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益西彭措堪布:佛说无量寿经讲记(五十六) |
 
益西彭措堪布:佛说无量寿经讲记(五十六)
今天继续讲解上品往生的第三个条件——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上节课讲了持念弥陀名号的利益。这里的要求是持念当中的专念,更进一步说到一向专念,那么,到底怎样才算是“一向专念”呢? 一向专念的涵义 总的来说,有三种说法: 一、其他所有的修行都不做,专门建立念佛行。也就是单提一句佛号,一门深入,不夹杂其他的修法。像这样,废弃念佛以外的修行,唯一行持念佛这一法,叫做“一向专念”。 二、唯一以念佛为正业,但为了辅助这个正业,还会修其他的法。也就是以念佛为主修,其他修行做它的助伴。这样的话,分清“主”和“助”,“主”能够摄“助”,“助”能够随“主”。主和助圆融无违,同入弥陀一乘愿海,也叫做“一向专念”。 三、以念佛为正,其他修行是傍。正和傍有别,主和次分明。也就是虽然不舍弃其他的修行,但是以一心念佛为主,这也叫做“一向专念”。 像这样,以上三种都是“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具体怎么实施,要看每个人自身的情况。 所以,这事不能死板地去理解。有的人自身各方面的因缘、条件都允许,可以专门持一句名号,每天什么别的修行和杂事都没有,就单提这一句佛号,这样当然很好。但很多人暂时还做不到,他的根机、因缘也不是这样的。 当今时代,大多数人在因缘上还有很多事要做,不要说佛法上的事,就连在世间法上,像是家庭、工作、应酬等方方面面的事都有很多。那么,对他来说,在重点持名之外,还可以兼修其他。只要主次分明,在念佛这一个重点上,能够一直坚持下去,每天不间断地念一些佛号,也是符合条件的。就好比你上大学,对于本专业的课程,当然必须要学,但和它相关的专业课,以及其他的选修课也不必废弃。而且还有生活,还有其他各方面的事。只要你能够保持主修课上的重点相续不断,修满学分,同样能毕业。 所以,我们要融通地理解。净业行人除了念弥陀名号之外,还可以有其他辅助的修法。像是兼持往生咒、大悲咒、准提咒等等,或者兼诵《心经》《金刚经》等等。只要主次分明,对于什么是主要,什么是辅助,心里能分得清,这样也不违背“一向专念”的条件。 万善兼修不障一向专念 对于这个涵义,《无量寿经起信论》里讲得非常清楚。论中说:“行者既然发了菩提心,就应当修菩萨行。那么,在世间和出世间里,所做的一切善法,下至一毫许极微小的善根,上至无边的功德,都要以深心、至诚心回向极乐世界,这样也叫做“一向专念”。并不是说,只有舍弃了念佛之外的一切善法,才叫做“专念”。因为佛性遍一切处,如果有所弃舍,就不能叫做“念佛”的缘故[1] 。” 所以,佛法上的事一定要圆通,不能死板,也就是不能绝对地执著一种方式,不要理解死了,这样就不符合弥陀的本心了。 其实,万善都能同归净土,只要用深心、至诚心,把功德回向于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决定都会摄受。阿弥陀佛最通人情,他最知道世间的事,不可能不摄受。因为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比如,你是一名医生,今天来了一个病人,但你却说,“念阿弥陀佛一定能解决病苦”,结果你就不给他看病了,这样也不行。该给人看病还是要看的,不能违背你的责任。 在这个世间当中,有些人有因缘、福报隐居深山, 他能够从早到晚单提一句名号。这种方式非常好,能够一心深入。但这一类人毕竟是少数。世间上有无数种行业,这里面也有许许多多的人,他们的情况各种各样,因缘千差万别。就每个人自身来看,也有无量的因缘,他在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事,所以,不能固执在一点上。 在这里,彭二林居士说,发了菩提心就要修菩萨行,就会有千门万类的事要做。但只要理解到,一切都是你性海里的事,就没有可舍弃处。因为,佛性遍一切处,就遍在你的一切行为当中,语默动静、举手投足,无一不是。所以,如果非要把这个舍弃,把那个隔断,这样也不对,也不成为念佛。 所以,你要广义地理解。这种论述非常契合现在人的机缘。你看今天的人,一亿个人里,也很难找到一、两个人,能够整天什么也不做,从早上一直念佛念到晚。相比于过去,现在的人事情更加繁多,很难把这些都摒除干净,整天只是念佛。但只要能够深信切愿,一心求生净土,事情来了就做,事情过去了,就念阿弥陀佛,也不会障碍往生。 其实,世间的事本来不障碍佛法,就连你兼行世间的善法,比如上敬下和、尽忠孝仁义等等,对于这些,只要你回向净土,也叫做“一向专念”。更何况是一切出世间方面的修行?像是诵经、礼拜、坐禅、观心等等,只要你以至诚心回向极乐,全都叫做“一向专念”。 对于这件事,蕅益大师在《梵室偶谈》 [2] 里说:“参禅的人想要往生西方,也不必舍弃参禅,改为念佛。只要具足信愿,那么,你所行持的参禅就是净土行。” 有的人天生就是参禅的根机,对这个非常有意乐。那你就好好参禅,只要你心里有信愿,已经决定:我这一生结束后一定要往生极乐世界,然后把参禅的功德都回向往生极乐。这样一来,虽然你平时念佛不多,但阿弥陀佛也同样会摄受你,你也一样能够往生。 而且,蕅益大师曾经闭关结坛,持往生咒,求生净土。他写了一些偈颂表明自己的誓愿。偈颂说:“我以至诚心,深心回向心,然臂香三柱,结一七净坛,专持往生咒,唯除食睡时。以此功德力,求决生安养。” 从这里完全能够看到大师的行持和他的志愿。意思就是,我以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现在燃三柱臂香,结一个七的净坛,专门持往生咒,除了吃饭和睡觉的时候。我以七天持咒的功德,祈求决定往生极乐世界。 从这里就足以证明,只要具足往生的根本——信愿,参禅、持咒等等都是净土行。 另外,《圆中钞》的作者幽溪大师,一生修《法华》《大悲》《光明》《弥陀》《楞严》等忏法,他平生修行的重点都在修忏法上。但他临终的时候,也是预知时至,手写“妙法莲华经”五个字,并且再三高唱经题,这样寂然往生的。所以,修忏、持经等也都是净土行。 通过以上的讲述就知道,发菩提心,持佛名号,即使兼修其他法,也可以叫做“一向专念”,也都能往生。(特别说明的是,这里不涉及金刚乘的修法。如果按密乘的修法,自有它的要求和套路,那就应当按照本宗的套路来修持。至于净密如何双修,也不是我这里要讨论的主题。法门各有自身的规矩。现在讲《无量寿经》,佛说的是一向专念阿弥陀佛的修法。) 一心持名更有把握往生 这要讲到,一门深入的好处就是很稳当,因为它的力量不分散,全部集中在一点上。也就是说,专心致志地一心称念弥陀名号,就容易使熟处变生,生处转熟。而我们熟的,就是世间习气,要让它慢慢变生疏;生的就是一句佛号,能不断地念下去就熟了,熟了就好办。 这就是强调要一门深入,一心专注在弥陀名号上。这样就很有把握,很稳当,成功的系数就大。所谓“熟处变生”,是说爱染贪著是我们非常熟的地方,一遇到相关的境缘,立即就生起爱染贪著的心,根本不必老师教,也不用刻意去想什么,自然就会,这就说明已经很熟了。但是,相反的菩提正念就非常陌生,一下子就忘了,很难提起,这就说明不熟。所以,我们要让“生处转熟”,这样才可能在临终时的紧急关头,提得起这句佛号,感得佛来接引,从而成功往生。 所以,平时在这上面多用功非常重要。要知道,平时天天用功,就是为了临终那一刻。平时的功夫纯熟,那一刻就能提得起,就会很有把握。如果平时不是真用功,或者功夫不到,到了关键时刻一慌张就完了。因为,临终的时候非常紧要,也是考验你的时候,如果你的佛号不是十分熟的话,那时候提不起,就不稳妥、不保靠。所以,要求大家每天念几千、几万声佛号,就是这个原因。 总之,持名念佛是诸佛度生的本怀,阿弥陀佛就是要以名号摄持众生往生。它也是直路当中的直路,是一种究竟的方便。这是经过多少个时代,也不会改变的定论。 要知道,一般人到了临终的时候,身心上会出现很多种苦,像是四大分解的痛苦,临终时的恐惧等等,这时候除了持名之外,其他的行都很难发起。也就是那时候其他法都很难修得起来。比方说,你被抓进了监狱里,各种刑法加在身上,想一想,那是多艰难的情形。那个时候,你只要咬紧牙关,一句阿弥陀佛还是可以念得出来,但是,修其他很复杂、很精微的法就很困难了,就连盘个腿也很难做到,是不是? 所以,阿弥陀佛因地时发愿 [3] :“任何众生临命终时,只要至心愿生我国,以称念名号,下至十声相续,就决定摄持他往生。”这就很清楚,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到临终时只有靠这一个才能出去。(当然,如果你是兼修净密或单修密法的情况,那也要慎重地抉择、考虑,是修那个法来过关,各方面的要求如何、自身的条件如何、修量如何、助缘的情况如何……总之,要切实地把握好才稳妥。) 就像《观经》所说:“生前造了五逆十恶的人,必定堕入恶道。但他临终的时候,遇到善知识教他念佛(这个‘念佛’其实指的是《观经》里的观想佛)。这个人由于被苦逼迫,心根本静不下来,没办法想佛。(其实,不要说临终,平时身心状况不太好的时候也很难静下心来想佛)。这时候,善知识就告诉他:既然你现在没办法观想,那就直接称念佛的名号,念‘南无阿弥陀佛’。像这样,他以至诚的心,一念接一念,念满了十念。以他称佛名号的缘故,每一念都灭除了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的时候,见到了金莲花,像灿烂的太阳一样,现在他面前。之后就好像只是一念之间,很快就生到了极乐世界。[4] ” 这样就知道,临终的时候即使不能观想佛,但还能念佛的名号,这就显示了持名念佛的法最容易,临终时容易做到。由此能够成办往生,就显示了这个法门最稳妥。也就是说,如果靠一个比较难的法,临终时就很难提得起,要是一下子错过了,那就往生不了。念佛的名号,临终时很容易提起,依靠这个就能往生,所以(对普通人来说)持名最靠得住,更稳妥、更有保证,成功的概率大。 而且,经中说,念念之间都能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可见这是一个极顿的法,每一念都能使八十亿劫生死重罪顿然消失。又说,五逆十恶之人,临终十念就能往生;而且,凡夫一往生,也能很快证得等同于一生补处的地位,这就说明极圆。 像这样,持名的妙法是出生死的光明大路,是一条径中之径。它既简易稳妥,又最极圆顿。所以,十方如来同声赞叹,千经万论共同指归。也因此,奉劝大家多考虑一下自己临终时怎么办?该怎么解决生死大事?之后就要快速、及时地发起这个大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 总结: 以上讲了上品往生的第二和第三个条件——“发菩提心”和“一向专念无量寿佛”,这就是本经所指示的修行的纲宗,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信、愿、行”三资粮。其中,“发菩提心”是信,也是愿,“一向专念”是行,它们缺一不可。 下面引用《弥陀要解》,再讲讲这个问题: “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合此信愿,即为净土指南。由此而执持名号,乃为正行。” 我们知道,这里的“发菩提心”,就是指信愿,它就是趋入净土之路的指南针。航海要靠指南针来确定方向,同样,我们要出离生死苦海,直接登入净土,就需要依靠菩提心来作引导。在菩提心的指引、摄持之下,你就能念念趋向净土。所以我们要有这种求生净土、成佛度众生的坚定志愿,由此来执持名号就成为正行。 又说:“信愿为慧行,持名为行行。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故慧行为前导,行行为正修,如目足并运也。” 这样就知道,念佛一定要在信愿的指导下进行,否则,没有信愿,即使口里念名号,也不是净土的正行。 又说:“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修净业者,不可不知也。大本阿弥陀经亦以发菩提愿为要,正与此同。” 所以,有了信愿,再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就决定能够往生。相反,如果根本没有真信,也没有切愿决定要往生,就不是净土的机,也就不决定往生。当然,念佛肯定有功德。弥陀本愿里有很多是摄持往生的愿,但也有即使不愿意往生,念佛也能得利益的发愿。比如,生生世世诸根具足、得人尊重、常修梵行、修菩萨行,以及证得甚深法忍等等。“大本阿弥陀经”就是指本经——《无量寿经》。所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就相当于信愿持名,这就是往生必备的正因。 下面讲上品往生的第四个条件——修诸功德。 四、修诸功德 阿弥陀佛在第十九“勤修我皆接引愿 [5] ”里讲到,听闻我的名号后,发菩提心,修行各种功德,发愿求生我国,命终时必定往生。 对于“修诸功德”的涵义,汉译的经文直接说为“作菩萨道,奉行六波罗蜜经”。经中说:“最上辈者,出家做沙门,没有亏损失坏净戒。并且按照无为之道修菩萨行,奉行六波罗蜜多。以至精至一的心,求生阿弥陀佛国土,常常忆念至心不断。命终时蒙佛接引而得以往生。[6] ” 吴译的四十八愿也说:“使某作佛时,令八方上下,无央数佛国,诸天人民,若善男子善女人,有作菩萨道,奉行六波罗蜜经……” 综合以上译本就知道,“修诸功德”指奉行六波罗蜜多。《观经》讲到上品上生时,所说的“慈心不杀,具诸戒行”;“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修行六念,回向发愿生彼佛国”其实也是指奉行六度。 下面讲第五个条件: 五、愿生彼国 “愿”,指心心念念回向愿生。也就是第十八愿所说的“欲生我国”,十九愿也说“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7] ”,二十愿也说“植众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 [8] ”。这就表明,以所修的善根全部回向愿生极乐国土,这一点相当重要。 《观经》说,“具三心者必生彼国”,也就是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这三种心是往生的必备条件,具足三心无不往生,不具三心则不得往生。那么,第三个“回向发愿心”,就是要求行者把一切功德都回向于往生极乐。你有了这个内涵,才说明你愿意往生,才有可能往生。如果你心里没有这个内涵,那就表明你根本还没有发决定求生净土的心。 世尊也是再三殷切地劝导我们,要发愿往生。比如《称赞净土佛摄受经》 [9] 说:“凡是听到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人都应当发愿,愿生阿弥陀佛的国土。”又说:“有净信的人,听到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名号,极乐国土的清净庄严后,都应当信受发愿,生到彼佛国土。” 又说:“如果有人,对于极乐国土,过去已发愿,现在正发愿,或者将来会发愿,这一切想往生阿弥陀佛国土的人,都会被十方诸佛摄受,必定于无上菩提得不退转,决定往生极乐世界。” 所以,“愿生彼国”实在是往生的关键。要知道,佛不能勉强任何人,你愿意往生,佛就能摄受你,你要是不愿意,佛也没办法勉强。不会说你根本不愿意去,佛还硬要拉你去,那样就违背人心了。所以,“把手牵他行不得,但当自肯乃相应。”你真心肯去才能相应,否则谁也不能强迫拉你去。 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自己无意乐还实现的情况,否则缘起就颠倒了,或者说“处非处”的定律就失坏了。意思就是,你心里不想去是不会去的。不要说往生净土,就连世间方面的事都勉强不了。比如,你今天不想去东边那条街,你就不会去。这不都是靠你自己做的决定吗? 有人想:不想去某个地方结果被人绑架到那里,怎么理解?“不想去”是当下心里的因,并不是以这个因而去了那里。被人绑架到那里,是由前世的业因导致的。这是两重因果,不能混在一起说。 你自己不愿意做决定,那就没有人能拉你。所以,这事你得自己做个决定。菩提万行,立愿居先,没有愿就没有成就。你要出生死、成佛、往生净土,首先都要有愿才行。比如,你要成佛,也需要发起普贤大愿,否则就成不了。 此等众生,临寿终时,无量寿佛与诸大众,现其人前。 以上所说的五个条件都具备了,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和圣众就会显现在他面前。 从总体上看,本经前半部宣说弥陀愿海,或者说是净土成就的因缘;后半部宣说净土所成就的功德庄严,也就是愿海成就的真实状况。这一前一后完全吻合,也能显示出愿无虚发,有愿必果。 这里就是“勤修我皆接引愿”的成就。阿弥陀佛因地时发愿:“十方世界里的众生,只要发菩提心,勤修六度等功德,并且以至诚心发愿求生我的国土,那么,在他临命终时,如果我不和圣众围绕在他面前,就不取正觉。”这里就讲到,行者只要符合这些条件,临终时,佛一定来接引,绝无空过。这也正是弥陀愿海所惠予的真实之利。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也讲到:“这样的善男子、善女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和无量声闻弟子、菩萨圣众,前后围绕在他的身边,慈悲加佑,使得他当时的心不乱。舍命之后,立即跟随佛和圣众,生到阿弥陀佛的清净国土。[10] ” 这里说的“慈悲加佑,令心不乱”就是净宗的心髓。以佛力加被,行人的心才能不乱,以自身修行的道力就很困难。尤其末法时代,要下多少功夫,修到多高的层次,才能保证在临终的时候心不会乱?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但是,很多普通的念佛人却能做到。这就是弥陀愿海神力加被的结果,所以也叫做净宗的心髓,也是出生死的捷径。意思就是,你只要在临终的时候,保证十念相续,就一定能够心不颠倒,正念分明,从而得以往生。 所以,说净土法门是果教,是他力法门,是易行道,是普被万类的慈航,都是在这一点上。 它叫做“果教”,意思就是,不用你自身达到多高的要求,你只要听话,能够把自心敞开,愿意接受佛的加被,生起信心和愿心,那么跟佛的愿海一相应,果位佛的力量就使得你顿时成就不可思议的功德。换句话说,你只要肯念阿弥陀佛,就能受用到佛果地的功德,而不是你自己在因地一步一步往上修。 就像吃馒头,你可以自己先播种,然后施肥、浇水,等到小麦长成了,再把它磨成面粉,然后就和面、发酵、做成馒头,再上锅蒸熟,经过这一系列的过程,你才能吃到馒头。这就表示你要从因上一步步修集才能出现果。还有一种方法就方便多了,那就是,别人把馒头做好了放在那儿,你只要肯吃,马上就能吃到。这就譬喻为“果教”。 而且,这也是“他力法门”。当然,称为“他力”是从主要的方面在说。因为,他力也离不开自力,需要你自身方面有信愿持名的力量来配合。你有了这些条件,佛不可思议的力量才会在你心中显现。但是,大部分力量不是靠你自身,而是仰仗阿弥陀佛的力量,所以叫做他力。 就像坐飞机,你自身方面要肯攒钱,然后买一张飞机票,这是你必须付出的,所以不能说完全没条件。但是,自从你踏上了飞机那一刻起,就能毫不费力地在空中飞行。飞机会载着你在天空中飞翔,瞬间飞到大洋彼岸,这些都是飞机的力量,就如同他力。 所以,这里有一个他力的作用,而且是一种极强大的作用。也就是说,你只要愿意上弥陀大愿的飞机,瞬间就能超出苦海,登上极高的净土。你懂得这一点之后,必定会生起强烈的希求、向往之心。 这也是“易行道”。就拿刚才坐飞机的比喻来说,如果自己攀上珠穆朗玛峰,像那些毅力坚强的登山队员一样,一步一步地攀上去,那有多辛苦!但是,你只要肯坐上直升飞机,很快就能飞到珠穆朗玛峰的最高点。这就好比易行道。 同样,如果你说:“我要做个好汉,完全靠自己,根本不仰赖佛力。”这样当然也可以,但这毕竟太艰难,搞不好的话,可能三千个阿僧祇劫都出不来,这又何必呢!但是,如果你肯仰仗佛力,那就能非常快、非常顺利地出生死了。 所以,这事你一定要想清楚,弥陀愿海有哪些不可思议的力量?这些方便、力量又是怎么成就的?这些你一定要好好想想。你真正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不会再拒绝这条路。那时,你一定会觉得自己原来的想法很可笑,之后再不会有意地自甘辛苦,不肯上弥陀愿海的慈航了。 因为这是易行道,所以,天下的老公公、老婆婆们,即使一个大字不识,加减乘除等等都不会,或者不会炒菜、做衣服、开车、用电脑等等,但是,他们会念佛,就决定能够出生死,超凡入圣,这不是极简单、极易行吗? 其实,比较一下就知道,信愿念佛比世界上任何事都要容易。小学毕业还需要六年的时间,期间要在老师、家长的管制下,一步一步地克服困难,才学得出来。但这件事就很简单,入手也很容易。你只要肯往这上面走,是很容易成就的。 也因此,它叫做“普被万类的慈航”。任何人只要愿意,上了这条船,就都可以到彼岸。无论身处哪种环境,是哪种职业,有什么样的文化水平,过去有怎样的遭遇等等,都可以乘这条慈航去极乐世界。 我们看有些监狱里被判死刑的人,也有往生的情况。虽然这一世犯了罪,但他犯的罪再大,也不会超过五逆。所以只要肯至心念阿弥陀佛,临终行刑的时候也能往生。 这就叫做“普被万类”,阿弥陀佛的大愿正是如此,他不是只能救一部分人,而是任何人只要有信愿,都可以往生。当然,“一个巴掌拍不响”,一定要两方面配合才能成功。有些人还是拒绝上这条愿船,那也没办法。但是,弥陀愿海确实普遍覆盖一切众生,佛已经成就了这种功德,使得任何人都可以修,都可以去,所以这是极其伟大的宏愿。 我们读《往生传》的时候,常常十分感慨,连那些铁匠、剃头匠、木匠、小贩、纺纱的、在家妇女带孩子的等等,他们都是依靠这一条路,已经往生到极乐净土,超凡入圣了。 比如黄打铁,他叮叮当当地,打一下铁,念一句佛,结果打了三年铁,就站着往生了。那个剃头匠,也是剃完头就到寺院里一心念佛,最后也念走了。清朝康熙年间,有一个昆山的农民,他是木匠。他也是劈一下柴,念一声佛号,这样就念上去了。临终的时候见到西方三圣,很从容就往生了。还有一个清朝乾隆年间纺纱的老太太,她整天纺织,边纺纱边念佛,临终的时候,拍着手笑着走了。虚云老和尚当年在鸡足山祝圣寺时,有一位具行和尚,他本是一个很愚笨的人。出家之后,寺庙里所有的苦工都愿意做,给别人代缝衣服的时候,缝一针就念一句佛,干什么活都不忘记阿弥陀佛,最后获得了殊胜的成就。 像这样,高僧大德们的往生,我们暂且不提。现在就看这些普通的大众,他们跟我们一模一样,也是不离开这些世间的工作,尽到人伦上应尽的责任,他们也是在世间做人、做事,同时靠着这一句阿弥陀佛,到临终时就超出生死了。所以,这就叫做“不离世法而行佛法”,是很方便的。 清朝有一个冬瓜和尚,他每天要下山为寺院买一些东西,所以整天在街上走。但他边走边念佛,别人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念了三年就坐化了。所以,现在很多人被世俗因缘牵缠,整天奔波在外,但你也可以边走边念,随时都可以修,这样也是可以成就的。 所以,这事关键在于你肯念,愿意上这条大愿船。真正愿意往生,愿意念佛,谁都阻挡不了你。哪怕是身处监狱也不妨碍,你心里还是有一句佛。这样的话,你就很有希望能出去,否则,我们的人生就没希望了。 在这个世间上,很多人常常被各种琐事缠身,不得不遭遇各种的磨难、曲折,一般人根本没办法摆脱。这种情况下,要靠别的方法出生死,就相当困难。但是,你只要能抱定这一句“阿弥陀佛”,肯相续不断地念下去,到了临终,佛一定按照他的承诺来接你,这样你直接就出去了。这就是弥陀第十八愿的恩德。那里讲到,你能够至心信乐,下至于临终时十念相续,也决定可以往生。 所以,往生这件事上,人人都有希望。也因此,它叫做“普被万类的慈航”。 -------------------------------------------------------------------------------- [1] 《无量寿经起信论》:“行者既发菩提心,当修菩萨行,于世出世间,所有一毫之善,乃至无边功德,悉以深心、至诚心,回向极乐,亦得名为一向专念。不必弃舍有为,乃名专念。以佛性遍一切处,有弃有舍,不名念佛故。” [2] 《梵室偶谈》:“又禅者欲生西方,不必改为念佛。但具信愿,则参禅即净土行也。” [3] 第十八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4] 《观无量寿佛经》:“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归命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花,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5] 第十九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 [6] 《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最上第一辈者,当去家舍妻子断爱欲,行作沙门,就无为之道,当作菩萨道,奉行六波罗蜜经者……至诚愿欲往生阿弥陀佛国,常念至心不断绝者……其人寿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即自与诸菩萨阿罗汉。共翻飞行迎之。则往生阿弥陀佛国。” [7] 第十九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 [8] 第二十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众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 [9]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若诸有情闻彼西方无量寿佛清净佛土无量功德众所庄严,皆应发愿生彼佛土……若有净信诸善男子或善女人,得闻如是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功德名号、极乐世界净佛土者,一切皆应信受发愿,如说修行,生彼佛土……若善男子或善女人,于无量寿极乐世界清净佛土功德庄严,若已发愿,若当发愿,若今发愿,必为如是住十方面十殑伽沙诸佛世尊之所摄受;如说行者,一切定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一切定生无量寿佛极乐世界清净佛土。 [10]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是善男子或善女人临命终时,无量寿佛与其无量声闻弟子、菩萨众俱前后围绕,来住其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乱;既舍命已,随佛众会,生无量寿极乐世界清净佛土。”
----------------------------------------------------------------------------------------------------------------- 更多益西彭措堪布佛学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