给大家讲过,我们被束缚在六道里,不得自在。到底是谁在束缚我们?是不是显现在束缚我们?是不是这些名闻利养在束缚我们?不是。显现有清净的和不清净的。其实,清净和不清净是我们自己的分别。是不是这些清净和不清净的显现在束缚我们,因此而不得自在呢?不是。是贪着和执着在束缚我们。我们现在要放下贪着,放下执着。当你不执着的时候,显现就不会束缚你,不会伤害你;你若执着了,显现就会伤害你。

  我们根本用不着逃避,也是逃避不了的,关键是自己能放下。什么叫放下?不执着叫放下。不执着慢慢就不分别了。那什么时候才能放下呢?看破才能放下。我们现在很多时候特意去做一些事情,或特意不去做一些事情,这都是没有放下。我们有时自己特意去放下,实际上还是没有放下。真正放下的时候是自然而然的。你看破了,自然就放下了。

  比如,你去接触或不去接触一个人,你去做或不去做一件事,真正放下了,自然而然就不影响你了,接触、不接触都一样,这种心态一直是平静的。我们有时候是在抉择:“我不接触;我要接触”,这是一种特意的心态。

  因果是真实不虚的。无论是外在的因果,还是内在的因果,都是自然规律,是改变不了的。不去执着因和果,不特意取舍因果,这叫超越因果。春夏秋冬,生老病死,成住坏空,都是自然规律。

  所以我讲过,解脱不是要解脱生死,而是要解脱生死之苦,就是对生死没有执着,你真正做到了,这叫放下。放下了,你就可以不生死,也可以生死。在显现上有生死,但是你不受它的影响,对你来说和没有一样,这叫了脱生死。

  我是有甚深感触的。当特意放下的时候,内心的空虚与患得患失仍然存在。这说明还是没有放下。真正放下了,就像看电影或看这些幻相一样。如刚才所说,这个人你是否接触,这件事你是否去做,这是因缘的事。这个人,你有因缘接触就去接触,没有因缘接触就不接触;这件事,你有因缘就去做,没有因缘就不去做。不是特意而为,是靠因缘所致。因缘和合而生,因缘和合而灭。我们经常说“随缘”,这叫随缘,让它自自然然的发生。你不动心,就不会受它的影响。任何时候都是心平气和。来、去,聚、散都一样,不是假装,而是发自内心地放下。

  就如刚才讲的,一切显现不会束缚我们,是执着在束缚我们。所以当时帝洛巴劝告那诺巴:“孩儿啊!不是显现在束缚你,而是执着在束缚你,所以放下执着吧!”意思是,你执着什么,什么就束缚你,你就不会得到自在和解脱。这主要是站在空性的角度来讲的。

  我们的传承上师西日桑哈当时跟莲花生大士讲:“更夏而玛心”,“先夏让卓”。就这么两句。

  “更夏”是显现的意思。“玛心”是不要执着。意为无论是清净或不清净的显现都不要去执着。“先夏让卓”,“先夏”是指这些显现,“让卓”就是自解,即自然解脱,当下清净、圆满。意即无论显现的是清净或不清净的、好的或坏的、顺境或逆境,都是当下清净圆满。这里讲的是大光明的境界。

  其实,根本就不用去取舍,不用去执着,不用去分别。无论是清净还是不清净的一切显现,自自然然就是解脱——它本身就是解脱的,就是清净的。所以我经常给大家讲:你执着什么,什么就会伤害你。执着清净和不清净也一样,最后对佛的执着也要放下。为什么讲十法界以外的一真法界呢?十法界里的四圣是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佛。对十法界里的一切都要放下,你才能进入一真法界。

  西日桑哈上师一共给莲花生大士讲了两句话,莲花生大士就彻底证悟了。无论什么显现,都不要执着。因为一切都是平等、清净的。“让卓”就是自身解脱,自己本身就是解脱的。解脱是清净的意思。一切显现都是平等的。心清净则一切清净,心不清净则一切不清净,你所谓的清净也是不清净的。若是你不执着、不分别,你觉得不清净也是清净。

  清净、不清净全在于你的内心。你心里没有执着,没有分别,一切都是清净的。你心里若是不清净,对表面上看很有修养、很柔和的,认为“这个人清净!”对表面上看不是特别有修养,不是特别柔和的,认为“这个人太不清净了!”若以此标准来衡量,绝对是错误的。自己没有分别、执着,一切都是清净的;执着、分别了,一切都是不清净的。庄严也是,比如,觉得这个房间布置得挺好,很庄严;觉得这个寺院建的规模很大,很庄严;觉得这个人长得很好,很庄严;觉得这个人穿着法衣,很庄严……拿这些标准来衡量,都是错误的。什么叫庄严、不庄严?放下了,一切都是圆满的;没有放下,一切都是不圆满的。圆满了才叫庄严。

  莲花生大士讲:“啊作巴钦波难炯毕”,“秋檀杰日巴劲巴多”。

  “啊作巴钦波难炯毕”:“啊”的意思是我。“作巴钦波”的意思是大圆满。“难炯毕”是瑜伽师。“秋檀杰日巴劲巴多”:“秋檀杰”是一切法。“日巴”是觉性。“劲巴”单纯是觉性的意思。此意即:我证悟大圆满的瑜伽师,证悟了一切法只有觉性,彻底是觉性的真谛。讲的也就是大圆满。

  不管是属于有染污的轮回的法,还是属于清净的涅槃的法,一切的一切都单纯是觉性,只有一个觉性——彻底是觉性。为什么说无修无证呢?在这样一个认知当中若能够自然安住,就是大圆满,此时,还有什么可修的?还有什么可证的?所谓的“寻觅修习自己徒劳因,缘法修习延误入樊笼”,就是此意。那这样是不是不用学修了?不是。到那时是自自然然的。要学就学,不要学就不学;要修就修,不要修就不修。行住坐卧、吃喝拉撒都不离修行,不离觉性,一切都单纯是觉性,除了觉性还是觉性。

  为什么说“睡觉是法身,起床是大圆满”?都是一个境界。法身也是大圆满,大圆满也是法身。躺着是法身,站着是大圆满。密勒日巴刚开始遇到的那位上师就是一位大圆满的成就者,他为什么说“白天修白天成就,夜晚修夜晚成就,若是机缘成熟,不修也能成就”?就是指本觉。现在为什么都不敢直接讲大圆满?就怕误会。那时候密勒日巴也误会了,没有明白此意:“若是一个很幸运、机缘成熟的人,不修也能成就。”“我的根基、机缘很好,不是说不修也可以成就吗,我不用修了!”这就错了。要明白,那时是不修而修,修和不修都一样。

  那时的境界和现在的我们是不一样的。我们是有分别、有取舍的,而那时的境界是自然而然、任运自成、水到渠成的。这就是修而不修,站着修、躺着修都是一样。而我们现在是躺着舒服,站着不舒服;躺的时间久了不舒服,站着又舒服,我们是有分别的。当达到修而不修境界的时候才没有分别,那个时候站着修或躺着修都是一样。如刚才所说:躺着是法身,站着是大圆满。真的,达到那样究竟境界的人,是绝对不一样的!

  现在我才明白,当时我在喇荣的时候,我身边的同修里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悟性特别高,学习成绩也特别好。有位堪布,他现在在喇荣,主要是教医学方面的课程,那时我们经常在一起,不论是闻法的时候,还是修法的时候,在表面上根本看不出来他在修行还是在打坐,很平常。那时我表面上还有很多动作,就是边念边思维,心里有所感触的时候,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没办法,外表上也不得不做一些动作,有时候自认为是在安住,有时候稍微有一些觉受等。但是人家就没有什么,任何时候都很平常,也没有特别摆姿态或在表面上特别做什么动作。

  有的姿态摆得很好,有的表面上动作做得挺好,可人家没有,姿势很平常。这么多年,我们两个相处得很好,我从来没有看见过他做合掌等表面上的动作。我现在才明白,不是不能特意摆姿态,也不是不能做这些动作,但是没有必要的时候就不做这些,得到大自在的时候就是这样的。之前有分别的时候还是在分别。

  现在有的人说:“不是说不能分别,不能特意做什么吗?”这要看你自己的境界,自己的修行层次在哪里。你在生活中有分别的时候,修行中也会有分别。真正达到大自在境界的时候,内心里不分别,但是外表上可以分别。我为什么要讲这些?就是希望大家不要走偏。我们要修的是智慧,我们要跟真正有修有证的人学。不要神神叨叨的,好像入定了一样,没有这样入定的。言行举止都要正常,主要是内心有智慧就行了。在外表上看精神不正常,言行举止不正常,没有这样的修行人,也没有这样的成就者,这就是修偏了。

  大家都念仪轨的时候,有的人却在那里静坐,这叫不正常,这种人很容易修偏。大家念仪轨你也念仪轨,大家打坐你也打坐,大家诵经你也诵经,大家念佛你也念佛,这叫随顺众生。“我不愿意念经,我要打坐;我不愿意打坐,我要念经。”这都是没有恒顺众生,这都不是修行者。当你真正明白了,修行都是一样的。打坐也是诵经,诵经也是打坐。为什么非要分别?大家在诵经的时候你在那静坐,大家静坐的时候你在那诵经,这就是没有随顺众生,而是随顺自己的习性和爱好了。所以我们要克服习性,不能随顺习性,要跟习气做对,尽量去随顺众生,这叫修行。到时候一切自自然然,怎么都行,你就成功了。大家躺着我也躺着,大家站着我也站着,大家念经我也念经,大家打坐我也打坐,大家念佛我也念佛,大家跳金刚舞我也跳金刚舞。

  有的人,大家在跳金刚舞的时候,他自己在那边散步:“我不愿意跳舞,我也不会跳。”这是在随顺自己的习性,跟着习气跑了。在寺院,尤其是出家众是不允许跳舞的,但我们跳的舞是有特殊意义的,这叫金刚舞。麦彭仁波切和上师如意宝为什么弘扬这样的法?因为这对末法时期的众生特别有利,所以我也不顾一切地弘扬这个法。

  我说过,每天跳半个小时,最起码是运动,对身体有好处,可以祛病、驱魔、消业。有的人不珍惜,在那儿散步,或在那儿打坐。“我怎么都行,到西方极乐世界也行,到金刚地狱也行……”这个状态是对的,说明一切都放下了。面对一切你能如如不动,不动摇,就都一样。但是表面上还要恒顺众生,就是随境而做。给众生表法,也是恒顺众生,需要笑的时候笑一笑,需要愤怒的时候愤怒一下,都是可以的。表面上可以有恨有爱,但心里应该没有。什么叫感应?佛菩萨有感应,有感才有应,没有应你就错了。

  现在很多人认为:修行人不应该发脾气,修行人不应该骂人,这是错误的。但是这个必须要把握适度。我经常讲,佛像有忿怒的,也有寂静的,该忿怒时就忿怒。有感就有应,江本胜博士对水的实验也一样。我们的自性和水是一体的,万法一心,你真正回归自心了,就和水一样,那是真佛。你对他发善心、说善语,它的结晶非常美;你对它发恶心、说恶语,它的结晶就特别丑。这是感应。真正回归自性的时候就是这样,回归自心了,自心就是真佛。真佛没有想帮助众生、度化众生这个念,但是众生有感就有应。有什么样的感,他就会有什么样的应,清净和不清净的这些境相也是这样来的。心清净了一切相就清净,心不清净一切都显得不清净。

  莲花生大士讲,一切法单纯是觉性,彻底都是觉性,没有不是觉性的,别无其它。那为什么还要说烦恼呢?有的人说密宗里贪嗔痴都不用断。为什么不用断?因为贪嗔痴不离觉性,也不离空性。因为世上没有实成法,包括贪嗔痴也不是实成法,所以烦恼可以变成智慧。它是这样断烦恼的。

  小乘里把烦恼看成毒,然后远离,认为这是断烦恼。大乘里通过一些方式和措施,毒可以变成药,烦恼可以转为菩提,这样就转为道用了,这也是一种断烦恼的方法。在密宗里烦恼是毒,但他有能力、有法力去克服,这样对他就不会有任何的伤害。就像有咒力和法力的人,他通过咒力和法力直接把毒喝进去,但是对他没有任何伤害,甚至对身体和精神还会有帮助,密宗里讲的就是这种境界。因为任何念头都经不起观察,一切清净和不清净的念头都不离觉性,在觉性中安住,也是一种断烦恼的方法。虽说都是断烦恼,但是断烦恼的方式不同。

  烦恼是轮回的因,痛苦的因,无论是修小乘、修大乘,还是修显宗、修密宗,都要脱离痛苦,都要摆脱轮回,都是一个目的,所以并不矛盾。

  我们讲《普贤行愿品》的时讲:“犹如莲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虽然在世间、在轮回,但是没有被束缚,没有被染污,希望大家都有智慧,内心平等地对待一切人、一切事。但表面上不能平等,否则就乱套了。我现在讲的表面上,是指缘起法,缘起法就是因果。因果规律是自然的,这是佛也改变不了的,但是也不用改变。所以讲修行就是修心,要改变心。若是自己有智慧,怎么讲都是通的,怎样做都是对的。所以我有一句法语:当一切都觉得正常,一切都认为是应该的时候,你就开悟了。

  不圆满的是自己的烦恼,不清净的是自己的业障。你有看不惯的事,说明你的智慧不够;你有看不起的人,说明你的慈悲不够。有慈悲的人,没有看不起的人;具有智慧的人,没有看不惯的事。其实,都是因缘和合而生,因缘和合而灭,都是正常的,没有不正常的。只是众生的因缘不同,所以才有不同的显相。

  虽然百日共修快要结束了,但大家修行的决心与精进不能松懈。无论是在山上还是在山下,无论在何处,修行不能间断,自己所发的誓言不能忘记。真的,人生说短也很短,说长也很长。修行想取得成就要靠持之以恒。在哪儿造业都是造业,在哪儿懈怠都是懈怠,尤其一下山,一到红尘中就更难了。

  得人身不容易,闻到佛法不容易,希望大家不要放弃佛法。利用这个机缘,让自己今生解脱,即身成佛!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

更多达真堪布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达真堪布:修好加行瓜熟蒂落,水中捞月一无所成

达真堪布:关于放生功德的开示(一)

达真堪布:关于放生功德的开示(二)

明贤法师:泯志入道令佛法倒传(图)

净界法师:念佛时观照这个音声遍满十方有没有过失?

 

后五篇文章

达真堪布:向万法间抉择心

大安法师:微教言 家里丈夫一直在做家务,我学佛后感到愧

大安法师:微教言 读经就像读药方 念佛才是在服药

大安法师:微教言 净业三福的宗趣是什么呢?

大安法师:微教言 何为六即佛?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