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 历史传记 身心灵 生活艺术 人与自然 人文杂话 其它 素食起步护持
 
 

魏晋时期的时髦玄学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魏晋时候谈玄的风气很盛,《道德经》风行一时。魏晋玄学之所以成为一门时髦学问,是因为汉代以来经学已经走向僵化,儒家的东西没什么可谈的了,这时有个叫王弼的年轻人给《周易》和《老子》做了注,他的思想非常高妙,当时人极为推崇,于是就兴起了一阵谈玄论道的风气。

到了汉朝末年,皇帝都很无能,外戚和宦官交替掌权。宦官是离皇帝最近的人,他们得了宠,就开始作乱了。皇帝见自己江山不稳了,于是就要来治宦官。可满朝文武都不能依赖,找谁呢?找外戚。找来外戚把宦官杀掉之后,可又糟糕了,外戚也要篡权,于是就得重用宦官来解决外戚的问题。这样恶性循环,把天下搞得很乱。董卓、曹操等人都出来了,他们势力非常强,主要采取军事压制的手段,不断发动内战,老百姓生活得非常的痛苦。经过几十年战乱之后,逐渐形成了三个国家,就是魏蜀吴。

三国互相制衡的局面又维持了几十年。曹操统治北方很长时间,治理得相当不错,有人劝曹操对汉室取而代之,曹操说我要做周文王,周文王从来没有伐纣,是周武王取代了商代而有天下。所以曹操的儿子曹丕就当了皇帝。后来司马氏家族力量非常强大,魏的天下又被司马炎夺去了。蜀国早期治理得法,不过后来关羽失掉了荆州,——我们今天很崇拜关羽,称他为武圣,其实关羽对于西蜀灭亡要负很大责任。——他走麦城之后,很快被擒杀了;张飞因为得罪屑小,也被杀害了。最后刘备白帝城托孤,只有诸葛亮一个。诸葛亮六出祁山都没有成功,三国从政治、经济上的发展开始不平衡了。

司马氏出兵灭蜀伐吴,真正统一天下。西晋实现统一之后的二十年中,天下相对比较稳定,但后来兴起八王之乱,王室内部自相残杀,北方的外族趁机打进来了,晋朝只好从中原地区退出,把首都从洛阳搬到建业,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建立了历史上的东晋朝廷。

魏晋时候谈玄的风气很盛,《道德经》风行一时。魏晋玄学之所以成为一门时髦学问,是因为汉代以来经学已经走向僵化,儒家的东西没什么可谈的了,这时有个叫王弼的年轻人给《周易》和《老子》做了注,他的思想非常高妙,当时人极为推崇,于是就兴起了一阵谈玄论道的风气。

在中国历史上,尤其是汉代出现了很多图谶,可以用来预测未来的事情。这些图谶很多都借着黄老的名义,因此歪曲了《老子》在世人心目中的形象。王弼撇开了这些,写了《老子注》和《老子指略》,从义理方面去发扬这本书。后来那么多注解《老子》的书,多半都拿王弼的注解做模范。这个年轻人非常聪明,是思想史上极了不起的人,可惜只活二十四岁就死了。谈玄的风气到了晋朝更厉害了,很多名士为了标榜自然,便装疯卖傻干了不少奇怪的事情。后人说晋朝之所以灭亡是因为谈玄,其实不能这么简单地归结于某种文化现象。

汉朝建国之后,社会非常贫穷,朝中大臣连马车都坐不起,但几十年后却出现“文景之治”,应该说跟用黄老之术治国有关。萧何是一个很懂得运用此道的人。当义军进了咸阳以后,国都那么多美女,那么多财宝,他什么都不要,只把各种图书典籍都收了去。后来他为汉朝制订律法,依靠的就是这些。诸位知道“箫规曹随”的成语,就是箫何死了以后,曹参接他的位,依然按照萧何的治国精神去做事。那是怎么回事呢?曹参当了宰相以后,并不勤于吏治,却整天邀请大臣们在自己家里喝酒,欣赏歌舞。汉高祖的儿子惠帝去问他,说:“你一天到晚吃喝玩乐,是不是对政事太不打理了?”曹参就问:“你比你的爸爸怎么样?”惠帝说:“我怎么能比我的爸爸呢?”曹参又问:“那我比箫何怎么样?”,惠帝说:“对不起,你也不如箫何。”曹参拍手说道:“好了,你不如你的爸爸,我不如箫何,现在咱们就来个‘箫规曹随’,安安静静地照着他们的办法治理天下好了。”

诸位知道秦朝法令多如牛毛,经过秦始皇的暴虐和楚汉战争之后,天下生民涂炭。汉初实行这样的“无为而治”,所以才有“文景之治”的盛世景况。在汉武帝前期也是用黄老治国,因为文帝的妻子窦姬,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窦太后,她对于老子研究得非常透彻,不允许汉武帝用儒术治国,后来她一死汉武帝就改变策略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且东征西战,好大喜功,挥霍国家的积累,终于把国家给搞坏了。儒家讲仁义礼制,但到了一个走向败落的社会,跟人们讲仁义是没有用处的。历史上很多儒生都会袖手谈权说道,等到天下大乱的时候,天子出了事,我一死报君王就是了,可这样做实在于事无补。历史上很多英明有为的君主,虽然外表尊奉儒术,其实也还是用黄老的精神在治国的。

黄老指的是黄帝和老子,黄老学派主张无为而治、与民休息。后代盛世之君无不取法于汉初统治者。比如唐朝。唐代统治者姓李,他们身上有着胡人血统,属于半个外国人。但入主中原之后,为了标榜自己家族源远流长,便把历史上李姓的名人都认为祖先,正好《史记》中记载老子姓李,便把他认了祖宗,唐太宗把老子封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还亲自为《道德经》作注。老子的思想也很适合治国,唐代统治者也大力支持道家和道教文化,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到来,跟道家思想在政治上的运用不无关系。

历代君主几乎都懂得老子的权术,所以有人说老子这本书是权谋之书。其实应该多方面地分析。老子最主张的是守弱,用最柔弱的办法,最低下的态度使自己生存下来。不但自己要生存,而且还要使周围的人和物都能够生存。这样就不是完全地玩权术,不能违反自然之道,把自己凌驾于他人之上。

先秦时候继承老子的人是庄子,庄子思想也很重要,我们把他们合称为老庄。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思想,但他没有见过老子。有人问他:“道在哪里?”他说:“道在稗草中。”那人又说:“不是了,我问的是高一点。”他又说:“道在瓦砾里。”瓦砾就是碎砖块、乱石头,这里面怎么会有道呢?那人说:“您怎么越说越糟糕呢?请说高一点嘛。”庄子便说:“道在尿溺中。”大便小便中也是有道的,这就更加不可思议了。但庄子就是用这种形象的回答来说明道是无处不在的,任何东西都贯穿了道。

明代的憨山大师精通儒释道三家学问,曾为《庄子》作注,又写了《老庄影响论》。他认为如果不知道《春秋》,就不必在这个世界上为人了,因为《春秋》“一字之贬严于斧钺”,把世道人心都说透了。诸位看了《春秋》之后,就会知道怎么在这个世上做人,大至治国平天下,小至修身齐家。老庄跟《春秋》不一样,如果不知道老庄的话,你就不知道该怎么忘世。忘世是指人们虽然入了世,却能不在乎世上的各种诱惑。儒家讲入世之道,道家讲忘世之道,所以憨山大师认为孔子是人乘之圣,老子是天乘之圣,是有境界高低之分的。当然他是和尚恭维佛家,最后要说的话是参禅出世比入世和忘世还要高境界,佛祖是超越凡圣之圣。憨山大师是不是恭维得太厉害了?那却不会。诸位知道鸠摩罗什底下几个弟子,很有名的一个弟子叫僧肇。僧肇原来是卖书的人,晋代还没有印书的,所以只能抄书。僧肇把书一本本抄了之后拿去卖,所以他读书也读得很多。他读过那么多书,对于老庄尤其佩服得不得了,觉得老庄的思想已经接近尽善尽美了。后来他又读了《维摩经》,狂喜之下立刻出家。可见僧肇也是认为佛家思想要比道家思想高明的。不过话说回来,佛家思想跟道家思想有很多相通的地方,魏晋时候的人就有很多拿道家的思想去解释佛家经典的。

在个人修身养性方面,儒家讲谈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一步一步来的。老子也是主张先把自己管好,要修养自己的心性。诸位试想自己都管不好的人,又怎么去管人家呢。我们做错事之后总是替自己找借口,撒谎之后又给自己圆谎,可是老子说人必须自然地活着,不能有太多机心。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总是想要“无边众生誓愿度”,可笑的是不知自己度了没有,如果连自己都没度,连身边的人都没度,又怎么去度众生呢?所以先要真诚地对待自己,把自己的品行修养好了,行有余力,再去治理国家。治理完国家以后还要懂得功成身退。今人就不是这样,他们对国家没有太多贡献,却千方百计地想要连任,老子若是见了,恐怕是要取笑一番的。

 
 
 
前五篇文章

我们血脉里流着老子的思想

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中国:基于中华民族的历史传承走出自己的现代化

国学的恢复需要50年

中西方文化比较

 

后五篇文章

治国、做人都应研究《道德经》

道可道,非常道

“无”中蕴涵着“有”的契机

何谓心性

奥林匹克能实现人类的和谐发展吗?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