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第一线带领佛青工作的道场、社团而言, 年轻力量的参与也同时带来些许冲击与反省。 如何发挥佛法普皆融摄、应机教化的本质, 让现代年轻人,也能感受佛法利益, 一直是带领青年学佛工作者思索的焦点。 在静谧的小参室里,准备考研究所的李洋告诉法师,参加禅修是想忘掉失恋的痛苦,但是「怎么办?法师,我的妄念还是很多。」另一厢,已参加过两次禅修营,才升大二的王洁茹,却急于探询生命的究竟真义。 在以研讨义理为主的佛学营队里,有学生振笔疾书,与授课老师互有呼应,也有人哈欠连连,频与周公为伍。 在校园里佛学社办演讲,人数常是稀稀落落,但是去年东吴净智佛学社主办的一场「汉藏对谈」,却吸引上百位青年学子到场聆听。 身处信息林立的时代,青年学子学佛之路选择益发多样,他们所展现的思惟、行动也各有千秋。根据佛光山佛光会青年总团部秘书长永富法师的观察,与过去的学生相比,新一代年轻人具有喜欢发问「为什么」,自主性强、不容易被说服等特质;指导西莲净苑大专念佛会的慧圆法师则发现,由于学历竞争,结束大学课业后,多数学生选择进入研究所深就,延缓进入职场的时间,少了立即接受现实压力的考验,因此大学生的心性直接而单纯。 多元开放的学佛门路 作为佛教推动青年教育工作的核心对象,这群大孩子展现出佛教入世、活泼风貌;但对于第一线带领佛青工作的道场、社团而言,年轻力量的参与也同时带来些许冲击与反省。如何发挥佛法普皆融摄、应机教化的本质,让现代少有苦空无常体验的年轻人,也能感受佛法利益,一直是带领青年学佛工作者思索的焦点。 为了接引更多大专学子学习佛法,台湾由北到南无论是学校社团、佛教道场皆分别筹办各项青年活动,有以营队见长,也有以讲座为特色;入门课程安排涵括禅修、研讨义理、干部培训、志工服务、团康带动等各具特色的方式,不仅提供有志学佛青年寻找相契法门的机会,同时说明佛法广开「八万四千法门」的兼容与开放,正如《楞严经》上说︰「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面对求新求变的社会风气,与活力十足,但性格尚飘忽不定的年轻人,尝试多方开展的活动课程,其实仍是殊途同归,目的均在增加同学认识佛教的多元管道。 从过去以介绍佛法基础教义的寒暑佛学营队出发,经过有心人士的投入,如今各道场均能结合佛法精神、团体宗旨,开创各种类的大专营队与课程,在飞鸿雪爪经验中逐渐开创出一条接引学子的道路,适应初机者或欲近一步探究佛法的学生。以自1969年即开办大专青年营队的佛光山为例,才艺竞赛、生活讲座的设计,是为使年轻人有接近道场和法师的机会,而大专青年斋戒会、禅学营、短期出家生活体验营则属于进阶课程,透过修行观念与方法的学习,培养学生宗教情操;而其中兼具佛学与世学的领导干部研习营,则最受学子欢迎。永富法师分析,由于此类型课程实用性强,学生接受程度高,因此深获好评。 学佛资源的开展与变革 宗教信仰风气开放,愿意接触佛教活动的大专生愈来愈多,因应时空趋势的变革,各大道场纷纷进入校园成立社团,如中台山中智社、福智基金会福智社、慈济慈青社等。另外,如佛光山佛光总会青年总团部与青年中心、法鼓山法青会、香光尼寺慧青学佛社、西莲静苑大专念佛会等寺院道场,纷纷于团体内设立接引青年人为主的常设性会团。藉由组织的运作整合资源,提供青年人力、物力等方面的协助,现任慈济大专青年联谊会执行长吕芳川指出,学生终究有毕业离开校园的一天,在社团经验传承上难免不足,此时从旁辅导慈青社的懿德爸妈们自然成为社员咨询请教、传承经验的对象。 青年会团的形成,使得佛青推广面向不再局限于暑寒假的营队活动,常态性共修活动与课程的安排陆续受到重视,诸如法鼓山每个月为大专青年举办的禅二共修、香光尼寺印仪学苑规划的慧青讲座、佛光山各青年中心开办多项才艺课程、并且在读书会上带动小组研讨等,让同学时时刻刻都能亲近三宝听闻佛法,创造互相切磋的分享空间﹔而举办迎新、素烤等联谊性质的活动,则提供年轻朋友彼此倾诉生活点滴,凝聚团体向心力的园地。 处于讯息万变的环境,造就现今年轻人不但兴趣广泛,想法亦是日新月异,对于重复性的活动参与度不高。一位负责筹划社员参访寺院的学长说,往昔动辄需要租用游览车走访道场的盛况已不复见,因此主办单位经常为符合社员的需求,或来自于组织目标政策的转变,已企划的活动遂而转型。担任法鼓山法青会经典导读讲师的常慧法师指出,欲培育长期投入法鼓山理念推动的青年干部,原本设计讲座型的活动,如:周末的禅宝宝演讲系列,到了下半年随即调整为导读经典,引导学生有系统、次第地研习佛法,领受法益。 除此之外,法鼓山心灵环保小队辅培训营的课程中,除了原有同理心、辅导技巧等心理学范畴的知识教授,从今年起亦增加禅修课程,让同学学习于实务中活用如消融自我等观念,进而体验禅法对应生活的融通性。其它又香光尼寺举办的慧青讲座,从讲题名称到内容设计皆刻意淡化佛学名相,例如:以「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解析无常、以画出心中束缚的方式,切入讨论何谓真正的自由等等,都可见佛教单位试图在世学与佛法间掌握方向的努力。 多重角色扮演的带领人 活泼丰富的课程设计,固然可以打动年轻人学佛的心,适当带领人选也是关系年轻人能否恒常精进的要素之一。普遍观察而言,对于这群正处于十九、二十岁的大专学生来说,同侪团体的互动仍有一定的影响,若带领佛青的法师或居士与学子们年纪相仿,或具备同样参与佛学社团等相关学经历背景,较易找出和他们共同交集的话题,获取认同后,接着循序渐进给予佛法引导,才能达成事半功倍的效果。 除了掌握外在相同条件的优势外,身为带领人个性还须风趣幽默,不使学生感到压力,藉以吸引他们亲近佛法﹔另外,尊重包容的胸襟亦不可少,以应付学生各种疑难杂症,还有突如其来地无厘头问题。曾任法鼓山法青会辅导师八年的果竣法师,因为兼具以上特质一直深受学子爱戴,同学还戏言要为他成立后援会。而「循循善诱不说教、不急于判断是非」是果竣法师与印仪学苑见勋法师公认接引青年学佛的善巧智能。「明明知道学生的观念有误,但是通常我不会直接说破,而是以佛法的观念告诉他辨别的方法,让他自己去分析对错曲直。」曾辅导女大学生堕胎案例的见勋法师如此说明道。 陪伴慈青走过十个年头的吕芳川执行长,由他的经验谈到,善巧手法的运用在于随时随地关怀问候学生,同时担任社团辅导功能的慈济委员们,不单要熟悉慈济志业的理念,还须定期进修包括同理心培养、探究青年成长心理发展等专业课程的培养,以期更为贴近年轻世代的观念与想法。 在引导青年学佛的道路上行走,带领人可以说扮演着犹如常慧法师形容「穿针引线」,与慧圆法师诠释亦师亦友等多重角色,在过程中陪伴同学一点一滴长养宗教情操,一步步建立佛法的正知正见。 无论是经典义理的诠释,或禅修方法的修习,试图融合现代语言、年轻化等元素的表达方式,强化佛法生活化与实用性的功能。藉以使大专青年们体验如何将佛法、禅修运用在日常生活,从而掌握自己的人生方向及修行目标。使佛法普及于广大年轻群众,努力淡化艰涩的佛学名相、设计互动性强的读书会、小组研讨会、建立大专学生同侪支持系统等,均为目前教界及佛学社团努力的成果。 接引青年学佛之路,从三十年前周宣德老居士在北部多所大学的努力,到现在于全国各校所开展出的朝气蓬勃,佛教青年为佛教团体注入了新生命和新希望,使得佛教更能接上时代的轨道,为当代的青年提供符合需求的佛教新讯息。 大专佛学社新出路 青年学佛的管道中,校园内的佛学社可说是很重要的一环。而佛学社兴起于1950年代末,大盛于1970~1980年,在早年佛教信息不普遍、学生社会活动极为有限的情况下,它是最快的接触学佛管道。现今国内许多具影响力的中生代佛教学者和出家法师,都是因为大学加入佛学社对佛法产生兴趣。 曾在青年学佛扮演关键角色的大学佛学社,在现今校园社团普遍萎缩的景况下,亦不例外。像台大晨曦社鼎盛期1960年代中期,社员曾高达四百余人的景况不复再见。现在各校的佛学社团平均学员约维持在十至二十人左右。 在备受冲击中,仍然有相当多历史悠久的佛学社团努力维系传统。例如台大晨曦社、师大中道社、辅大大千社、政大东方研习社、台北医学院慧海社、文化大学慧智社、台科大恒音社、东吴大学净智社……,仍有一群忠实的青年学佛成员。 面对佛学社团人数逐年流失,台北各大学佛学社联合发起了一个「北区佛学社团干部联谊会」,以加强中坚干部的向心力,和传承社团经验,为社团再添注新活力。 三年前,因为一场「台大晨曦社50周年社庆」活动的机缘,促使共同来庆贺的各佛学社干部,发起了这个跨校联谊组织。这个简称为「联会」的组织成员主要为台大、政大、台湾科技大学、师大、文大、辅大、淡江、华梵大学等佛学社的干部。平时,他们轮流举办不定期的聚会交流、或分享学习心得、或针对社上事务进行研讨及交换经验。而为了传承社团经验,该会已经连续三年,于暑假期间,借用三峡西莲净苑的场地,举办过三届的「大专佛学社团联合培训营」。 这个为期五至七天的培训营,被联会视为每年最重要的工作项目,策画的内容侧重在道心的启发与社团领导力的激发,他们希望藉由中坚干部的强化,能带领现今佛学社走出一条新路。 在整个校园社团人数普遍流失的情况,主要与当前社会开放,台湾各大小基金会、协会蓬勃,以及网络交流热络,学生不必再以过去传统的社团进行联谊,而有了新型的另类结社形式有关。面对这股大环境的冲击,传统佛学社的忠实分子,以跨校的联谊会推动佛学社的发展、研拟因应对策,这分投注实值得关切与肯定。 (黄文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